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法会圣众第一)

 

净空法师讲述

 

法会圣众第一

 

这部经是夏莲居居士依据五种原译本会集而成的,在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当时,慈舟法师曾经在济南讲过,并且为作科判。梅光羲居士曾经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过这部经,还有一些大德们也在各地宣讲。佛门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们,都肯定此会集本是《无量寿经》最完善的版本。夏老将全经分为四十八章,或者称为四十八品。我想,他是取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在最初会集的本子,分作三十七品,以后修订成为现在的四十八品。初二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别序。本经的序分很长,第四品以下才是本经的正宗分。末后流通分也很长,确实像《华严》、《法华》,有大经的风味。三分都有相当的分量,不像一般经典,序分跟流通分皆简短。第一品主要是讲‘六种成就’,这是一般经上都有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如是”是佛门一切经的开端。这两个字的来源,我在此就不多说,因为我们说了很多次,要紧的是它所显示的真实义。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般若经》所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在佛法里就用‘如’字代表,所以‘如是’就是诸法实相。佛为一切众生宣说无量无边的经论法门,就是为众生说明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说‘如是’。‘如是’不仅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所说的,乃至于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所宣讲的,也不外‘如是’两个字。在净宗来说,‘如是’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极乐世界。

 

由此可知,此二字含义之深广,我们无法想像。即使一切诸佛如来,所谓炽然说、不断说,尽虚空遍法界也说之不尽。若依据《观经》所说的理论来讲,‘如’是‘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位能否体会到佛在经上讲这句话的真正义趣?如果我们只听‘是心是佛’而死在句下,就错了。‘是心’是佛,‘是心’是不是菩萨?‘是心’是不是声闻、缘觉?都是的。这只是在万象中举一个例子而已。是心既然是佛,是心即是尽虚空遍法界。一点都没错。这才晓得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那一法不是心变现的?那一法不是自心?法法皆然。连我们晚上作梦,是心是梦,是心是世界,是心是微尘。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不但有形象的法是‘如’,无形象的法也是‘如’。

 

佛在《法华经》里讲,‘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那一法不如!‘如’就是大经所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是自己真心变现出来的,是性德。性德起用,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绝对清净平等。在佛,清净。在畜生、饿鬼、地狱,清不清净?还是清净!正如我们用黄金造个佛像,你看到很恭敬。现在把黄金做成小猫、小狗,它清不清净?把它做成青面獠牙的饿鬼,它清不清净?还是清净。体是黄金,没有两样。这才晓得无有一法不清净,无有一法不平等。用一斤的黄金塑一个佛像,用一斤的黄金塑一个饿鬼像,到外面去卖,价钱是相等的。重量一样,同样是艺术品,所以是平等的。

 

十法界中,生佛平等,这是从本性上讲。我们要问,一真法界里有没有佛菩萨,有没有天人、饿鬼、畜生?有,样样俱全。他方世界也有,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跟他方世界也是一心变现的,不是二心。一心变的虚空法界是一个整体。极乐世界是整体里的一部分,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是心是佛,是心是万法,是心是万物,是从性德上说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因为迷了。谁迷了?自己迷了。迷什么?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落到底下一句,就是‘心作’了。作佛、作菩萨、作六道轮回、作依正庄严。作,就不清净。‘作’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大乘圆教讲四谛,说无作四谛。无作就恢复性德了;有作是修德。从修德去证性德,性德是无作的。从有作要到无作才能成就。

 

今天我们念佛,也要从‘有念’念到‘无念’,就成就了。我们往生也是如此,从‘有生’证到‘无生’就圆满了。这就是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心作佛’,‘是心作法界’,‘是心作万物’。诸位要晓得,这两句话把佛法的原理、原则讲尽了。佛说的一切法,就是说这一桩事情的真相。

 

今天在这一部经典里讲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极乐世界’;‘是心作佛’,‘是心作极乐世界’。所以,这部经里是偏重在某一部分讲,实际上它是全体。‘如是’二字包括整个佛法,因此这二字也就指这部经全部的经文。它是‘信成就’。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我们就能相信。他确实是根据事实而说的,不是妄想,不是推测,不是理想,完全讲事实真相。‘如是’就是事实。一个人不相信事实,那就没法子了,还有什么好讲的。所以,这两个字在六种成就里是信成就。《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佛法之初门。离开了信,就没有办法契入,所以一定要深信。

 

学生亲近老师求学,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再有德行,再有学问,你也学不到东西。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对老师的话不相信,怎么会有成就?所以在佛法里,信是第一个条件。你要是想来学佛,接受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学,第一你要信佛!佛讲的句句话都是真实的,要深信不疑,才能成为佛弟子。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解释此二字,他讲‘依实相理’。‘实相’就是事实真相。我刚才讲‘如是’二字,说明事实真相,讲得比较容易懂。古人讲‘依实相理’,这四个字,初学的人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称作‘是’。无非,就是决定不错。我们要圆圆满满的恢复性德,修学念佛法门,求生净土,决定不错。这是蕅益大师讲的,可以跟我刚才讲的合起来看。我这样的解释,古人注解里没有这种说法,但意思是相同的。依实相理,即事实真相。

 

“我闻”是闻成就。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著作留给后世。经典的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集结的。正如同《论语》,不是孔夫子写的。孔夫子死了以后,学生们回忆从前老师教诫弟子,把它记录下来,传给后世。佛经也是如此,是弟子们记录下来,传给后世。但是佛经有一点不相同,《论语》是孔夫子的学生各别记录的,佛经集结是弟子们集体做这个工作的。集结的过程,是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讲的一切经,重复讲一遍,再记录成书册。阿难的记忆力就像现代的电脑、录音机一样,他听过一次,永远不会忘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阿难尊者都听到,都能忆持不忘。‘忆’是记忆。他不会忘记,因此同学们推崇阿难尊者来复讲。

 

与会的同学五百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阿难在讲台上宣讲,如果这五百人中有一个人不同意,认为阿难说的这一句话,佛好像没有讲过,这句就要删掉,就不可以流通。必须五百个人听到,个个都点头,才能算数,才能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取信于后人。不像现在开会,多数人赞成就可以了,三分之二同意就没有问题。集结佛经表决的标准,是一个人提出异议就不能通过。这才晓得佛教经典的集结非常严谨。

 

‘我’是阿难自称。‘闻’是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说的。“如是我闻”,即是这一部经典所说的,都是我亲自听释迦牟尼佛宣讲的。由此可知,完全是复讲。复讲就这样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佛门里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都是采复讲的方法,现在的佛学院里没有了。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都是复讲的。

 

学生复讲老师的讲述,这样训练好处很多。学生因为要复讲,他就要专心听课。从前李老师对学讲经的学生们说,你们学讲这一部经,我在讲的时候,大概你能听到百分之六、七十。因为你要准备复讲,你要全部精神贯注。如果不是轮到你复讲,大概你只能听到二成、三成,心不在焉。因为不是你复讲,没关系,听讲的心就懈怠了,换句话说,不能认真专心的听。我在台中学经的时候,同学中总是有两位轮到复讲。那两个人全神贯注在听,因为第二天他要重复讲一遍。所以,复讲是有来由的。

 

复讲的好处是与‘三学、三慧’相应。‘三学’是戒、定、慧。他在听讲的时候专注,心里不敢打一个妄想。打一个妄想,怕老师讲的话没听清楚。心里没有妄念,就是‘戒’成就;一心专注是‘定’成就;听得清清楚楚,记得清清楚楚,是‘慧’成就。即是三学同时成就。根性利一点的人,一听讲,他就觉悟。道理明白,他就不迷了,他能把自己过失改过来。就像韦提希夫人在皇宫里听释迦牟尼佛讲《观无量寿佛经》,经才讲完,她就证得无生法忍。这是‘三慧’成就。听是‘闻’慧;一听就觉悟,是‘思’慧;一觉悟,烦恼、习气、无明、妄想就断了,是‘修’慧。一部经讲完,他证果了。在许多经典里,我们看到,有的经还没讲完,讲到一半,听众中开悟的开悟,证果的证果。你看楞严法会,《楞严经》讲不到一半,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所以,这个方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

 

自释迦牟尼佛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皆由复讲出身。你们去看看佛教史,《史传部》里没有听说办佛学院的。那一个祖师大德办过佛学院?徒弟代代人才辈出,怎么来的?复讲第一人是阿难尊者,是用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

 

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规定每个学生一定要复讲一部经。我在台中选的是《楞严经》,所以李老师讲一遍《楞严经》,我也从头到尾讲一遍。老师是星期三晚上对大众讲,我是星期四晚上复讲。‘我闻’就是阿难在台上复讲—闻成就。这两个字就代表‘师承’,我所学是有根源,我是跟释迦牟尼佛学的。所以,‘我闻’不但是闻成就,还含有师承的意思在。

 

“一时”是时成就。就本经来讲,必须三资粮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同时具足,佛才会宣说这个法门。这是一生成佛之法,所有一切经典里从来没有的。本经为我们说明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一切众生往生成佛。你对于这个法门深信不疑,‘信’成就了。听了之后,欢喜向往,一意求生,是‘愿’成就。从今而后,这句‘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夹杂、不间断,是‘行’成就。世尊观察,有这样根机的人出现了,必定要讲这部经。因为这人一生成佛的机会到了,如果佛不帮助他成佛,佛对不起他。

 

这个人成佛的根机若没有成熟,佛讲成佛的经,就是多余的,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在当时大众中有一部分,佛看出他们这一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是佛弟子当中第一等的成就。证菩萨果位,证阿罗汉果位,是小果;往生是成究竟佛果,四教里属圆顿教佛。这是殊胜无比的果德,佛才为他宣说这个法门。所以此处的‘一时’,我特别跟诸位强调,是信、愿、行三个条件同时成就的时候,与诸佛菩萨决定感应道交之时。

 

“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是讲经的处所,以及当时的听众人数。即是处、众,二种成就。

 

‘比丘’是梵语,是佛出家弟子的通称。跟佛出家的,称为‘比丘僧’。‘僧’不是一个人,僧是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住,遵守六和敬,这样的团体才能称为‘僧团’,简称为僧。一个人也称僧。譬如军队,军队不只一个人,很多人聚集才是军队,可是一个人,我们也称他为军人。类似这样的称呼。三个人以下不能称僧团。四个人以上,遵守六和敬,同一羯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会议表决。佛教是民主的,大小事情都要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这才称之为僧团。

 

比丘含三义。第一、‘乞士’。‘乞’是指生活方式,他们外出乞讨、乞食。乞食是讨饭,是中国人最瞧不起的。佛跟弟子们每天都要外出乞食,其实这不是普通的讨饭人,他们有学问、有道德。

 

‘士’在中国,是古代社会里地位最高的,有学问、有道德,为大众敬仰的人。从前中国社会也分四等:士、农、工、商,称为‘四民’。读书人是社会大众最尊敬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尊重知识德行。

 

胡秋原先生在台湾,他的著作不少,他对于历史的看法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看中国古代是帝王专制的制度,他不以为然。他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统治,主宰政治。这个看法很正确。即使是帝王,对于知识分子亦非常尊重。重的刑罚决定不能加之于知识分子。

 

乞士就是很有道德,很有学问的乞食者。所以,社会上对于佛及佛的弟子非常恭敬,络绎不绝的来供养。他们生活所需只是‘四事供养’,对于大家给他的施舍,他只要求四桩事情。第一是饮食,就是每天供养他一餐饭。他们一天就吃一餐,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行吗?佛在世的时候,生在那个时代行。因为身心清净,内里烦恼少,外面没有诱惑。烦恼少、妄想少,他需要补充的营养就少了。营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你妄想愈少,营养的消耗当然就少了,因此一餐足够了。现代人妄想比从前多,外面诱惑的力量也比从前大,所以三餐补充还不够,还要吃宵夜,吃点心。一天平均,我看不会少过五、六顿。为什么?他的消耗量太大了,没有这么多的补充是不够的。乞士日中一食就够了。

 

第二、‘破恶’。‘恶’是恶见、恶行。他没有错误的思想、见解,也不会有错误的行为。绝对遵从老师的教诫,真的是老师的好学生。

 

第三、‘怖魔’。‘魔’是魔王。魔王恐怖!魔王怎么恐怖?这个人跟释迦牟尼佛修学,将来超越三界。魔王看到他超越三界,他统治之下的人民又少了一个,他很烦恼。只要我们不出六道轮回,都在魔王统治之下。魔王不希望见到他的人民减少,他很不愿意他的人民到外国去留学,将来修行证果,就要超越三界,因此魔王很恐怖。比丘含有这三个意义。  

 

佛弟子有大乘、有小乘。小乘跟大乘是从心量上分的。小乘是保守派,思想是保守的;大乘是自由派,思想是开放的。因此,佛对于这一些不同根性的众生,就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后人又细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统称为‘五乘佛法’。

 

只有菩萨是大乘,缘觉、声闻是小乘。人、天,没出三界,勉强得一点人天福报。出三界才算是小成就,不再搞生死轮回。但是小乘保守、执著,所以他不能见性。因为清净心里一法不立,你若立一法,怎么能见到清净心?所以声闻、缘觉修到最高,还是用阿赖耶识,不能转识成智。他的烦恼障断了,所知障不能断,就是那个坚持他不肯放下,不肯舍掉。大乘人容易舍,就在他思想开放、自由,他都能舍掉,所以能明心见性。

 

经文用‘大比丘’,就是属于大乘一类的学生。他示现的是出家相,但他是大乘根性,不是小乘根性。‘万二千人俱’,人数有一万二千人。

 

通常经典上,我们常见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部经所记载的,比平常讲经听众的人数高出十倍,与《法华经》相同。《法华经》也是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讲的,地点相同,听众的人数相同,表法第一是憍陈如尊者也相同。《法华经》上第一个人是他,本经第一个人也是他。

 

人的根性确实不一样,因此听佛法得的利益就不相同。利根的人,觉得佛句句话是为我说的,句句话是教训我的;我要反省,我要依教奉行。这个人真正得利益了。根性差一点的人听佛开示,感觉佛讲那个人,与自己不相干。佛苦口婆心的教训,他一句都没听进去,他以为都是讲别人,跟他不相干。

 

‘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有人听经开悟,有人听经证果,有人听经只能说是阿赖耶识里种一个种子,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一点都不能改变。在这一生中该受什么样的果报,还是受什么样的果报。不明经义,不知修行。听经连命运都没有办法转变,那有什么法子?

 

我们读《了凡四训》,认为只是袁了凡教训他儿子的,我们看看他怎么教训,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如果能把了凡居士的教训,当作是教训我们自己的,就会得到真实受用。有几个人读经,自己能直下承当,能感受佛经是为我说的,所讲的都是我的毛病,是教训我的,勉励我的,我应当直下承当,完全接受。实在讲,这才是佛的第一弟子。几个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做,不要去管他,要问我自己有没有做到。比丘是佛的学生,我自己配不配做佛的学生?

 

佛给我们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这是基本原则。不管你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绝对不能违背,此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是佛还没教你怎么修行之前说的,是修行的基本功夫。就好像盖大楼,首先要打地基,后来讲的,是建高楼大厦。基础第一条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由此可知,佛法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

 

不孝亲,决定不会尊师。孝亲是第一个条件。人生活在世间,那一个人恩德最大?除父母之外还有谁!谁是你的恩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是没有条件的。其他人对你的关爱是有条件的,唯独父母是无条件的。这是出于天性,与真性相应。有条件就不相应,无条件就相应,所以父子天性。不孝亲,怎么会尊敬老师?不孝亲而尊敬老师,这个人必有企图。因此,儒家教学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杀父、杀母是五逆罪之一,果报绝对在无间地狱。

 

一个人能尊敬老师,必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决定能尊敬师长。然后才能做到‘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切善行都奠定在孝敬的基础上。为什么会慈心不杀?就是孝敬之心扩大到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为什么能修十善业?因为不修十善业,觉得愧对父母师长。我在世间要不是一个善人的话,父母师长在社会上就没面子。不但坏事不敢做,坏的念头都不敢起。

 

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社会长治久安,过去有这样辉煌的文化成就,实在是这种教育的力量。正如佛经‘如是’二字,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真相。怎么能疏忽!我们今天生在世尊的末法时期,皈依三宝,自称为佛弟子,我们有没有做到?所以在此地,我特别把‘大比丘’的三个意义给诸位提示一下。这对我们修行,净化身心,往生净土,有决定的关系。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话不是赞叹小乘比丘的,一般是赞叹大菩萨的。意思是说,这些与会的大众及佛的学生,都是大菩萨、大圣。‘一切’是指参加法会的一万二千人。

 

三贤十圣,三贤位的菩萨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从初地到十地。地上菩萨称圣人,只有等觉菩萨才能称为‘大圣’。

 

‘神通已达’,著重在‘达’,达是圆满的通达,决定没有障碍。唯有大圣,才能已达!所以从赞叹上,我们就晓得,这些佛弟子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也给我们做一个好榜样。诸佛没有嫉妒,没有障碍,那一个带头都一样,绝对平等,像唱戏一样。

 

这台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其余的诸佛来唱配角,扮他的学生。在舞台上,世尊扮演老师,其他的诸佛就扮演学生。在台后,很多诸佛甚至于成佛时劫都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是古佛再来的。真是佛佛道同,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度众生。只要达到这个目的,谁作主角,谁作配角都没有关系。主角、配角一律平等。我们凡夫有差别想,他们没有起心动念,那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才能成就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功德是自利利他。

 

下面是列举上首,“其名曰,尊者憍陈如”。憍陈如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以来,第一个得度的学生,是最初证阿罗汉果的。此人根性很利。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佛说完四谛法,憍陈如就证得阿罗汉果,可见他根性很利。第一个证果,第一个得度。

 

佛经在序分里所列的这些名字,用意是‘表法’的,代表这部经所宣说的义趣,作用在此。因为佛讲经,每一会这些人都到,没有一个缺席的,是佛的‘常随众’,佛到那里,他们就跟到那里。为什么这部经上列这几个人,那部经上列那几个人。实在说,列这些人的名字,不是佛的意思。佛当年没有写经,这是集结经的人,用他们来显示法门的特色。

 

集结经的人思惟,那几个人能代表这部经?佛的上首弟子,就是学生里有特殊成就的,都有一个专长,用那个专长来代表经中义趣。憍陈如是表‘第一得度’。把他的名字摆在这里,就是显明此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第一得度的经典;这是释迦牟尼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读经要懂得表法的意思。

 

第二位是“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代表智慧第一。其次是目犍连尊者代表神通第一。排名顺序有关系,一定不能疏忽。舍利弗跟目犍连排在憍陈如的后面,憍陈如是第一。舍利弗代表的智慧,与其他一般经典上表法的意义不同。他代表‘第一’智慧,因为他前面有个第一。目犍连代表的神通也是第一,这个味道完全不一样。换句话说,没有第一智慧,不能理解这部经典,不能深信这部经典。没有第一神通,就不会发愿求生净土。

 

你发愿修行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神通。‘神通’二字的本意要知道。‘通’是通达无碍。真正通达,没有障碍了,才肯修。‘神’是神奇莫测。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他能深信,真是神奇莫测!所以不要以为会放光、会动地、会变大、变小,才叫神通,那就把意思会错了。

 

此处讲的神通,是说你对于这部经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清楚、明了、通达。这是非常希有的。这个法门,多少菩萨都不相信,你怎么会相信,你怎么会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就是第一神通,所以我们同修,个个都是第一智慧、第一神通,自己还不晓得。你看到一些菩萨、罗汉、天人有神通,神通很大。天人神通很大,却出不了三界。罗汉、菩萨神通很大,还不能明心见性,不能成佛,都不能算是第一神通。你发愿往生净土,老实念佛,这一生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了,这是第一神通。那些声闻、缘觉、菩萨看到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是冒牌的佛弟子,鬼神也瞧不起。怎么是冒牌的?经义不明,听了之后还是糊里糊涂的,没有掌握到要领。往生的愿不切,对于这个世间还有很深重的情执、贪恋。你怎么可能成就、怎么能消除业障?所以真正的佛弟子,接受这部经典之后,真的清楚了、明白了,‘信、愿、行’生起来了,则十方诸佛护念,所有龙天护法神保佑,这是真的。佛在经上说,此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跟小本《阿弥陀经》属于同部。小本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本也就是诸佛所护念经。依照这个经本修行,就得到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你要真修,不能假修。所以,这三个人摆在前面,有这样深的意义。后面二位就更了不得了!

 

“尊者迦叶,尊者阿难”。迦叶是‘传佛心印’之人,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禅宗,他是禅宗第一代祖师。禅是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的,是代表‘宗门’。在中国,大、小乘佛法有十个宗派。禅宗之外的九个宗,都称为‘教下’。教下是阿难尊者传的。这两个人都是释迦牟尼佛传法之人,代表全部佛法皆在此一经之中。

 

宗门、教下修行的方向、目标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是手段不相同,也就是方式不一样。宗门是直截从‘放下万缘’下手,他不上课,不用教科书。直截了当放下万缘,恢复自性清净心,所以他用‘观心’,用‘参话头’的方法。这些方法很特别,要根性很利的人,也就是烦恼轻,智慧长的人,才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

 

中等根性以下的人,在宗门就不得其门而入。教下就是用教科书,采用一般的教学。宗门是特殊的教学,不用书本。教下用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由浅而深,由事而理,由相而性,循序次第渐进。像教下所讲的《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一步一步向上推进。《阿含》相当于佛教的小学;《方等》相当于中学;《般若》仿佛是大学;《法华》、《华严》相当于研究所,这是次第教学。一切经典是阿难尊者集结的,所以教下是阿难尊者传的。以禅宗来讲,阿难是第二代的祖师。世尊把禅法传给迦叶,迦叶再传给阿难,说明了宗门、教下是一不是二。目标、方向完全相同,只是教学的手段、方式不同而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因此,修学法门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根性,符合自己的程度,符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都没有障碍,修学就容易了。每一个法门都好。若是修学便利,成就就快速;如果修学不方便,困难就多,时间就长。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是为适应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众生。我们要晓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若搞不清楚,你去问那些大法师们,他们并没有开悟,也没有证果;他不会观机,也不晓得你前生是干什么的。即使知道你前一生还是不行,像阿罗汉能知道五百世,有的时候还会误人。

 

佛在世时,有一个老人求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佛就叫他的弟子们来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可不可以收他出家。那些阿罗汉看了,都摇头说,没善根!阿罗汉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这人五百世中都没有跟佛结过缘,所以没善根。佛就说,无量劫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他吓得不得了,爬到树梢上,叫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声南无佛,今天善根现前,佛便为他剃度了,之后他也证得阿罗汉果。无量劫之前,无意中叫了一声‘南无佛’,阿罗汉五百世的神通仍然看不出来。

 

我们有没有善根,向谁去请教?假使我们也是无量劫前叫了一声南无佛,碰到阿罗汉,他却摇头说你没善根,这问题就严重了!所以在一切法门里,我们到底学那个法门好,这要试验。就像我们生病,不知道自己害的是什么病,也找不到好大夫,勉强去看医生,吃药试试看。试一下,若不对症,就赶紧停止,再去试别的。若运气好,试中了,病就好了;运气不好的话,还是死路一条。没法子!

 

佛知道末法时期众生可怜,没有地方亲近善知识,大慈大悲特别开示念佛往生的法门。这个法门不管什么病都行,不必请教,都能成就;其余的药得对症。这个法门不管你生什么病,都能对症。选这个,决定不会错;选其他的,还要试试看,要小心谨慎。选这个法门,只要你真正肯信、肯愿、肯行,一定药到病除,这一生中必定能成就。

 

佛在本经上说的,你要是真正选中这个法门,证明你过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否则的话,你不可能侥幸就碰上了。不要说全世界,就看台湾,学佛的人这么多,几个人学这个法门,就知道不容易。确实像经上所讲的,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现前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加持,这才选定念佛法门。

 

我们要问自己,我是不是过去生中种过无量善根?现在诸佛是不是真的加持我?你要一反省,立刻就知道了。为什么?死心塌地在这一部经上用功,那就是的。若还怀疑,以为这个法门虽然不错,听说《金刚经》也很好,还有《法华经》、《华严经》不能不念。如是夹杂,即是善根并不厚,诸佛没加持。从这个地方,自然能体会得到。我过去讲这些话,也许你们还不太相信。这一次大家听了《观无量寿佛经》,你该相信了。

 

《观无量寿佛经》讲得很清楚,什么是善根多,什么是善根少,什么是善根无。完全不能接受的,是没有善根。能接受,半信半疑,还放不下的,是善根少。善根少,要努力去培养善根,这一生还是能信,可以提前往生。如果这时候不培养,这一生中便不能往生,只种个善根而已。什么是多善根?完全接受这部经,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为我讲的,不是为他们讲的。这种人善根厚。若以为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为他们说的,不是为我讲的,这种人善根少,或是没有善根。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六种成就里,这一段还是‘众’成就。在本经列出几位代表的上首。首先列的是声闻众,就是憍陈如尊者这些人。他们表法的义趣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接著列的是菩萨众。菩萨众里又分为二类:一是出家;一是在家。这一段是出家的菩萨,经文含有很深的意思。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华严三圣就代表全部大经的宗旨,也代表佛法的全体。佛法是依据什么说出来?是根据清净法身、诸法实相、真如本性而说出来的。说的名词这么多,其实是同一桩事。清净法身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在华严会上以毗卢遮那佛作代表,就是现代哲学里说的宇宙万有之本体。毗卢遮那佛就代表宇宙万有的本体。从体起用,如果没有作用,这个体就毫无价值。

 

‘从体起用,德用无方’,也就是说它的作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作用,就很难说,说之不尽,于是世尊就将这大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一类是行为。这两大类全包括了。所有作用不外乎思想、行为。思想就是智慧,以文殊菩萨代表;行为就是生活,以普贤菩萨为代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排名第一,就是告诉我们,佛法著重于生活。生活必须依智慧。文殊代表大智,所以排在第二,生活排在第一。这是把整个佛法包括尽了。因此,华严三圣都代表了。

 

在本经,虽然没有看到毗卢遮那佛,然而看到普贤、文殊菩萨,就是圆满的佛法,因为无量寿佛即是毗卢遮那佛。所以,古人将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确有道理!《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样的经典才是圆满的佛法。他不是说某一个部分,不是局部,是佛法的全体。

 

我们从菩萨表法中看到,此经确确实实显示佛法的全体。普贤不但代表华严的行门,而且是密宗的开山祖师。我们这个世间的密法是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传下来的。龙树的密法跟谁学的?龙树菩萨开铁塔,遇到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将密法传授给他,他再传到人间。金刚萨埵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也就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不但代表华严宗,也代表了密宗。由此可知,华严乃是密宗之显说;密宗就是华严之密说,显密不二。

 

本经是《华严》的精髓。古德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在此经之中。所以,黄念祖上师(黄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传授密法,第一个就要求学密的人念《无量寿经》,受持本经。他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是密法的精髓。“普贤菩萨”在此代表净密不二。这句‘阿弥陀佛’,即是无上的密咒,是密法的总纲。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如果不是密法的总纲,密中之密,持名念佛往生,那有那么大的成就。不往生不能‘即身成佛’,往生才真正当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深入经藏之后,你就能了解。

 

出家菩萨中第二位是“文殊师利菩萨”,他代表智慧,代表理论。理之精髓,无过于禅。所以,文殊菩萨也是代表禅宗的第一尊菩萨。我们读《六祖坛经》就晓得,禅宗不是六波罗蜜里的禅定波罗蜜,而是六波罗蜜里的般若波罗蜜。展开《坛经》,你看六祖传法的时候,教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他没有教你念禅定,没有教你念禅。因此,名称虽称禅宗,实际上是修学般若波罗蜜。

 

文殊菩萨在此表‘禅净不二’。禅就是净,所以古德说,这一句阿弥陀佛,‘教’包括了,‘禅’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这是佛门修学的几个大纲领。大纲领包括了,其余的无所不包。所以,弥陀名号确实是大总持法门,没有一法是阿弥陀佛之外的。阿弥陀佛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门都念到了,一个也不漏。大经上常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到此我们才彻底把它搞清楚了。‘一’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切’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果再说得详细一点,‘一’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宝贵这部经的道理,得到这部经就是得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希望我们认真去受持,细心去体会,不要再被其他法门动摇。文殊菩萨在此地代表这个意义。

 

第三位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后补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之后这个世间就没有佛法了。一万二千年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那一天算起。佛灭距离我们已经有三千年了,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一万二千年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这个时代,末法的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才开始,往后还有九千年。有很多预言,像基督教讲的世界末日。佛教没有说末日,还有九千年,那来的末日!盛、衰是有的,治、乱是有的,不至于是末日。这一点,我们读佛经可以安心。也许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形容这个大灾难,称为末日,这能讲得过去,不是真正的末日。

 

弥勒菩萨在本经的后半部是当机者;前半部的当机者是阿难尊者。世尊特别在这一会里,嘱咐弥勒菩萨要负起弘扬念佛法门的责任。唯独这部经,这一个法门,确实惠予众生真实利益。当生成就,不是一般的成就,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世尊特别嘱咐弥勒菩萨,要他负起弘扬的责任。

 

由此可知,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经上讲的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是怎么来的?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年照三百六十天计算,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古人以千万为亿,诸位算算就晓得,结果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注:此数字出自《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照今人以万万为亿计算,应为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他在兜率天四千年,那一边寿终下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来度化众生。年代是这样计算来的。有些外道说现在弥勒菩萨已经来了,这是无根的谣言。‘无根’就是没有根据,拿不出证据,不是真的。我们不要受骗。弥勒菩萨不是这个时候来的。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贤劫’在此地表与诸佛如来同愿同行。贤劫是我们现前的大时劫。何以称贤劫?佛告诉我们,在这个大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佛是大贤,大圣。圣贤人特别多,所以这一个时代称为贤劫。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尊佛。弥勒之后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都在贤劫相继出现于世。‘贤劫中一切菩萨’就是指这些人。由此可知,贤劫千佛,没有一尊佛不讲这部经,没有一尊佛不宣扬念佛法门,证明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弘扬的。

 

此地说出我们娑婆世界的贤劫。他方世界怎样,经上有没有说?有,此经与小本皆说十方佛,见到他方世界,就晓得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弘扬的。你才看到这部经典、这个法门的殊胜,真实无与伦比!

 

返回 [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 首页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book.jdxzfcs.com )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