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六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文字很明白,就是我们大家的根器太差,太弱了。‘靡鉴’,看不清楚;‘学寡’,学问、学识太孤陋寡闻;‘难周’,不能圆满周遍;因此不能了解性宗与相宗。

 

‘性’即性宗、指本体、明心见性之性。‘相’即唯识宗的真空妙有。真空与妙有二个不是对立,不过是自心的一体一用而已。性宗谈空,是讲体;相宗说有,是讲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假使只晓得用,那么像我们一般人没有悟道以前,六根都在用,而亡失了恒常之体。‘恒常’两个字特别注意,因为现在有一学派看到‘恒常’两个字,就把佛学这种观念视为印度婆罗门教外道,以为是真常唯心论,认为的确有个东西主宰生命。佛陀曾批驳这种观念是错误,因所谓的‘缘起’并没有固定存在的东西做主宰,故不要看到‘恒常’两字就以为是真常唯心论的范围,那也是拿鸡毛当令箭,搞错了。它只是形容体用,‘用’必然有‘体’,有个功能,‘用’从哪里来?要找那个功能。

 

假定说只知道‘用’,而失恒常之‘体’,等于没有水,那里来的波浪?反过来说,有些人只明体,守著一个体,要坐时守著「空’、清净就是‘道’,今天情绪动,思想一来‘道’就掉了,这都是不明理!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只守著空,守一辈子干什么?守‘空’即在抓‘有’,老是抓到一个‘有’,抓得死死不放干什么?老母鸡孵蛋,久了才生出一只小鸡,你坐在那里守空,守了一万年,出来了什么东西?这就是不懂‘体、用’的道理。

 

有些人会问:‘那我打坐干什么’?打坐为的是正心炼气。两腿一盘养气,同明心见性没有相干。明心见性是心见,不是腿见。所以一上坐腿就开始发麻,那是你身体内部不好,气散乱不能归元。气脉不通,地、水、火、风等四大虽还没分离,已经差不多了。人一生下来以后,就开始生病;活了八十年,也病了八十年,最后等到病完了为止。庄子讲的道理一点也没错:‘方生方死’,你刚刚生出来的一刹那,就是你开始死亡的一刹那,不过慢慢死,死到八九十年而已。

 

所以你坐起来难过、两腿发麻,就该晓得你已经慢慢在死亡。坐通了以后,恢复健康,就不麻了。所以不要在两腿、身体上做工夫,天天在这上面搞,真是‘吃饱饭,没事做’。不过,世界上有许多人饭吃饱了,不这样帮助消化,日子还真难过!只好弄个圈圈让他去抓,叫做‘修道’,这都是道理不明。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没有波、那来的水;波是水变的。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

 

看来很啰嗦,又是波、又是水,好像在那里玩文字花样,但若以为永明寿禅师这位南方才子光只在玩他笔下文字,那么就被他的文字骗过去了。要注意其中的微言大义。你看到一个字毫不相干,最高深的道理就在里头。一句:‘曾无不湿之波’,怎样‘不湿’?水性一流动,一定湿掉。我们拿一滴水滴在干的地方,就晓得他老人家用字之妙。世界上没有无波之水,而且更要了解没有不湿之波。波一启用,就滩开了。所以我们人的本性不动念时,譬如说,睡觉睡著后,不动心(睡觉不是不动心,这里只是拿来作个比方),此时没‘善’也没有‘恶’、没‘是’也没‘非’。只要一醒来,念头一动,等于水一样,一滴一动、湿起来就一片,影响有那么大!

 

有一位林酒仙禅师,很怪!同济颠和尚一样,悟了道以后,天天喝酒。因为故意装疯卖傻,法号也不取,一般人只晓得他俗家姓‘林’,专门喝酒,所以称他为‘酒仙和尚’,他有个悟道的歌(当然与永嘉禅师的证道歌不一样),文学境界很高,其中有句很好的诗句: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一滴水一动,整个本体就跟著变了。他的文学境界太好,盖住了最高的哲学道理:由体起用。

 

我们读佛经,佛经上说,佛的神通智慧大到什么程度?所有一切众生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世界上每次雨下多少滴,他也知道。真可怕!后来我突然知道了,你若问我:‘世界上雨下多少滴?’‘一滴!千滴万滴就是这么一滴。’‘一切众生的心里想什么。’‘乱想!’当然,我还没成佛,这不是佛的境界,只是凡夫境界。所以你要问:‘这个人想什么?那个人想什么?’那你慢慢去钻吧!钻到神经病院去,还没钻通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你看!‘江村烟雨蒙蒙’就是这一点动,可见此念的可怕!所以你们读书要注意!将来要如何保存中国文化?读中国古书?

 

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但是要知道其中的微言大义。顾亭林没有看懂佛经,就在《日知录》上讲:佛经有如两个空桶,一桶有水,一桶空的,倒过来倒过去,还是这一桶水。因为他看《金刚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都是倒过来倒过去,这有什么看头?他逻辑都不懂!顾先生的道德、学问、文章都好,但对不懂的东西就没办法,不懂就是不懂。

 

信口开河舟客多

 

又如,清朝才子袁枚,学问也很好。但他一辈子不信佛。年轻时,我喜欢他的东西,也很佩服他。为什么?他不敢碰佛!有位朋友看他的书后,写信给我:袁枚讲了一句外行话;佛说:‘学我者死’。佛何时说过‘学我者死?’我回信给他:不要上袁枚的当,才子有时会这样,不懂的就‘想当然耳’的乱盖。他想想,大概就是这样!因为‘涅槃’,一般字面的解释就是死,所以‘学我者死’,没错!但佛经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不要上这个当!才子们专玩这一套。

 

苏东坡二十二岁那年,去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有两句诗: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还比较谦虚,世界上的书有些大概我还没读过,这表示很谦虚,但又多傲慢!‘事无不可对人言’,欧阳修的修养,生平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任何事都敢讲。苏东坡年轻时,曾听欧阳修写这两句诗。后来他去考试,刚好欧阳修当主考官。你看他怎样来整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出了一个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及第后,将来是做官,做官则要尽量宽厚,不可随便判刑。苏东坡在文章中就引用个典故:‘尧的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将要被杀,尧的司法官,臬陶曰:‘杀之!’向上面报告了三次,都判他死罪。尧日:‘宥之。’尧是皇帝,也将他驳下来三次。

 

据说,欧阳修看考卷时,非常迷信,因为考卷都密封,不晓得是谁写的文章,好与坏很难断定。古时候,是用蜡烛光,在夜里,湿气又重,阴阴森森,鬼影幢幢,始终看到一位穿红袍子的,站在他前面。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要录取,但抬头见到那位红袍的影子就不敢了,因为此人一定做了坏事,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后,再看到那位穿红袍的点头示意,那他就录取了。所以,他有两句诗:

 

文章千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

 

欧阳修一辈子不信这些,可是这回还是信了。文章那个好?那个坏?千古以来没有凭据,只希望前面那位穿红袍的神仙暗中点头,但愿不会录取错人。

 

因为以前考功名,不但考学问,在道德上更重要,这是欧阳修当时的观念。苏东坡的文章,大概朱衣是暗点头。但是这个典故出自何处?这个年轻人真了不起,我没读过的书,他竟然知道,非录取他不可!录取后学生当然要拜见老师。欧阳修吩咐门下说;‘有个苏轼的新榜生求见时,立刻通报’。先一套公式化的应酬、寒喧完后,欧阳修即问起考试时所引用的典故,出自何书?苏东坡站起来回答:‘老师,我想当然尔!’我想大概是那个样子,书上根本就没这个记载!此时,欧阳修有如哑巴吃了记闷棍,不过心里真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气派!虽给撞上了,但只是一笑置之!

 

你看欧阳修的胸襟多大!(若是现代人,一定大为光火!你还敢骗我的大骂一顿!)因此,这件事倒变成历史典故。为何引用这些?因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要有根据。

 

悟在细行里

 

刚才讲到‘不湿之波’,一字之间,微言大义,不要轻易看过。古人用字绝不乱用。尤其年轻人,更不能玩小聪明,这全靠工失而来。多读书,自然晓得其中的道理。

 

下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你看他在玩弄文字?不然,这是禅宗的话头,每一句参透了就可以悟道:‘上句指‘由用归体’,下句指‘以体起用’。你研究一滴水,用科学方式,将一滴水的分子结构研究清楚后。那所有水分子的原理就抓住了,这是从小点上去参透的‘波彻水源’。就如修道、做工夫、研究心性之学。念佛是个办法,参话头也是办法,数息也是个办法,什么方式都行。但这些办法都是由‘波彻水源’,想在一点小用上,透过这点小用,破开了,见到那个本体。所以禅宗称为破参,把这一点打破了,一见到那个大点,就是‘波彻水源’。但有些言下顿悟的人则‘水穷波末’,一上来就对了。譬如,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乞师安心,师回:‘将心来与汝安。’二祖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二祖悟了。那个就是水穷波末,见得大;但是见大以后,要修持,了生死。所以二祖到晚年,把这个担子交给三祖后.自己反而吊儿郎当,酒馆各处乱逛。人家问他:‘你是祖师,怎跑到这里来?’他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调我的心,与你有何相干?

 

问题来了,一位彻悟的祖师,最后还要来调心?见得大、行履上是两回事。像二祖这种境界是水穷波末,见著体;用上,一点小地方也要去试验。有些修行人,拼命用功,后来一悟,即是波彻水源。

 

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这两句注意:‘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性相互显’,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像样,本来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体用相成’。有许多人说:‘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你若只知‘用’而不明‘体’也不行,但明‘体’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一般学佛的人,学了半天,最后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乃此理不明,这八个字没有参透。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的分析。总法就是明体,别法,就是差别的法门。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论归纳起来,详为分析,广为论辩其中相同、相异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为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所以我这本书叫《宗镜录》,是一面大镜子,什么东西到这里一照,这个光就把你照出来了。‘以鉴幽微’,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光把整个佛法都照出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編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他虽然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为他毕竟是和尚。所以两边不讨好,真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这么一部好书,就此埋没了。实际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进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一切差别法门他都包括了。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这本书总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学术理论有那么多。全摄在一心之内,实际上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明心见性。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读了这本书后,能使不可思议的佛法理论,如看手掌心一样,那么清楚。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文词之美,有如情书。这段文字简单,有几个道理出自佛学的典故,他将其变化成优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驰求‘是出自于《法华经》的典故。经中讲到,大财主的独子从小流浪在外,四处乞讨,非常可怜,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亲一直在找寻这个儿子,请人四处打听。后来得知独子流落在遥远的小地方,为了迁就儿子的归来,只得移居近处,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与其儿子平等相处,然后借机诱导至他家做清洁工人。薪资又高,这穷子表现得更勤快。过了几年提升为总管家,当然对这主人是非常忠实。后来,大财主对穷子说:‘我是你父亲,你自幼离家出走,这里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为何那么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还有无价之宝,在这里!这颗珠是无价之宝,就在你那里,而你不懂!’这是一《法华经》的比喻故事。

 

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佛眼观众生,皆为其子。可惜我们就是不懂事,愿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来说:‘你可以成佛!’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晓得在这件父母给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颗神珠。《法华经》的故事,就是要我们知道:‘在皮囊中就有一颗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你看永明寿禅师多高明,把难懂的佛经,用那么美的文笔写出来。懂了这个就‘永息驰求’,不会向外面乱跑,本来就是你家的东西。‘觉树’,即菩提树,比喻证了道。‘全消影迹’,一切的妄想都没有。‘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真正的宝贝在池水中,捡起来就是,不会是泥巴或瓦片。这也是《方等经》中的典故。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出自《楞严经》的典故。佛在世时,城中有一个人,早上起来照镜子,见到镜中人的头很漂亮,但又突然发觉我的头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因此发疯了。真的!绝顶聪明的人才会发这个疯,像我们这些笨人不会!什么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活一辈子,从没见过自己的面孔。相机照出来一百张,有一百个样子,因它的焦距经过调整,翻洗后变动很厉害,绝对不是本来面目。自己在照镜子时,焦点角度也是交叉变化,我们根本没见过自己的面孔长成什么样子?谁假使见过,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聪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道’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幻云满天疑无日

 

既在,永明寿禅师宣传这本书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这本书专门挑你见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见、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远截断你的贪、嗔、痴、慢、疑的根。大家说:‘佛说的都对!’古人有两句诗:‘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上的好话,佛经上都说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信不过!因为我们天性内在的多疑,无论是聪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带来的,不会相信人。以佛法的观念来看‘人’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相信人。

 

从前,我在大陆时,有位非常老实的学生,连我也确认他实在是无法形容的老实。后来我教会他一样本事,他对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们一起坐著,他倒了杯茶给我后,就不见了。过了半天才回来,我问他去那里?他傻笑了一下回答:‘我去证明一件事,现在我完全相信,老师教我的都对!’‘我的天!你原来还不相信我?’我上了他一个当。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成道,说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实际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经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处:‘大概不会那么容易吧?’又跑掉了。永明寿禅师说读了《宗镜录》后,可以治好你这个病,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不用丝毫的力量,就打开自性之宝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顿获智慧之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我这本书叫做‘一乘大寂灭场’。佛说的,涅槃道的道场,只有一乘道。‘真阿兰若正修行处’,阿兰若就是茅蓬、寺庙,真正的庙子不是盖在山里,而是盖在你心里头。‘阿兰若’是梵文译音,义为清净修道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这是结论,《宗镜录》这本书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到达。‘自到境界’是《楞伽经》讲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现在前言,还是在宣传他的书。

 

下次我们先从唯识部分讲起。

 

返回 [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 首页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book.jdxzfcs.com )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