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三十八卷)

 

净空法师主讲

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

 

请掀开经本《科注》卷下第十七面,这段经文上一次讲过,我们将它再念一遍: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前面已经做过详细的报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量大福大。为什么种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是往往我们初学佛,听到经上讲这些话,总不免怀疑;这个怀疑都是以世间人情来衡量,殊不知这桩事情,不是人情能够想像得到的。这里面的理论是因为称性,只要称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尘,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胜就在此地,佛法的难处也在此地,难在凡夫总不能把心量拓开,总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报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极少的布施,福报都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在十七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我念给大家听听,‘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若是假设,假设我们决定不是为了求自己人天福报,布施的目的何在?‘尽回向法界众生’,只希望一切众生得福,一切众生得利益,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人布施的福报就大了。所以‘则不问施之多少,毕竟成佛’,用毕竟成佛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福报之大,因为世出世间的福报,没有比成佛更大的;说到成佛,福报就达到究竟圆满。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然后我们就不会怀疑了。末后佛在此地做一个总结:

 

【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这一段,因为上面讲的缘故,种善因得善果,这样殊胜的果报哪一个不希求?为什么众生求不到?众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学得福无量无边。可是理论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不读经、不研究教理,你怎么会懂得这个理论?你怎么会懂得这个方法?所以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经书不可不读’,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请看经文:

 

【复次地藏。】

 

这是又一次叫著地藏菩萨。

 

【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这一段经文也是常常引起大众疑惑的,有许多人自己以为,我在佛门里面种福修善很大了,为什么不得福?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谁能比得上?他当时以他的权力、以他的威势护持佛法,建造寺院,历史上记载四百八十座。平常我们佛家常讲,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报就不可思议,何况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个寺院里头总不能说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萨像多少。布施供养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养,书本里头记载几十万人,这个福报多大!为什么在晚年还遭遇种种不幸,好像跟经上讲的不一样。福报决定是有,他的业力没能转得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心量不大,没有智慧,这是佛家常讲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总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够大。

 

所以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他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他在佛门当中做这么多好事值得骄傲,夸耀他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业,问达摩祖师: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说的真话,为什么并无功德?你有骄慢的态度,功德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没有,骄慢是火烧功德林。达摩是了不起的一个人,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所以他离开之后到少林寺去面壁,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祖师大德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没有人护持。面壁九年,还算不错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如果当年梁武帝就护持他,禅宗发扬光大就早了,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发扬光大了。没有人认识,这是没有慧眼,梁武帝不认识人,真正种大福德的机会错过,没有能够护持达摩祖师,机缘错过了;关键就在谦虚恭敬,心量广大,这都是智慧的表现。所以从梁武帝的态度上来看,他没有智慧,心量很小,这是做许许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这句经文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大家要看清楚,‘善’字。并没有说‘若男子、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关键的字眼。善的标准是什么?《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善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样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讲善有标准的。如果只说男子、女人,没有说善字,那就我们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个善字,我们就想想我们合不合这个标准。但是这个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去观察,可以说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换句话说,善的标准还要提升,再提升一层是二乘善,就是声闻、缘觉,我们中国人讲的罗汉、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二乘善,我们这三句有没有做到?还要往上提升,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善的标准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自利而后利他,这是大乘菩萨,利他这才是劝化一切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是这个标准。换句话说,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那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刚才说量大福大,人家发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决定没有为我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轮回心、凡夫心,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

 

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比喻少;发是头发,一根头发;一粒沙、一粒微尘,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少到极处了。虽然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没法子说得出来,佛都说不出来,所以大家要晓得,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传到今天,传了三千年,免不了变质;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招牌打响亮,过个二、三年变质了,仿冒的也多,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在所难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实质上不见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你要看清楚这个场里头有没有道,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你错认了福田。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讲错,佛没讲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东西当作真货,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识货,你吃亏上当。

 

可是要真正能够识货也不是个简单事情,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见识,智慧跟见识从哪里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就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教学相长,不通过教学,开智慧非常困难。如果你真正发心教学、热心教学,开启智慧的机缘就多,你要不从事教学的工作,这个机会就少。你在教学当中,你准备的时候,你搜集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不教学,你就不会找这些东西。教学过程当中,你跟接受教学的人这一问一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帮助自己觉悟,所以在师道里面常说‘师资道合’;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开智慧,资助老师的智慧,资助老师的德行,给老师造成机会,这才叫教学相长,两方面互相都有长进,要懂得这个道理。在此地注解里面引经据论,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里头的关键就是有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诸位记住这十个字,用这种心来布施供养修福,就跟经上所讲的果报一样。清净心没有污染,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污染、没有分别,这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就大了。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地藏经》流通得很普遍、很广,大概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念过这个经,看到经上讲布施供养的福报,所以很喜欢造佛菩萨像。造像福报很大,经上讲常在人天,那就是不会堕三恶道,多数人天天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诸位可以看看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一段总结里面所说的。我当年学这一部经的时候,我看到这一篇非常怀疑,请教李老师,我说我看不懂。他讲学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堕阿鼻地狱’;我不懂,念佛这福报很大,怎么会堕阿鼻地狱?这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师听我这一问:你问得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我不给你说,等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为什么他这样做还会堕地狱?原因是用地狱的心来修福,还是要堕地狱。什么是地狱心?贪嗔痴。他为什么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就是看到这个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买卖,这是一本万利,这非做不可,是这么一个心,他不是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用贪嗔痴的心,用做生意贪图利润的心,那这怎么行?

 

我们居士林,李居士告诉我,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作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够多多的生财,目的在此地,没有想到办道,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李居士当了家,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谁敢做?没人敢做。这个善门一开,往后怎么收拾?哪里来这么多钱来供养?所以你没有智慧不行,你没有信心你不敢做。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开张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这么一桩好事,现在世界第一家,没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这边来自助餐,你都有的吃,我听说还有全家人都带来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里可以不要开伙;不过到这边是吃素就是,你喜欢吃素你就来,你不能吃素那就没法子。许许多多的同修自动的送米、送油、送菜,吃的东西堆积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坏掉,所以老人院送、孤儿院送,一车一车往外送,吃不完。吃的东西,吃得很好,我去吃过几次,他们有的时候要特别给我做几个菜,我说不必,下面的菜端上来,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养,这个福报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盘,斤斤计较,你那个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财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这个道场,今天大家到这边去参观,它那边兴旺,人旺、财也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布施,种福。

 

李居士的心量大,还要建弥陀村,住到弥陀村里面的人,只有一个条件—念佛,只要肯念佛,其他的什么条件都没有,一分钱不收,养你到老,四事供养;比今天全世界任何国家政府的福利政策都要做得好,哪一个国家照顾老人都比不上居士林,对于老人养老,老人的福利,天下第一。外地的只要你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佛弟子决定守法,不可以做犯法的事情,取得合法居留,弥陀村也养你老,你住在这个地方身心安稳,可以保证你往生,住进来你将来决定成佛、决定作佛,世界第一道场。昨天晚上跟我谈决定办佛学院,向政府注册,他的构想是预科一年,正科生三年,研究生三年,教育期限是七年,学生到这个地方来完全免费,衣食住行都是佛学院来供养,不收一分钱,世界上谁敢办这种佛学院?哪个学校都要收学费,都要交伙食费,这个佛学院一概不收,世间第一希有。这样的道场,你在这里面修一点福,那是真正种了福田。

 

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有没有学风,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是不是认真在学习、认真在修持。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认真修持,这是如法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是不是完全相应、圆满相应?不见得。那是为什么?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没错,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你得福小,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你一定会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决不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所以种福,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所以他后面,这个地方注解里头说,‘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他这里说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去看。

 

注解里头有几话很重要,我念一念好了,第二十面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大论》云’,《大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有一段话说,‘财为恶心因缘’,为什么?财常常能引起人的贪心,贪心是三毒之首,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是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贪的祸害,所以他能够常常舍,能把贪心放下。‘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这个道理?贪是祸害,施是大福。你布施,远离祸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做?‘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这是凶衰之相,带给人的是忧患、是恐怖。有钱的人惟恐自己的财富失掉,天天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我常常听人家讲,商场里作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药就不能睡觉,什么原因?忧虑过度,这不是财害了他吗?安眠药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说的话没错。‘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这首偈,这里头两首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的忧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为你生大福大利,‘福无量’,为什么不肯布施?

 

不肯布施,不知道布施的好处,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处,知道布施的利益,你就会欢喜布施,常行布施,尽心尽力的布施,福报无有穷尽。这个现象,团体里面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净宗学会,这个事实摆在眼前的;个人,你们也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学佛就学布施,章嘉大师头一天跟我见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听话,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没有福报而且又短命,怜悯我劝我修布施。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福报,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与过去生中不相干。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点因果,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点智慧,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我们过这些苦日子,你们连作梦都想不到。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著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心,点燃那个光度才等于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就是注解的末后一行,‘《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讲的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的顾到,全面的教学、全面的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我们接著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著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著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我们不知道奉事师长,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翻开经本看二十二面,二十二面的注解末后这一段很重要,我们从第一行看起,把它念一遍,第一行第二句。‘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是非常明显的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我们看小注第二行,二十二面第二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也有写在这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传授你一偈一句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下面说‘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这个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老师有没有过失?很难说。为什么很难说?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你以烦恼心看老师,老师过失无量无边,你以清净看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没有好恶,没有好丑’,境是什么?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一切物,给诸位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丑,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恶心,看一切人都是恶人,看一切法都是恶法。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也正同《坛经》里面所讲的风动、旛动,惠能大师看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你的心在动,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诸佛菩萨示现表演,表演在迹象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里面还有杀、盗、淫,善财童子还去参访。杀、盗、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菩萨示现,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他怎么会得到?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必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用心不同。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下面接著说,‘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末后这一句: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小注里头说,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经》,佛的话,‘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能帮助一切众生度过一切苦难,一定要靠佛法,所以佛法才是众生的真善知识。佛法当中特别是大乘法,我们现在修学是大乘里面最殊胜、最精华的部分,包括《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自己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我们遵守佛的教诫,应当把这个利益、把这个好处,普遍的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是什么?“回向法界”,不是自己独享,应当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怕辛苦,认真努力的去做,有一天的生命就应当做一天,尽形寿把这桩事情做好,这就叫圆满功德;不能怕辛苦,不能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将宝贵的命光空过了。菩萨如果说贪图享受,这里面可以得自利不能利他,佛法之可贵就在利他,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安乐。李炳老从前对我说,谁不喜欢去住山、去住茅篷?个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乐,逍遥于山水之间,人生第一乐事,不能利益众生,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人。佛菩萨、得道之人、明心见性之人,他确确实实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了,可是他舍弃自己的享受,不辞辛苦天天劝化一切众生,走进都市、走进村庄,只要有人肯听、肯接受,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都很欢喜、很乐意、很详细的为他解说。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间断,天天为大家服务,为大家讲解,一直到老死从来没有放弃,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工作,这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值得后人效法的。我们什么时候听过,在经上看到过,释迦牟尼佛到哪里去度假?没看到过。现在工作很辛苦,天天在工作,还找个时间去度假,没听说释迦牟尼佛去度假,也没有听到一千二百五十人去放个假,没听说过。我们这里要办佛学院,听说还有寒假、暑假,还放个假,所以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多想想。将来办佛学院势必要放假,随顺世间,世间学校都放假。可是我们放了假怎么办?去干什么?希望大家学释迦牟尼佛,放假到外面去讲经说法,你把你这一学期所学的,假期当中找地方去讲经,你这个假就没有空过,利用这一段时间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你们有这个意思,我可以给你们安排,请海外各个地方发邀请函来邀请你们,放一个月假就讲一个月经,放两个月假就讲两个月经,没有空过;不可以放假去游山玩水,那就糟了!那这个假一放,你这一个学期所学的全光,都没有了,你怎么会有进步?进步就是念念锲而不舍,要明白这个道理。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这是布施,修复经典、塔寺的福报。他前面小注,后头还有一段,第二十三面注解第五行,第五行后面这一段,我们把它念念,要紧。‘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稳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这几句是总结前面《佛说坚意经》里面一段话,这一段话我们要特别提出来流通,把它印出来。这段话在二十三面第三行,大家记住,《佛说坚意经》,这一段经文是‘佛告阿难,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此地一时是古印度,就是现在的四个小时,他们是昼夜六时,一时相当于现在四小时。‘不能一时半时可’,半时就是现在的二小时;‘不能半时须臾可’,你没有时间听二个小时,随便听几分钟也好。‘其福不可量’,下面我们把它换一个字,‘其福不可量、不可限也’,‘用不可限’大家好懂。这是经文,他上面写个‘文’,这段经文。接著这段经文说,‘是故智者,欲得无上安稳快乐,应当至心勤听经法’,我们用这段常常劝人来听经,所以这段文很重要。你们看用打字把它打出来,打成一个小短篇,可以劝来人听经。接著看下面经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

 

经文上都讲的是“未来世中”,‘未来世中’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够具足这一个‘善’字的条件,非常希有、非常难得。

 

【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这是讲修福。佛的塔、佛的寺,“寺”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寺这个意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是永久的机构,这才称之为寺,不是临时的设施,它是永久的。过去皇帝他的办事机构称‘寺’,宰相底下办事的机构称‘部’,常常可以改变、可以废除,可以重新再建立来调整。皇帝下面办事机构永远不变,在中国从汉朝到清朝,可以说都不变更,所以寺是永久办事的机关,我们要懂得这个字的意义。可是现在大家看到寺,连想法都不对,看到寺迷信,就代表迷信、代表鬼神,一听寺跟庙就连起来,寺庙,这里面是供鬼神、是搞迷信,这是很大的错误。过去佛寺是办佛教教育的机构,佛教教育要永远办下去,不能够废止,不能暂停,所以用寺。但是现在许多人把这个字的意思都误会,所以我们也要改一个名称,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提倡,不要用寺院、庵堂,用‘学会’,学会是夏老提倡的。我们今天是‘净宗学会’,我们不称净土寺,不称弥陀寺,称净宗学会,让人家看到这个名称能够耳目一新,不至于产生误会,这个意见非常之好。我们读到他老人家的书,就遵守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成立的机构叫净宗学会。

 

遇到一些佛寺,塔是供佛舍利,寺是宣传佛教育,弘扬佛陀教育。“大乘经典”,当然佛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法宝,前面讲这是众生的真善知识,是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遇到新造的,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新造这些经论容易,但是一定要造得精美,让人看到之后生欢喜心,生起恭敬赞叹的心,所以经书不能够随便印;随便印,人家一看,这个书他不生欢喜心,那是我们的过失。经本一定要印得好,尽量把它做好。我们这次印这部经书,诸位看到都能生欢喜心,这个本子不好找,我们在台湾这个本子曾经翻印多少遍,字迹都模糊,我用的这个本子是老本子,这里头字迹模糊,所以我就想到怎么样去找原来的版本。

 

上一次我到香港,我就很留意去找,还是佛菩萨保佑,到‘中华佛教图书馆’找到一本,这是第一次在香港印的本子,续朗法师印的,这个本子很旧,纸也变黄。又有一次我去看觉光法师,觉光法师打电话找我,我们见了面,到他那边吃一餐饭,看到他那里头书架上有这一本,这个本子同样的版本,但是比常怀法师那里保存得好,他放在书橱里面很干净,我们把这两本都带回来了。原本前面图是黑白的,不是彩色的,我们到台湾又特别找到原来的图,彩色的图,我们现在印的本子比那个本子就好太多,比原来本子还要殊胜。我们送了十本给常怀法师,也送了十本给觉光法师,我们要他一本送他十本,送给他的比他给我的漂亮多了。我们这样做,以后看到他那里有好书拿来,他才肯给我们,知道是给我们不是白给,有回报的。我们拿来之后印了二万册,听说台湾现在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本子这么好,他们也都想印,发心,好!大量去印,我们的版放在台北世桦印刷厂,原版在那边不需要再用制版费,欢喜印的话都可以拿那个版去印,那成本就更低了。新的我们东西一定要做得好,做得庄严,人家看到之后生欢喜心,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所以经书要做得不够精美,这就达不到,这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尽可能要把它做好。

 

“若遇故者,或毁坏者”,‘故’是旧书,旧书的价值高,高在哪里?第一个它传得很久,经过许许多多人读过,年代久远证明这个经是真经,如果是假的、伪造的早就被淘汰掉了,所以它有历史的价值。又经过许许多多高僧大德读过,要用现在话说它的磁场不一样,新的东西怎么样也比不上旧的,诸位要晓得,它有纪念的价值,它有很强烈的摄受力。可是东西传久了会损坏,我现在手上大概还有三、四十本明朝时候的书,算算差不多有六百年,纸张很脆弱,一翻惟恐它破损,所以我现在这些书怎么去读它?影印,我读影印的本子,原书保存,不要常常去翻动它。在此地不方便,在台湾比较方便,在台湾我就拿去裱褙,就像裱画一样,里面再托一层棉纸,这层棉纸托了之后,这个书至少再又可以保存一千年。因为我现在这些书,多半是毛边纸印的,不是很好的纸,普通的毛边纸,毛边纸可以保存五百年,所以现在一定要修补。修补就是要裱褙,裱褙之后再把它装订起来,这就又可以延长一千年的寿命,这属于古董。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认为这是破旧的,破旧的应该丢掉,破旧才有价值。真正内行人、识货的人,我们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外行人喜欢看什么?看明清的玉器,那是非常精美。内行的人看什么?看三代夏商周的铜器,破铜烂铁,东西都不完整破破烂烂的,有的只是一个碎片,无价之宝,哪里是明清这些金银玉器能够相比的?比不上,它有它历史的价值,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旧的经书我们要修补,旧的塔寺也要把它修补出来,关于这方面我们是远远落在日本人的后面,我到日本去参观、去参学,我对于日本人保护塔寺、修补故旧,我真是佩服到五体投地。他们这套东西从中国学去的,学去之后一直保存到现在,能保存这么久吗?他是每年都修,这个柱子虫蛀掉了,还用同样的木材、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形式把它换下来。所以你到日本去看,寺庙庄严,汉朝时候的模样,日本人是唐朝时候留学的学生最多,学去的都是古代的建筑,中国有许多飞檐,飞檐是明朝时候的、明代的,汉唐时候还没有飞檐,所以你到日本去能够看到汉唐时代的建筑,跟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完全相应。我们现在读《礼记》,看到那个时候人生活方式有很多看不懂,到日本就懂了,他所讲的就是日本的生活方式。穿的衣服,日本人穿的和服,日本的服装,和服也叫吴服,说吴服你就有印象了,吴是江苏,吴越时代那个时候的服装,日本人传过去到现在还穿,还是那个样子,日本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他们这些修补塔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决定是用原来的材料,用原来的样式,统统翻新,但是跟过去完全一样,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我们到那里去参观不能不佩服的。

 

日本人他能够吸收西方人最新的科技文化,对自己固有的东西他能保持,他没有把它丢掉,这是比我们中国人高明之处。甚至于日本人一条古道,道路都不肯破坏,开新的道路是开在古道的旁边,另外再开,古道保留,古道是石子铺的,马车给观光客,观光客行走他的古道,坐他的马车,很有趣味。我那个时候,我到日本去参观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印象很深刻。在中国实在讲可以恢复几个古城,你们前天中秋节到唐城去聚会,在香港有个宋城。实实在在讲,如果在中国能够把开封恢复到宋朝那个时候面目,西安恢复到唐朝那个规模,一个唐城、一个宋城,大的,里面人可以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观光旅游卖一点小吃就赚钱,全世界的人都会到那里去参观,哪个不想到那里去看看?看看唐朝时候人的生活,宋朝时候人的生活,在那里服装完全恢复到那个时代,用具也是那个时代,到这个地方来观光旅游我们来接待你,吸引全世界的观光客,好事情。这个构想我是参观日本的时候有这个观念,不要以为没有收入,收入可观,大收入;你卖纪念品,藉这个机会来宣扬中国文化,利益无量无边。我在美国参观一个丹麦城,那个城市不大,是欧洲人移民,丹麦,他们里面建筑生活方式,完全是丹麦人旧的生活方式,进到那个地方就等于是你到丹麦去了,很有意义、很有趣味!那个里面街道上还是行的马车。这是保存古文化,有价值、有意义。此地是教我们如何修复旧的塔寺,旧的经书典籍,应当要重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 [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 首页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book.jdxzfcs.com )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