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学魔?

 

诺那华藏精舍编辑室著

 

一、前言

二、学佛的目的

三、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为何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

五、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一

十、修学佛法成就的关键

十一、我们的期盼——最后的叮咛

 

一、前言

 

在这个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的末法时代,‘学佛’行者如果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和目标,则内心学佛的渴求,将会受到类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误导而使‘学佛’变成‘学魔’。

 

佛(ㄈㄛˊ)魔(ㄇㄛˊ)不仅于发音上只是一音之差,对修行者而言,入佛道与入魔道更仅是一念之隔;因此有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行者,岂可不睁亮智慧的双眼而慎辨之。

 

本书是一面智慧宝镜,是奉献给一切佛弟子作为外照内观之用。熟读本书可使您不致堕入伪善者,假冒者之甜言蜜语而成为诸魔眷属。

 

本书以重申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为主,再辅以一般人最易迷惑的‘神通’、‘感应’之观念,以使行者能迅速且彻底的建立正确的修行基础。

 

期望有心修行者皆能因此书的发行、流通、宣导而顺利步入真正的‘成佛’康庄大道。

 

二、学佛的目的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业、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因此不会执著、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得乐,反而因贪、嗔、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之乐。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三、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门是先看到或听到师父显现异象,神通才进去者,或是别人跟您强调其所学法门多么殊胜、且很快就会有感应……您必须当心会著了类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机。妄求神通感应的意识建立在先,不正确的佛法知见孳生在后。就不易窥出佛法真义,会让似是而非的言论混淆您的本性。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属于传统佛教宗派而有了异象感应,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陈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数,有修有证之高僧大德绝不会哗众取宠,乱创新教派。俗云:满桶的水是没有声音的,半桶水才会一直以为自己所修所证是至高无上的,而急著另创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其实一般高谈神通感应者其能力极少超过佛陀于楞严经所开示50阴魔的最初色阴十魔境呢!

 

因此充份研讨学佛的真正目的及学佛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的,否则,自己沦为佛陀所言之‘外道种性’才是冤枉呢?

 

(注:1.‘外道种性’——佛陀云:如果有众生,虽然是求善友,但遇著的却是邪见人、未得正悟,这就名为外道种性,这众生也就成为外道徒众了,这是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罪咎。)

 

2.当您法喜充满之时,切莫让宗教狂热冲昏了头——世上最令人同情、怜悯的莫过于处心积虑、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头来所求的却是不了义外道法门,甚而是邪法,致解脱无期,那份落寞,无奈与对慧命的损害著实令人一掬同情之泪。因此佛教强调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恋、狂热、盲目、绝非学佛之本义;而多研读正统经典,理性探讨、分析,才是择师最重要依据呢!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为何不以神通来接引众生?

 

有人会认为佛教之高僧大德不以神通度人是错误的,甚而大言不惭的说,其人不以神通度人并不是其不想以神通度人,而是其根本就没有神通。另有人认为佛陀以神通度人之例子于经典上比比皆是,而一口肯定神通度众是合乎戒律的,也因此铸成有心学佛者以神通大小为其皈依学佛的择师准则。

 

事实上呢!(一)神通对修行而言,仅是学佛的‘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高僧大德无不了解末法众生贪、嗔、痴、慢、?五毒旺盛,以神通示现来度众,不仅无法帮助大众修行有成,反而会因神通的新奇诡异而种下舍佛道就神通的不良后果。虽追求神通者仍会为自己辩解:学佛就是修心……殊不知神通意识一旦种入识田,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似是而非的邪见而不自知呢!因此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显现神通,以免混淆世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有一次为让外道知道佛法的无边,特别耍了神通——跳上高空,取下金碗。结果佛陀并不加称赞,反而要他充当十六罗汉,长留人间,将功补过。

 

(二)神通抵不过业力。也就是说,尽管有了神通,还是跳不出轮回的罗网。

 

过去佛陀在世时,有外道仙人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就运用神通躲在太空中,结果时辰一到,依然坠地而死。

 

(三)神通不是万能的,神通对于众生和自己的苦难,也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像‘盂兰盆经’所记载,目犍连虽有神通,也只能眼睁睁地望著母亲即将放进嘴巴的食物,化成火炭;而自己也难逃被乱石压死。由以上所述,我们应可了解为何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接引众生,其原因之所在;唯我们或许仍会对于佛陀于经典运用神通度人之事迹感到纳闷,甚而有自相矛盾之疑惑。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探讨即可知道:佛陀于经典所载神通示现之物件无一不是根器深厚、因缘具足,能在佛陀的引导、启发、教诲、督促甚而神通示现下速而成就自在者。反观末法众生之神通追求者,有哪一位因其师父神通示现而获得清净、解脱?相反的会因神通的误导而于修行中执著求感应求见佛、见光、闻香或灵动等错误行为而不自知呢?此一分野有心学佛者不可不知!

 

总之,动不动就大谈神通感应者绝非佛道正法,正信佛子应速远离,否则;‘请神容易,送神难’落入魔道悔之晚矣!

 

※附注:大部份的人们也许还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传法者以‘神通’、‘异能’表演一下不是可让信众更具信心吗?答案是:当没有受过教育的信众看到这种表演时,也许他们的信心增加了,但却只是表面上使他们信心增加。由于这些人所生起之信心,不是因为充份了解真理,所以便易盲从而盲修瞎炼,更易执著于外相的感应、幻觉,因此是危险的。所以佛陀要人信仰只求诸于理性的力量,而不是神通、奇迹,因此佛陀忠告弟子们,不要运用这种力量去化导那些资质较差的人们,以免以盲引盲、相推入火坑。

 

五、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恼、迷惑而超凡入圣。

 

何以说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个真理),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人生的一切‘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要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面临死亡的苦恼(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恼(怨憎会苦)、与所爱之人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却不能到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贪恋所招集而来的恶果。

 

若要消除这些烦恼,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实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种,故称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列所示:

 

(一)正见——我们先要有正确的见解。

 

(二)正思惟——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思想。

 

(三)正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有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有了正当的言语,行为就能正确。

 

(五)正命——行为正确了,我们才会有正当的生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进——然后我们依照这样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心念。

 

(八)正定——因为有正念,所以心就会安定,不再胡思乱想,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戒学)。正念、正定(定学)。正见、正思惟(慧学)。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渐脱离苦恼,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缘静虑,再由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再将此三学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佛陀将入涅?时,阿难尊者含泪请问:‘导师走后,以谁为师?’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为师。’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三)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1、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2、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5、不恶口:不以恶毒言语骂人。

 

6、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8、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10、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教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著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色界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何谓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久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嗔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嗔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

 

(四)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道,亦复如是。

 

(五)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观、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缘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一般人静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灵的舒适、轻安,让精神统一,身体健康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也有些宗教家练丹运气,静坐以求感应升天等等。这些静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仅是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达到解脱,证悟菩提的。

 

佛门中所谓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异的,静坐不—定包含坐禅,而坐禅却有含摄静坐。什么叫做坐禅呢?坐是彻见本性,禅是顿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目的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行最大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种境界、异象、神通,因此佛门强调坐禅不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

 

禅定种类略分为三:

 

(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人士为让身体得到健康或训练精神统一以达到增加工作效率为目的,如社会上的静坐,冥观,瑜珈术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乃至择时在日、月之下打坐,充电,以吸取天地精华,此类人士,修炼身体之精气神,以达到身心的安康,舒适,其间虽有治病,灵动或各种神奇感应之事迹,唯如此的行法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佛门称之为世间禅。

 

(二)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此界人天调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禅定力,足以感得胜报生色界梵天,其身自有威光,无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银白色,穿黄金天衣,头虽无髻,如著天冠,寿命历劫,无量快乐,但以其仍有色质,光色互照,色身超胜,故名色界,通名梵世,梵者‘清净’之义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故也。色界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而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色界天人若修禅定厌舍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虚空,四蕴成身,唯一精灵神识;无有色蕴,常住甚深禅定之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以其无色质,故名无色界,既无色质可见,虽名为‘界’,其实无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1、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识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定: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义。想:第六意识胡思乱想。行:第七意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蕴是对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自身之灵魂也。)已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禅定,色质欲心悉皆泯除调伏,在空定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不知人世变迁。以其入大空痴境故,虽旷劫享乐,福尽还易堕入畜生道,继续轮回,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乐处所。

 

(三)出世间禅:行者修习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即入灭尽定,证罗汉果,出三界。虽名‘出’三界,其实只是不被三界之业因所系缚,解脱自在,恣心所往,纵为地狱、淫舍,处处是三界外,如是名为圣流解脱轮回也。出世间禅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其中以佛之禅定最为究竟、圆满。

 

※附注:

 

1、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论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转,放弃其所修持法门,因摄心于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会有境界,异象现前,行者由此便会体会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觉,且了解这物质世界之外确有超乎科学领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禅定功夫的培养虽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念佛、持咒、摄心习定,对其所学法门能否终身行持甚为重要的关键。

 

2、行者无禅定功夫,必须先检讨自己有无减少外缘,有无精进,有无恒心长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检讨自己的偏失,而只会一味以为所拜非‘明师’再到处寻找‘名师’,此绝对是愚痴的行为。

 

3、有关修持的各种问题,除了多研究正信佛书、正统佛典外,最好是亲近具德师父或大善知识,才能摸著门路,本书仅能略举大略而已。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所谓‘异相’、‘境界’,一般是指:于一念清净或定中看到佛菩萨或护法金刚;看到佛、菩萨放光,或说法、灌顶或见到自己端坐莲花,静静听佛讲经,或者发现自己全身发光,身体飘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甚至惊异地发现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们未来或宿命通能知人们过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阴府与亲冤谈话等等。

 

但邪魔外道为了混淆众生的修行正道,常常变化佛、菩萨的庄严法相来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异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炼者,有时在定中幻境中,也会有幻想、幻觉、幻听的各种感应出现,因此当所谓‘异象’现前时,岂能不提高警觉、正邪不分?

 

所以听到有人说:某某人拥有大神通,会治病、会抓妖、会除魔、会当众变化成佛菩萨法相、能飞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过去未来、能与鬼神沟通……等等,必须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说来大家会很纳闷,到底在何种情况下,佛、菩萨才会真正现前呢?一经云:‘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萨庄严妙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业障太深太重,宜自忏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过,精进向道,深心念佛,必能获得诸佛菩萨慈光普照。二在修持时十分虔诚,且自己的悲心与佛菩萨大悲心相应时,佛、菩萨就会现前,另一种情形是由于行者于修持过程中;直观佛、菩萨法相(图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识田中,所以修持时就会由识田中浮现出来。唯学佛弟子应著重于诸佛菩萨身、口、意三密相应,切莫单著眼于身相,另避免‘魔扰’的最重要观念;就是于一切相‘不执著’。所谓不执著并不是像木头一样毫无感觉,修持若有现象现前是一定会知道的,但是在现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胜或者期待它,起了一连串关于它的联想与妄想,这样就成为‘执著’,便易著魔。

 

总之,于修行中各种境界、异象绝非真实,皆系幻起,切勿执著,若有境界也好,没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寻忆念,否则善境即是著魔。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楞严经‘七趣总结’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因此于诸种修持,自心清净,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被境转,乃修行至要法门。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目前许多不明究里的人对‘感应’常执著在外相的感觉诸如见光、见影、闻香、见佛、菩萨,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阳能、植物能、日光灯的光能、气脉的走动,或者天眼能见种种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种种感应而认为其所学法门才是最殊胜之法。这种人整天妄想见佛见菩萨,而忘失修学佛法之真正意义。如果看到佛菩萨对他微笑,就很高兴,以为有了感应,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摄心之旨,有口无心,不见诸幻景,就觉得所拜非明师,另求其他‘名师’去了。此种人心中根本没有佛法,唯有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对邪师,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断,随便盲从信受,像这样的学法,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修持佛法进步与否,端看其妄念有无愈来愈少,及慈悲心有无愈来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应,乃是自心与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相应。修学佛法的人内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应。换句话说,修持佛法已有进步。如果内心还充满著愤恨、嫉妒、傲慢、贪欲、悭吝等习气,气质一点都没有改变,而到处宣扬自己见佛、见菩萨者,此人绝对是著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见诸佛、菩萨,若非天魔鬼神变现,即为妄心所显现,如果自己不察觉,而误以为真实,此即为魔事。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是应知一切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有境界当以智慧觉照,使自心如如不动,住于无分别智中。

 

大智度论云:‘小菩萨,未应见佛身。’这意思是说:初发心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无明业障末除,心性不够清净,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浅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见到佛、菩萨的清净妙色身。如有所见,恐怕是诸魔所化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若要得到正确的判断,需要深研显教教理,而于修持中得到各种感应之时也不可以到处宣扬,应该要请教具德师父或善知识,以免引魔进入扰乱,反而误了学佛大事。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一)

 

现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开智慧就是求神通,或是打通任督二脉等……,以这种心态来打坐,当然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打坐有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认识自己,我为什么要打坐。打坐是为了要定心、净心还是明心?先把这个目标建立起来,才不会走错路。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二)

 

有人说:拜师学佛,若无见到师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唯我们却忽略了,楞严经内所记载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来判断师父,我们不就把魔视为佛,把魔说视为佛说,更把魔法视为佛法了吗?所以明师绝不用神通来接引众生,唯恐众生,因执著于神通感应,而断了学佛慧命。因此真佛、真菩萨、真罗汉,在世则不泄漏自己的身份来历,自己的身份来历泄漏了,就得入灭不住世,以免惑乱众生,这是佛的先见之明,无庸置疑。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三)

 

有了各种神通而内心却仍有著贪、嗔、痴、慢、疑五毒这绝对是为贪求神通、求感应,求见佛,求见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现象,行者若不速求解决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沦为魔子魔孙,则后悔迟矣。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四)

 

修学者如果未得漏尽通以前,偶发神通(五通),很容易贪著其境,随妄念所转,而堕入邪魔外道。所以佛陀遗教,禁止弟子显现神通。古来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实为人,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妙慧。倘若有人以神通惑众,招来广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门弟子,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特别谨慎,不可误蹈邪网。

 

以上各篇已将学佛基本观念及学佛最易迷惑的神通问题大略叙述,期望同修们阅后能于往后修学过程不再对玄奇异象盲目追求,甚而以此为择师之标准,如此将是得不偿失,危险万分。

 

本篇由于关系修持成就与否,愿同修们能不时反覆阅读,领悟而早证无上菩提。

 

十、修学佛法成就的关键

华藏祖师 

 

(一)发菩提心义诀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而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生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嗔痴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谓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而成四圣。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著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著之而起贪嗔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于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则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谓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觉、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持,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意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转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见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二)返闻自性的途径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净本定,切勿著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空净自现。(佛教大小显密诸乘之一切经典法要,一切次第仪轨,或渐或顿,或权或实,皆为皈元之方便)性是体,心是用;犹如明月,月亮是体,月光是用,虽清辉遍照,月体本一。更当照了一切有形有像之外境及无形无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体所现而不住著;如镜花水月,非有非无。真觉悟此心者为佛,迷此心者即是众生。返闻自性就是将众生无始以来,追逐外境,向外驰求的心,返转来观照本觉本净的真心。

 

综观世间一切物质毕竟毁坏(成、住、坏、空),一切生命毕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毕竟虚妄(生、住、异、灭),所有一切一切皆生灭不已,其不灭者惟自心正觉。自心,分心性、心识两种;心性为不生灭心,即正觉,是为智;心识为生灭心,即妄念,是为识。经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正觉);凡取著六尘而起分别爱恶取舍即为识(妄念)。菩萨晓得返照,当下即舍,撇得快,不住尘相识执,故成正觉;众生不知返闻,被根尘识所缠,念念分别取舍,故不能解脱。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只要时时返闻自性本觉,不被尘识所迷,由短暂之一念觉悟,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将攀缘六尘之识心(思想)扭转,来照了尘相假,识用妄,心念空,于根尘相接时(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六尘相接时),不起分别爱恶取舍,只观照不变不迁之自性。再明白说:脑子不想外境好恶分别取舍,不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不想,只想此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光明遍照,竖穷横遍的本觉真心,只想此一尘不染,却万法森罗,本无来去,又恒示来去,清净广大,圆融无碍的自性,这就叫返闻。恒常如是,因缘时至,即能悟见本来而证性空,此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们既知自心(不住尘识之心)是佛,觉即是佛,又何苦费尽辛劳向外觅求,需知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觅求之具体而究竟的方法即返闻自性。

 

行持

 

我们实修时,可以在静中修,也可以在动中修。静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动中修是历缘对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上修,再讲得简单些,我们终日吃饭、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样,只有一点相异:就是我们心中不染六尘、八识,看到漂亮的东西,我们不执著,听到悦耳的声音,也不追寻……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你也许会说:我们也想不染六尘,但是六尘却缠缚难脱,怎么办?此为无始业障习气深重所牵,需仗密法精进修持,消业除障而入清净本来。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发心消除障碍,金刚心清净罪业,供曼达以积资粮,上师相应趋入加持。本门的心地法门方面有各种修心要诀、要门,本尊心要,皈元要诀,大手印,大圆满,且却妥噶,仰兑阿兑等等都是立断顿超的最胜解脱道法门,不离此心,圆满佛土。然胜法虽多,各随根性,只选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碍。但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都以止观为基础,以圆满福智二德为指归;修止观(圆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种次第,但以返闻自性本体为最了义。修持返闻略分二门,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空门

 

返闻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现,其体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实如梦境,试想梦中景物,栩栩如生,历历分明,种种行动造作,皆与现实生活无异,然正梦之际固不知为梦,犹现今生存亦然,迨悟后方知不仅自己在梦,即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梦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质终究毁灭,一切生命毕竟死亡,一切皆如幻而现,故泯一切相,惫郾究毡炯胖□孕谋咎澹□粗谏肈□鹦裕□墙部展邸?阊暇□唬骸靶榭丈营晷?内,如片云点太清里。’自性之广大,实非人类的理智所能测量,众生在缠时,总是认定此躯壳为真身,弃海认沤至为可悯,故真实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色身上修,而是直观本体实相,安住清净无染,却万德圆具的真心中,一心不生全体现,入法性之流,泯能所对待,直证第一义谛(可依法本修持。)

 

有门

 

另外一个方法是从妙有入手。现代人一身肩负许多工作和责任,人口拥挤,没有安静的环境修空观,就可从妙有著手,由本体起妙用,示现本尊,普度一切众生无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本具佛性,度为本尊;又观一切世界,皆为诸佛净土,高楼大厦或木屋草棚,都是净土之宫殿,与诸佛净土无二无别;一切音声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诸佛的甚深宏愿;久之即离分别爱恶,妄想颠倒执著取舍。因为所见,唯有诸佛依正庄严,所闻,唯有诸佛一乘圆音,觉,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实相,菩提大愿;自于行住坐卧一切时,见闻觉知一切境,皆不为尘境所染,内心妄念烦恼邪见不起,久之自性清净,实相现前,不起于座,即成正觉,当依法本而修。(由此进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容待后述。)

 

修行道上的障碍与对治

 

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无量无边,成就的人却凤毛鳞角,不要说成佛,即成声闻缘觉亦不多,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学佛者总喜欢以人类的心、意、识,去寻求那个根本不能以心、意、识来测量来寻求的不思议境界。所以诸菩萨千思万虑不能测佛智,只因妄想思虑故;释迦牟尼成佛时就举手触额而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足如来福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著,则清净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另外一个障碍,即众生有喜欢向外攀缘六尘、贪得无厌之习性,不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许你们会想,既然自心本具,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当然,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执著、分别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如不被这个花花世界所牵引,致生起种种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无求无得,离开追寻求得之心,离开希望惧怖的心,离开一切分别对待的心,外不受尘境所缠,内不受心念所转,久之六根清净,妙明真心自显,即成佛道。六祖不识一字即能悟证,阿难多闻第一,仍待所闻扫净,而后方证真空。由此足证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

 

佛告诉我们,要离开妄想、颠倒和执著的方法为修习禅定,定就是专注,在众多的各种定中,最殊胜的即是体性定,也就是返闻自性。但单靠自力很难成就,因上根之人太少了。黄檗禅师就曾感叹:禅门之中千人万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个两个。为什么?因为只仗自力。必须兼仗佛力,才能速证无生。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宝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愿,而又力行的话,上根者于此生,中根者于临终,下根者于中阴都能够三密相应,证到本来不入轮回,直生本尊净土。

 

愿力

 

我们若立志成佛度生,发愿是很重要的。因为诸佛因地于起修时都先发大愿,然后愿行相应,才能圆证。修心好像种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间福报,虽也能如愿,最多是报生人天,福报享尽,还会堕落。假如各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心度尽六道众生,就凭这样的大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因为发心就是播种,播了要度尽众生的种籽,将来一定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且乘著愿力,决不堕三恶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圆满福音,直至圆证无上正等正识。

 

精勤

 

最后讲到行持,发了愿如果不实行,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终日空想而不力行,决难成就。所以我们要行住坐卧,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闻自性,或如幻度众生,或是读诵大乘经典,研读本门开示等;修行好像钻木取火一样,要不断的钻,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钻那么三下,晚上钻那么两下,隔几天再钻,那永远不会生出火来,所以一定要发精进心,长远心,持续不断的修持,由暂而久才能成片。

 

总之,在系缚中之众生,常常像无头苍蝇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别取舍中乱闯,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念不净,为尘所转,修途中障难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应时时观想本尊在心中,上师要顶载,一言一示,皆为利益众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当前时要历境验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尘境所动,更时时用智慧觉照,持自心不动如大地,知一切相都如幻而现,也都是妙有,佛来魔来,不欣不厌,安住不动,终归寂灭。久久如此觉照诸相而不住,真实的智慧慢慢就会生出来。再进一层连智慧都不执著,因为智慧也是自性所显,所以心经说‘无智无得亦无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终非究竟。愿与我密乘同门共勉,如实修持,同证佛果。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速证无上菩提。

 

十一、我们的期盼——最后的叮咛

 

佛家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在这物欲横流,道德荡然无存的今天,能够听闻一声佛名,或是伸手翻阅一本佛书,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何况是能深入佛法要义,修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之无上法门。

 

唯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附佛法外道不可胜数,行者稍一不慎,不仅欲求解脱无期,更可能愈缚愈深,终至求出无门,所以如此‘人生大事’岂可用宗教狂热,迷恋而轻率处之。真心学佛行者必须睁亮双眼,拿出智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寻找真正可以依止之‘明师’再修持真正心地法门,如此方能突破无明,悟明正理,得其解脱。

 

由于‘修行’事关生死轮回大事,‘最后的叮咛’再次提醒您,请切勿等闲视之。

 

(一)先用经典来考量师父的言行如法不如法,切莫反过来用师父的言行来迁就经典,因邪师也曾讲经说法,但其误解经义与否,没有正确的佛法观念将不易辨别。

 

(二)有的学佛人,一旦确认某一人物之地位,则有‘终身为父’之依赖,错亦随之,这一种人有宗教热情,却不了解宗教本义,尤其缺乏‘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智慧。

 

(三)修持佛法必须秉持著依法不依人原则,依止于正法、正知见,若发觉所依止的是邪师邪法,必须速求脱离,若以不好意思而继续沉沦堕落,后果实不堪设想,如此也绝非修行本义。‘宁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以免解脱无门,求出无期,愿与大家共勉之。

 

返回 [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 首页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book.jdxzfcs.com )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