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自立法师讲述

佛历二五三O年岁次丙寅七月初一日起讲于菲律滨隐秀寺太虚讲堂

弟子施淑好、蔡仁耐合记

 

瑞今长老序

于凌波居士序

自序

佛说阿弥陀经

甲、绪说

乙、解释经题

丙、介绍译者

丁、解释经文—一、序分

丁、解释经文—二、正宗分

丁、解释经文—三、流通分

 

瑞今长老序

 

自立法师于一九四九年负笈台湾佛学院,时尚年轻,在慈航老法师座下接受薰陶,精进修学,对佛学、世法,颇有成就。秉承慈老教诫,发挥所长,宣扬佛法,藉以兴隆佛教,淑世利生大事。

 

菲律滨佛教,于一九五○年以后,渐次成长茁壮,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寺院林立,佛教创办学校,次第展开;华侨信佛人数,亦逐渐增多。瞻望佛教前程,颇有一路平坦,且充满光明之景象。

 

佛教学校,有普贤、能仁、乘愿、观音、普济等之次第设立,生数亦逐年增加。普贤中学校长刘梅生居士(后来出家法名觉生,已圆寂),为加强教师阵容,与培植学生福慧善根,于一九五八年,特赴台湾聘请自立、唯慈二法师莅菲,分别负责岷市总校及宿务分校佛学课程,接引学生信佛。师与施淑好、蔡仁耐等,即有同事及师生之谊。

 

一九六二年教师节,自立法师应隐秀寺清和姑礼请为该寺导师,在清和姑鼎力支持下,于课务余暇,出版《慈航》杂志,举凡征稿、编排、印刷、包寄付邮,虽忙得不亦乐乎,但仍心甘情愿,全力以赴,愿力使然也。该杂志内容通俗化,文艺趣味浓厚,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曾陆续出版了九年,于一九七二年,因菲政府实施军统,国内一切报刊、杂志,被逼停刊,《慈航》亦不能幸免,颇为可惜!

 

清和姑归西以后,自立法师继任隐秀寺住持,任重事繁,颇有一番振作,于是大兴土木,加以重整隐秀寺年久寺貌及结构,改变格局,增塑佛菩萨圣像供奉,设立太虚讲堂,每月初一、十五、廾三日,三次定期法会,举办佛学讲座,礼请国内外高僧大德开示佛法,并且亲自阐释经典,广结法缘,数十年来,从未间断。如此热心弘法,至堪钦佩!

 

自立法师态度和蔼,说话柔和,不急不慢,声音宏亮,听来有慈祥的感觉。说法讲经,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或引经据典,或说譬喻,或讲故事,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真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听的人都会即时记得。《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也是在太虚讲堂开讲的,现由其弟子施淑好、蔡仁耐联合记录成书。经文及往生咒,只有二千字,经过详尽发挥,整部讲记凡二十万字,可谓详矣,备矣,堪称无上法宝。佛门弟子,不论修持净土法门与否,应该人手一本,一读就了解,得益非浅。该书即将付梓,自立法师要我作序,不忖浅陋,略说几句,藉以表扬。是为序。

 

二○○一年八月四日写于岷市信愿寺 瑞今 时年九七 

 

于凌波居士序

 

二OO一年春天,我写信给菲律滨隐秀寺的自立长老,请长老赐寄稿子,以充实‘弘法资讯’月刊的篇幅。长老慈悲,赐给了我一部《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的讲稿,由我在‘弘法资讯’月刊上连载。长老谦虚,在信上说:‘这部讲记的稿子,是由本寺信徒施淑好和蔡仁耐两位善友,按照录音带和笔记整理出来的,再经我删改和补充而成。这是十几年前对本寺一般初机学佛的老婆婆们在共修后所讲……,奉上给贵刊作为补白之用,千万请您不要客气地加以斧正和指教。’并且还在信后说:‘现在我虔诚的请您惠赐一篇序文……’

 

自立长老这封信,使我既惭愧又惶恐。长老的佛学及文字修养高过我多少倍,他对于文章一向是‘一字不苟’。过去多年,弘法月刊登载长老许多稿子,他常于稿子寄来后,往往为了更正一句话或一个字,会写一封航空快信、或打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来。以长老的佛学修养、及他对文章认真的态度,找我这个对文字粗枝大叶的人(这是我的由衷之言,我的文章常有疏漏之处)来更动他的稿子,或为他的讲稿写序,岂不使我既惭愧又惶恐。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于本年五月在弘法月刊开始连载,每一期我都细读──我是刊物的编辑,读后才能计算版面、字数,及从何处截断,下期续登。在我读过几期以后,愈读愈想读,何以故呢?原来在我所读过《阿弥陀经》的讲本中,以自立长老这一本讲记最详尽,也最通俗易解。老实说,我开始学佛读到的第一本佛经,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也可以说,《阿弥陀经》是我学佛的启蒙课本。四十年前──一九六O年我初接触佛教,到台中菩提树杂志社买佛书,因缘殊胜,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也在座,他给我开示,还赐给我一本他注释的《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蕴合刊》,这以后,我每天都背诵:‘……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李老师那本注释本中,有《阿弥陀经接蒙》,《阿弥陀经义蕴》,还附有《阿弥陀经名数表解》。我初学佛,对于佛学名词几乎一无所知,熟读李老师那本《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蕴合刊》后,使我走上了学佛的大道;特别是熟读了《阿弥陀经名数表解》以后,才使我跨入了佛学的门径。不过,容我大胆说一句不恭敬的话,我的恩师雪庐老人那本注释本,只适合知识分子阅读;而自立长老这本讲记,当真是一本‘一般初机学佛的老婆婆们’也听得懂、看得懂的注解本。老婆婆们都听得懂、看得懂的讲本,岂不是能使更多的人得到经典的利益?并且,长老的这一本讲记,讲解得最详细,把经中大大小小的名相,都作了最详细的讲解。例如,对于译经者鸠摩罗什大师,对于《佛说阿弥陀经》六字经题,都以数千字来详细讲解,这是别的讲本所无的。

 

我学佛四十年,自愧俗务繁杂,在修持上少有进益;但是四十年来我修学念佛法门,由早年的晨昏定课,到近年的随时散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伏灭了我心识中多少烦恼,改变了我习性上多少缺点。我因念佛而获得的法喜之乐,不是任何金钱代价所能买得到的。因此,我常在各处讲堂、课堂上,对同修、同学们讲念佛法门的利益。我说:念佛有三种利益:最低层次的利益,念佛可以摄心。原来我们的一颗妄心,像猿猴、野马似的,刹那不停的跳跃奔驰,我们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把这妄心拴在木桩上,使他安静下来,这就是摄心的利益。中等层次的利益,是念佛礼佛可以三业清净。我们的动作、语言、思想,称为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就是‘业’,即身、语、意三业。我们在佛堂念佛的时候,身体拜佛,是身业清净;口念佛号,是语业清净;心中忆佛,是意业清净。一时念佛得到一时的三业清净,终日念佛得到终日的三业清净,常年念佛得到常年的三业清净。一个人如果常年三业清净,那就得到最高层次的利益,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国土。

 

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通规。亦为末法时代一切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要觉。’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四十八项誓愿,目的就在度化众生,往生到他以大愿力造成的西方极乐国土。往生极乐国土有三个条件,就是起信、相信西方极乐国土的存在;发愿、我愿意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实行、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我相信,凡是信佛、念佛的人,第一、第二条件必定早已具备了,差的是第三项条件还不圆满。我们果然能身体礼佛,口中念佛,心中忆佛,精进不懈,信、愿、行三者具备,必定往生极乐国土。以上是我修行的经验,说出来供同修们参考。

 

最后在此介绍自立长老,长老是江苏省泰州人,公元一九二七年出生,他幼具善根,童真入道,九岁时即舍俗出家,拜沛霖法师为师。沛霖法师为泰州第一名刹光孝寺住持,自师也曾在光孝佛学院受学,四七年到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圆具后仍回光孝寺继续读书。一九四八年毕业,当年到杭州武林佛学院继续受学,因受战争影响转学到上海静安佛学院。他在佛刊上得知慈航老法师在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就和慈老通信,要求到台湾入学,慈老覆信应允,他于一九四九年二月来到台湾,先后在中坜圆光寺,汐止弥勒内院,与二十多名同学同依慈老受教。

 

自师为人老成持重,做事负责认真,在弥勒内院深受慈老器重,命他管理弥勒内院一切事务,他任劳任怨的为同学们服务,同学都称他为‘长老’──他那时就有‘长老’之名了。一九五四年五月,慈航老法师在弥勒内院示寂,遗嘱请白圣法师代他传法给七个弟子,自师是首席嗣法弟子,为曹洞宗第四十八世法嗣。一九五八年,自师应马尼拉普贤中学校长刘梅生居士之聘,与唯慈法师二人到菲律滨任教,自师担任马尼拉普贤中学佛学导师;唯慈法师担任宿务的普贤分校佛学导师。他二位初到菲律滨时,年方而立,但四十多年下来,两位都年逾古稀,成为名符其实的长老了。

 

自立长老初在普贤中学任教,一九六二年,受隐秀寺开山住持(梵行优婆夷)清和姑之礼请,担任隐秀寺导师。长老在寺内成立‘太虚讲堂’,定期举行佛学讲座。一九八O年,清和姑以九十一岁高龄往生极乐,长老继任隐秀寺住持,为适应弘法需要,他把大雄宝殿扩宽加大,并增建了观音殿、报恩堂、功德堂、钟鼓楼、大寮及山门,使隐秀寺焕然一新。一九九O年,长老创设‘菲律滨佛教慈航施诊中心’,每逢周末,施诊赠药,十年来受惠病患十余万人次;弘法利生,不遗余力。近年来,长老除了在菲国各地弘法外,也常受请赴新加坡、台湾各地弘法,及担任戒坛三师与十师多次,戒子遍及东南亚。

 

自立长老的佛学著作,除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外,还有《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佛遗教经讲记》、《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学佛与念佛》等多种,不及一一备列。长老是继性愿、瑞今、如满、妙钦诸位大德之后,早期到天主教国家的菲律滨,弘扬大乘佛教的法师。如今菲国大乘佛教十分昌隆,这其中有著自立长老付出的心力,是大家所肯定的。

当此《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即将出版,我谨撰芜文,表达我的赞仰!

 

自序

 

这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当时关心我们隐秀寺的善友经常说:本寺自从成立了太虚讲堂,已经好多年了,可是,每逢讲经说法的时候,大都是邀请外面的法师和居士们来开示。而师父除了有时作专题演讲外,至今还没有为我们讲过一部经。于是大家建议: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求师父要改变作风,应该亲自为我们讲一部经。在大家虔诚的要求之下,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便成为我向本寺善友们宣讲的第一部佛经。

 

我讲佛法,为了使大家都能够听得懂,必须要经过翻译成闽语才行。这一份翻译的工作,当时是由王玉霞(晴暇)居士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来。这部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经典,我陆陆续续地共讲了四十五次,虽然讲得不十分详细,总算对善友们的要求有了一个交待。我讲完以后,就把所有讲过的资料置之高阁,不再去理它了。

 

想不到在一年前,施淑好和蔡仁耐两位居士,忽然发愿要联合记录我讲过的《佛说阿弥陀经》。于是,我就让她们根据已尘封了多年的录音带和笔记,仔细地加以记录和整理,而后再经我审阅,修改与补充,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二十万字的讲记。如今,我再从头校阅一遍,深深地觉得这样浅显平淡的内容,有些地方连自己还感到不满意,怎能满足所有读者的愿望!不过,为了适应一般善友们的要求,我还是决定把它印成单行本,以便与大家结缘,主要的是给初学佛者作为一种参考而已!

 

近数年来,自从我出版了几本通俗的佛经讲记,信愿寺的瑞今长老,在平常见面时,曾一再的嘉奖我:像这样通俗的佛经讲记,非常适合当前的需要,为广大的读者们所欢迎。因而鼓励我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弘扬佛法开辟一块新天地!长老对我慈悲恳切的开示,常常潆洄于我的脑海,令我铭记不忘!因此,当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完稿后,首先我就专诚送请长老斧正,并恳请惠撰序文。起初我总以为他老人家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去审阅和鉴定,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位九七高龄目光炯炯有神的老人家,慈悲心切,在十天之内,已审定完毕,并将序文撰好赐下。我怀著欢欣的心情,朗诵那充满温馨爱语的激励话,不禁使我既感恩又惭愧!我谨在此表达万分的谢意!

 

其次,我应该感谢佛教史学家于凌波教授,在半年前,他就将本讲记按月连载于他所主编的《弘法资讯》月刊,与海内外的读者结法缘。当他在讲学、编刊,同时积极编写《佛教人物辞典》的百忙当中,为我惠撰序文,增光篇幅,使我铭感不尽;除了他对我过分的夸奖感到汗颜外,对他多年修持所体验出念佛的三种利益,可谓‘经验之谈’,至感钦佩!值得念佛的莲友们奉为圭臬!

 

为了保持印刷与装订一贯的精美水准,我仍敦请经验丰富的性滢法师偏劳为我帮忙。她本来一直忙著弘法和教学,同时负责处理‘正闻出版社’的一切法务,在繁忙中仍乐意协助我督导有关印刷及发行等辛劳的工作,真使我感激不已!

 

‘腾飞电脑打字排版服务’的负责人──施腾辉居士,自从推出了如此辉煌响亮的‘招牌’,近来业务更蒸蒸日上,‘飞黄腾达’可谓‘名符其实’!请他服务的顾客,真是源源而来,络绎不绝,虽然他忙得不亦乐乎,但对我的书稿,不论打字、排版、校对、设计等等,总是特别注意,而且优先处理,他如此热忱的服务,我怎能不向他致谢呢!

 

至于所有自动乐助印书的法师和居士们,大家都怀著欢喜心,踊跃参与,慷慨解囊。‘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大家发心玉成佛书出版和流通,真是功德无量!让我至诚地祝福大家:身心安顿,福慧双增!

 

佛历二五四五年十月初一日写于菲律滨隐秀寺随缘楼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趞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甲、绪说

 

诸位法师、诸位清姑、各位善友:

 

今天是农历丙寅年七月初一日,在三宝的慈光加被下,从今天开始,我要跟诸位研究《佛说阿弥陀经》。在没有正式讲经文之前,有几个问题,我想先提出来跟大家谈谈:

 

一、为什么讲《佛说阿弥陀经》

 

今年暑期,我曾经应邀到台湾苗栗净觉院去讲经,在那里住了将近两个月,回来后我已经作过简单的报告。有些善友向我提出要求说:‘师父,您既然发心不远千里而到宝岛去讲经,也应该为我们特别讲一部经才好啊!’因为善友们学佛心切,诚恳的要求,考虑后我就决定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刚到隐秀寺来,当时本寺的开山住持──清和姑,曾经告诉我:‘当年隐秀寺刚建好的时候,大殿上本来已经塑供了释迦牟尼佛、药师如来和阿弥陀佛三尊大佛。可是,不幸得很,本寺还没有落成开光,就遭受到邻居的火灾所波及,将我们的大殿和佛像都付之一炬。幸好在护法居士们的发心护持下,道场又重建起来,也改塑了目前大殿上所供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此,清和姑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跟隐秀寺特别有缘。’为了纪念清和姑,也为了让诸位多了解阿弥陀佛,更为了发扬本寺所供奉的第一尊大佛──阿弥陀佛──救世度生的精神,所以这次我就决定讲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一般人都认为佛经太多、太深。太深奥了,翻来翻去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实在看不懂;太多了,大家都没有时间看。现在我要讲的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内容很单纯、文字很浅显、字数又不多(总共只有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对各位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平常各佛寺都用这部经作为晚课的课本,许多善友也以它作为自修的功课,以及发心为往生者参加助念,也都是念诵这部经。由于经常受持读诵,有的善友甚至都会背诵了。既然出家和在家的,都对这部经很熟悉,也就更应该有所了解才对。

 

去年暑假,信愿寺联合大岷区各佛寺,共同主办了一次‘暑期佛学讲习班’,当时我曾去讲了一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心经》的内容是讲‘空’,正如经中说的:‘照见五蕴皆空’。‘般若真空’的道理太高深了,初学佛的人没有基础,对空理误解,一听到‘空’,往往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无法了解‘真空妙有’真正的含意。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讲‘有’的道理,对‘有’的观念,一般人普遍都比较容易接受。为什么说《佛说阿弥陀经》是讲有呢?经中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读了经中的内容,我们试著闭上眼睛,默念这部经,西方极乐世界的形形色色,仿佛就在眼前。就可以知道他是讲‘有’的。讲‘有’:有世界、有佛、有圣众……,种种‘有’的境界,多么容易让人接受啊!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了生脱死。怎样才能了生脱死呢?必须研究佛法,按照佛所教的,选择一种固定的修持法门,如法有恒地精进努力,就能达到脱离生死苦海的目的。讲到佛教修持的方法,好像:参禅啦、持戒啦、持咒啦、念佛啦……真是包罗万象,很多很多。但是,在这许许多多的法门中,‘念佛’是最简易、最方便、最稳当的了。

 

善友们手中经常拿著念珠,很虔诚地在念佛。到底是念什么佛呢?一般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啊!‘南无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南无’,是皈依礼敬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礼敬阿弥陀佛。有些人不把‘南无’念著「那摩’,而照著本音去念,便自作聪明的解释成‘南方没有’,就说是南方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在西方的。这样讲法,听来实在好笑!

 

过去清和姑在生时,就极力鼓励大家念阿弥陀佛,同时更提倡采用‘西方船’,每念一张图就称念了十五万声佛号。大家都经常念佛。究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念佛的好处实在太多了。简单的说,在生时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庇佑,事事吉祥如意;将来临命终时,可以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有人说:‘念佛就好像是在储蓄存钱,念一声佛号就可以当作一分钱,将来死后才会有钱花,下一世也就不会太穷了。’这样解答念佛的意义和好处,实在是一种极大的错误,也是对我们学佛人的一大讽剌。既然大家时常念佛,但是对阿弥陀佛的意义也不清楚,念佛的好处也不懂,岂不是笑话!我们要真正了解念佛的意义和好处、要了解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如何,就要研究《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对这些问题有详细的解说,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说明白一点,《佛说阿弥陀经》可以说是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指南针,所以这次我特别选这部经来讲。

 

二、净土宗的名称

 

佛教可分大乘和小乘。如果根据佛说的经典来分,又可分为十宗。十宗当中,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等都是侧重于修行的。净土宗又称‘念佛宗’、或者叫做‘莲宗’。我们讲的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净土宗所根据的圣典之一。

 

为什么称为‘净土宗’呢?这是从我们所希求往生的目的地来立名的。《佛说阿弥陀经》中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净土宗的立名,就是根据这几句经文而来的。我们只要诚心修持念佛法门,将来一定能够生到西方清净的国土去,所以称为‘净土宗’。

 

‘念佛宗’──是从修持的方法来立名的。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句‘执持名号’,就是‘念佛宗’名称的来源。是说明念佛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就一定能如愿往生净土。

 

‘莲宗’──是以莲花而得名。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一般都以莲花来比喻君子。佛教采用莲花圣洁的品格,来比喻念佛的人,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中,但身心却像是在污泥的莲花一般,一尘不染,超世脱俗。同时念佛的人,只要念佛的功夫到家了,将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时,莲花化生,修持成功,花开见佛,得悟无生法忍。经中又说:七宝池中,开放著大如车轮的青、黄、赤、白四色莲花,非常美妙。因为这种种原因,所以净土宗也叫做‘莲宗’。

 

三、净土宗的根本经论

 

净土宗所根据的经论有三经一论:三经是佛说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一论是天亲菩萨所造的《往生净土论》。现在我就把这三经一论的内容,先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大家有个概念。

 

1)《无量寿经》──这部经是简单叙述阿弥陀佛的历史。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大国王,虔诚学佛,更发心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出家修行,法号法藏比丘,赞叹佛土庄严,在佛前发了四十八种大愿。并依照这些大愿去修持。由于他伟大悲愿的力量,终于成佛,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主要的内容,就是把四十八愿一一列出。其中有两条很重要的,我提出来跟各位讲一下。‘第一大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说,在阿弥陀佛所修成的国土中,没有三恶道;‘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换句话说,念佛的人只要至诚恳切的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就算每天只念十口气,如果能达到一心不乱,将来一定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悲愿力,建设了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十方有缘众生,众生凭各人积集的褔德、智慧,分九品往生到极乐净土去。

 

2)《观无量寿经》──亦称《十六观经》。观,就是观想。这部经指示我们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来修持:如日想观,是观想落日的现象,再从此观水、观地、观园林、以及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佛菩萨的相好光明等等,共有十六种修持的方法。每一种都有详细的说明。

 

3)《佛说阿弥陀经》──主要是叙述阿弥陀佛所建设的极乐世界,那里的自然环境如何庄严,众生界身心如何净化的情况,同时也告诉我们,往生到那里有什么好处,进一步更说明阿弥陀佛怎样强调‘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念佛人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一定可以往生的中心思想,最后提出六方诸佛一致赞叹净土法门,以及释迦世尊劝导我们发愿,愿生极乐世界的劝勉语言。这种种的内容,以后我会一一跟大家详细说明。

 

4)《往生净土论》──简称《净土论》。主要的内容,是说明求生净土的人,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够了生脱死,同时也要乘愿再来,担任救度一切众生的工作。

 

四、极乐世界在那里

 

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说明从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往西边去,经过了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虔诚的佛弟子都明白《金刚经》中所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的道理,了解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必定不会怀疑,(也无须怀疑)极乐世界的存在。对不信佛教的人、或者是外教徒,对于佛经的说法,未必会相信,也不一定肯接受。他们会认为:那是你们佛教徒自己想像的一个理想国,那只是一个乌托邦罢了。在这种情形下,以佛经的‘圣教量’来解释,是说不通的。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科学方面来解说,让人能够信服。在几百几千年以前,科学还没有现在这么昌明,没有人敢说地球以外的太空内,还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存在,就算是说了,大家也不一定肯相信。可是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说到,宇宙间有无量无数的世界。如今科学证明,宇宙中的确有无数的星球、世界存在。可见佛的真知灼见,是绝对可信的。以月球来说,中国古时候有‘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民间传说。中国人有这种想法,一般有识之士却认为是神话。如果说人类可以像嫦娥般飞到月亮去,不只是几千几百年前,就算是十九世纪,大家也都会认为是无稽之谈。可是,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一日,美国太空人阿姆斯庄,驾驶太空船登上了月球。这是大家从电视上亲目所睹,千真万确的事实。可见科学未发达前所认为的神话,如嫦娥般的奔月,科学进步后证明,以前不能到的地方,毫无疑问的现在已经是可以到达了。天文学家现在也承认除了我们所住的这个地球以外,外太空还有许多世界存在,甚至火星上也可能有人类居住著。科学家们正一步一步地研究著。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佛为真语者、实语者。佛所说的,没有一句是虚言,都是可以相信的。既然承认宇宙中的世界不只一个,而是非常多;那么在这无数的世界中,每一个世界的环境,也应该是各自不同了,有的非常理想,有的比较差,有好有坏,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说:在离我们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一个最理想的世界──极乐世界,难道就不能相信吗?以科学现有的成就,我们可以知道这一个极乐世界是真真实实存在著,只是我们的科技与智慧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而已。

 

如何肯定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呢?方向其实并不是绝对的。譬如我现在放一枝笔在讲台上,我站在东边,那枝笔就在我的西边;如果我从南面看过去,那枝笔就在我的北边,因为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说的方向自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我们要到欧洲去吧,往西飞可以到,朝东走也同样到得了。地球是圆的,东西方向并没有绝对性。如果说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只不过是在无限量的宇宙中,以我们目前所居住的娑婆世界对日落的方向,也就是西方,这样指方立向,多一层事实的肯定,更容易使人了解接受啊!

 

五、极乐世界自然界的环境

 

肯定了极乐世界的存在,我们进一步再谈谈那里自然界的环境,究竟如何呢?根据佛经中的形容,极乐世界真是非常美妙庄严。从地面上可以分四点来说明:

 

1)平坦宽广:极乐世界的土地平坦,没有崎岖的山陵,就好像是一个平坦无际的大平原。金沙布地,而且柔软舒适如兜罗绵,仿佛是一个大公园一般。不像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有高山丘陵,高低不平。

 

2)整齐均衡:极乐世界的环境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四宝点缀而成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富有建筑美,鬼斧神工,简直是一幅图案画!

 

3)洁净无秽:西方极乐国中,大地是一尘不染。不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马路上到处有垃圾,空气中充满污染。经中告诉我们说,极乐世界连池沼也是七宝构成的,池中盛满八种功德的圣水,池底布满了金沙,更开放了许多青、黄、赤、白如车轮一般巨大的四色莲花,那是多么的圣洁、优美。

 

4)富丽堂皇:极乐国中所有的楼阁、所有的台阶、所有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等七宝装饰而成,真是金碧辉煌,无以伦比。平常我们到中国去参观故宫、皇陵,都叹为奇观,若是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楼阁比起来,就会觉得太渺小了!

 

讲完了地面的美妙,我们再从空间来欣赏极乐世界,又是如何庄严呢?西方极乐世界昼夜六时,充满光明,很多曼陀罗花从天上缤纷而下。除了天雨宝花而外,还有美妙的音乐,妙香充满虚空,更有很多奇奇怪怪,由变化而生成的杂色鸟类: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等,在空中从这边飞到那边,从那边飞到这边,口中唱著佛法的圣歌。透过那一阵阵的微风、还有那一行行的宝树、一重重的罗网,更不时发出赞叹三宝的乐章。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是如此殊胜美妙,怎不令人向往呀!

 

六、极乐世界正报的境界

 

按照佛法的术语来讲:极乐国土的环境是属于‘依报’;教主阿弥陀佛是属于‘正报’。什么是依报?什么是正报?

 

一切众生在世间的行动语言,都是造业。不管是造善业,或者是造恶业,只要是造业,将来就一定会招感到果报。善的行为会招感快乐的果报,恶的行为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恶报应,因果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造业所感到的果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报的身体,譬如前世所造的是人的业,就会感受到人身的果,受业感而得,身体就叫做‘正报’。一种是身体寄以生存的山河大地,家宅器具等,一切正报所依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是‘依报’。前面所讲有关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属于‘依报’;接下来我们讲‘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译成中文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光:就是光明,代表智慧。表示智慧广大不可思议,是以空间来说。寿:就是寿命,象征福德。表示寿命延续,生命长久不可思议,是以时间来说。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释迦牟尼佛自问自答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充满光明,这种光明是尽虚空、遍法界,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去,所以称为阿弥陀佛。〈三宝歌〉第一句:‘人天长夜、宇宙黯闇、谁启以光明?’正代表了众生的心声,在茫茫苦海中,谁能给我们光明,谁能指示我们一条脱离黑暗苦海的大道呢?我们所居住的娑婆世界是黑暗的、是痛苦的,而阿弥陀佛却具足了无限的光明,能破除人生的黑暗,启发无量的智慧。我们唯有持念阿弥陀佛、信仰阿弥陀佛,仰仗阿弥陀佛的慈光加被,才能够帮助我们解脱愚痴与无明。

 

释迦牟尼佛又自问自答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本身以及生活在极乐世界的圣众,无论是菩萨也好,罗汉也好,一般人民也好,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称为阿弥陀佛。人生在世,无论富贵贫贱,都希望得到长寿,但事实上,‘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八十岁是非常难得的。希望真正能长寿,能福德无量,就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可以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那里,我们的寿命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以及一切圣众一样:无量无边了!诸位,你们要脱离黑暗,要求得到无限的光明,就要念阿弥陀佛。你要求长命百岁,也要念阿弥陀佛。将来到极乐世界去,寿命就无量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正报,具足了这样的功德。

 

事实上,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只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他一切的福德、神通、智慧、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等等,都是圆满具足,无量无边的。绝不是我们所想像的,认为念阿弥陀佛很不吉祥,只有到临死之前才去念,如果有这种想法,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依四十八大愿修持而建设成的极乐世界,实在是一个最理想、最殊胜、最圆满的世界。何以见得呢?

 

人生在世,每天除了三餐,还要点心、宵夜,也得穿衣,整天为衣食忙碌。可是极乐国土却不同,在那里是‘思衣得衣’:如果想要有新衣服穿,既不需要找设计师设计,也不必找裁缝订做,更不必到百货公司、服饰店采购,只要动一下脑筋,随时就有合身的衣服穿到身上来;同时也是‘思食得食’:如果肚子饿了,只要想到吃,不必到菜场买菜,也不必煮,随时就有好吃的素宴排在面前,用完后就自动消失。在那种情形下,什么都不必烦恼,不必为生活、为经济奔忙、追求。如此一来,就会有充分的时间做修持的功夫。

 

我们这个世界有肤色、种族的分别。白种人就瞧不起我们黄种人,也看不起黑种人,常常为了种族、肤色而产生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如果能生到西方极乐国土去,每个人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全身都是黄金色的,没有分别,自然就一律平等了。经上又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同处在一起的都是学佛的人、都是善知识。这么多的善友同住,彼此互相勉励、一起精进,一同向佛道努力,达到了‘见和同解’的理想生活环境。讲到正报,大家都是身心净化,既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也没有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大家只有听闻佛法,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因为目标相同,待遇一样,大家同住,一处都是平等平等,一团和气。绝对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生活,大家勾心斗角,找不到一个安宁的角落。所以我们要追求快乐,希望免受人生无数的痛苦,大家都应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我们最理想的归宿!

 

七、阿弥陀佛的圣诞

 

讲到这里,我顺便介绍阿弥陀佛的圣诞。大家一向都知道阿弥陀佛的圣诞,是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大家也知道,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圣诞是农历四月初八日(南传佛教定为五月的月圆日)。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出生应化,他的生灭日期,有历史可查证;可是,阿弥陀佛不是生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在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太远太远了;同时他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劫。不管是时间,不管是空间,都是那么久远,我们怎么能知道他的圣诞呢?这必须从中国佛教史上一段公案说起:

 

中国宋朝,杭州永明寺有一位延寿禅师,后来成为净土宗笫六代祖师。(本来他是修禅的,后来又修净土,所以是禅净双修,虽然是净土宗祖师,也尊称他为禅师)。他是一位很有道行的高僧,当时朝野都很敬重他,尤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特别礼敬。有一天国王突然发心想设斋供僧,就问禅师:‘在我们国中,除了您以外,现在还有谁是特别有修行的高僧?’好像在台湾,今天(七月十五日)有上千的出家人要去受供,叫做斋僧。吴越王也想斋僧,不过他想:只供养一般出家人,并没有多大的功德,需要选择一下,找一些特别有修持的来供养。

 

禅师回答他说:‘我们国家的高僧太多了,只是你不认识罢了!有些出家人,你看他好像疯疯癫癫的,其实来头可大呢,例如长耳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定光佛再来,你如果供养他,一定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

 

长耳和尚是一位不修边幅、穿得肮肮脏脏,讲话也是颠三倒四的,常常在街头溜跶,游手好闲,游戏人间的出家人。他的两个耳朵生得特别长,大家都习惯叫他长耳和尚,时间一久,反而把他本来的名字给忘了。平日大家总瞧不起他、讨厌他,认为他不像一般出家人那么慈悲、庄重。国王一向敬重禅师,知道他的推荐一定不会错,就赶快吩咐厨房办素筵,并派了许多官员到处去找,恭请长耳和尚回到宫中,并且以上座接待。长耳和尚身不由己,莫明其妙的被国王以上宾款待,问明原因后,知道是延寿禅师多嘴,告诉吴越王真相的,便说:‘弥陀饶舌!’说完就座后,随时就圆寂了。吴越王当然感到非常遗憾,感叹自己没有褔份供养定光佛,可是从长耳和尚口中知道延寿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算还可以弥补这一份缺憾了。即刻亲自赶到永明寺去,谁知到了永明寺,延寿禅师也已经坐化了。俗语说:天机不可泄漏,他们两人的身份一旦暴露,也正是化缘已满的时节,被人识破后就得离开世间了。

 

从这段公案,我们知道永明延寿禅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后人就把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订为阿弥陀佛的诞辰纪念日。

 

从这一个故事,我们也可以获得证明,阿弥陀佛并不只是应化在十万亿以外的佛土,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不但永明延寿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中国还有另一则公案,同样说明也是阿弥陀佛再来呢!

 

中国浙江台州天台山,有一座国清寺,是一间非常大的丛林。我相信到普陀山去的善友,一定也有许多人去过这个地方。国清寺中住了一位丰干禅师,大家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只常常看到他独自一人骑著老虎,在国清寺中进进出出的。俗语说,物以类聚,同样程度的高手,都是集合在一起。当时国清寺中还住著寒山、拾得两位出家人。有一天丰干禅师邀请寒山和拾得跟他一起去朝五台山。

 

寒山问:‘去五台干什么?’

 

丰干禅师回答说:‘去礼拜文殊菩萨呀!跟我一起去的,就是我的同行;如果不跟我一起去,就跟我不相干。我自己去好了。’

 

寒山和拾得不肯跟他去,他只得独自一人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了。从天台山下来,途中经过杭州,碰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此事说来话长,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中国人一向是学而优则仕,把书读好,考取了功名,就有官做。当时有一位姓闾名邱胤的读书人,虽然考取了功名,却一直没有接到上任做官的公文,就闲著在家里等待。可是坐吃山空,正在为经济发愁时,他接到了省府的通知,要派他到台州去当知府。这个闾邱胤接到通知后,正高高兴兴准备著去上任时,真是无巧不成书,平常在家没事,一旦要他去做官,却忽然间得了种怪病,头痛不止,痛得整个头都快要裂开了,请了好几位医生来看,也吃了好多帖药,都没有见效,只剩下一口气喘息著。丰干禅师知道后,亲自到他家去,要为他医病,可是看门的人不让他进去。

 

‘你们可要弄清楚呀,我是来替你们的主人看病,来救他的命的呀!’

 

守门的一听,急忙开门请他进去。进到屋后,禅师向他们要了一杯水,对著水念念有词,大概是持念咒语吧。念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拿了一些咒水,在闾邱胤的额头上擦擦,说来奇怪,病立刻就痊愈了。闾知府起死回生,恩同再造,就请问他法号及住处。

 

‘我名叫丰干,住在台州天台山国清寺。’

 

‘那太好了,我就是要到台州去的,上任后我一定会去拜望您。再请问您,寺中像大师如此有功夫的人还有多少?’闾知府又问。

 

丰干禅师说:‘我算什么功夫,比我高的还多著呢,那儿有文殊菩萨化身的寒山、还有普贤菩萨化身的拾得,他们两位都比我高得多啦!’

 

闾知府一听,高兴极了。上任三天,把重要的公务交代清楚后,就立刻往国清寺去烧香,感谢佛菩萨庇佑,更要拜访二位大菩萨和丰干禅师。

 

到了国清寺后,向知客僧说:‘我想拜望寒山、拾得两位大士,麻烦你替我通报一声。’

 

‘你说的是那两个疯和尚吗?大人先请坐,我找人去把他们叫来。’知客僧回答说。

 

‘不行,不行,我自己去拜望他们。’

 

知客僧把闾知府带到厨房,大声喊:‘寒山、拾得,知府大人来找你们,你们快出来呀!’原来他们两人是厨头,正在那里嘻嘻哈哈、自自在在地谈笑风生,闾知府一见,高兴极了,就地礼拜。两人一见,急忙携手往山上跑去,一直跑到一个山洞前才转过身来说:‘丰干饶舌!你不去事奉弥陀,来拜我俩做什么?’说完,就往山洞中跑进去了。从他们的话中,知道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闾邱胤急忙转回寺中去找丰干,可是他也不见了。身份一暴露,从此丰干、寒山、拾得都消失不见了。

 

讲到化身的事迹,坐在山门口的那位弥勒菩萨,也曾化身布袋和尚,整天拿著一个布袋、一串念珠,一般人也是叫他疯和尚。临命终时他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这首偈是说:你们知道吗?弥勒本来就是真的弥勒,时时百千亿化身应世。实际上,所有的佛、大菩萨,为了化度众生,常常会化身应世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三十二应身。弥勒菩萨是这样,阿弥陀佛也一样,就好像刚才所介绍的丰干禅师、延寿禅师,时时刻刻化身示现到世间来给大家看;可是我们凡夫有眼不识泰山,不知道他就是佛罢了!从他的化身示现人间来看,可以证明阿弥陀佛跟我们特别有缘,常常化身千百亿,你们只要诚诚恳恳的念佛,阿弥陀佛随时都在你的身边,你要是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将来也一定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

 

讲完‘依报’和‘正报’以后,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界、人事界、或是身心等各方面,都是非常美满理想,而且庄严清净的。但是要具足怎么样的条件,才能到那里去呢?这就需要‘往生的三资粮’了。

 

八、往生的三资粮

 

什么叫做资粮呢?资、就是川资;粮、就是粮食。比如说:我们要到外国去旅行,就先得有所需要的旅费,更要准备路上要吃的粮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更不能两手空空的,一定要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资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资粮是什么呢?就是:信、愿、行三种资粮。

 

1)信──深信:要信仰得很深切。无论做任何事,必须有信心。俗语说:‘有信仰才能发生力量。’《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说明大家都需要功德。功德从那里来呢?当然是由修持而来的。怎样修持呢?首先必须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产生道念,然后才能培植一切善根。佛经上又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好比要渡大海一般,一定要靠船才能渡过,同样的,在佛法中,想要渡过生死大海,就要有‘信’,如果没有信,是无法进入佛教的大门。要信什么呢?对我前面所讲到的‘依报’、‘正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以及阿弥陀佛,都要切实的相信、不可以怀疑。假使没有信心,对佛所说的话都信不过,学佛是没有用的!要信佛所说的法一点也不虚假,深信《佛说阿弥陀经》中所说的:离我们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西方,有一个非常理想的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跟许多菩萨在那里说法,我们只要按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方法去修持;一心念佛,发愿往生,毫无疑问的,将来一定能往生到那理想的极乐世界。

 

2)愿──切愿:要恳切的发大愿。如果相信有极乐世界、也相信有阿弥陀佛在那里说法,但是,不发大愿,极乐世界跟你们也没有什么关系。正如我跟大家说,菲律滨有一个名叫碧瑶的避暑胜地,你也相信,可是,你并不想去,不管那里的风景怎样美,气候怎样凉爽,那跟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我们相信有世界、有佛,进一步就要发愿,对现实世界须有彻底的厌离心;对西方理想世界,须有积极欣求的愿望。发愿一定要往生到那里去!阿弥陀佛曾经发了四十八大愿,才建设成功这一个净土,我们也跟阿弥陀佛一样发愿,将来必定也会跟诸上善人在一起,整日修持佛法,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

 

3)行──力行:就是切实的实践。有了深信心、有了恳切的愿力还不够,还得要表现于行动,能出力地去实践。按照佛所说的话去实行,以念佛为‘正行’: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无二用,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死心蹋地的守著一句阿弥陀佛,时刻不离。有人认为只要念佛就够了,其实除了‘正行’以外,还得有其他帮助念佛的助缘──‘助行’。《佛说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说明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得种善根、培褔德、做很多利益他人的好事;《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要具备:‘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深信因果……’等种种善行。总而言之,深固的信念、恳切的誓愿、稳当的力行、老实的念佛。信愿行如鼎三足,是缺一不可的!

 

乙、解释经题

 

一、七种立题

 

身为佛教徒,要研究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三藏十二部内容虽然多,但题目的取材,组织的方式,依据人、法、喻三种,离不开七种立题的方法。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

 

单三是:(1)单人立题:如《维摩经》。(维摩居士是‘人’,单以人立题,题中没有‘法’、也没有‘喻’。)(2)单法立题:如《般若经》。(般若是‘法’,题中没有‘人’、也没有‘喻’。)(3)单喻立题:喻、是比喻。如《梵网经》。(用大梵天的网来比‘喻’,题中没有‘人’、也没有‘法’。)

 

复三是:(1)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菩萨的名,是‘人’;般若是‘法’。用人与法来立题,没有‘喻’。)(2)人喻立题:如《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佛,是‘人’;狮子吼是‘喻’。所以这部经是人喻立题,没有‘法’。)(3)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没有‘人’。)

 

具足一是:人法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喻’。题目中人、法、喻都具足了。)

 

佛经虽然多,但是了解这七种立名的方法以后,一打开经文,从题目中随时就明白是属于那一种方式立题的了。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中,是属于那一种呢?是属于‘单人’立题。本经题中一开始的‘佛’,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人’;‘阿弥陀’,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也是由法藏比丘修持而成佛的。前后二位:一个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一个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都是证得究竟极果的圣‘人’,题中既没有‘法’,也没有‘喻’,所以本经是属于第一种的‘单人立题’。

 

二、题分通别

 

经的题目,除了七种立题之外,还有通题和别题的分别。通、是相通。‘经’是通题。在大藏经中的一切经典,如法华‘经’、金刚‘经’、不管什么经,都叫做‘经’。别、是各别的题目。‘佛说阿弥陀’是别题,如‘法华’经、‘金刚’经、表示跟其他经有所分别。正如‘先生’是通称;‘张’先生、‘王’先生、是别称,一样的道理。

 

《佛说阿弥陀经》经题六个字,我们就分为四节──1、佛,2、说,3、阿弥陀,4、经──来解释。

 

一、佛

 

本来‘佛’字是通称,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通号。不过,这里所讲的佛,却是专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佛是梵语,是‘佛陀’的略称。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是觉悟的意思;‘者’、就是人。‘觉者’就是大觉大悟的人。可是为什么不译为‘觉人’,而要译为‘觉者’呢?那是因为‘人’的范围比较小,只可以说是人类而已;‘者’的范围比较大,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知觉的众生。只要有心识、有知觉,都有觉悟的可能。经中说:‘凡有心者,皆当作佛’。不只是人类,只要是有心识的,包括一切的小动物,就算是蚊虫蚂蚁,如果能如法去修持,也有成佛的可能。就拿蚂蚁来说吧,它虽然是小小的,因为有贪生怕死的本性,如果我们去打它,它就会急忙地跑开,可以看出它们也是有感觉的。因为有感觉,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把佛译成‘觉者’,就是说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类,一切有心识的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

 

佛教对‘觉’可分两方面来解释,首先来讲:一、本觉、二、始觉和三、究竟觉。(1)本觉: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觉性,也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为‘觉者’。(2)始觉:凡夫本来有一种觉性,只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无明,把本具的佛性蒙蔽了,就迷而不觉,可是听到法师、善知识的开示、或是看经书、研究佛法,对真理有所了解以后,而开始觉悟。(3)究竟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彻底而究竟圆满、大觉大悟的人了。

 

觉,又有三种解释:一、自觉、二、觉他和三、觉满。(1)自觉:凡夫未接触佛学前是糊糊涂涂的,现在自己学佛、听讲经以后,对宇宙真理已经有了觉悟了。(2)觉他:学佛的目的,不但是为自己求解脱,进一步也要为别人。自己觉悟,更要教化他人,使其他一切人也都能觉悟。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境界。(3)觉满:自己觉悟了,所有的众生,经过我们的教化,也都觉悟了,这就是觉行圆满。也就是佛陀福慧圆满具足的境界。

 

成佛就是觉行圆满:一切福德、一切智慧都具足了,所以说佛就是三觉圆、万德俱的大圣人。凡夫不知不觉,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以佛为模范,遵循佛法的指示,努力修行,希望能自己觉悟,同时也使他人觉悟,最后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

 

刚才我们是讲佛的定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佛’,是专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生生世世救度浊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在我们娑婆世界应化,示现悟道成佛,成为我们的教主。现在将他的历史简单介绍一下: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一样:是人不是神。他是在我国周灵王六年(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日,诞生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后是印度拘利国的公主摩耶夫人,所以他将是继承王位的太子。出生后七天,他母亲就去世了,是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把他抚养长大的。太子未出家前俗名‘悉达多’,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悟道成佛后才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他的族姓,译成中文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意思是‘寂默’。这都是称赞他具有慈悲、智慧的德性。

 

以一个尊贵的太子,他为什么会走向出家的道路呢?其原因应该有下面几点:

 

1、印度当时的社会阶级划分得很严格,认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姓,是分别从梵天的头上、肚子、或脚下生出来的,所以百姓之间的身份非常不平等,为了要革命、要打破这不平等的社会阶级,他立下了要寻找一个解决平等自由真理的决心。

 

2、有一次跟随父王到郊野游玩,看见农夫为了生活,在炎热的太阳下耕田时,露胸赤膊、汗流浃背辛苦的样子。犁田的牛稍微不动,就会被农夫用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非常痛苦。空中的小鸟,不时从天空飞下来,啄食泥土中翻出来的小虫,因此发觉众生为了生存,互相残杀。太子为这弱肉强食,残酷的现实感到悲痛而整日闷闷不乐,心里不停地想著:‘人生为什么是这样呢,难道就没有解救的办法吗?’

 

3、净饭王不愿太子终日郁郁寡欢,希望他能散散心,忘掉农耕时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就安排他去游四门,没想到太子竟在无意间觉察到老、病、死种种的现象,了解那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痛苦,为求得解救的办法,他不顾父王的反对,而毅然离家出走。

 

太子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日,下了决心,抛弃了王位、财富、父母和妻子,半夜踰城出家,为的是追求解脱人生痛苦的真理。

 

太子出家后,在雪山苦修六年,不能找到答案;后来到摩竭陀国的一个菩提场,在一棵菩提树下设座静坐,并立下誓愿:‘如果不能找出一条解脱的方法,誓不离开菩提座!’终于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在菩提树下,看到天上的明星,豁然觉悟到一切真理,完成了无上正觉,世人就尊称他为‘佛陀’。

 

为救度众生,佛陀席不暇暖的到处弘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举行了三百多次的讲经法会,度化的信众遍布了社会的每一个阶层,有‘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的记载。直到八十岁那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化缘已毕,就在拘尸那、娑罗树中间安详圆寂。

 

释尊虽然圆寂了,但是他慈悲救世的伟大精神,却永远受到佛弟子们的仰慕与崇拜。对跟他有关的这四个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诞生纪念日、二月初八日出家纪念日、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纪念日、二月十五日圆寂纪念日,我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头。有关他的生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都说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日,每年的这一天,信愿寺、我们隐秀寺、以及观音寺等都举行浴佛法会,来庆祝佛陀的诞生。南传佛教国家,订为新历的五月月圆日(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日);台北市佛教会则订于新历的四月初八日举行浴佛节。虽然各地因传统的习惯,纪念的日期不一样;但隆重地举行浴佛节,都怀著同样的心情热烈地庆祝。至于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我们这里都煮腊八粥来纪念佛成道日,所以对这一天,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二、说

 

说话、说法,讲解的意思。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释迦佛金口亲自所宣讲出来的妙法。说也当‘悦’(欢喜)的意思。我们念过《论语》,一开始就有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念悦、不念说)。释迦佛观察众生的根性,感觉到末法时代的众生,唯有修持念佛法门,最容易得度,最容易得到解脱。同时世尊也知道机缘已经成熟,于是不等弟子请问,就怀著喜悦的心情,来为我们宣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三、阿弥陀

 

前面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简单的讲一下。‘阿弥陀’是梵语音译。译成中文有两种意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说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有句成语:光明横遍十方,就是以空间来说明。光明也代表智慧:人生有智慧,前途自然光明;愚笨的人,前途必然是黑暗的。‘无量寿’是寿命很长。俗语说:寿无量竖穷三际(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寿就代表时间。就是说明阿弥陀这尊佛,或是以时间来讲,或是以空间来讲,他的寿命无量、他的光明也是无量的。其实、阿弥陀佛何止是光、寿无量;他的智慧、神通、功德、慈悲等等,一切都是无量的。

 

四、经

 

是中文称为经,梵语叫‘修多罗’、‘素怛缆’,或是‘修拓路’,译成中文是‘线’,贯穿的意思。好像一串念珠、一串茉莉花,都是用线把它贯穿起来。经、就是把佛所讲的道理,贯穿起来。一般来说:只有‘圣人言教’,才可以叫做经。不仅是佛讲的法叫经,我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也叫经,正如儒家有四书五经。(本来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可是乐经已经失传,目前只保存著五经)。中国古书称为经的,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各宗教家,将他们所崇奉的圣典,也都叫做经。例如:耶稣教、天主教称新旧约为《圣经》,回教亦有《可兰经》。总之‘经’为圣人的言教,不管是世间的、出世间的,只要是圣人所讲的话,都叫做‘经’。

 

‘经’、有时也译为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真理:十方诸佛所说的真理,都是一样的,所谓‘佛佛道同’,不只是释迦佛所讲的法称为经,十方诸佛所说的法也都是真理,也都称为经。下契众生根机:释迦佛讲经都是观机逗教,对什么根基的人,就讲什么样的法,为适合每个众生不同的程度,所讲的道理也得根据他们的程度来讲,才能使他们接受。如果对小学生讲大学的课程,那就不合适了。

 

对于经的意义,在讲其他佛经的时候,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提出几点来说明。《杂心论》把经分为五种意义:

 

1)出生:佛经里面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制止我们造作一切罪恶。(2)涌泉:泉水是不断地向外涌出,经中含有无穷无尽的真理,就好像泉水一般源源不绝地涌出。(3)显示:佛经能显示出种种佛所说的道理,指示我们怎样断烦恼、怎样证菩提、怎样得解脱。(4)绳墨:合于规矩,佛经能指示我们,让我们了解辨别邪正,就好像木匠要锯木时先用绳墨来规画一般。(5)结鬘:在上面已讲过,茉莉花要用线串起来,佛经就是用文字,把散乱的一切法贯穿起来。

 

各家对于经字的解释,各各不同,再提出如下几种来加以说明:

 

1、镜:我们每天都得照镜子,看看脸上干不干净,整齐不整齐;我们读诵的佛经,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了解因果、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2、径:径就是道路。佛经能指导众生从凡入圣,步上成佛的大道。

 

3、门:大家到隐秀寺来,一定要从大门进来,法会结束了,也得经由大门出去。我们希望将来成佛,必须研究佛经、读诵佛经,由佛经的导引而进入佛门;要救度众生,也要从佛经中出来:用佛法去接引、教导他们。

 

佛经上说,经是通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为体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研究佛法,只能从色、声、触三尘,就是:文经、语经、触经去了解。)眼睛能看见的东西是色尘,经由文字印在纸上,让我们用眼睛读,属于文经,就是色尘;进一步我们可以用语言说法,属于语经,就是声尘;如襌宗所谓不立文字,不以经文来修持,而是以‘棒’、‘喝’来教化。襌宗袓师对弟子动不动就打骂、一个耳光、一阵棒打,并不是刑罚,而是用这种方法来令弟子开悟,以‘棒’、‘喝’为经。棒是触尘、喝是声尘。另外有一个世界叫香积国,那个佛国的教主讲经,就是以香尘为经。生在香积国的众生,只要闻到香味,就能开悟,所以说香尘也可以是经。西方弥陀国土,即是五尘都具备了。我们如果生到西方国土去,看见花开、闻到花香、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中、听鸟音、赏滋味等等,都有开悟的可能,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亲自说法。总之、一切见、闻、觉、知,都属于经法,因此,经是可以通于五尘为体的。由此可以知道,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经。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世间上一草一木、一色一香、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都是经教。

 

丙、介绍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在印度流通的经典,如何会传到中国来呢?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把它翻译成中文的,我们才能看得懂,既然是他翻译的,对他的生平应该有所了解。以下我将: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分为五段来说明。

 

一、姚秦

 

打开中国二十五史,非常久远。姚秦是在南北朝时代。当时天下大乱,政权的争夺,非常厉害,先后有五个外族(胡人)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小国,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那时的五胡十六国,其中有一个国王名苻坚,占领著陕西地区,建都长安,国号秦。苻坚的野心很大,占领了长安还不满足,又出兵南下,攻打建都南京的晋国,但是晋国的实力很雄厚,苻坚不是对手,大败而归。他有一个叫姚苌的大将,乘机会杀了主子,自己做皇帝,国号也叫秦,后来的人为了有所分别,就称苻坚的秦为苻秦或前秦,称姚苌的秦为姚秦或后秦。

 

二、三藏

 

三,数目字;藏,含藏、收藏的意思。三藏的内容包括了经藏、律藏、论藏。

 

1)经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到八十岁涅槃,在这一段时间中,为弟子们所说,有关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涅槃后,就由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把佛所说的再重复说了一遍,经过大家开会讨论,认为阿难所背诵出来的,的确是佛陀当初所说的,于是就把这些结集起来,叫做经藏。

 

2)律藏:律,是指戒律。佛在世时,跟他在一起的弟子非常多,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生活上免不了犯错,弟子们犯了过失以后,佛陀告诫他们,从此不能再犯,因此一条一条的订下来,成为当时的生活规约,同时也成为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有: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都包括在律藏里面。

 

3)论藏:佛弟子、高僧大德们对佛所讲的法和戒律,有自己的见解,发表著作、或是加以注解,集合起来就成为论藏。

 

三藏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藏经,可以说是佛教的百科全书,含藏了无尽的真理。目前,隐秀寺收藏有六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经。

 

三、法师

 

法是指佛法、方法。佛教中一切的真理、一切指示修行的方法。师是模范、是师长。佛教对法师的定义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身为出家人,传教师,对佛法要有研究,以佛法当自己的老师,自己了解后,再以佛法教化别人,就叫做法师。

 

四、鸠摩罗什

 

是翻译《佛说阿弥陀经》法师的德号。他是印度人,原名叫鸠摩罗什婆,或者叫鸠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童寿’(少年老成),意思是指他在童年时,就具备了老年人的德学。外国人,不管是印度人,或是菲律滨人,儿子往往以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取名,越有名望越有这种情形,在他们的风俗中,以为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成为孩子的名字,正可以让人知道那是某某人的后代,是非常值得骄傲的。鸠摩罗什的爸爸叫鸠摩罗炎,妈妈叫做耆婆,所以,鸠摩罗什婆或鸠摩罗耆婆,就是把父母的名字结合起来以作为他的名字。

 

鸠摩罗什法师是天竺(印度)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世家,他的祖父是当朝的宰相。过去的官位都是世袭的,所以鸠摩罗什的祖父做宰相,当他年纪大了,就要把宰相的位子传给儿子──鸠摩罗什的爸爸鸠摩罗炎。可是鸠摩罗炎很有善根,他认为宰相虽然地位崇高,生活富裕,名望也好,但对他不相宜。所以当他爸爸要把宰相位子传给他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离开家乡,出家去了。

 

他想:如果在国内出家,父母一定会把他抓回去,不如跑远一点。于是,从天竺向东走,经过了葱岭,到达龟兹国(古地名,龟、音‘秋’,现在的新疆)。鸠摩罗炎就停了下来,当时龟兹国的国王叫白纯,听到鸠摩罗炎这个从天竺来的青年法师,本来是宰相之才,放弃了荣华富贵而出家修行,所以非常崇敬他,就拜他为国师,鸠摩罗炎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白纯国王有个妹妹叫耆婆,正当双十年华,生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她脸上有颗鲜红的朱砂痣,拫据相书上说,她以后会生育绝顶聪明的贵子。邻国的王子王孙,慕名而来向她求亲的,真是不计其数,可是耆婆一个也看不上。可是当他看到鸠摩罗炎,竟然一见钟情,认为是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所以,就向哥哥表明态度说:‘哥哥,你一向要我出嫁,如果是这个鸠摩罗炎法师,我就答应!’国王本来也非常为难,那有招出家人为驸马的道理,可是妹妹坚持非他不嫁,只得下令要他跟耆婆完婚。鸠摩罗炎因为国王的命令,没有办法拒绝,只好承受下来。两人结婚不久,就生下了鸠摩罗什。

 

耆婆自从怀了鸠摩罗什以后,变得特别聪明,有一次到庙里去拜佛听讲经,本来她只懂得龟兹本国的语言,这时连天竺的话都听懂了,证明鸠摩罗什还没有出生,就有一种智慧传给母亲,可见鸠摩罗什是何等的聪明。

 

也许是耆婆的善根成熟了,或许是自己强迫跟一位出家人结婚,感到惭愧,生下鸠摩罗什不久,就萌起出家的念头。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后,终于出家了,没有多久就证得了初果──须陀洹。鸠摩罗什善根深厚,七岁时也随著妈妈出家了。

 

出家以后,鸠摩罗什每天能够背念一千首《阿毗达磨经》中的偈,每首偈有三十二字,换句话说,他一天能够背念三万二千字,这实在是了不起,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办到的。当时有一位罗汉见到鸠摩罗什,就摸著他的头说:‘这小孩很有善根,如果能够注意修持,过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必定与众不同,度化许多众生。’七岁的鸠摩罗什听到罗汉的夸奖,更加精进了,立志将来一定要做一位出人头地的大法师。

 

鸠摩罗什经常跟随妈妈到处去参访名师,学习佛法。有一次,他们到莎勒国,在佛寺礼佛时,看到佛殿前面放了一个铁钵,小孩子好奇,感觉很好玩,无意中就把它顶到头上。后来一想:这钵是铁做的,是很重的东西,我怎么把它顶到头上呢?念头一动,钵太重了,就从他的头上滚了下来。当时,他虽然还小,但已经觉悟到‘一切唯心造’的真理。—本来不在意钵重不重的问题时,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钵顶到头上;一动了分别心,感到钵太重,立刻就掉了下来,岂不是心念的关系吗?

 

鸠摩罗什随著妈妈到处参学,亲近了许多明师,自己也非常用功,在短短的时间中,对佛教的道理,不管是大乘,也不管是小乘,他都有透彻的理解。他妈妈更是学有所成,证得了三果阿那含,可以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他妈妈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不想到处奔波,打算回到印度去定居。母子临分手前,他妈妈就勉励他几句话:‘你将来可以到中国去弘扬大乘佛法,佛教能否在中国大兴,得靠你的力量。不过,这事对你自身并没有多大好处,可能会为你招来灾难!’

 

‘我假使有力量可以使大乘佛法在中国大兴,纵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辞!请妈妈放心!’罗什法师回答。

 

就这样,母子各奔东西,母亲前往印度,罗什法师因为东方的佛教要靠他振兴,就返回 龟兹国去讲经说法,等待机会到中国弘扬大乘佛法。

 

龟兹国皇帝对罗什法师非常崇敬尊重,为了请法师讲经,特地用黄金打造一个金狮子宝座,每当法师要升座讲法的时候,皇帝就跪在地上,让他踏著肩膀而升座,可见法师是如何的伟大,才会受到如此的礼敬!

 

罗什法师小时出家,拜了般头达多法师为师父,学习小乘佛法,后来,鸠摩罗什弘扬大乘佛法,他的师父也来听讲,跟他学习大乘佛法,最后,对罗什法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你的小乘师父。’师徒两人,互为师徒,为尊重佛法,彼此互相尊重,成为佛门佳话。这一段事实,证明罗什法师的确是学问高深,因此感动了许多学者来跟他学习。

 

当时中国正是苻秦时代,那个国家的百姓,每天晚上都看到西南方有满天的毫光照耀著,感觉到非常奇怪,传到国王那边去,就请太史官来卜卦说:‘根据方向看,那地方应该是龟兹国,一定有一位大智慧的人住在那里,才会有这种瑞相。’

 

‘对了,我也听说龟兹国那里有一位鸠摩罗什法师,无论是道德、学问,都非常高超。’国王回应著。立刻派遣大将吕光,带了七万大军,往龟兹国去。用意非常明显:龟兹国国王要是能答应让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是最好的,不然就不惜用武力,总之,非把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不可!

 

苻坚的野心很大,所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一方面派吕光去请罗什法师,另一方面自己带了七十万大军,去攻打南京的东晋。东晋的实力坚固,苻坚不但打不赢,反而败了,被手下的一名大将姚苌杀死了。姚苌杀死了主子,自称为王,国号也叫秦,就是姚秦。吕光从龟兹国请到了鸠摩罗什法师,在回归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的国主被姚苌所杀,就留在凉州,自己也称起帝来,号凉国。罗什法师停留在凉州,用功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历史哲学,奠下了到中国译经的基础。

 

姚苌死后,儿子姚兴继位做皇帝,想起当年派吕光去请罗什法师的大事,就出兵消灭了吕光的凉国,把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可见罗什法师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为了要请他到中国来,竟引起了战争,不知死了多少人!正法得来不易,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罗什法师到了中国以后,国王封他为国师,把他供养在逍遥园翻译佛经,门下三千人,许多有学问的学者都皈依他,成为他的弟子,帮忙他翻译佛经。他六十岁来到中国,一直到七十岁圆寂,短短的十年间,一共翻译了三十五部经,凡二百九十七卷。与玄奘法师、义净法师和真谛法师合称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

 

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非常出色,好像我们念的《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弥陀经》,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你们看看经文,他采用‘意译’法,实在翻译得太完美、太流畅了!

 

国王姚兴被罗什法师的道德、感化力所感召,对法师非常敬重,每天到译经场帮忙,甚至参与校对的工作。有一天,国王竟然异想天开,心中暗暗打算著:国师这么伟大,每天辛苦的翻译佛经,总有一天他会死的。这样优秀完美的人,没有留下种子,岂不可惜!应该想个办法,让他留下一个智慧的种子才好。

 

国王这么一想,于是赶紧在宫中选了十个美女送给他,一定要罗什法师接受,并威胁他说:‘你如果不接受,我就毁灭佛教,要是接受了,我依旧大弘佛法。’法师虽然不愿意,可是为了佛法兴隆,只好方便接受了下来,自己带著十个宫女住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么一来,法师周围的人都议论纷纷,说国师怎么可以和宫女住在一起呢?

 

罗什法师心中明白,和人家辩白是没有用的,只是经常向大家说一个譬喻:‘好像莲花生在臭泥中,你们只要去采莲花,不要去取臭泥。’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一些年轻的弟子们,心中总是不能平衡,认为师父既然可以讨老婆,我们做徒弟的,当然也可以呀!都有依样学样的打算。事实上,罗什法师是大菩萨再世,虽然跟十位宫女住在一起,本身却是清净的。罗什法师恐怕弟子们会破坏了佛教的戒律,为了消除他们的胡思乱想,有一天,正当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自己特别装了一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针,像吃面一样,全部把它吞了下去。

 

‘你们想要跟我学,可以,这就要看持戒修养的深浅了。谁能够跟我一样,把这碗针吞下去?这一套功夫学会了,证明你们的功夫到家,也可以讨老婆。假使你们做不到,还是好好地回去,好好地持戒吧!’

 

弟子们看到罗什法师的这一招,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彼此心中明白,师父的修养非比寻常,谁能和他比呢?风波就这样平定了下来,从此谁也不敢再提这件事了。这个故事就是佛门中‘罗什吞针’的掌故。因此法师直到临圆寂前,还受到七万人的崇拜!

 

罗什法师翻译了这许多经典以后,已是七十高寿,知道自己的世缘将尽,在还没有圆寂之前,对著佛发誓:‘几十年来,我翻译的佛经,假使符合佛法真义,没有错误的话,但愿我死后火化时,舌头不会烧烂(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结果,他圆寂火化后,其他的肉身、骨头都焚化成灰,只有舌头还是完整的,可见罗什法师翻译的佛经,是很标准、很有功德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个说法:鸠摩罗什法师不仅这一世是大译经家,他甚至是七佛的译经师。──他不仅翻译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他都翻译过。

 

鸠摩罗什法师对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在十宗当中,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跟四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罗什法师翻译《成实论》,依据这部论,后人加以研究发挥,成立了成实宗;法师对三论宗特别有贡献,由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翻译,才促成三论宗的成立;法师翻译《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是天台宗(也叫法华宗)主要的经典;禅宗六袓慧能大师因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的,所以说对禅宗的贡献也非常大。

 

五、译

 

把印度梵文或巴利文的佛经,翻成中国文字的意思。译,本来是中国汉朝时代,掌管北方的语言官。佛经是从印度(西方)传过来的,为什么用北方的语言官而不用西方的语言官呢?原来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的,当时,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是从北方进入洛阳来翻译《四十二章经》的,因此就一直沿用‘译’来作为把梵文或巴利文佛经,翻成中国文字的称谓。

 

总而言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意思就是:中国姚秦时代,有一位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他的德号叫鸠摩罗什,是他把《佛说阿弥陀经》,由印度文翻成中文的,所以中国才有这一部经的流传。经过考证,罗什法师是在弘始四年(公元四零二年)二月八日译成《佛说阿弥陀经》的。

 

在佛教目录学中,这一部经有三种翻译本:一本就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第二本是宋求那跋陀罗法师翻译的《小无量寿经》,目前已经失传;第三本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比较长,藏经中还保存著。不管是三人中那一位翻译的,在印度梵文都是同一部经,只是三人翻译的手法不同。再说目前保存的有两种译本,为什么罗什法师翻译的比较普遍,而玄奘大师翻译的则不流行呢?这就是罗什法师译经的巧妙,《佛说阿弥陀经》主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罗什法师用《佛说阿弥陀经》为经名,符合经文提倡圣号的重点,而玄奘大师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单从经名看,《佛说阿弥陀经》就比较吸引人,容易记忆,再加上文字流畅,得到许多人的念诵,玄奘大师翻译的,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要研究《佛说阿弥陀经》,打开藏经的目录,注解也不少,有好几十种呢!比较有名的有: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和蕅益大师注解的《弥陀要解》,都很有名,值得我们研究参考。至于近代的有:太虚大师全书中的《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圆瑛大师、南亭法师、还有最近才往生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有有关《阿弥陀经》的著作,同时你们也可以找藏经、净土丛书来研究参考。

 

丁、解释经文

 

一、序分

 

1、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这是我阿难亲耳听佛陀说的,当时佛陀是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里。

 

我们前面讲过,佛教是在东汉明帝时传到中国来,第一部翻译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自此以后,一直有法师陆续把佛经传入中国。一般讲经的法师都是依文释义,只是一句一句的讲,从来没有分科(把佛经内容分几段来研究)的习惯。直到东晋时代,有一位很有名的法师──道安法师,他判定每部经都可以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份。有了分科,研究佛经时就比较容易著手。当时一般的高僧大德们都反对、批评他:‘割裂佛经,罪过无边’。认为他自作聪明,把佛经分段是不恭敬的。直到唐朝,玄奘大师翻译《佛地经论》,就是把佛经分成三大段,原来印度亲光菩萨早就有这种分科法。有了这种根据,大家反过来赞叹道安法师眼光独到,有‘弥天高判,今古同遵’的赞词。意思是说道安法师的分科法是很高明的,从古至今,大家一致同意遵照这种方法。为什么称呼道安法师叫弥天呢?这里还有一段典故。

 

道安法师在襄阳弘法的时候,名气非常高,当时襄阳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习凿齿去拜访他。一踏进山门,就自我介绍说:‘四海习凿齿’(今天来拜访你的是四海都认识的习凿齿)。道安法师听了,觉得他太高傲了,有意跟他比一比,就不慌不忙地回答:‘弥天释道安’(普天之下,大家都认识我这个道安法师)。从此,大家都以弥天大师来尊称道安法师。

 

序分是叙说一部经的缘起,说明佛陀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序分:就像是人的头部,只要看到整个人的面目,就知道他是某某人了。正宗分:是每一部经中最重要的部份,表达出全经的中心思想。等于人的身体,五脏六腑都包括在内,是人体的主干。没有了它,生命就不存在。流通分:每一部经最后都有‘信受奉行’等经句,希望佛所讲的大法,不但使当时的人听了得到法益,而且可以普遍流传。像是人的双脚,可以走动,不断地走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去。

 

从‘如是我闻以下,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序分。序分又分‘通序’与‘别序’两种。‘通序’是通于一切经的。《佛说阿弥陀经》一开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是通序,我们诵念《金刚经》,甚至其他一切经,都具有同样的格式:指出佛在什么地方说法,有什么听众等,具足了信、闻、时、主、处和众等六种条件(六成就),证明这部经是佛亲口所说,不是假的。所以有时也称为‘证信序’。

 

‘别序’是这部经与别的经不同的地方。好像《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佛说阿弥陀经》以及其他经典没有这种讲法,这是每部经不同的地方。佛陀说法,观机逗教,都有一定的因缘,别序普遍都是佛讲这部经的因缘,所以也叫做‘发起序’。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平时我们会问:是不是?是。是不是?不是。英文所谓的Yes或No,Yes就是:是,具有信的条件。每部经都用‘如是我闻’开始,这含有四个意思:

 

1、遵佛遗嘱:佛陀将入涅槃前,阿难特别悲伤,独自一个人,躲到旁边哭得很伤心。阿那律看见了,劝他说:‘阿难,世尊快要离开我们了,现在不是伤心痛哭的时候,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请示佛陀,你应该赶快提出来,趁现在佛陀还没入灭,请他老人家解答,让我们将来有所遵循。’

 

阿难抑制悲痛的心情,向佛陀提出了四个问题:

 

1)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依您而住;您涅槃以后,我们应该依谁而住呢?

 

2)佛陀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以您为老师;佛离开后,以谁作我们的老师呢?

 

3)僧团里面有些调皮捣蛋的恶性比丘,佛陀,您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可以制伏他们,一旦您离开后,我们要怎样对付他们呢?

 

4)将来我们要把您讲的佛法结集起来,每一部经的开头应该怎样写呢?

 

佛陀听后,很慈祥地对阿难说:‘阿难,你问得太好了,我现在就告诉你吧!

 

1)我离开以后,你们不要怕没有地方安顿,应该以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为住。

 

2)关于以谁为师的问题,应该“以戒为师”。不要以为你们没有师父,大家只要守持戒律,就等于我还在世间,不然的话,就算是我常住世间,也是没有用的。

 

3)至于那些恶性比丘,就以默摈(不要理睬)来对待他们。一些捣蛋的恶人,存心跟大家过意不去,跟他们是无理可讲的,不理睬他们,让他们感到无趣,那是最好的方法。

 

4)结集经藏时,就用“如是我闻”开始吧。’

 

从此,遵照佛陀的慈嘱,一切经典的开始都用‘如是我闻’。

 

2、断绝众疑:佛涅槃后,阿难升座结集经藏。他那福德善根,种种相好的庄严法相,大家一看,以为佛陀复活;或有人以为是他方佛到娑婆世界来说法;也有人怀疑是阿难已经成佛而为大众说法。因此,在结集每一部经的开始,阿难诵出‘如是我闻’,即是向大众说明:以下的佛法是我阿难亲耳听释迦牟尼佛讲的,并不是我说的,如此一来,一切的疑问都没有了。

 

3、息灭争论:阿难跟所有师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只是罗汉的境界,有些比丘的境界比他还高,假如看他升座说法,人人议论纷纷,不肯服从,如果一开始就表明是自己听佛讲的,就不会有人跟他争论了。

 

4、简别外道:当时印度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也有各自的经典。有的用‘阿’(无),有的用‘忧’(有),作为经本的开始。‘无’是断见,‘有’是常见。外道思想,认为世间不是无,就是有,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叮咛用“如是我闻”,一看就知道是佛说的法,是佛教的经典。

 

依照字面的解释,‘如是我闻’是:这一部经所讲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来的。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成道二十年后阿难才出家,有些经他根本没听到,怎可以说,他是‘多闻第一’的弟子呢?关于这个问题,佛经上曾记载过:当佛陀要阿难当侍者的时候,阿难曾经向佛陀提出三个要求:(1)他不能穿佛陀穿过的旧衣服;(2)虽身为佛陀的侍者,为佛陀的常随众,他可以单独接受信众的供养,而不必时时刻刻跟随在佛陀身边;(3)出家前佛陀所讲的法,他没听过,佛陀得重新为他讲一遍。对这三个要求,佛陀一一答应了。因此,他听过佛讲的一切法,才被称为‘多闻第一’。总之,他具有广记博闻的智慧,有足够的能力胜任从事结集经藏的工作。

 

‘一时’:时成就。每一部经,必定要有一个讲经的时间。为什么经中没有固定指明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要知道,佛陀说法,不一定在人间讲:有时在天上,有时在人间,甚至有时在龙宫讲。按照佛经上说,天上的时间与人间不同,比喻四天王天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再说,就算同是我们这个世界,东西方的时间也有差距。菲律滨现在是中午十二时,刚好是美国纽约的半夜十二时,地点方向不同,时间就没有固定,所以佛经只用‘一时’,而不用固定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一般来说,‘一时’也代表‘师资道合,机教相扣’,老师正要教学生,学生也正需要老师教导的时侯。机是一般众生的根机,教是佛陀的言教,‘一时’就是佛陀为众生说法,机缘成熟的时候。

 

‘佛’:主成就,《佛说阿弥陀经》的主讲人,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处成就,佛讲经的地点。舍卫国是憍萨罗国的首都,是城名而不是国名,应该叫做舍卫城,可是一般都用舍卫国。‘舍卫’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闻物’。这地方出产丰富,物资充足,闻名于世界,是憍萨罗国政治、教育、经济、文化的中心点,所以叫做闻物。‘只’是只陀太子,他是波斯匿王的太子。波斯匿王出兵打仗,胜利凯旋归来的这一天,正逢太子诞生了,所以赐名只陀,译成中文是‘战胜’的意思。‘给孤独’是一个人的德号,他本名须达多长者。平时有一句话:鳏寡孤独,是人生最痛苦凄凉的。(男的老了而失去妻子叫鳏,女的死了丈夫叫寡,小孩子没有父母叫孤,年纪大了没有儿女,自己一人叫独。)须达多长者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对鳏寡孤独非常同情,常常救济照顾他们,因此,大家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天,他为了替儿子完婚,到王舍城去。在王舍城遇见佛陀,听佛陀讲经,法喜充满,非常感动,却婉惜舍卫国的百姓没有这种福报,就礼请佛陀:‘请您老人家也到我们那里去讲经,可以吗?’

 

‘可以。’佛陀一口就答应了:‘只是每到一个地方,都不只是我自己一个人去,还有许多弟子常随著我。必须有一个大环境,建立一座精舍,有了居住的地方,我随时都可以去讲经。’为了让舍卫国百姓有机会亲近佛陀,听闻佛法,长者答应了要建一座精舍供养佛陀及佛弟子们。佛陀更指派舍利弗跟他回去找寻合适的地方。

 

长者高兴地返回 舍卫国,到处寻找清净而优美,适合建精舍的地方,结果在舍卫城南方五、六里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只陀太子的花园。他立刻去拜访太子,想向太子购买这个地方。

 

‘我想请佛陀到我们舍卫国来说法,需要一个清净的地方建筑精舍,你的花园最适合,请你成全我的愿望,把花园卖给我。’

 

太子有的是财产,根本不需要钱,那有卖私人花园的道理,硬是不肯卖。可是长者非常有诚意,一再地要求,太子为了打消他的念头,半开玩笑地说:‘既然你认为佛陀那么伟大,非要用这个花园来供养他不可,好吧!假使你用黄金铺满花园,我就卖。’

 

‘好,一言为定,你可不能反悔喔!’长者一听,高兴极了,只要有价钱就好办,立刻回家,打开宝库,把家中的黄金搬到花园,真正用黄金把花园的地铺满了。

 

只陀太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深深地受到感动,心想:世界上那有这么慷慨的人,他所要供养的佛陀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于是亲自跑到花园去,并对长者说:‘好吧!既然有这么好的功德,咱们两人一人出一半,一起来供养佛陀吧!’

 

‘不行,我自己发心的,你已经提出了卖价,我也照你的要求做到了。你可不能反悔!’长者一听,以为太子反悔不肯卖,急忙回答说。

 

‘我不是不卖,只是想到花园里有树的地方,你还没铺上黄金,难道说让你把树砍掉,铺上黄金后再重新栽种吗?倒不如我们合作,你买我的地,我用我的树供养佛陀,岂不是两全其美。’长者听了,觉得蛮有道理,就欣然答应了。即按照舍利弗的规划,著手建筑了庄严的精舍,恭请佛陀到这里来为百姓说法,并命名为‘祗树给孤独园’。

 

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处成就是如此殊胜。有此因缘,才有后来佛陀在这里讲了许许多多的佛经。(根据统计,佛陀在这里一共讲了二十五年的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其中之一。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一些有修证、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僧,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在一起。

 

从‘与大比丘僧’起,一直到‘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说明一般听《佛说阿弥陀经》的听众,也就是六成就中的‘众成就’。‘与’是跟的意思。‘大比丘僧’,大,拣别不是一般普通的出家人,而是一些有了修证,为人天敬仰,德高望重的出家人,所以叫做大。‘比丘’,简单说,就是受了二百五十戒的出家人。‘比丘’是梵文译音。翻译佛经有五种不翻的规矩,其中之一是‘多含不翻’,含义太多了,翻译出来的名称不能概括整个意思,所以保持原来的名词,比丘就是这样。比丘翻译成中文,包括了乞士、怖魔和破恶三种含义:

 

1、乞士:乞是乞求、乞化的意思。乞士就是乞化之士。我们知道,一般向人讨钱要饭的叫做乞丐,出家人称乞士,跟一般叫化子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时,规定所有的出家人要行乞(沿门托钵)。这种行乞的制度实在有五种利益:(1)可以消除我们的骄慢心:因为我们希求人家的布施,求助于人,就得降服骄慢心;(2)让施主多种福田:一般施主喜欢种福田,供养出家人,是种福的好机会;(3)不必受生活所累:生活需要随时向人乞化,每天不必为衣食住行而忙碌不已,不会为生活所累;(4)不生积蓄贪求之心:如果为了生活,都希望有点积蓄,这样会产生贪求的心理,如果每天随需要去乞化,就没有积蓄的必要,也就不会有贪求的欲望;(5)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无所牵挂,一心修行,办道用功。因此,佛陀提倡比丘常行乞食制度。

 

乞士又含有外乞与内乞两种意义:外乞,向十方施主乞食,以资养色身;内乞,向如来乞求佛法,以资养慧命。

 

2、怖魔:怖是恐怖、畏惧,魔是一种魔鬼,也就是坏人。比丘发心出家,内心正直守戒,一切行为都是循规蹈矩,坏人对他无可奈何,遇见正人君子,邪魔外道都会生起一种恐惧心,俗语说:‘一正改百邪’,所有比丘行为都是正正当当的,行得正,做得正,一切邪道对他敬畏,也都受到他的影响,变更不良的行为。

 

3、破恶:受比丘戒要遵守二百五十戒,再也不会去做坏事,一切恶事都破除了,所以叫做破恶。

 

能够具备乞士、怖魔、破恶这三个条件,才能叫做比丘。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为气候、环境、风俗、习惯、人情各方面等等的关系,并没有实行乞食制度,而是实行丛林制度,所有的出家人都住在寺庙里,没有出去托钵。如果你们到泰国观光旅游,上午时刻,就会看到满街都是披著黄袈裟的出家人,沿门托钵。总说一句,以中国的传统佛教,只要能做到怖魔、破恶这两方面,就已经是标准的出家人了。

 

‘僧’:也是印度话,全名是‘僧伽’,译为中文是‘和合众’。什么是和合众?有‘理和’与‘事和’两种意义。所谓‘理和’,就是做-个出家人,大家住在一起,共同为求证无漏的真理精进,以期免除生死轮回的痛苦。

 

‘事和’是指在事项方面所表达出来的和谐,要做到:(1)身和同住:出家人在身体方面所表现的,大家和和气气住在一起;(2)语和无诤:有几千几百个出家人,同住在一个丛林里,大家一团和气,没有争执;(3)意和同悦:出家人意见相同,在心理方面,大家从内心中感到很欢欣快乐;(4)见和同解:一个团体,怕的是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出家人住在一起,意见一致,彼此的见解没有分别;(5)戒和同修:住在一起,共同持守戒律,大家都以戒为师,团体一定很和谐,很团结的;(6)利和同均:出家人住在庙里,实行的经济制度是: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用,利益是非常平均的。比如施主到庙里来供养出家人,一向是提问共有多少僧众,所谓见相结缘,十个出家人就分十份,五个出家人就分五份,利益是均衡的。所谓僧团就必须具备这样多的条件。所以说,做一个出家人,并不是那么简单,在道理方面,大家要共同修持,为证无漏的真理而努力,生活起居方面,也要彼此照顾,具足这‘六和敬’的条件。

 

其实这‘六和敬’是每个团体,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参考这道理,我想,所有的家庭也一定能和和洽洽,平安无事。

 

‘千二百五十人俱’:说明佛在讲《佛说阿弥陀经》时,有多少听众。有多少呢?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些人是谁呢?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第一群是迦叶三兄弟,师徒一千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共五百人;伽耶迦叶同门徒二百五十人;以及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译成中文为‘木瓜林’,当时他是带著徒众,在一个很大的木瓜林修行,所以用地名为名。伽耶即是‘象头山’,师徒在象头山上修行,所以也就用山名为名。那提译为‘河’,他是带著徒众在河边修道,就以河名为名。有关他们的故事,佛经上提到:佛陀知道度优楼频螺迦叶的机缘成熟,先以神通变化去感化他,接二连三的再去度化他的兄弟。再来,就是《佛说阿弥陀经》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受到佛陀的感化,带领各自的徒众二百人,一起跟佛陀出家。另外有耶舍长者子跟他的同学五十人,也一起跟随佛陀出家。我们知道,佛陀初成道后,立刻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真正算起来,常随佛陀的弟子,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为了方便,说一个整数,所以都说千二百五十人。

 

大家都知道,佛的弟子很多,是不可算计的,为什么许多佛经的开首,都只举出这一个数目呢?应该有两个意思:(1)他们是最先归投佛陀的;(2)是佛的常随众。这些弟子本来都是学外道的,得到佛陀的教化后,相继断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果。因为感念佛恩深厚,所以发愿尽此一身,常随在佛陀身边。也就是说,佛陀每次讲经说法,这一班人都跟在一块,永远追随在佛陀的左右。

 

‘俱’:是同住在一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都是德高望重,有声望、有地位,大家都认识的大阿罗汉。

 

‘皆是大阿罗汉’:我们免不了想问,这一千二百五十多位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的弟子,他们的修养,他们的程度,他们的地位,究竟是怎样呢?阿罗汉,就已经说明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并非普通的出家人。这里的大,表示不是小。《金刚经》讲到小乘的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阶次。初、二、三果、都不能称为大,换句话说,这些弟子,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大圣人。阿罗汉可分‘定性阿罗汉’和‘回心阿罗汉’两种。‘定性阿罗汉’──小乘圣人证得了罗汉果位以后,在寂灭的定中感觉到非常快乐,于是安于定乐,不想进步;‘回心阿罗汉’──证得了罗汉果以后,更发菩提心,回小向大,要做菩萨,不但为自己的利益,还要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大阿罗汉。这一千二百五十位佛陀的常随众,都有回小向大的决心,不以做罗汉而感到满足,将来还要做菩萨、成佛呢!所以称为大。

 

阿罗汉也是梵语,译成中文有‘应供’、‘杀贼’和‘无生’三个意思。现在我来说明一下:

 

1、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罗汉在当比丘时,专行‘乞食’的生活,勤修梵行,不起贪嗔痴,不造杀盗淫,超出三界,堪受人天尊敬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2、杀贼:贼,盗贼的意思。世间的盗贼,专抢人家财物。这里所谓的贼,是指烦恼贼。烦恼贼会劫掠功德法财。比丘严持佛戒,证得了阿罗汉果以后,贪、嗔、痴等所有的烦恼都消灭了,好像将盗贼杀死,不再受它扰乱,故称为‘杀贼’,也就是杀烦恼贼。

 

3、无生:不再受生死了。比丘奉行佛戒,净修梵行,已断去了生死的根苗,证得了阿罗汉果,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不再来六道轮回,故称为‘无生’。

 

比丘是罗汉的因,罗汉是比丘的果:在比丘是‘乞士’、在罗汉是‘应供’;在比丘是‘怖魔’、在罗汉是‘无生’;在比丘是‘破恶’、在罗汉是‘杀贼’。

 

‘众所知识’:这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都是大阿罗汉,人天大众,没有一个不知道,没有一个不认识的。‘知识’,知,知道,听到他的名,慕名是知。识,认识,比较深一层的了解。要认识一个人可不容易,单知、听说还不够,要真正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一切,才叫做识。有时候我们听到那个人的名声很好,对那个人很敬仰,可是见了面,相处交谈以后,会发现这个人不过如此,正所谓是见面不如闻名,所以这个‘知’和‘识’的分别就在这里。这里所讲的‘众所知识’,指这些比丘,不单是名声好,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才可称为‘知识’。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

 

这些大阿罗汉包括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等十六位尊者。

 

我们要问,这许多大阿罗汉,都是大家所熟悉,所知道的,那么他们究竟是那些人呢?《佛说阿弥陀经》由长老舍利弗以下,举出了十六位尊者做为代表。现在一一介绍如下:

 

长老舍利弗──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一位尊者。

 

‘长老’,‘德长腊高’的意思。(出家一年、叫一腊。有时也叫一夏。)年纪大、修行久、道德高超,学问、修持都是一等地位。平时你们看到出家人,称呼某某法师,请问他的僧腊是多少(出家多久)?戒腊是多少(受戒多久)?

 

长老又分四种:出家已经很久的称‘法腊长老’(以出家时间来讲);学问非常渊博的称‘学德长老’(从学问上来讲);很有道德的称‘法性长老’(从道德上讲);年纪大的称‘生年长老’(以年龄来讲)。

 

可见本经所提出的,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尊者,都被称为‘长老’。并不单指他们的年龄,如舍利弗、罗侯罗,他们都还很年轻,而是以道德行持方面来说的。大家曾经到大陆去朝山,许多大丛林,大雄宝殿两旁,供奉了十八位罗汉,一般都称为尊者。为什么称为尊者呢?因为他们的人格尊贵,修持不比寻常,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所以在佛教中称为尊者。

 

诸位长老中,以‘舍利弗’为首。他是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父名提舍,母名舍利。我们讲译者的时候,曾经提到当时印度有采用父母的名字,为孩子取名的习惯。舍利弗就是用母亲的名字来取名。‘舍利’是印度文,是一种鸟的名,译为中文叫鹙鹭。这种鸟生长在印度、南洋群岛一带。依据佛经上的记载,鹙鹭的颈和脚都很长,眼睛红红的,非常漂亮。舍利弗的母亲,眼睛长得特别美丽,所以叫舍利。‘弗’也是印度文,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即是舍利的儿子。翻译佛经,有时把名词全翻,有时只翻一半,叫做‘华梵并举’,心经就是这样,所以把舍利弗译为‘舍利子’。舍利弗有时也译为‘身子’,因为他母亲长得非常庄严,容貌端正,所以叫做‘身子’。

 

舍利弗,天生有过人的智慧,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可说是天才儿童。当他妈妈怀孕时,就显得特别聪明。何以见得?他母亲一向喜欢跟她哥哥(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罗尊者)辩论,通常都辩不过哥哥。直到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辩论,她都能侃侃而谈,把哥哥辩得哑口无言。所以说,舍利弗还没有出生以前,就能以他的智慧来帮助妈妈了。根据佛教史记载,舍利弗八岁时,就已经把全印度的经典学完了,曾经跟十六国的学者辩论,没有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他跟随佛陀出家七天后,就精通佛法。所以在佛十大弟子中,被尊为‘智慧第一’。

 

舍利弗没出家前,跟目犍连同拜婆罗门学者──册阇耶为师父,是最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互相研究学问,共同修道,直到师父逝世后,还继续留在山林中自己用功修持。两人更彼此约定,任何一个要是遇到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可以当他们师父的,一定要互相通知。

 

有一天,舍利弗下山,在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行动举止非常端严,态度非常慈祥。舍利弗见了,自然而然生起了一份仰慕之情。他立刻上前请问:‘请问您的大名?看您的样子,好像是传教士。您有这样了不起的表现,这样伟大的风度,我想,您的老师一定更了不起,请问您究竟是谁的学生呢?’这位出家人就是阿说示──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

 

‘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

 

‘您的老师,我早已闻名,只是没有机会相见,他所教的道理,您能告诉我吗?’

 

‘佛陀所讲的道理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一时也讲不了。我简单的说一首偈,你就可以知道,老师所讲最基本的道理是什么了!“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吾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意思是说佛陀所讲的道理,非常多,但是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有一天,因缘散了,一切自然都会消灭了,你问我师父讲什么,师父最常讲的道理就是这个了。

 

舍利弗听后,豁然觉悟,欢喜赞叹,觉得佛陀非常了不起,赶快辞别马胜比丘,回去通知目犍连,各自带著弟子二百人,一同去拜佛陀为师,一起跟佛陀出家。

 

阿含经中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佛法真理,具足无穷无尽的智慧,能够了解这些真理,不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的,舍利弗可以算是智慧第一。现在《佛说阿弥陀经》,所说净土难信的妙法,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不能深信无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所以推为首席代表。

 

舍利弗,不以小乘学者,自证圣果,断烦恼,了生死为满足,还要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希求成佛,决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就要行六波罗密,六波罗密以布施为首,舍利弗因此发愿要布施。不仅要布施身外财物,必要时,甚至连身体毫发,只要是人家需要的部份,随时都可以慷慨地布施给人家。这个大愿心一发,天人认为了不得,存心要试探一下,就变成一个年轻人,蹲在舍利弗经过的路边大哭。当舍利弗路过看见了,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问他:‘年轻的朋友呀!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你不要管,我的事太艰难了,纵然告诉你,你也没有办法帮我的忙。’年轻人不经意地说。

 

‘那可不一定。我是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只要你需要,只要是我能力办得到的,我一定帮助你。你告诉我好了。’舍利弗很诚恳的说。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我就告诉你好了。’年轻人擦擦眼泪,低声说道:‘我妈妈得了一种绝症,医生说需要用一位行菩萨道的眼睛作药引子,母亲的病才有希望。你想想,一般人的眼睛都不容易求得,何况是行菩萨道、发大心的,你叫我到那里去找呢?’

 

‘我就是行菩萨道的人,正适合你的需要。我可以把一只眼睛布施给你,请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吧!’舍利弗想到能救助他人,高兴极了,很慷慨地说。

 

‘动不得,你假使要布施的话,就自己把眼睛挖下来给我,不然,我把你的眼睛挖下来,这是犯法的,岂不是要坐牢。’

 

舍利弗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忍痛用左手把自己的左眼挖下来给年轻人。

 

‘糟了,我需要的是右眼,你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急性!也没有问清楚,就把左眼挖下来呢!’年轻人看了,不但不感激,还责怪他没有问清楚。

 

舍利弗一想,既然发心要帮助人,就帮到底吧!又忍痛把自己的右眼挖下来给年轻人,让他好快点拿去救妈妈。那知年轻人拿了眼睛以后,就用鼻子闻了一下,说道:‘不对啊!你说你是修行人,真是冤枉,修行人的眼睛一定是清净,是很芳香的,你的眼睛那么臭,怎么可以给我母亲作药引子呢?’说著,一面又把那眼睛摔在地上,并用脚出力地踩。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耳朵可没有聋,还是听得很清楚。年轻人的举动,实在太伤他的心了,不禁叹了一口气。心想:众生实在难度,发菩提心真不容易,我还是做个小乘的自了汉算了。

 

这时,天人变的年轻人才现出本来的面目,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尊者,您太伟大了,您应该继续发菩提心,难行能行,将来一定会成佛的。’舍利弗从此以后就发菩提心。这是佛经上记载,有关舍利弗六十小劫以前,因地行菩萨道的故事。

 

摩诃目犍连──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二位尊者。

 

‘摩诃’这两个字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大小的‘大’。目犍是‘菽氏’,‘连’是‘釆’,合起来称为‘釆菽氏’;这是他的姓。为什么用这个姓呢?他的祖先曾经在深山上修道,不食人间烟火之食,专门采一些菽类(绿豆)的植物来充饥,因此以‘釆菽氏’为姓。他名叫‘拘律陀’,也是印度话,译成中文叫‘无节树’:是一种没有节的树名。为什么会用一种树来取名呢?据说当时他父母向树神祷告,要求神树赐给他们一个儿子,不久就生下了目犍连,总算满了他们的心愿。为了感恩、为了纪念,就用这棵树(拘律陀),作为儿子的名字。出家众当中,佛陀有许多位姓‘目犍连’的弟子,为了拣别不是其他的目犍连,同时他的学问和道德都比别人高超,所以就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摩诃’,叫做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译成中文就是‘大釆菽氏’,平常简称‘目犍连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他是‘神通第一’。什么叫神通?神通的解释是神妙莫测,通达无碍。意思就是说他的行动,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变化无穷,令人莫测高深。

 

以佛教的看法,神通可分为六种:

 

1)如意通──按照每人的心意,想到什么地方,就立刻到达那个地方。比喻说我现在有一个想到马尼拉,或是想到美国去的念头,随时都可以到达那里,所以也叫做‘神足通’。

 

2)天眼通──以一般的现象来讲,如果手上隔著一张纸或是东西被手遮著,都看不过去,如果是近视,就算是没有隔著东西,稍微远一点,也是视蒙蒙,看不清楚的,何况是隔著一堵墙,更是不用说了。如果证得了天眼通,无论是隔著什么东西,也不管距离有多远,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亳无障碍。

 

3)天耳通──凡人的听觉是有限的,最多只不过是几尺远吧!如果具足了天耳通,那可不一样了,不管是多遥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得到。

 

4)他心通──俗语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内心的思想,是最不容易捉摸的,可是有了他心通,我们随时就可以知道别人心中的念头。

 

5)宿命通──我的前生是怎样?将来又如何?有时看到某一些人发生一段特别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们总免不了会想,前世到底是什么因缘,今生才有这种情况发生。对前生业力引来今生如何的命运,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具足了宿命通,就能知道过去和未来,不但是前世的点点滴滴非常清楚,更可以预知将来死后,会到那儿去,会受到什么样的果报。

 

6)漏尽通──漏就是烦恼,得了漏尽通的人,各种烦恼都已经断尽,可以脱离生死,免受轮回的痛苦。

 

以上六种神通,前面五种,天仙鬼神都可以有这样的本事,只有证到圣果阿罗汉,或是佛、菩萨,才可能证得第六种漏尽通。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自称有大神通的人,说他们可以看到什么,还说可以知道人家的起心动念,大家就对他敬畏不已,当成是天神下降!其实,这不算什么,有的是现生修证得来,有的是宿慧,也就是过去世已经具备了。目犍连尊者就是证得了这些神通,所以在佛的大弟子中,被称为‘神通第一’。

 

目犍连尊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神通呢?佛经上记载著一段这样的历史:目犍连尊者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位捕鱼人,专干杀生害命的营业,有一天忽然觉悟了,心中想:我每天捕杀这些鱼虾,杀生害命的罪过太重了。因此忏悔,决定改行,不再做捕鱼的工作。改行以后,正好是机缘成熟的时刻,偶然遇见一位罗汉。这位罗汉为了要度化他,故意在他的面前显现神通。一下子飞到天上,一下子又扒在地下,有时站在他前面,有时躲在他的后面。渔夫看到这种情形,非常钦佩。暗暗想道:喔!这个出家人的功夫太好了!假使我也能有神通,该多好哦!就发心向罗汉学习,专心苦修,最后,终于如愿了,自己也得到了神通,而且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

 

以下我再举几个小小的故事,来证明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如何广大。首先要讲的是他曾经降伏毒龙。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到忉利天,去为他的妈妈讲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地藏经》),当佛陀要到忉利天去时,目犍连尊者也跟随著他去。按照佛经上记载,佛陀要上升忉利天时,必须经过须弥山。须弥山的山脚下,当时住了一条很大的毒龙,因为嫉妒佛陀而发出强烈的嗔恨心,随时找机会想伤害佛陀。当佛陀经过它住的地方时,从嘴里喷射出毒沙,想要陷害佛陀。目犍连尊者就以他的神通,立即把许多毒沙变化成一朵朵的鲜花,在空中飞舞。毒龙感到非常惊讶,法术比不上目犍连尊者,输了。第一招伤不了佛陀,毒龙仍不甘心,接著再施出第二个毒计:把身体变得特别粗大,而且出奇的长。有多长呢?照佛经上说,它的身体居然把须弥山绕了三匝,目的是要阻碍佛陀到忉利天去。谁知道目连尊者的神通法术,比毒龙还要大,他也将身体变大,变长,而且比毒龙长一倍,竟然把须弥山绕了六匝。这样一来,毒龙斗不过他,又输了!这时目连尊者就说:‘好,现在看我的吧!’他立刻反守为攻,采取攻势,一下子变成一只很小的虫,钻入毒龙的身体中去,从眼睛钻进去,从鼻孔里跑出来;从鼻孔里跑出来,又钻进耳朵里去,更从嘴中跑出来,……就这样的钻来钻去,弄得毒龙又痒又痛,苦不堪言,只得求饶,认输而投降。毒龙因此被降伏了。

 

目连尊者出家时,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证得罗汉果以后,为了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想救度他们,就运用证得的道眼,观察父母死后的去处,看到他妈妈堕在饿鬼道中。佛经上记载,堕落在饿鬼道是非常痛苦的:肚子胀得像鼓一般大,喉咙像针孔一般细,吃不下东西,可是肚子很饿,甚至东西拿到嘴边,都会变成火炭、浓血,也没有办法吃下肚去。目连尊者看到这种情形,伤心悲泣,虽然有心要救妈妈,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太簿弱了,无从救度,他就去求佛陀慈悲济度。佛陀为他说:《盂兰盆经》,告诉目连尊者利用众僧结夏安居,完满结束的佛欢喜日(七月十五日),供养圣僧,依靠他们修持的功德力,超度母亲脱离饿鬼道的痛苦,才能生往善趣。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法会,就是因为‘目连救母’的孝心而流传下来。这故事也说明了目连尊者的神通法力。

 

又有一次,有些外道要把一座山移动,他跟外道斗法,就在山头上打坐,山就移不动了。我们念过佛教史,知道有一个琉璃王要消灭释迦族,目连尊者以他的神通,把所有释迦族中,佛陀的亲戚故旧,完全装摄在他吃饭用的钵里,然后送到天上去,可是到了天上,把钵打开,准备放他们出来,所有的释迦族人都已经化为血水,虽然他的原意是要救释迦族,但是他们的业力太重,还是逃不了这劫数,可见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

 

摩诃迦叶──这是佛常随众的第三位尊者。

 

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前面讲过,摩诃是‘大’的意思。‘迦叶’是他的姓,译为中文是‘饮光’。他的名叫‘毕钵罗’,译为中文就是‘菩提树’。跟目连尊者一样,也是他的父母为了求得一个儿子,向菩提树神祷告。后来生下了迦叶尊者,为了纪念他出世的来历,就替他取名‘毕钵罗’。为什么叫做‘摩诃迦叶’呢?佛弟子中,一共有六位是姓‘迦叶’的,称呼他为大迦叶,以拣别不是其他五位。

 

这位尊者为什么姓‘饮光’呢?据说,过去生中,他曾经做过冶金的技术师。当时,有一位贫苦的女孩子,时常到佛塔中礼佛,看见佛像金身掉了一块金片,感觉有失庄严,就发愿说:可惜我太穷了,没有能力,要是我有钱,就算是只能得到一块金块,我一定要为佛像的金身,重新装饰一下。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有一天,在她行乞的途中,竟然拾到了一个金钱。这种天掉下来的褔报,令她兴奋极了,急忙到处打听,那里有高明的冶金师,可以为佛像装金呢?

 

‘听说你是冶金师,拜托你把这块金钱锤得薄薄的,我想用它来重新修补佛像。’她找到的冶金师,正是前世的迦叶。当冶金师知道了她的用意后,非常感动,就说:‘好,没问题!这样吧,我不收你任何工钱,就由你出金钱,我出工夫,咱们合作,一起来庄严佛像吧!’就这样,他分文不取地,把金钱弄得薄薄的,与女孩共同发心装饰佛像。由于共同种植下这种功德的关系,他们俩九十一劫以来,都成为夫妇,同心学佛,一起修道。迦叶尊者更是世世感受全身发出光吞日月的紫金色光彩,所以名叫‘饮光’。

 

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他是‘头陀第一’。‘头陀’译为中文就是‘抖擞’或‘苦行’,是随时随地都振作精神,不怨不悔专修苦行的意思。有关头陀苦行,佛教从衣、食、住三方面,分十二种修行的方法。我们先从衣方面来讲,在穿著上首先要:(1)著粪扫衣:专门到垃圾堆中,找破布回来,洗干净后缝成衣服穿;(2)除了五衣、七衣和大衣(三衣)这三件以外,不能再有其他的,也不能多穿。从饮食方面讲:(1)要常行乞食:每天都要到外面去讨饭吃;(2)次第行食:不能专向有钱人或专向贫苦人家乞食,要按照次序去乞化;(3)日中一食:真正守头陀苦行的,只是中午吃一餐,过了午就不能再吃了;(4)节制量:食量要节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可以看到美味的就多吃,味道差的就少吃,这样可以减少贪心的烦恼;(5)过中不饮浆:过了中午不仅不能吃饭,就连粥浆、牛乳等流质之类的东西,都不可饮食。在住方面要做到:(1)住寂静处:所谓住阿兰若。寂静的环境,使人心情宁静,容易用功办道。所以修头陀苦行的,必须离开热闹的城市,住到山洞、水边等,环境比较清静的地方。(2)树下坐: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3)露地坐:坐在没有遮盖的嚝野露地上,晚上可以抬头看看月亮、看看星星,跟自然接触,自然会产生一种清凉自在的感觉,藉此可以获得光明的启示。释迦教主就是睹明星而成正觉的。(4)冢间坐:常常到义山、坟墓旁边静坐修行。每天面对白骨,能体会无常的真理,深切感觉到人生几十年,在呼吸间很快就过去了,因此不能荒废时间,要赶快用功修行。(5)但坐不卧: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著,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著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著。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尊重迦叶尊者的呢?有一次,迦叶尊者去拜望佛陀,释迦佛特别让半座给他坐。试想想,释迦牟尼佛已经是佛的身份了,自己的弟子来了,特地让半座给弟子坐,佛陀对迦叶尊者尊重的程度,是可想而知。同时还劝他:‘你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不要太辛苦,不必这么认真了!’虽然佛陀是这样慈悲地劝勉他,可是他并没有听佛的劝导,仍旧辛勤不辍地修持苦行。他常说:‘我既然发心修头陀行,就不能因年纪大而不遵守。’因此,佛陀赞叹他说:‘有头陀行在,我法久住!’意思是说:假使我的弟子能够经常修持这种头陀行,佛法就能够长久住在世间了。从这点可以看出,释迦佛是如何重视头陀行,又是如何器重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所以能成为‘头陀行第一’,就是有这样的苦功。

 

我们经常听过,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这个典故,就是说明迦叶尊者,当初在灵山会上,怎样体会释迦佛的圣意,而流传下来的。有一次,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对人天大众宣讲佛法的时候。佛陀一上座,没有开腔,只是拿了一朵梵王献给他的金钵罗华(紫色的金莲花),默默地示给大家看,当时在座有百万听众,看到佛陀没有出声,只拿著花对著大众,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奇怪释尊今天在打什么哑谜,只有迦叶尊者会意了,向著佛陀微微地笑。释迦牟尼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付嘱摩诃迦叶!’大家都不了解佛陀是在传心印。释迦佛指明有一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状的真心。当时他把这佛心印付嘱传给大迦叶,大迦叶受了这心印以后,就可以把佛法永远的流传下去。佛陀把心印传下来后,大迦叶成为西天(印度)禅宗的初祖。而后传给阿难(二祖),这样一代一代的传到二十八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把禅宗传到中国来,成为东土(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慧能禅师。

 

从‘拈花微笑’的典故,可以知道迦叶尊者是释迦佛一位很重要的弟子。其次,迦叶尊者对佛教还有一件很大的贡献。那就是领导众弟子结集经藏。

 

佛法能够常住世间,三藏经典是最根本的。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他所讲的佛法,就是由大迦叶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由阿难照文宣讲,复述一遍,经过僧众加以印证,结集而成三藏经典。佛经能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有佛经读诵,有佛经可以研究,完全是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的功劳!

 

按照佛经的说法,迦叶尊者还没有圆寂,还住在世间。这怎么说呢?当释迦佛涅槃时,特地把一件金襕袈裟咐嘱给大迦叶,将来弥勒菩萨会继释迦佛到这娑婆世界来成佛,在龙华三会度众生,大迦叶秉承佛陀的遗命,现在还在南天竺鸡足山的深山中入定,保管著这件袈裟,等待弥勒佛下生到这世间来时,亲自把袈裟交给他,并把衣钵传下去,他的责任才算完成。从这件事,再次证明世尊是怎样器重迦叶尊者,对正法的住世,尊者又是负了多大的责任!讲《佛说阿弥陀经》,讲到佛的大弟子,十六位尊者,我们了解到摩诃迦叶个人修持的工夫,为佛教的一片苦心,对佛教的贡献,真是值得我们永远的敬仰与学习!

 

《佛说阿弥陀经》假使不讲,大家按照正文去念诵,是很容易了解的,十六位尊者,四大菩萨,就像大家的名字一般,也可以轻易地念过去。如果大家稍微追问一下,舍利弗是何许人?目犍连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摩诃迦叶的历史又是怎样?为了给大家对佛学有一点基础,知道一些佛教的掌故,我们就当讲故事,像话家常一样的跟大家讲,让大家对本经增加一些兴趣。

 

摩诃迦旃延──这是佛常随众的第四位尊者。

 

前面我们曾经讲过,‘摩诃’译为‘大’;‘迦旃延’译为中文是‘文饰’。是婆罗门十种姓之一。这位尊者是以姓为名。在佛弟子当中,他是‘议论第一’。迦旃延尊者,辩才无碍、善于辩论,可谓出口成章,讲出来的话,具有文采,说得非常巧妙,使人听了,觉得他所讲的不但动听,而且理由也十分充足,令人心悦诚服;所以世尊在经中曾经赞叹他:‘说法人中,迦旃延为第一’。就是说明,若论宣讲佛法,迦旃延列为第一名,是当之无愧的。

 

怎么知道迦旃延尊者说法是辩才无碍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实例来说明:

 

曾经有一位无神论者的外道,不相信善恶果报,他认为‘人在生时,不管是行善,还是作恶,死了就如灯灭,什么也不存在’的这一套理论,不承认人死了还有什么后世。于是诘问迦旃延:‘恶人如果死了会受苦,按理他应该回来;可是从来就没有人回来过,可见后世受生的道理是不可靠的!’

 

‘譬如人间犯了罪的坏人,被抓去了,已经判刑,关在监牢里,甚至加上钮械、枷锁等种种的刑具,试问,他还能逃脱,回来告诉我们吗?’尊者答道:‘同样的道理,作恶的人,死后堕到地狱去,失去自由,又怎么能回来世间,告诉我们他受苦的情形呢!’

 

‘你讲得有道理。可是我再问你,做善事的好人,依照你的主张,死后能生天,在天界,他们行动自由,总可以回来看看,告诉我们一些在天上享乐的情形。可是也不见他们回来!可见是没有后世的。’外道不服,又提问。

 

‘譬如一个人不小心堕入粪坑,全身好肮脏、好臭,既然被人把他救起来,全身洗干净后,你想,他还会再回到臭秽的地方去吗?当然不可能!’迦旃延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要知道:我们生在这个五浊恶世,是受苦的地方,想脱离委实不容易,一旦能够上生到天上,谁又肯再回到世间来呢!’外道听后,真是哑口无言。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知道迦旃延很有智慧,他用了两个譬喻,就把外道降服了,他精辟的议论,实在令人佩服!

 

有一次,迦旃延到外地去弘法,途中,经过一条河边,看见一位老妇人,手持水瓶在河边大哭。愈哭愈激动,竟然萌发投河自杀的念头,迦旃延尊者看到这种情形,急忙上前把她拉住,很慈悲地对她说:‘老婆婆,你为什么想不开呢?人身是难得的,有什么困难,可以慢慢解决。请你告诉我,说不定我可以帮你的忙。’

 

‘没有人可以帮我的。’老婆婆坚决地回答说:‘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为了生活,从小就被卖给一个大富豪作奴隶,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做苦工,三餐不得温饱,做事稍有差错,还得挨主人的打骂,这种苦罪真是生不如死。想想,还是死了一了百了,免得在这世间活受罪!’

 

‘你如果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自杀,真是太不值得了。你要明白,今生你会受到这种种的痛苦,都是贫穷所致,如果你把贫穷卖给了别人,脱离了贫穷,就不必再受这些痛苦了。’尊者开导她说。

 

‘穷也可以卖吗?’老婆婆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疑地问。

 

‘可以卖!’

 

‘你别开玩笑吧!’老婆婆说:‘贫穷怎么能卖呢?要是能卖的话,那世间不就没有穷人了吗?再说、贫穷是这么痛苦,又有谁肯买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尊者肯定地回答道。

 

‘奇怪,贫穷可以卖,你又肯买。’老婆婆还是不肯相信,想了一会儿,半信半疑地说:‘可是,我不懂该怎样卖?’

 

‘布施。’尊者知道时机已经成熟,就开示说:‘要布施。你应该知道,人生在世,贫富的遭遇各有因缘。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今生才会贫穷。你如果能够行施,就是广种福田,能种福,贫穷痛苦都可以卖出去,也就可以获得富贵的人生。佛陀常说:布施得大褔。布施的确是卖穷致富最好的方法。’

 

老婆婆听后,高兴极了,她现在才知道致富的道理,立刻就想要把贫穷卖出去,免受衣食不足的痛苦。但是想一想,又苦著脸问:‘我已经一贫如洗,两手空空的,连手上拿的水瓶也是主人的,我那有能力布施!你叫我用什么布施呢?’

 

‘你能的。布施不一定要用钱。我渴得很,你现在就用这个干净的水瓶盛水,放到我的钵里来,以净水布施我,这就是无上的布施,一定可得到很大的褔报。’

 

老婆婆了解了布施真正的意义后,明白这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依教奉行,很虔诚地把水拿给尊者。她以净水供养尊者的功德,后来,非但脱离了贫穷的苦报,还生到忉利天去享乐。

 

从这个布施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迦旃延尊者实在会讲理,他能够把一个想自杀的老婆婆救回来,实行不花钱的用水布施,结果还可以生天享福,这是种方便教化。所以在佛弟子中,被誉为‘议论第一’,实在是名不虚传。

 

迦旃延到处去弘法,有一次,住在波罗奈国的一个山林里面,刚好那一个国家发生一件意外──波罗奈国的第一夫人逝世。国王与王妃平时非常恩爱,感情深厚,如今他最心爱的王妃突然死了,国王真是痛不欲生,伤心得不思饮食,不肯接受王妃已死的事实。现在科学发达,可以利用防腐剂使尸体不腐烂,当时是用麻油来防腐。国王命令大臣将王妃的尸体,浸在麻油里,希望她的尸体不致腐坏,他要永远陪伴著她。自己更是整天守著尸体,一直不停地哭泣著,一边自言自语道:‘王妃呀!你这张嘴巴是最会讲话的,现在,怎么静静地,不再跟我说话呢?你的双手,是最活泼的,现在为什么不再拥抱我呢?你的眼睛是最灵活生动的,怎么不睁开再看我一下呢?你就这样忍心抛下我,自己去了吗!’为了国王的哀伤,整个国家的政治都停顿下来,全国都蒙在悲哀的气氛里。大臣们看到这般惨状,也感到非常辛酸,大家一再劝谏国王,可是国王因为伤心过度,一句话也听不进去,一再地告诉大臣们,除非王妃起死回生,不然再也不管国家大事了。

 

大臣们为了国事,都非常著急,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一位学问渊博的大臣,想到在他们国内弘法的迦旃延尊者,希望以尊者的口才与善辩的功夫,能制止国王的悲伤,而重新恢复处理国政的信心。于是向国王建议说:‘大王,听说有一位佛陀的大弟子,迦旃延尊者,正在我们国内弘法,他有很高深的学问,对世间的一切现象,是无所不知的。大王为什么不去请教他,说不定他有办法可以帮助你,使王妃起死回生。’

 

国王听说有这样一位尊者,可以帮他救活王妃,整个人都变得灵活起来。问道:‘他真能救活王妃吗?’

 

‘大王去请教他,不就可以知道吗!’大臣心中明白,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却深信尊者一定有方法说服国王,就再次地游说,要求国王去见迦旃延尊者。

 

于是,国王抱著无限的希望,准备了厚重的礼物,特地到山林中去礼请供养迦旃延,希望他能够指示一种无上的法术,把他的夫人救活过来。

 

国王一到迦旃延尊者面前,就立刻跪在地上,哀求他说:‘尊者呀!请你大发慈悲,把王妃救活过来,不然,我真是不想活了!’

 

迦旃延尊者一开始并没有开腔,只是默默地看著国王,回头看到自己座位旁边有一棵树,于是从身旁攀折了一根树枝,对国王说:‘大王!你将这树枝带回宫中,希望它永久保持青枝绿叶,永远不枯萎,你可以做得到吗?’

 

‘根本不可能!这树枝已经离开了根,要它再活过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国王非常肯定地回答。

 

迦旃延于是告诉国王:‘这个道理你说得很对。同样的,王妃的业报已尽,寿命终了,要她再活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人命无常,有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法则,谁也改变不了的。’

 

国王听了尊者的开示,心开意解,想通了,顿时领悟到人死不能复生的无常至理!

 

接著,迦旃延更进一步向国王开示:‘大王呀!你是一国之尊,是应该属于全国人民的,并不为王妃一人所独占,你应该把爱王妃的儿女私情,扩大开来,去爱护全国人民,要以慈悲心代替私爱,将悲哀化为力量,勤政爱民,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人民也才会感念你的恩德而永远爱戴你!’

 

国王听了迦旃延宝贵的开导,五体投地地感谢他,立刻收起悲伤的心情,把国家加以整顿,爱民如爱夫人,而成为一位贤明的君王。从这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迦旃延尊者能随机应变,辩才无碍,议论第一,才能达到这样圆满的效果。

 

摩诃拘絺罗──这是第五位尊者。

 

‘摩诃’仍译为‘大’;拘絺罗译为‘膝’,合译为‘大膝’,大概这位尊者的膝盖很大,从形貌上的特征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问第一’。

 

前面讲到舍利弗时,我们稍微提过,拘絺罗尊者,他就是舍利弗的母舅。平常他与姊姊辩论,都是他胜;但自从他的姊姊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辩论,反而是他的姊姊赢了。他知道姊姊腹中,必定是怀了一个宿慧深厚的孩子。他想:现在弟弟输给姊姊,当然是小事一件;将来外甥出生后,舅屈于甥,岂不令人见笑。于是发奋往南天竺去游学,精进不息。博览当时十八种经书,及详细研究四吠陀经(智书),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用功,忙得连指甲都没空修剪,弄得指甲长得很长,大家都叫他长爪梵志。他游学十六年,满腹经书,学问广博,一回来就想找他的外甥辩论。在这十六年当中,他对败给外甥的事耿耿于怀,不能或忘,心中暗想:‘这小家伙还没出生就超过我,如今我多学了十六年,学问之博,天下无双,一定要跟他辩论一下,比比高低。’谁知道当时舍利弗已经跟随佛陀出家。他知道后一肚子气,并说:‘瞿昙(释迦佛的姓)是什么人,竟敢收我的外甥做徒弟?难道他的智慧、辩才,比我的外甥还高吗?我要直接去跟他谈谈,看他有多大能耐!’

 

于是,他怀著傲气,一直走到世尊的面前。他一见到佛陀就大喊:‘瞿昙!赶快把我的外甥还给我!’

 

‘你来讨回你的外甥?可以,随时可以交给你。不过,你一向能言善辩,今天你如果辩胜了,就把外甥还给你!否则,那就对不起了!’佛陀对他微微一笑,并非常平静地说道。

 

长爪梵志听了以后,高兴极了!他自己认为用了十六年的苦功,什么都懂了,现在正是扬眉吐气的时候。心想,能把外甥的老师比下去,不只洗清败给外甥的耻辱,还可以由此扬名天下,真是何乐而不为,就非常高兴地接受世尊的挑战。并自告奋勇地说:‘如果我辩输了,愿意把头砍下来给你!’

 

‘你不要说得太过了。’世尊温和地对他说:‘好了,你就提出主要的论题来吧!’

 

长爪梵志了解,这是人命交关,不是开玩笑的,仔细想了一下,就说:‘我一切法不受!’意思是说,你说好我不接受,你说坏我也不接受,总而言之,就是不管说什么,一概都不接受。

 

‘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接受不接受?’世尊反问他。

 

梵志沉思了好一会儿,自知理屈,拔腿便逃。但走不了多远,立刻想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输就输吧,怎么可以逃走呢!立即回头,高呼道:‘瞿昙,我输了!拿刀来,把我的头斩去吧!’

 

‘在佛法中,只有剃发,没有杀头,你既然输了,就剃头吧!’佛说。

 

梵志感谢佛陀不杀之恩,就跟佛出家,用功修行,后来成了大阿罗汉。拘絺罗尊者,得到四无碍辩才,善于答复问难,所以称为‘答问第一’。

 

你们想想看,为什么说他输了呢?因为他说一切法都不接受,岂不是连自己的话都不能接受。在佛教因明学上,有所谓的‘自己相违’与‘世间相违’。当佛陀一问:‘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接受不接受时’,拘絺罗尊者一想,才想到自己话中的矛盾,如果接受自己的话,就是自己打嘴巴!如果不接受,连自己都不能接受,别人又如何能接受呢!因此,只得承认自己输了。

 

离婆多──这是第六位尊者。

 

离婆多、译为中文是‘室宿’(宿,音‘秀’),是中国古天文学,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北方七宿之中的‘室宿’。他父母晚年无子,为了要求一个男孩,每天向室宿之星祈祷,结果生下了他这个孩子,所以就以‘室宿’为名。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假和合’的意思。这个名称的来源,另有一段因缘:

 

有一天夜里,离婆多在荒郊野外行走,眼看前面没有村庄,后面没有人家,只得夜宿在旷野的一座空亭中。半夜时分,恍惚中,看到一个小鬼夯了一具死尸到他的面前来,接著又有一个大鬼追赶了过来,说:‘这个死尸是我的。’一边说一边要把死尸争夺过去。小鬼当然不肯让,两鬼因此不停地争执。

 

‘喂,你一直都在场,这死尸到底是谁的,你最清楚了,请你说句公道话,为我们作个见证。’最后,小鬼对离婆多尊者说。

 

‘这死尸是小鬼拿过来的!大鬼,你不要以大欺小,不要再争了!’离婆多听了,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他据实说,是小鬼的,大鬼那么凶,块头又那么大,肯定会挨打;要是不凭良心讲,说死尸是大鬼的,小鬼也必定不会放过他,他前思后想了好一会儿,两边都不是,结果还是硬著头皮,据实说了。

 

大鬼一听,大怒。随时把他的左手拔去,往口中啖食,小鬼不忍心,即刻将死尸的左手补上去。大鬼不甘心,又把右手抓过去啖食,小鬼随时又把右手补上,接著左脚、右脚都先后被大鬼拔过去吃,又被小鬼补上了,弄得满地血肉横飞。天亮后,离婆多越想越不对,生起了烦恼,暗暗思量:这个身体到底是不是我的?如果是我的,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手足已经被大鬼吃了,换上别人的;假如不是我的,小鬼所补上的为什么完好如初?于是他逢人就问:‘你们可曾见到我的手脚?’人家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他,谁也没有给他一个答案。最后遇见一位比丘,这位出家人用一首偈回答说:‘本是他遗体,暂假和合用’(你问你的手和脚,本来都是假相的,也是临时和合在一起的。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无所谓你的,也无所谓我的)。他一听,立刻觉悟到:人身为四大假和合的真理,从此立名为‘离婆多’。

 

离婆多尊者,在佛的大弟子中,称为‘无倒乱第一’。无倒乱,就是对一切事理,认识得很清楚,既不颠倒,也不错乱。在《增一阿含经》与《楞严经》中也说离婆多尊者是‘禅定第一’,因为他参禅,内心安定,心定就时常保持清醒,不会倒乱。

 

周利槃陀伽──这是第七位尊者。

 

周利槃陀伽,译为中文叫做‘继道’。周利是他哥哥的名字,译为中文是‘大路边’,槃陀伽才是他的名,译为中文是‘继道’或‘小路边’。当时印度的风俗,妇女将临盆时,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说来也是巧合,周利槃陀伽两兄弟,都是他们的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生下来的,所以哥哥叫‘大路边’,弟弟叫‘继道’。哥哥周利,为人很聪明,首先跟随佛陀出家。槃陀伽受了影响,也随哥哥跟佛出家。周利槃陀伽,生来比较迟钝,他出家以后,哥哥怕他对深奥的佛理学不会,只教他背诵‘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这半首偈。偈的意思是说: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必须身、口、意三业清净。要求三业清净,首先要守口,言多必失,平常讲话要谨慎,不需要讲的话不要随便讲,免得话讲多了会犯口业。再次是摄意:摄,保养的意思。摄意就是要守护意识,别胡思乱想,更要注意控制贪、嗔、痴三毒,避免它们任意发展,遭受恶报。至于身体方面,更要好好修持,千万不要犯了杀盗淫这三种恶业。总之,学佛的人,一切的思想行为,都应该时时警惕自己,努力奉行十善。如果能朝这方面去修持,将来一定可以超出世间的轮回,得到至高无上的大解脱。周利槃陀伽的确是非常愚蠢,哥哥教他的这半首偈,不是记前忘后,就是记后忘前,一直背不上口,经过了一百天,还是记不熟。内容更是一窍不通,根本不懂得是在讲什么?

 

‘你……你,你这笨蛋!背了这么久,连半首偈都背不来!我的脸真给你丢尽了!不了解佛理,出家,又有什么前途呢?让你继续在僧团中,既起不了什么作用,倒不如早点还俗,回家去吧!’哥哥被他气得啼笑皆非,感到非常讨厌,一气之下,想把他赶回家去。周利槃陀伽虽然笨,却是善根深厚,对僧团有股依依不舍的感情,任凭哥哥怎样赶他,还一直倚在门口哭泣,踌躇著不肯离去。世尊刚好从外面回来,看到他哭得这么伤心,就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哥哥嫌我笨,要我还俗回家,不让我继续住下去。’周利槃陀伽一肚子委屈地说。

 

‘没问题,你可以继续留在僧团,不必回家。’佛陀可怜他,慈悲地把他收容下来。更了解他的资质太差,一下子要他念十四个字,当然没有办法,所以就安慰他说:‘这样好了,你每天拿扫帚扫地,口中念“扫帚”这两个字,就可以了。’

 

可怜的周利槃陀伽,他前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迟钝的程度真是世间少有。连佛陀教他的,这么简单的两个字都记不全,记得‘扫’,忘了‘帚’,记得‘帚’,忘了‘扫’。佛陀同情他,一直不断地鼓励著:‘慢慢来,不要急,扫、扫、扫……,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吧!’

 

有佛陀的鼓励,再加上他自己的坚心,每天精进不懈地,一边扫地,一边用心地念,经过三个星期,二十一天以后,一把无相的扫帚,竟然把心地的一切烦恼,扫得干干净净。他不但会念了,心窍也开了。心里想:‘扫帚是用来扫地的。地上太肮脏了,需要扫帚来清扫,地才能干净,才能一尘不染。我们的心也像地一样,充满了无明与烦恼的尘埃,把光明遮盖了,所以我现在才会这么愚蠢,这么缺乏智慧,如果我每天按照佛陀所教的,这种最高的真理去修行,自然能把我们内心所有的烦恼与肮脏都扫光了,将来一定会开悟成佛!’这么一想,他就想通了,觉悟了!周利槃陀伽成为大阿罗汉,具足了无碍辩才,能够把握佛法的中心思想,所以是‘义持第一’的大弟子。

 

听完了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修学佛法,虽然是件不容易的事,在座的诸位,都是非常聪明,很有智慧的,谁也不像周利槃陀伽那样迟钝吧!只要有心研究佛法,每次参加共修法会后,再来研究《佛说阿弥陀经》,不管是记一句也好,记一首偈也好,久而久之,多闻薰习,对佛法就能够深入了解,然后再付诸实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难陀──这是第八位尊者。

 

难陀,也是印度话,译为中文是‘欢喜’。佛陀的弟子当中,一共有三位难陀:

 

第一位是放牛难陀──顾名思义,这位难陀,一定跟牧牛有关系。的确没错,他是大藏经中一部《佛说放牛经》的当机众。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中,告诉我们必须具足十一个条件,才能把一头牛养好;进一步地,佛陀再为我们说明,做为一个出家人,也需要具足十一个条件,才能把心地调好。放牛难陀,非常聪明,声音也很微妙,他发挥所长,往这方面用功,证得了阿罗汉果,称为‘声妙笫一’。

 

第二位是贫女难陀──佛的弟子中,有一位少年女信徒,年纪虽小,家境又穷,可是很有善根。她常听人家说:‘欲求天上人间福,须点佛前长明灯’。了解到点灯是象征光明,会得到非常大的褔报。当她看见波斯匿王用千斛油点灯供佛(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斛。国王用千斛油点灯供养,大家试计算一下,国王所用的油有多少!),心中非常羡慕。可是,羡慕又有什么用呢?国王富有四海,钱随手可得,买油点灯供佛,不管花费多少,都是轻而易举的。一个穷少女,穷得无立锥之地,三餐不得温饱,连一分钱都没有,又能怎么办呢?说起来也真巧,刚好有人看中她一头柔软的长头发,想用一钱向她买,她如拾重宝,急忙把它剪了下来,把卖得的一钱,发心买油来点灯供养佛陀。这份供养的功德有多大呢?佛陀赞叹说:‘难陀点灯,她的功德是超过波斯匿王的。’这段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第三位是孙陀罗难陀,也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第八位尊者。孙陀罗译为中文是‘艳’,是他妻子的名字。印度人取名很奇怪,有时把父母的名字用上去,有时把太太的名字连上去,孙陀罗难陀就是把自己跟夫人的名字连起来合称,译为中文就是‘艳喜’。艳就是美,以艳为名,他太太人如其名,长得真是如花似玉,美艳不凡。孙陀罗难陀是谁呢?他是佛同父异母的亲弟弟。大家都知道,佛诞生七天后,母后就去世了,是净饭王第二夫人,也就是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把他扶养长大的。摩诃波阇波提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孙陀罗。兄弟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生日只差一天,佛是四月八日诞生,他是四月九日出生。出生时全身黄金色,长得不只是英俊标致,一表人才,同时也相当庄严,形貌与佛相仿佛,佛陀具有三十二相,这个弟弟具有三十种相好,比佛矮了四指,常常被不认识的人误以为是释迦佛。佛的诸大弟子中,难陀的相貌最英俊,最庄严,所以称他是‘仪容第一’。

 

当时,摩竭陀国,有一位著名的,裸体外道的传教士,有许多徒众跟他学习,不但有学问,也非常有智慧,经常跟人辩论,每次辩论,都能辩胜,大家都称他为智者。有一次跟舍利弗辩论,结果输给了舍利弗,心想:‘舍利弗是佛的弟子,就已经有这么高深的学问,佛陀一定更了不起。’仰慕佛法的奥妙,为了体悟真理,便发心出家。有一天,偶然遇见难陀尊者,觉得他容貌庄严,态度慈祥,深深地为他的仪态所吸引,并从内心发出赞叹道:‘啊!那矮小的比丘──舍利弗,尚且有那样高深的智慧;这位相貌堂堂的难陀尊者,一定更是伟大了!’于是,裸体外道怀著欢喜心,跟随难陀出家。

 

讲到难陀的出家,有一段很有趣味,具传奇性的故事:孙陀罗难陀,生得是一表人才,娶的又是如花似玉的美女──孙陀罗,夫妇的感情很好,非常恩爱,真是如胶似漆,终日形影不离。释迦佛成佛以后,许多亲属都随他出家,唯独难陀,舍不得离开他那恩爱的娇妻,没有一起出家。佛陀并没有放弃,度他出家的决心,不停地观察时机。有一天,也许是难陀出家的因缘成熟了。当佛陀到王宫去托钵乞食,正逢难陀与他的妻子在吃午餐,佛陀就拿了钵向他化饭,难陀看见成了佛的哥哥回来乞食,正是种褔的好机会,就赶快把钵接下来,盛饭给他,谁知佛陀把钵给了他之后,转身就走。难陀盛好了饭,见佛陀转身离开了,急忙追出去,喊道:‘世尊呀!我把饭装好了,您带回去吧!’佛陀不理不睬,连头也不回地,只是继续往回归居住的路上走。难陀就急急忙忙地一路追上去。

 

‘难陀呀!你要到那里去呢?你的饭还没吃完,赶快回来吃啊!’他太太看到这种情形,著急地喊,想把难陀叫回来。难陀像是什么也没有听见似的,仍旧跑著,追赶著佛陀。说也奇怪,不管难陀怎样追,佛陀总是在他的前面,永远保持著一段距离,让他赶不上。就这样追著追著,一直追到佛陀住的精舍去了。

 

‘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是想要出家吗?’一回到精舍,佛陀就回头问难陀。

 

‘不,我不想出家!’难陀慌忙回答。

 

‘舍利弗,你们大家快来呀!难陀要出家了,你们快来帮忙,准备剃度的仪式吧!’佛陀对难陀紧张的样子,毫不理睬,只是对舍利弗及一般弟子们吩咐著。

 

难陀根本就不想出家,心里一直挂念著,留在家里等他回去吃饭的娇妻孙陀罗。无意中被佛陀带回到精舍来,被这么多出家人包围著,他一方面不敢违背兄长的命令,一方面为了顾全面子,在矛盾的心情下,无可奈何,任由舍利弗及其他佛弟子的摆布,接受了佛陀为他举行,隆重而庄严的剃度仪式,正式出了家。

 

难陀之所以出家,并不是出于他自动自发的本意,虽然勉强地剃光了头,内心却一直不能平静下来,感觉非常的烦躁。人虽然在佛陀身边,心还是跟老婆在一起,整天愁眉苦脸的,自然不能安心修道了。

 

佛陀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他深切地了解难陀不安的心情,就算是用千言万语,也说服不了;不管用任何高深的理论来开导他,也感动不了他的。佛陀善用机巧,决定以事实来说明,好让他一步一步觉悟回头。

 

‘你整天呆在精舍里,一定会感觉到生活太单调,枯燥无味,不如我带你到外面走走吧!’有一天,佛陀对难陀说,并带领他到郊外去散步。走到一处森林中,见到一只既肮脏又丑陋的大母猴。佛陀就指著母猴问难陀:‘难陀!你看看,那是什么?’

 

‘是只母猴。’

 

‘你的妻子孙陀罗,与这只老母猴比起来,怎么样?’

 

‘佛陀!请你不要跟我开玩笑!我的妻子,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我们又有难分难舍的感情,她在我的心目中,好比天上的仙女,你怎么可以拿她跟这只老母猴相比呢?’难陀听了满肚子气地回答。心中更是嘀咕著:‘佛陀!你未免太侮辱我了!’

 

‘哦!原来如此,我倒忘了,你的妻子是有名的美女,美得像天女一般,难怪你会生气。’佛陀看他生气的样子,只是微笑地说:‘可是,你见过天女了吗?’

 

‘没有。’

 

‘你并没有见过天女,怎么知道你太太像她们一样美呢?’佛陀反问:‘你想见见天女吗?’

 

‘当然想!世尊,您能带我去看看吗?’难陀为了好奇,恳求佛陀带他到天宫去见识一番。

 

释迦佛就利用神通,把难陀带到忉利天宫去。在天上参观了一匝,眼睛所见到的是:七宝所成,富丽堂皇的楼阁;耳朵听到的是:悠扬悦耳的天乐;鼻子闻到的是:芬芳馥郁的花香。这种殊胜的、非人间的圣境,让难陀觉得心醉神怡,不想离开。

 

难陀走到一处别院,看见许多美艳的天女,正在婆娑起舞,难陀专心地欣赏著这班天女,感到眼花撩乱,可是仔细一看,却发现缺少一位天子陪伴。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其他的别院都有天子,唯独这里没有?便问佛陀:‘佛陀!这里为什么没有看到天子呢?’

 

‘是吗?你为什么不去问问那些天女,她们一定知道的。’佛陀回答说。

 

难陀听了佛陀的指示,虽然觉得不好意思,可是为了好奇,终于鼓起勇气去向天女探问究竟。‘有呀!时间还未到!’天女们给他的答覆是:‘我们院中的天子,是孙陀罗难陀。他现在还在人间,跟佛出家,以他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就会生到天上来,成为我们的天子,将来,我们都是他心爱的妃子,每天跳舞作乐,永不分离!’

 

难陀一听,真是心花怒放,心中高兴,暗暗得意,嘴里却没有说出来,还装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天女们忽然想到什么似的问:‘你是谁,全身臭臭的,一定是凡夫俗子,怎么可以混到天上来呢?’

 

‘佛陀,我们回精舍去吧!’经天女一问,难陀如梦初醒。拔腿就跑,跑回佛陀身边。

 

‘难陀,你已经见过天女了,你太太跟天女相比如何?’回到精舍,佛问难陀。

 

‘佛陀,我实在是井底之蛙!一向自以为自己的妻子,美貌是天下无双的,如今见过天女,才知道跟天女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正好像是山间的母猴,跟我的妻子,美丑根本是不能相比的!’难陀听后,不好意思地说出真心话。

 

从此,难陀把元配夫人忘得一干二净,只是一心一意地期待著,将来到天上去,可以跟那些天女在一起享乐。

 

佛陀是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方法度难陀。难陀虽然出了家,可是心思却一直离不开美艳的太太,根本无心修行,释迦佛了解这一点,就利用他对美色的执著,让他了解只要注意修行,还有更美好的天女等著他,暂时稳住了他的心,然后再用别的方法,让他真正进入佛道。

 

难陀回到精舍以后,因为有所期待,就实实在在,每天埋头用功修行。不过,他的修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用功修行,不是为了了生脱死,而是为了希望将来可以生天,可以跟天女在一起享乐。这种为五欲而修行的目的,不是终究的,是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舍弃的。释迦牟尼佛又想到用另一种方法来唤醒他的迷梦,好步向正道。

 

过了几天,释迦牟尼佛又把难陀叫来,对他说:‘难陀,上次我们到天上,今天我想带你到铁围山的地狱去观光!’

 

‘什么?要到地狱去,那太可怕了!我不去。’难陀感到害怕,不想跟佛陀去。

 

‘没关系,我们是去观光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难陀不敢反对,就怀著恐惧的心理,任由著佛陀以他的威神力,把自己带到铁围山,去参观地狱。一踏进地狱门,就感受到一股阴风习习,见到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拔舌、剥皮……种种刑具,更见到众生随业力的大小,而感受一切罪刑的凄惨情况。有关地狱中的情景,《地藏经》讲得很详细,那种悲惨的情形,我们念到,都会不寒而栗,何况是难陀,身历其境,更是心惊胆战。佛陀看到他战战兢兢,踟蹰不前的样子,就安慰他说:‘难陀,你不要害怕,我们只是来参观,不是业力的牵引,刑罚受罪与我们无关,你可以大胆地到处走走,看到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以问问狱卒,他们会帮你解答的。’

 

有了佛陀的指示说明,难陀虽然不安,还是听从佛陀的话,好奇地到处走走、看看。走到一个地方,见到两个狱卒看管著一个大锅,锅上虽然装满了油,却是空空的,没有任何受罪的人,两个狱卒只是毫不在意地,不时有气无力的加上一把柴火,有时也把火稍微扇一下。难陀看到这种情形,感到奇怪,这么一个大锅,既然有油,为什么没有东西呢?看狱卒那般懒散的样子,油要烧到什么时候才会滚呢?就算滚了,又作什么用途呢?禁不住好奇,就上前向狱卒问明原委。

 

‘你不必替我们著急,现在还早著呢!这油锅是替一个叫孙陀罗难陀准备的。他现在还在人间,跟随佛陀出家,为了生天而修行,他修行成功后,如愿生天与那些天女在一起,等天福享尽了,五衰相现,才会堕落到这油锅来受刑。你算算,不是还需要好久的一段时间吗?慢慢来,没有什么好急的。’难陀听狱卒这么一说,原来这油锅是为自己准备的,将来受罪的人是自己,吓得难陀魂飞魄散,天堂的幸福,天女美丽又多情的美梦,被狱卒的几句话粉碎了。他心如刀割,泫然泪下。佛经上说:‘观地狱苦,发菩提心。’没有看见地狱的痛苦,还以为人生快乐得很,是不会发菩提心,修菩提行的。难陀在这一刻,才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空幻和无常,更体会到,学道了生脱死,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急忙奔回佛陀身边,跪著向佛陀忏悔发愿说:‘世尊呀!我要修行,要用功,要精进,要了生死,不愿在六道轮回中受罪!’

 

佛陀知道他真正的觉悟了,就慈祥地,安抚著他的头说:‘难陀!你不要伤心,改往修来,现在觉悟还不算迟,我们回去吧!’

 

不舍众生的佛陀,观机逗教,沉沦在五欲的难陀,受了他慈祥的教化,从此安心学道修行,最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阿难陀──这是第九位尊者。

 

阿难陀,一般简称为‘阿难尊者’,译为中文是‘庆喜’的意思。他是释迦佛的堂弟,王叔白饭王的第二位太子,提婆达多的同胞弟弟。十二月八日,释迦佛睹明星而成正觉的消息传到迦毗罗卫国的皇宫,正当上自国王,下至臣民为佛陀的成道而举国称庆,博海腾欢时,宫中又传出一位王子诞生的消息,可谓双喜临门,大家高兴极了!所以为他取名‘庆喜’。

 

阿难陀也译为‘无染’。阿难陀出家以后,随侍佛陀身边,经常跟随佛陀,到处说法,不但在人间,有时也到天宫、到龙宫等处去,对于那些富有诱惑性,繁华殊胜的境界,阿难丝毫不动心,对外境一点也不染著,因此叫做‘无染’。

 

诸位也许会问,佛说《楞严经》的因缘,就是阿难尊者遭受了摩登伽女的迷惑,差一点毁了戒体。岂不是有了染垢吗?其实,那只是方便示现。为了众生,就像是演戏一般,藉此机缘,让世尊宣说一部《楞严经》,而流传下‘楞严大定’的修持法门。这正是阿难尊者的苦心,也是他伟大精神的表现!

 

阿难尊者二十岁出家,当了释迦佛二十五年的侍者,经常追随佛陀,佛所说的一切法,他都能牢记不忘。迦叶尊者曾经赞叹他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他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多闻第一’。如今我们能够有佛经读诵、研究,更能够依教奉行、如法修持,完全是当时,迦叶尊者领导,由阿难尊者负责重新诵出,结集而成的。饮水思源,佛法能常住世间,阿难尊者的贡献很大,我们应该感谢他!

 

释尊成佛以后,度了无数的出家弟子,全部都是男众。佛的本意,是不允许女人出家的。依佛陀的看法,女人出家,会引起僧团许多问题,正法住世会因此减少五百年。所以,当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几次向佛陀要求出家时,佛陀总是拒绝,不肯答应。但是佛法不离世间法,阿难尊者三番两次地代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向佛陀恳求:‘世尊呀!您还记得吗?您妈妈生下您,七天后就去世了,完全是姨母把您扶养长大的,您今天能够成佛,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功劳非常大,为了报答她的恩情,您应该开方便门,允许她出家。’

 

阿难尊者的恳求,佛陀觉得有道理,养育之恩不能忘,佛法久住世间的大事,也不可忽视,佛陀因此立下了‘八敬法’的严格规矩,如果能够遵守这‘八敬法’,就允许女人出家为尼。女众之所以有机会出家,阿难尊者的功劳不小。各位出家的女菩萨,不管是比丘尼或清姑,对阿难尊者,应该作感恩想。

 

讲到这里,附带地把比丘尼‘八敬法’提出来,让各位了解一下,女众应该遵守的律仪:

 

一、比丘尼虽然年龄高达一百岁,见到新出家、刚受戒的比丘,也应当礼拜顶礼。

 

二、比丘尼应当恭敬比丘,不能随便轻视、毁谤、辱骂。

 

三、比丘尼不能检举比丘的过失;但是比丘可以检举比丘尼的过失。

 

四、比丘尼应该请大德比丘为她受具足戒。

 

五、比丘尼假若有过失,应该到比丘众中去忏悔、去自首,这样一来,可以除去骄慢心。

 

六、比丘尼每月两次,必须向大德比丘求教,在道业上才能有所进步。

 

七、比丘尼不能在没有比丘的地方结夏安居。(每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是印度的雨季,出门乞食不方便,佛制规定,出家人在这段时间内,必须住在精舍里自修,学习佛法,称为结夏安居。)比丘尼应该在靠近比丘的寺庙里静修,才能有所依止,不然,自己盲修瞎练,对道业没有帮助。

 

八、比丘尼在结夏安居以后,应该到比丘众中行‘自恣法’。(自:自陈己过,恣:恣他举罪。‘自恣法’,是佛教自我彻底悔改的一种法门。出家人在结夏安居的这九十天中,检讨自己平日的行为,有任何过失,提出来向大家表白,求得大众的证明,接受忏悔。假使出家人犯了过错,受到别人的检举,反而否认,这是不合佛制的。)

 

阿难尊者一生的故事很多,说也说不尽,我现在讲一段他空中入灭的故事吧!

 

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是最恭敬崇拜阿难尊者的,常常向他表示:‘将来你要入灭时,请告知我一声,让我能够亲眼见到,并作最后的供养。’

 

‘好的,我一定提前通知你。’阿难尊者一口答应了。

 

当阿难将入灭时,立刻派人告诉阿阇世王。当时王正在午睡,卫兵不敢通报。阿难尊者不便久等,就跃身空中,以三昧真火,作自我焚化,舍利好像雨点一般,纷纷地落下恒河两岸。阿阇世王一觉醒来,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悲伤,立刻赶到恒河边,已经不见阿难尊者的踪影,不禁嚎啕大哭,只得向空礼拜,拾取舍利,建塔供养。可见阿难尊者的入灭,是怎么样深切的感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讲到阿难尊者,他具有八不思议:

 

一、不受别请:追随佛陀左右,不接受施主个别的供养。

 

二、不受佛故衣:为了经常在佛陀的身边,恐怕其他弟子说佛陀偏心,所以他从来不接受佛穿过的旧衣服。

 

三、见不非时: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跟佛陀见面,而不是随兴而见的。

 

四、不生欲心:有高深的定力,不被外境所引诱,而生起贪欲之心,是名副其实的‘无染’。

 

五、知佛入定:知道佛陀在什么时候入定,了解佛的境界。

 

六、知众得益:对于佛陀讲经时的听众,他能了解各人的程度,得到的法益有多少。

 

七、知佛说法:预知佛在什么时候要说法。

 

八、法不再问:佛所讲的法,一遍就听清楚,而且牢牢记住,永不再问,所以他是‘多闻第一’。

 

罗侯罗──这是第十位尊者。

 

罗侯罗,译为中文是‘覆障’。覆,是盖覆、障是障碍的意思。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为什么取名覆障呢?这包含了障自、障佛和障母的三种意义:

 

一、障自──在罗侯罗的本生故事中,有一段这样的传说:他在过去生中,曾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有一天,为了好玩,将老鼠洞堵塞了六天,老鼠因此不能自由出入,找不到食物,而饿了六天,为了这个原因,今生遭受到被困在母胎中六年才出世的苦报。

 

二、障佛──佛尚为悉达多太子的时候,曾经游四门,见到老病死等人生种种的痛苦,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道,寻求解救的办法,但是父王顾及大好江山,无人继承王位,不肯答应太子的要求,佛陀则坚决表示,非要出家不可,净饭王无可奈何,提出了一个条件:‘好,除非你有个儿子,能继承王位,才让你出家。’太子为了满足父王的愿望,暂时留在宫中,一直到耶输陀罗夫人怀孕后,才悄悄离开皇宫。太子为了传宗接代的问题,延迟出家的时间,从这方面来说是障佛。

 

三、障母──前面讲过,罗侯罗受到一种业报,在妈妈肚子里六年,所以是佛出家六年后才出世的。大家不知原委,暗中纷纷议论,为什么佛出家六年后,耶输陀罗才生下太子,到底孩子是不是悉达多太子的亲骨肉,一般都认为耶输陀罗不守妇道,没有贞洁。净饭王也难免不怀疑,一时愤怒得竟想把她杀死。耶输陀罗的声誉受到毁谤,虽然自信问心无愧,守身如玉,但是冤屈难伸,为了表明她的清白,便自告奋勇,要求跳火坑。同时她发誓说:‘如果我真是不守妇道,孩子不是悉达多太子的骨肉,我母子就算被烈火烧死,也毫无遗憾;假使这孩子的确是佛陀的骨肉,那么,请上天为我们母子作证吧!’

 

当耶输陀罗抱著孩子跳进火坑时,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了,那烈火竟化为一朵一朵的红莲,天人也随即保护著耶输陀罗,使得母子俩安然无恙。

 

此时,净饭王亲眼见到这一幕奇异的情景,心中所有的疑团,都冰消瓦解。满天的谣言,也一扫而空了。为了罗侯罗,耶输陀罗受到莫须有的灾难,所以说是障母。我们平常所唱的香赞─〈戒定真香〉,最后两句:‘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以及〈旃檀海岸〉赞内:‘耶输母子两无恙’一句,所指的就是这一个故事。

 

罗侯罗,在佛的十大弟子中,属‘密行第一’。密行是私底下、暗中默默地修行,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释迦佛在法华经中说:‘罗侯罗密行,唯我能知之。’(别以为他平日顽皮好玩,不肯用功,他的精进努力,唯有我知道。)

 

憍梵波提──这是第十一位尊者。

 

憍梵波提,译为中文是‘牛司’。‘司’,倒嚼的意思,就是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慢慢细嚼后又吞回去。我们看过牛吃草的时候,很快地就将一大堆草吞下去,但吞完以后,又会再吐出来慢慢地细嚼著。在动物学上,指出牛有好几个胃,把这类动物,叫做‘反刍类’。

 

憍梵波提尊者,在很久以前的过去生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出家人念佛,那位老人家的年纪很大,牙齿差不多都掉光了,念起佛来嘴巴一努一努的,好像牛反刍吃草的样子,于是他就取笑那位老修行的说:‘老师父,你念佛的样子,真是有趣,好笑极了,简直像牛吃草一样嘛!’为了他的一句戏言,侮慢僧宝的业因,遭感到堕落五百世做牛的苦报。他的业报满了,转生为人,虽然出了家,他那‘倒嚼’的习气,一下子仍改不了,平常他的嘴巴仍常常转动不息,所以大家就叫他‘牛澘’。反而把他本来的姓名,给忘了。

 

现在,我要提醒大家,对出家人应该恭敬,出言吐语都要谨慎,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相貌、举止行动有所缺憾,而随便说笑话,轻视侮辱他们,免得像憍梵波提的前生一样,为了一句戏言,而招受堕落的苦报。

 

憍梵波提的行动举止虽然特别,却极有修持,非常用功,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六种神通。佛陀为了避免大家见到他讥嫌取笑,同样遭感苦报,便让他住到天宫─尸利沙(吉祥)花园去,一心修行,不必托钵乞化,常受天人供养,所以他在众多的佛弟子当中,被称为‘天供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这是第十二位尊者。

 

宾头卢,译为中文是‘不动’,是名;颇罗堕,译为中文是‘利根’,是姓。根据莲池大师的考证,颇罗堕族中包括这位尊者,共有十八人,先后跟佛出家,先名后姓,才容易识别。其实外国人的姓名,大部份总是这样名先姓后的称呼。这位尊者的智慧高超,聪明过人,根性非常利,遇到任何事都能如理思维,不被外面一切的境界所动摇,所以取名为‘不动利根’。

 

许多善友到大陆朝山,一定在各丛林大殿的两旁,看过十八尊罗汉的塑像,其中有一位相貌清潨,不仅头发苍白,还长了两道雪白的长眉毛,这位长眉罗汉,就是不动尊者宾头卢。

 

在《法苑珠林》(四十二卷)里,记载了一段有关宾头卢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树提伽长者,用檀香木造了一个精致的钵,故意把钵悬在一根很高的杆上,然后当众宣布:‘在座诸位,谁要是能不用梯子或竹杆等任何工具,而能把那个钵取下来的话,我就把它赠送给他。’当时,有许多佛弟子在场,包括了目犍连和宾头卢,大部分都听若无闻,各走各路。只有宾头卢听了,感到不服气,怕被人家瞧不起,以为出家人没有能力,就对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说:‘目犍连,你是神通第一。这点小玩意儿,对你来说实在是雕虫小技,算不了什么,你就当众表演一番,把它拿下来,让大家看看你的本领吧!’

 

目犍连想到,平日佛陀常常教诫我们,不许弟子们随便显露神通,因此存有戒心,不敢尝试。可是宾头卢看到目犍连不肯动手,心有不甘,就亲自出马,腾空将那个钵,很轻易地取了下来。一般凡夫不了解神通的意义,都觉得他了不起,立刻博得了大众的欢呼,一起鼓掌,一起喝采。

 

所谓真人不露相,耍神通,固然是罗汉游戏三昧的表现,但是在这世间,有几个是真正证了果的呢?让一般没有证果的凡夫看到,会当成是一种妖异惑众的轻举妄动,反而会招惹别人的讥嫌和毁谤!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认为宾头卢当著许多人的面前,故意卖弄他的本领,让大家赞叹,是哗众取宠,不是真正修行人应有的作为!就对他呵斥一顿,并不许他入灭,要他永远留在人间,让一般信众供养,广种褔田。根据这个传说,直到目前他还在人间应化。一般襌林的食堂中央,都安置一张宾头卢尊者的圣僧像,每日设食供养,他会在冥冥中护持道场。

 

《高僧传》(第五卷)道安法师传里,叙述道安法师,讲解各种经典浅显明白,也有很多著作,博得各方面的崇敬,可是他却深怕自己所讲、所写,不合佛意,便在佛前发誓愿说:‘我所讲的佛法,如果是正确,没有违背佛陀的意思,希望能让我见到瑞相,为我证明,我的见解符合佛陀的意思!’

 

一天夜里,道安法师做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梦:梦见一位白发苍苍、两道眉毛长得特别长,看起来像是西域的出家人。这位梵僧,对道安法师说:‘你所讲的佛法,所注解的经典,都非常正确,符合佛理,你的功德实在无量。我因为业报的关系,得永远住在世间,不能入于涅槃,现在住在西域,你如果能时时设食供养,我会尽心尽力帮助你弘化。’

 

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来,提到佛陀不准宾头卢尊者入灭的事情,证实道安法师所梦见的,正是宾头卢尊者的显化。这就是中国的寺院斋堂里设像供养的来源。所以说,尊者是‘福田第一’,专门让施主有种福田的机会。

 

佛教三藏的律藏中,有一部《四分律》(五十三卷),也有一段记载:宾头卢尊者,本来是拘睒弥国,优填王的部臣,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国王见他精进修持,非常感动,便鼓励他出家。他出家后,更加精勤苦修,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优填王本身也是虔诚的佛弟子,对他特别礼敬,经常率领随员去供养,恭敬礼拜。国王认为这样做,是他身为佛教徒分内的事,宾头卢尊者也以佛法的礼节相待,每次国王来了,从不迎送,也不还礼。跟随国王去的随从,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朝廷大官,他们并不一定信佛,不懂佛教的礼节。见到宾头卢接受国王恭敬礼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他们也爱理不理,不放在眼里,于是,这班大臣便兴风作浪,搬弄是非,说什么:宾头卢只是一个穷和尚,摆什么臭架子?他有什么了不起?用这种态度对皇上,不仅是毫无礼貌,简直是有辱圣颜!我们这些在朝的大官,他更是一点也不放在眼里。这样的出家人,一直承受圣恩,却这般自高自大,不识好歹,理该杀头!

 

优填王只是一位普通的佛教徒,信心并不坚固,对佛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再加上群臣们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伤了他的自尊心,也动了他的嗔恨心。心中想:对呀!我是一国之君,他怎能对我这么没有礼貌呢!越想越气。有一天,就怀著兴师问罪的心情去找宾头卢,打算著:如果宾头卢仍然是毫无礼貌,甚至出言不逊,我就要取回他的首级。

 

宾头卢是证了圣果的,具有他心通,未卜先知,预知国王内心一切的想法,所以当优填王去探望他时,他竟遥远地出来,笑脸相迎,恭恭敬敬地向国王问好,对跟去的大臣也是非常有礼貌地打招呼。

 

优填王看见这情形,感到奇怪,很威严地问道:‘你平时都是安坐不动,今天为什么竟然这样客气,出来迎接?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岂是一个出家人应该有的?’

 

宾头卢尊者说:‘大王,并不是我没有始终如一的态度,一切都是因你而发。’

 

优填王奇怪地问:‘怎么说呢?’

 

‘你过去是怀著信心、恭敬心而来供养,所以我就以佛教的礼节来接待;今天你是怀著恶心而来,如果不以世俗的礼节来迎接你,我的脑袋可能要搬家了,我怕真正被你伤害了,增加你的罪恶,如果已经种下业报,恐怕会因此堕落地狱道。’

 

优填王听了,非常惭愧,惊叹他的未卜先知,立刻向尊者忏悔!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虽然尊者慈悲的引导,优填王没有犯下杀害罗汉的恶业,免受堕落地狱的罪报;但是恶念的存在,仍逃避不了失去国家的惨报。

 

后来,优填王与慰襌王国交战,战败了,失去国土,还成为敌国的俘虏,被囚禁了七年。‘佛法当于恭敬中求!’我们听了,了解因果业报,是丝毫不能避免的。有一份虔诚恭敬心,就有一份的福报,反过来说,对三宝轻视,甚至侮辱,也就会有凄惨的下场!优填王对宾头卢尊者,这一段精彩的故事,大家应该细细思考,时时省察,是永远值得我们参考的!

 

迦留陀夷──这是第十三位尊者。

 

迦留陀夷,译为中文是‘黑光’。他的皮肤长得像黑炭一般,非常粗糙,又能发出一种耀眼的光芒,所以叫做‘黑光’。为什么他有这种形象呢?因果真是丝毫不爽,这里又是一段因果业报的证明。迦留陀夷在过去生中,他不明了在佛前寸丝不挂,那是冒犯了大不敬,为了曾经赤身露体的在佛前点灯,因而遭感了全身粗黑的恶果。可是又因为他发心,虔诚燃灯供佛,所以招感得到全身光耀的善报。

 

我们听了这名称由来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呢?大家都看过《印光大师语录》,里面告诉我们,如果对佛经或者是佛像等不恭敬,是亵渎的行为,对三宝不敬,罪过很大。身为佛教徒,应该要注意,在佛前不管是燃灯也好,焚香也好,或是献花和礼拜,应该要衣冠整齐,必须三业清净,千万不可以随便;袒胸露体或是穿著不干净的衣服,会招来无尽的苦报;对三宝不礼敬,任意亵渎,那罪过弥天。切记!切记!

 

迦留陀夷夜间出来乞食,曾经闹过一次很大的笑话。出家人乞食,信徒们都喜欢布施种褔。迦留陀夷生得一副怪相,使人见了就骇怕。那丑陋不堪的样子,令人看了退避三舍,经常乞化无门,化不到饭食。他的个子大,食量当然比别人多,乞不到食物,常常感受到肚子起革命,饥肠辘辘,不得已,只好夜晚偷偷地去沿门托钵了。两千多年前,夜晚没有灯光,人家见不到他可怕的样子,就比较容易找到供养的人家。有一天夜晚,乌云密布,宇宙间一片漆黑,他敲开了一家施主的门,迎面出来供养饭菜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妇,当他接受食物的时候,忽然一阵闪电,照得天地通明,也照出了迦留陀夷本来的面目,那位孕妇见了,一惊之下,竟吓得昏了过去,当下就小产了。为了这件事,引起施主全家的不快,左邻右舍也议论纷纷,对出家人产生了误会与毁谤。后来佛陀知道了,将迦留陀夷呵责一顿,并立下比丘不得在夜晚乞食的戒律。

 

各位如果到泰国观光,当地的风俗,出家人都是天刚蒙蒙亮,就沿街托钵乞食,要是过了中午,还乞不到食物,那么这一天就得饿肚子了。释迦牟尼佛制定过午不食的戒律,固然是同情饿鬼,主要的原因,也是从这个故事而来。

 

在佛的众弟子中,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他的口才很好,善于说法,劝导人家信佛。受他教化的家庭,共有九百九十九家,丈夫或妻子单独受教启信的,更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在佛的弟子中,才会被公认为是‘教化第一’的。

 

中国所有道场(包括隐秀寺)的善友,差不多都是阴盛阳衰,多数是女众,男众比较少。一般都认为男众工作忙,没空学佛,可是迦留陀夷认为学佛必须是男女一起学,这样夫唱妇随,才能志同道合,家庭自然会和洽。他发愿要教化一千家夫妻同入佛道,为了要完成他这个大愿,随时随地应机说法,度化了九百九十九家,功德将近完满时,由于前世结下的恶缘,竟然遇到了一对恶贼夫妇,结果被两夫妇合作将他害死。迦留陀夷为了教化众生,弘扬佛法,最后为法忘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位尊者是多么伟大啊!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摩诃劫宾那──这是第十四位尊者。

 

摩诃,译为中文是‘大’;劫宾那,译为中文是‘房宿(音秀)’。在十六位尊者中,他被列为‘知星宿第一’。‘房宿’是天上星宿的名称。根据中国旧有的传说:天空中闪闪烁烁的星星,虽然很多,最出名的有二十八个星宿。每天就是一个星宿,每个星宿,各自代表了吉与凶。大家要是有兴趣,可以参考日用的‘通书’,上面详细地记载著它们的名称。如:角星、亢星、氐星、房星……等。以及所代表的吉凶。每逢婚喜寿庆,就是根据这些星宿来选日期的。房宿,在二十八个星宿中居第四。通书上的注解是:‘房星造作旺丁财,富贵荣华福禄来;埋葬若然逢此日,加官进爵位三台。’一般世俗选择吉日,如果选上了房日,那就会荣华富贵了,可见它是象征吉利的。我们不是要讲这些,因为讲到房宿,我才顺便介绍一下。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印度跟中国的风俗习惯一样,结婚后为了生男育女,总是到处求神许愿。劫宾那的父母,结婚很久还没有生育,为了希望早生贵子,便每晚向房星祈祷,希望吉祥的房星早日赐给他们一个宝贝儿子,不久,居然生下了尊者,就给他取名‘大房宿’。

 

尊者具有宿慧,生来对天文学就颇感兴趣,专心研究,获得很高的成就,所以被称为‘知星宿第一’。现代科技进步,研究天文有专门的天文台,具备各种精密的仪器,对于太空日月的运行,星斗的布列,无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特别设备的仪器去观察和测量。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天文学家,没有仪器与设备,完全靠一双眼睛,以及天赋的智慧,去观察、推算和研究,得来的成就,实在是不容易的!

 

中国唐朝有一位一行禅师,他也精通天文、历法,并著有大衍历等名著一百多卷,在中国学术界颇富声誉。他的照片还被印在许多邮票上呢!劫宾那尊者在天文学方面虽然没有著作,但被佛列为‘知星宿第一’的弟子,可见他对天文学也必定是很有研究的。不过,话虽这么说,佛在临涅槃前说了一部《遗教经》,一开始就教诫我们,身为佛弟子不可以多花时间在‘仰观星宿,占相吉凶’上面。

 

学佛最好是一门深入,专心研究佛法,一心一意地修持念佛,这样对我们的身心才会有帮助。也许大家会问,每逢婚喜乔迁之庆,我们应不应该选好日子?可不可以看相算命?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命运是存在的;五行的配合,日子也有好坏的分别,但不是绝对的,看相查通书作为参考是可以的,如果入了迷,过份重视与执著,处处受束缚,必定会很痛苦的。禅宗语录中说到:‘日日是好日。’一切唯心造,只要认为是好的,凶日也会改变为吉日,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自己一点把握也没有,遇到任何事都要查通书,那岂不是太麻烦了吗?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袁了凡老居士,他就是凭多做善事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学佛就是要从修行中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被命运所左右。

 

薄拘罗──这是第十五位尊者。

 

薄拘罗,译为中文是‘善容’。他是佛陀‘寿命第一’的弟子。

 

这位尊者跟上面讲过的那一位迦留陀夷(黑光)尊者,恰好相反,迦留陀夷尊者生得非常难看;而这位薄拘罗尊者,却生得特别英俊、特别庄严,所以被称为‘善容’。

 

薄拘罗尊者的容貌为什么生得那样庄严呢?有果就有因,丝毫都错不了。薄拘罗尊者在过去世中,曾经以一颗诃黎勒果,供养一位年老病重的出家人。诃黎勒译为中文是‘天主持来果’,在佛教典籍中列为五种养生的草药之一。中国本草经中标明这种药的作用是消痰化气,老比丘的年纪大,气不顺,痰瘀塞,所以吃了这消痰化气的果子,病就好了,在缺乏医药的古代,这种药草算是一种良药。由于他的供养,种下了一个善因功德,感得了相好庄严的善报,不但如此,他还有‘五不死’的特别果报。

 

什么叫做‘五不死’呢?尊者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圆圆的肉团怪胎,父母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怪物,千万不能留在世间害人,就把他放在铁盘里煎熬,奇怪的是不管怎样煎,怎样熬,居然都烧不死他。父母不甘心,再把他放在锅里,用水煮了几天几夜,可是也煮不死。父母又不死心,尝试把他投到水中,也淹不死他。被风浪飘到大海去,让大鱼吞食下去,也咬不死。后来大鱼被渔夫所捕,一刀刺进鱼腹中,他还是命大,没有被杀死,仍安然无恙,依然活著!

 

为什么经过五次大难,他仍然能活得好好的呢?这又是另外一段因果业报的实例。他过去世一向都守持不杀生戒,不随便杀害生命,爱护弱小的动物,因此在九十一劫中,都感得健康长寿,他不但从不生病,甚至连最普通的感冒头疼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他活到一百六十岁,在佛弟子中,被称为‘寿命第一’。

 

我们听了薄拘罗尊者名称的由来,再加上五不死这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神话。身为佛教徒,深信因果的道理,对这种事实,是不应该怀疑的。近代中国诸大德高僧中,也不乏这种例子。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他刚生下来时,跟尊者一样,也是一个肉团的怪胎,具有不凡的人生。有位为他写传的居士,形容他一生有十难四十八奇,最后活到一百二十岁才圆寂。许多善友都知道台湾有一位广钦老和尚,不吃人间烟火之食,每天只用水果当三餐,被称呼为‘果子师父’。他一生只是老实念佛,虽然经历过许多苦难,却活到九十五高龄,圆寂后好几万人去追悼、去助念。荼毗时有几千个舍利。这两位近代高僧,都是因为苦修而获得长寿的典型代表。我们相信,佛陀时代薄拘罗尊者的传奇,也一定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佛教是讲因果的,种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他们为什么会长寿,就是持了不杀生戒,能爱护生命,不随便去杀害生物,更能放生。佛经上讲:造杀生业的,不是短命,就是多病。奉劝各位,我们希望长寿,希望健健康康,不会生病,就一定要持不杀生戒,更要放生,必然会健康长寿的。

 

阿冕楼驮──这是第十六位尊者。

 

阿冕楼驮,《楞严经》译为阿那律陀,中文的意思是‘无贪’,也是‘如意’。依照《贤愚因缘经》的记载:过去弗沙佛的末法时代,曾经遭逢一次荒年,整个农村的生产失收。百姓们每天的粮食都没有著落,真是三餐不继,随时都有饿死的可能,阿冕楼驮的过去世生在那样艰苦的时代。有一天,他为自己煮了一碗只能充饥的麦饭,正想吃的时候,来了一位证了圣果的阿罗汉,向他乞食,乐善好施的他,毫不吝啬的将这仅有的一碗饭,供养这位名叫披栗吒的出家人。由于他供养证了圣果辟支佛的功德,死后:七世生到天上,成为天王;七世生在人间做轮王,九十一劫中,生生世世,生活环境都是非常美满、富裕,非但没有受过困苦,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称心如意,这个‘无贪’、‘如意’名称的来源,就是供养得来的福报!

 

阿那律尊者,是甘露饭王的儿子,是王子,也是佛的堂兄弟。他本来贵为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一向养尊处优,后来受了佛陀的感召,毅然跟随佛陀出家学道。他出家以后,过著出家人简朴而严谨、守规律的生活,除了修持,静坐,更要听佛陀讲经说法,每天起早睡晚,不比在皇宫里生活,整天可以悠哉游哉,无所事事,所以每当佛陀说法时,他都忍不住,总是打瞌睡。偶尔一两次无所谓,佛陀可以原谅而不跟他计较,可是每次都是这样,佛陀也就忍不住,生气了!于是呵斥他说:‘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意思是说:喂!喂!阿那律,你为什么老是那样昏沉贪睡?简直变成螺蛳蚌蛤那一类水族了!你自己想想:如果一直像螺蛳那些小动物一样,关在贝壳中昏睡不醒,就是睡上一千年,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那里还有机会听到佛法呢?这样懈怠、懒散,长此下去,会有什么出息啊!

 

阿那律尊者经过佛这一番训斥后,惭愧得无地自容。他自责地想:当时出家是为了学佛,为了要了生死,怎么可以这样贪睡?耽误了修持的时间,恐怕会遭受堕落的苦果。从此,发愤精进,不仅是白天没睡,连夜晚应该休息的时间,他都忍住不睡,就这样不眠不休的用功。我们知道,过犹不及,他这样蛮干,结果把一双眼睛搞瞎了。

 

佛陀看到阿那律双目失明,觉得怪可怜的,除了安慰他以外,更教他一心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天天按照佛陀的指示去修习,不久居然证得了罗汉果,得了天眼通,不再需要肉眼,不管多远他都看得见。他观察大千世界,就好像是看手掌中的一粒庵摩罗果(译为‘无垢清净’,形如槟榔),一目了然。在佛的弟子中,他被称为‘天眼第一’。

 

讲完了阿那律尊者,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国《论语》中,也提到孔夫子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每当孔子讲课的时候,他也是不停地打磕睡,孔子见了,当然非常生气,就严厉的训斥。孔子说:‘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你们都看到大殿两旁所雕刻的佛传,那是质料坚固的那拉木雕刻而成的,这样才会庄严雅观。朽木,就是生了蛀虫的烂木头。腐烂的木头,一雕就烂了,是不能作为雕刻用的。一定要先把墙壁弄得很平整,才可以粉刷,如果用臭泥巴涂墙壁,就没有办法再上漆了。这两句都是孔子对学生的指责,训导学生如果太贪睡,就像朽木及粪土之墙一般的不成器,没有前途,太没出息!以上两则历史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圣人对教育弟子执善的态度,弟子们经过老师的教训,将来一定会成大器的!

 

佛在《遗教经》中,对睡眠也有恳切的开示,他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你们身为比丘(佛陀虽然是讲比丘,实际上是包括佛的四众弟子,也就是所有的佛教徒),白天要很勤劳,很专心的修持所学习到的善法,要好好把握时间,不要让它空过了。晚上睡觉,也应该有限度,上半夜(初夜),下半夜(后夜),要参禅静坐,不可以贪睡而把道业荒废了,中夜(十点至二点)睡觉前还要诵经,因为人身难得,几十年很快就过去了,应该懂得把握时间,不要因为睡眠的缘故,使我们一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空过而无所得!

 

平常有两句俗语:‘早起三光,晏起三慌。’一早就起床,精神饱满,任何事一下子就办完了,如果睡到日上三竿(十一、二点)才起床,事情积得一大堆,慌慌张张地,不知该从那一件做起,很多事因此被耽误了。附带要劝告各位,睡觉固然需要,如今实行三八制度,每天定时睡八小时,已经非常充足。可是好多人经常睡到上午十点或是中午十二点才肯起床吃饭,晚上反而睡不著,这样晨昏颠倒,会把身体弄坏。学佛的人,对日常生活起居应该要有规律,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讲到这里,算是把《佛说阿弥陀经》十六位尊者都向大家介绍过了,佛的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举出这十六位,作为一切罗汉的代表。

 

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包括了以上十六位等许多的大弟子。

 

这是总结上面所介绍的十六位尊者的一句经文。

 

‘如是’,就是指上列十六位尊者。‘等’是包括其余所有的闻法大众。‘诸大’拣别不是小,这一些并不是普通的,都是有资格、有声望、了不起的,许许多多的大弟子。‘弟子’──简单地说是学生、门徒、学徒。依字面解释,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做老师的先念书,先学习,而后他才做老师,教导学生。以学习的程序讲,老师学在前,学生学在后,就像是哥哥对弟弟,兄先弟后一般,学生比老师迟一步学习,才被叫做弟。学生的一切智慧都是由老师的启发而产生的,好像儿女是父母所生。学佛的人,听佛开示,启发的智慧,正知正见,依教修持,步上成佛的大道,这一切都是依老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而生起的,所以叫做子。(平常我们对师父或任何出家人,自称弟子,就是这个意思)。

 

这许多弟子,都是‘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说明白一点,这十六位尊者,表面看来,他们是罗汉,实际上,他们都是大菩萨,有的是古佛再来,有的是菩萨示现,隐本垂迹;有的甚至是他方圣众,作不请之友,为了拥护道场,特别来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总而言之,这许多的常随众,都是来帮助佛,作教化众生的弘法事业。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大家都喜欢看戏,不管是京戏、是歌仔戏,或是电视连续剧,只有一人在台上唱独脚戏,会闷死人,除了主角以外,还得有配角,有跑龙套的,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成佛也是一样,一尊佛到这世间来应化、来教化众生,千千万万的佛、菩萨,也会跟著到这个佛土来帮忙教化。正如俗语说:‘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同样的道理。牡丹称富贵花,是百花之王,非常娇艳,但不管它如何娇美,如果没有绿叶的扶持,只单独一朵花,也显不出它的高贵来。

 

人世间是讲缘起的,譬如说一个很会唱戏的主角,不管是中国过去的梅兰芳,或是台湾现在的杨丽花,虽然说他(她)们都有精湛的演技,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只是他们独自一人唱独角戏,会精彩吗?一定会让人觉得单调无味,必须有其他人陪衬,许多配角一起合演才好看。同样的道理,一个道场,一个普通的团体,或是一个家庭,主而外还要有宾。我们做人,千万不要骄傲,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任何事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样样都以自己为是。要了解,人,不是万能的,一个人不管怎样能干,总是有所欠缺,免不了会有需要别人的时候,了解了这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才能与人和乐相处,人生也才会圆满、自在。

 

到今天为止,《佛说阿弥陀经》我已经讲了十二次了。实在说,‘六成就’和十六位尊者,一个钟头就可以讲完。讲了十二次,《佛说阿弥陀经》可以讲好几遍了。但是我不那么讲,却像讲故事一样的闲谈闲谈,还有像刚才所讲的噜苏话,是希望大家互相勉励,在做人方面可以作为参考,不然,就算你把佛经研究得再怎样精通,人做得不好,学佛有什么用呢?我是抱著这个观点讲经,佛法的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学佛先从做人起’,把人先做好,进一步再学佛,因为这样,才拖拖拉拉的,直到今天才把十六位尊者讲完。

 

并诸菩萨摩诃萨。

 

当时听佛讲本经的听众,不只是前面介绍的那十六位尊者大阿罗汉,同时在座还有许多大菩萨,他们也都来参加这个殊胜的讲经法会。

 

‘并’,是同的意思。

 

‘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翻译成中文是‘觉有情’,或者称为‘大道心众生’。

 

觉、觉悟;有情,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换句话说,不管任何众生,只要是自己能够在佛道上用功,追求觉悟(上求佛道──自利),又能够把所觉悟的道理弘化,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觉悟(下化众生──利他),这就是菩萨的精神。中国儒家所谓:‘以先觉、觉后觉’。就是世间圣人,将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及一切的经验,去教导其他人。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自己能觉悟、能成贤成圣,也希望别人跟我们一样,达到这高超的境界。这也是表现菩萨一部份利他的精神。但是佛教菩萨所化度的对象,他的范围不仅是人类,而是包括了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希望达到的境界,不仅是人间的圣贤,而是了生脱死的涅槃。

 

‘摩诃萨’,‘摩诃’、译为‘大’,‘萨’、就是菩萨,合起来讲就是‘大菩萨’。他们的根机大、智慧大、悲愿大、境界大、能力大、所证悟的真理大、所表现的行为更伟大,所以称为‘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在弥陀法会上,究竟有那些大菩萨来参加呢?现在推出四位代表来: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以及其他诸位大菩萨。

 

第一位、文殊师利法王子。

 

‘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都是印度音,译成中文,根据华严宗的说法,有‘妙首’、‘妙吉祥’、和‘妙德’三种意义:

 

一、‘妙首’,是属信仰的。平常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好像大海一般,广大无边,怎样才能进去呢?唯有依靠信仰,才能进入。所以信仰是一切功德最主要的条件,有了信仰,才能亲近佛法,进而产生一切功德。所以叫‘妙首’。

 

二、‘妙吉祥’,是属修行功德方面的,文殊菩萨多生多劫,都很虔诚地去亲近、去赞叹、去供养一切诸佛,同时也受一切诸佛所称赞。一切的众生也都乐意、欢喜亲近、供养他。学佛的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要具足亲近、赞叹、供养等行动,就等于具足了微妙吉祥的圣德,所以叫‘妙吉祥’。

 

另有一种说法,当文殊菩萨出世时有十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发生:(1)光明满室,(2)甘露盈庭,(3)地涌七珍,(4)神开伏藏,(5)鸡生凤子,(6)猪生龙豚,(7)马产麒麟,(8)牛生白泽,(9)仓变金粟,(10)象生六牙。因为有这种种的祥瑞产生,所以叫‘妙吉祥’。

 

三、‘妙德’,是代表智慧的。我们平常总是称念‘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在所有的菩萨当中,是‘大智慧第一’。佛经上说:‘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慧,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的老师。因为他的智慧能够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妙德’。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文殊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对宝藏佛虔诚地发愿,要救度众生,蒙佛授记,为他取名叫文殊。我们如果再进一步,详细地研究他的历史,实际上他早已成了正觉。也就是说,他在过去世已经成佛,佛号‘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世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也要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佛号叫做‘善现如来’。

 

你们听了这许多的介绍,就知道他是古佛再来,倒驾慈航,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示现为菩萨,跟普贤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为的是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华藏寺大殿中央供奉的就是毗卢遮那佛,两旁分别是大行普贤菩萨和大智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

 

‘法王子’,是菩萨的别称。世间称国王的儿子叫王子。《法华经》云:‘我为法王,得法自在’。佛被称为法王,菩萨是将来佛位的继承者,所以称为法王子。

 

以定义来看,所有的菩萨都可以称为法王子,为什么特别强调文殊菩萨为法王子呢?因为他的道德、智慧最高,所以得到这个称号。荆溪大师云:‘于法子中,德推文殊,诸经常为上首’。

 

罗汉中的舍利弗,菩萨中的文殊,都属于智慧第一。在《弥陀经》最后,佛陀表示:‘在五浊恶世,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可不是吗?单凭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西方,见佛闻法,得不退地,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相信的。本经特别介绍出舍利弗尊者和文殊师利菩萨,这两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而为上首,作为佐证,说明念佛法门的殊胜。

 

第二位、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译为中文是‘无能胜’。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胜过他的。《悲华经》上说:‘慈氏菩萨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这位菩萨常常修‘慈心三昧’,以慈心对待一切众生。任何人的慈悲之行,都没有可能超过他的,所以叫做‘慈无能胜’。

 

他是谁呢?他就是坐在我们山门口的那位‘弥勒菩萨’。‘阿逸多’是菩萨的名,‘弥勒’是他的姓,弥勒译为中文是‘慈氏’。为什么会被称为慈氏呢?研究了几部经典,归纳起来,具有三种意义:

 

一、从他的母亲方面说,‘母性慈故,因名慈氏。’本来他母亲的性情很暴躁,自从怀孕了弥勒之后,性情变得特别亲善、慈悲,为了这个缘故,弥勒称为慈氏。

 

二、从他的父亲方面说,《弥勒上生经疏》云:‘其慈者,父王本姓。’他的父亲本来就姓慈氏,从父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从他本身方面说,《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云:‘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弥勒菩萨为了要教化,救度众生,免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从最初发心就持长斋,从来都不食肉,多生多劫都是这样修持‘慈心三昧’的法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称为慈氏。

 

我的老师慈航菩萨,有一个别号叫慈氏,他的相貌、体态,都跟弥勒菩萨相似,也许是弥勒菩萨再来。当时我们所住的寺院,就称为弥勒内院、即是现在弥勒菩萨所居住的地方。

 

弥勒菩萨现在居住在兜率天内院,他的地位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继承释迦世尊的佛位,为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当第十减劫(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人寿八万岁时,才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次大法会,度脱上中下三类根机的众生,这是一般所谓的‘龙华三会’。这在《弥勒下生经》及《增一阿含经》(四十四)中有很详细的叙述。

 

目前我们所供奉的弥勒菩萨,都是他的应化相。梁武帝时代,他应化为傅大士,武帝非常尊敬他。中国五代时,他应化于浙江奉化县,绰号布袋和尚。他的个子大、肚皮大、耳朵大,手里经常拿了一个大布袋,谁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人人都称呼他为布袋和尚。他逢人就乞化,化来的东西一股脑儿装进他那口乾坤袋,遇到小孩子就分散给大家结缘。

 

弥勒菩萨的禅机很多,曾经做过好多偈颂。他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世间就有这么多是非憎爱的现象,仔细的想想看,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计计较较,又有什么用!倒不如放宽肚皮,豁开心胸,万般烦恼都不必去管,任由它去好了!上次我们拜千佛,听过浩霖法师讲:‘皆大欢喜’,他为我们详细介绍弥勒菩萨肚皮大,总是脸带笑容的原因。这就是他忍辱的功夫,修持的法门。所谓大肚包容,肚大包容量也大,总而言之,世间的是非人我,一切叫我们难忍的,他都能忍;难受的,他都能受。谈到忍辱的功夫,这倒是一个处世的好法门。

 

我们佛门中有寒山和拾得这两位出家人。有一次,他们的对话中谈到弥勒菩萨,说明弥勒菩萨是怎样做人的,值得我们作为参考。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所写的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寒山问拾得做人的道理:‘世间的人实在太不像话了,明明没有那样做,却要毁谤我、有的欺负我、有的侮辱我、讥笑我、轻视我、甚至对我非常的作贱、讨厌我、欺骗我、这么多的人都在打击我,我应该怎样去对待他们呢?’拾得回答说:‘世间一般人遇到这种遭遇,一定会想到报复,这个要不得。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有报复的念头。不管人家是骂你也好,打你也好,都不要怀著报复的心态。那么,应该怎么样呢?忍他!要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世间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因为不能忍的缘故,弄得不可收拾。遇到被人欺负的时候,让他三丈远、由他去、还是躲避他、忍耐他、不要理他,试试看特别尊敬他、让他自己感到惭愧。老实说,你这样做并不是吃亏。他现在有钱有势,有优越的条件,但是世间是无常的,他现在可以欺你、打你、骂你、等过几年,再看看,看看他的收场如何!是不是还这样气焰凌人呢?佛教是讲因果的,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受人欺侮,永远吃亏的!’

 

寒山说:‘你说的这几个办法实在是太好了。可是你叫我躲他,有时真是麻烦,明明不去惹他,他却要欺上头来,你叫我怎样躲呢?你还有没有更好的秘诀?’

 

拾得回答说:‘我过去曾经看过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写的一首偈,你就听我念吧:“我这个不中用的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每天粗茶淡饭,混饱肚子就够了,更别说是山珍海味。衣服虽然破,补好后依旧能遮寒,不受冻就满足了。世间一切是非人我都随缘,什么事都无所谓,不必太计较。有人骂我老粗不中用,我就欢欢喜喜地告诉他骂得好!有人想打我,我就自己倒在地上,任由他随意打,打到他手酸无气力,累了,自然会自己停下来不再打。有人把囗水吐到脸上来,不必去擦它,任由它干掉就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你跟他相打相骂,两个人都辛苦,真是自寻烦恼。任别人打也好,骂也好,吐口水也好,我就是无动于衷,他自然会感到无趣,而自动停下来,这样他既不辛苦,我也没烦恼,这样的人生不是很自在,很痛快吗?佛教的六波罗密中,忍辱波罗密是最高的境界。你修这种到彼岸的功夫,是最宝贵、最微妙的,如果能修到这种程度,那里还愁不能够了道呢?”’

 

学佛办道,不一定要拜佛、念佛、念经、持咒,先把人做好,把忍辱功夫修习圆满,再进一步学佛、觉悟、断烦恼,成佛也就快了!大家可能会说:话虽然是这样说,可是‘说时似悟,对境还迷’。大话谁都会说,假如真正被人家骂一句,一定要回他两句。奉劝各位学佛的人,要时时学习弥勒菩萨的大肚包容,能容忍,能忍让,身心自然舒泰自在!

 

因为讲到弥勒菩萨,所以把弥勒菩萨讲过的话,做人的作风介绍给诸位。虽然说,弥勒菩萨还有千千万万年才会到人间来成佛,其实弥勒菩萨经常在人间示现,我们常念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弥勒菩萨时常应化世间,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他经常在我们的身边示现,只要有人跟他一样,具有无上的包容雅量,就是菩萨的化身,我们就应该向他学习。

 

第三位、乾陀诃提菩萨。

 

‘乾陀诃提菩萨’,译为中文是‘不休息菩萨’。为什么叫做不休息菩萨呢?学佛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佛,佛道深远,绝不是一般小小的根机,或是微小的行持,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乾陀诃提菩萨为了完成佛果,自从发菩提心以来,经历恒河沙劫,每天不休不息地广修六度万行,救度一切众生。

 

在《思益经》中对乾陀诃提菩萨的介绍说:‘恒河沙劫为一日夜,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千百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为乾陀诃提。’假使把恒河沙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当成一日一夜,三十天是一个月,一年有十二个月,经过了千百万亿劫久远的时间,才有遇见佛出世的机会,渐渐地一天天修持净法,及积集功德,再经过了无量数的佛为他授记,最后才能成佛。这种不休不息、无懈无怠的精神,所以叫做‘乾陀诃提’。

 

圆瑛大师所著《圆瑛法汇》,其中有一部《弥陀要解讲义》讲到:‘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故此菩萨不休息。’无量无边的世界,被许许多多的尘埃(烦恼)扰扰不息。六道中无尽的众生,从早到晚不停地起惑造业,所造的业犹如大海一般地苍茫无际。俗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众生受到无底江河般的爱欲无明烦恼所迷惑,在滔滔大浪的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乾陀诃提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早成佛道,就不能休息了。

 

第四位、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菩萨’,‘常’,是恒常;‘精’,是精而不杂;‘进’,是进而不退。这位菩萨从早到晚,都是专心一意地用功、恒常不断地为自己、为别人,实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所以叫‘常精进菩萨’。

 

常精进、有两种意义:

 

一、自利,利益自己。从自修方面说,要修善去恶。时时向好的方面去修持,让所有罪恶的行为都停止下来。佛教有一个术语叫‘四正勤’:没有生起的善心,要令它增长;已经生出了善心,要好好保持;没有生起的恶念要预防;已经生出的恶念,要赶快消灭。

 

二、利他,帮助他人。对别人方面说,要度生不倦。时时刻刻都要救度众生,从不会觉得疲倦,不会感觉辛苦。《宝积经》说:‘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这位常精进菩萨是怎样不倦地救度众生呢?为了要度化任何一个众生,虽然经过了无量无数劫的时间,仍然穷追不舍,永远跟随著众生。纵然这个众生仍顽固地不受教化,一般人总会退心,但是菩萨还是不忍生起一念弃舍心,还是时时刻刻想尽方法去教化他。这种度生的精进心,可算达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常精进菩萨’。

 

上面讲到的这两位菩萨,一位名‘不休息’,一位名‘常精进’;常精进,必定是不休息的,因此,这二位菩萨,名称虽然不一样,而他们的德行,可算是一致的!

 

参加弥陀法会的菩萨很多,为什么只列出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弥陀经》是提倡念佛,求生极乐的净土法门。念佛,说起来虽然简单,行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尤其是讲到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更是不可思议,最为难信,一般人极不容易接受,必须具备很大的智慧,才能发起真实的信心,因此,正如阿罗汉是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上首一般,菩萨就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首席代表。弥勒菩萨曾经历劫修持,而且证得‘慈心三昧’,他发大愿要救度众生,更是位居补处地位,将继释迦牟尼佛下生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基于这个原因,所以第二位就以他为代表。净土法门不仅是口头上讲,或是信仰、发愿就能够有成就的,最主要的是能切切实实地力行,所以第三、第四位就以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做为代表,告诫我们只要具备不懈怠、常精进、不休息的精神,一心一意地,时时刻刻不停地念佛,将来一定能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确定可能往生西方。四位菩萨正好是三资粮的实行者,所以才特别举出他们做为代表。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与其他的跟他们一样的大菩萨们。

 

介绍了四位菩萨,就来个总结。‘如是’,是承接上面的文字,指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而言。‘菩萨’,是指其余一切在座的诸大菩萨:如普贤菩萨、观音菩萨等。‘等’,包括了诸位大菩萨。

 

弥陀法会的听众,前面已经讲过的十六位尊者是小乘声闻众;现在又讲完四位菩萨,属大乘菩萨众,接下去我们再介绍第三类的听众: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还有释提桓因等无量无边,不可计算的诸天大众。

 

‘释提桓因’,也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能天主’。他就是佛经中常常讲到的忉利天的天主,平常我们简称为‘帝释天’,是世俗所称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一般宗教所谓的‘上帝’。他过去生中,修集了许多褔德,具足了能为忉利天天主的德行,所以叫‘能天主’。

 

佛教所讲的天,计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名叫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忉利,译成中文是‘三十三天’。所谓三十三天,不是指三十三层,而是从平面说,须弥山顶中是善法堂天,为帝释天主所居住,就是忉利天,东、西、南、北四方各有八天,合起来共有三十三,所以叫做三十三天。

 

佛经中有一段典故:过去迦叶佛时代,有一位女子,非常贫穷。(相传是摩揭陀国婆罗门,名憍尸迦)。她在迦叶佛将入灭度时,生出善心,发愿要造塔供养迦叶佛,只是她太穷了,经济能力不够,到处请人帮她完成这个愿望,刚好另外有三十二位女人,也有这个愿望,就共同发心,出钱出力,集合大家的力量,终于完成了她建塔供佛的心愿。由于这种善业,不可思议的功德,她死后就升到天上,做了忉利天王,其余的三十二位女人,也环绕在她的四周,各自成了三十二天的天王,一切都归帝释所统领管辖。‘等’,就是指这三十二位天王。听了这段典故,我们可以知道,建塔造庙的功德,是何等地不可思议!平常我们听到人家要建塔造庙,如果能发心随喜,功德也是不可限量的。

 

‘无量诸天大众俱’,佛教讲到天,真是太多了,简直是不可计算的。刚才所讲的三十三天,只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层而已。不过总结说来,就是三界二十八天。

 

‘欲界’六天:是一层一层上去的。包括:一、四天王天(根据佛经上说,是在须弥山半腰):中国大陆的大丛林,第一殿普通是供奉‘哼哈二将’,第二进是‘天王殿’,供奉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等四大天王。平常我们普佛,称念‘护世四王’,就是指这四位保护世间的大护法神。二、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就是刚才讲过释提桓因居住的地方。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属‘欲界’,因为生到这六层天的人,具有男女的情欲,所以叫做‘欲界’。

 

‘色界’分四禅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初禅三天);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二禅三天);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偏净天(三禅三天);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四禅九天)。大凡生到这色界十八层天的天人,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自然没有男女情欲的存在。不过那些人的身体颜色和形状仍然可以看得见。

 

‘无色界’有四天:一、空无边处天,二、识无边处天,三、无所有处天,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住到这最高的四层天上的人,已经没有形色可见,完全是精神状态,所以叫做‘无色界’。

 

以上统计有二十八天,都叫做‘天道’。佛经中所说的三界,就是这里所说明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量诸天’,是指天的数量多得很,从竖的方面说,有二十八重天;从横的方面说:忉利天就包括了三十三天,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天道,真是不计其数,所以叫做‘诸天’。

 

‘大众俱’,来听《佛说阿弥陀经》的,除了无量诸天的天王、天人以外,还有无数的‘大众’。包括了‘天龙八部’和‘六道’。

 

‘八部’:包括:一、天:就是前面讲到的三界二十八层天,是光明自然的意义。二、龙:龙有很多种,这里是指兴云作雨对世间有益的龙。三、夜叉:勇健鬼,(身体强壮的鬼),能在天空飞行,是看守天宫的神。四、乾闼婆:嗅香神,他不啖酒肉,以闻香为食。他是帝释的音乐神,专管天上的音乐。五、阿修罗:无端正,就是丑陋的意思。又译为非天。有天人的褔报,没有天人的道德,常与帝释战斗,在胎、卵、湿、化四生都有种族,分归人、鬼、畜、天四趣所摄。只要是有很大的嗔心,都属于这一道。平常人类中嗔心比较重的,我们就会说他是阿修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一举能飞万里,以龙为食。七、紧那罗:疑人、非人似人,头生一角,亦为帝释的歌伎神。八、摩侯罗伽:大蟒神。这八部都是属于善良的护法神,每当佛陀讲经时都会到场,一方面是听佛讲经说法,一方面是来护持道场。

 

‘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关于六道,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就不再多讲了。

 

你们也许会怀疑,人听经是可能的,但是堕到地狱中的众生,被业报所系,那里可以出来听经呢?这疑问是对的。可是你们要知道,佛讲经说法时,他的音声,他的光明,是通达无碍,无处不到的,所以佛陀讲经,在地狱的众生也是可以听到的。佛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也会照到地狱去,使地狱的众生也有闻法的机会。

 

以上已经将弥陀法会所有代表性的听众,不管是小乘的十六尊者,大乘的四位菩萨,所有的天龙八部、六道众生,都一一介绍过了。以下我们就要正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及那里的弥陀教主和人民等等一切的情形了。

 

(二)别序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那个时候,佛陀是这样告诉长老舍利弗的。

 

‘尔时’,那个时候。每部佛经开始六种成就之一的‘时成就’。当具足了有讲经的佛陀、有时间、有信仰、有闻过法的、有听众、有处所等六种成就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集合在一起,准备听释迦佛讲《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六成就是通序。所有佛经都是以这种形式为开始。

 

从这里开始是‘别序’,也称为‘发起序’。提出了发起讲《佛说阿弥陀经》的因缘。每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例如:《法华经》开始时,释迦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现一种祥瑞的光明而启开一乘大教;又如《维摩经》因维摩居士自己称病示疾,佛陀派遣弟子及诸位菩萨去慰问而展开了《维摩经》中‘不二法门’的说法;我们平常常念的《金刚经》因须菩提启请佛陀,佛为他说法。很多经典都是弟子请问在先,然后佛陀才宣说,唯有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例外,既没有任何弟子们请问,也没有任何信徒的请教,而是释迦佛自动地讲了出来,所以是一部‘无问自说’的经典。

 

‘佛告’,告,告诉。一切佛经中,上对下说话称为‘告’,下对上说话称为‘白’,如‘须菩提白佛言’,这是文言文表示尊卑的分别。为什么没有人请问,释迦牟尼佛会自动说这一部经,直接告诉舍利弗这一个法门呢?念佛往生是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的圆妙法门,可以说是三根普被,横超三界。末法时代的众生,一般对这法门,既不容易接受,也不知道从何问起,自然不容易解脱。释迦牟尼佛深具大悲心,怜悯众生根机太钝、智慧浅薄、业障深重,所以自动提示这个方便法门,因此不等待弟子请问,而自动宣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

 

前面介绍听众时,不只是大阿罗汉,还有许多大菩萨在座,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单独告诉舍利弗,而不告诉其他的声闻弟子或菩萨呢?持名念佛的殊胜法门,如果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容易接受,不容易信仰的,舍利弗年高德劭,在僧团中他是一位资格最老的大阿罗汉,在十大弟子中列为‘智慧第一’,具备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所以释迦佛才特别很亲切地呼唤他的名字。本经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全部经的结束,释迦佛曾经一而再、再而三,亲切地呼唤他三十六次,主要是提醒他注意听,在座的大众当然也同样听到。为此舍利弗算是《佛说阿弥陀经》的‘当机众’,不必再叫别人了。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过去,经过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的地方。

 

这是标明极乐世界的方向和距离。

 

‘从’,‘自’或‘由’的意思。

 

‘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中文是堪忍的意思,就是生在这个世界的人,堪能忍受一切的痛苦)。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叫做‘从是’。

 

‘西方’,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位置,向太阳落山的西边过去,就是往极乐世界的方向。

 

‘十万亿’,是说明极乐世界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有十万亿佛土这么遥远。十万亿: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等数下去,应该是一列十四位数的数字,简直是一个天文数目了,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所能了解的。

 

‘佛土’,每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每一尊佛都有各自所教化的教区,平常我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即是每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里是指阿弥陀佛教化的极乐净土,与我们这个世界的距离。

 

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呢?这是佛教专有的名词。佛经上告诉我们,以须弥山为中心,四边环绕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同一个日月星系所成的范围,称为一小世界。(须弥山是佛教专有的名词,又称为妙高山,是由四宝所成,高度达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四十华里,属于佛教的世界观。佛诞生于印度,当佛未成佛前,印度就有这种传统的说法,佛陀为了方便教化众生,时常利用印度当时的名词,现有的说法,来解释佛法,让听众容易了解。须弥山究竟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有关这种种问题,我们只能以信心接受,不一定完全承认,也不可以完全否认,我只是以一般的说法,来提供大家了解一下。)集合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说明白一点,一千个小世界,累进千倍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中千累进千倍而成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是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因此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个佛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

 

宇宙间,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我们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区域,以竖的来说,是三界导师。(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都是他教化的对象。)从横的来说,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我们所居住的南赡部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佛教教主所教化的对象,是那么多,所教化的范围,又是这么大。佛陀们的教区,又是如何的广博。过十万亿佛土,就是从我们这个世界,一直向西去,经过十万万万个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可见极乐世界是在一个多么不可想像的、遥远的地方。

 

有世界,名曰极乐。

 

有一个名叫极乐的世界。

 

‘世界’,‘世’,是世代,约时间而言,是竖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际。‘界’,是界限,约空间而言,属横说,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的国土。有时间所累积起来的历史,有空间所容纳的山河大地,便成为一个世界。

 

‘极乐’,梵语是‘须麾提’,译为中文是‘极乐’。或者译为安乐、安养、清泰,虽然各位法师翻译的名称不一样,但意义却都是差不多的。

 

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管是阿弥陀佛,不管是国中的人民,不管是国土环境,都是非常清净殊胜而且庄严的,永离众苦,人间天上所有的快乐,都比不上它的万分之一,是极安乐的胜境,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本来十方的佛土,都具备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都有净秽的分别。唯有极乐世界的四土,都是属于清净的。这完全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信愿和功德所感而成就、独一无二的,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这一个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有十万亿佛土的遥远。可能有人会认为,极乐世界既然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想生到那个国土去,岂不是太远了吗?是的,以我们凡夫的肉眼和心境来说,的确是这样的。凡夫的心胸太狭小,以一般肉眼所见的距离,对十万亿佛土,难免不感觉到遥不可及,可是当我们有修持,净业成就时,临终一心不乱,如入禅定,极乐近在咫尺,眼前就是乐邦。所以古德说;‘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那里会远呢!我们再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来说,那更谈不到什么远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现在我们要到碧瑶去,坐车需要六个小时才能到达,如果意念一想,就不需要那么长久的时间,只要闭目一想,碧瑶的景色、一草一木,仿佛就在眼前。又如我只要提到南海普陀山,相信南海普陀山的景象,立刻就会浮现在曾经去过南海朝山的善友眼前;进一步说,如果到过美国的善友,一想到美国,心中必定会立刻现出美国的形形色色。无论什么地方,一念之间,随时都能到达。这种‘唯心净土’的现象,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微的体会。深一层来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想到西方,随时就到了,那里会远呢!

 

有一些没有善根,毫无信仰的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难免不打个问号,感到好笑。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神话、一种理想。将这种理想国虚构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有谁见到?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拿不出什么证据来,谁能相信?对,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可是我们举一个例来讲:大家念过历史,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史实,当哥伦布没有发现新大陆之前,谁相信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有一个美洲的存在呢?可以说谁也不相信吧!从前,当海陆空的交通尚未发达时,彼此不相往来,有谁相信世界上有五大洲,恐怕也认为是虚构的吧?现在科技进步、交通发达,不但知道有美国、有德国、有法国,还可以坐飞机、乘总统号轮船,到美国、到德国、到法国去,甚至可以环游世界。因此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固执:‘因为看不见,我们就不能相信。’许多科学家、学者,凡事都要有证据,才肯相信。看不见的,就不肯相信。人生在世,没有见过而的确存在的,实在太多了。请问,你们如果没有见过曾祖父、高曾祖父、以及世世代代的祖先,难道就不承认所有的祖先吗?有人说,美国有一个城市叫纽约,那里都是高楼大厦,有一幢一百一十层的摩天大楼,坐电梯一眨眼间就立刻上到顶楼,如果没有亲身经验过,难道就可以以为是神话,就不相信吗?可是到过美国的人,经历了那种境界,就知道的的确确是事实。

 

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说:宇宙间有无量无数的世界,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的微虫。从前科学尚未萌芽的时代,这种惊奇的说法,有几个人相信?也一定会讥为神话,是迷信。可是科学发达以后,天文学家透过望远镜,证明太空中有无量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都是一个世界。生物学家从显微镜去观察水滴,也肯定了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千千万万的微生物存在。我们以这种新知识,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释迦佛的智慧、眼光,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凡人的眼光太短,智慧有限,那里了解佛陀看到的境界呢!在太空中,整个宇宙间,离我们十万亿佛土这么遥遥的地方,真正是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只是我们的智慧浅薄,不能了解,如果我们成了佛,就一目了然。佛是先知先觉,一定不会错的。

 

讲到离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身为宗教徒,尤其是学佛的人,只有以信心来接受,不可怀疑。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有的,释迦佛是真语者、实语者,绝对不会欺骗咱们。大家只要深具信心,虔诚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达到一心不乱,有了这份本钱,将来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不过,我们纵然相信有极乐世界,假使没有修持,没有念佛,也无法往生的。正如你相信有一个纽约,也知道有那么一幢摩天大楼,但是没有旅费,也到不了那里。所以学佛修净土的人,必须虔诚地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毫无疑问的。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西方的极乐世界中,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他的圣号叫阿弥陀。

 

‘其土’,就是指那个西方的极乐世界。

 

‘有佛’,既然有了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所以说‘有佛’。

 

那尊佛究竟是谁呢?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万德洪名’。

 

关于阿弥陀佛的圣号,前面解释经题时,已经讲过很多;后面正文里还会有详细的解释,现在就暂时不多作解释。

 

今现在说法。

 

现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为当地的众生宣讲佛法。

 

‘今’,就是现在这个时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本经的时候。

 

‘现在’,拣别不是过去或未来。是当释迦佛讲《弥陀经》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极乐世界为当地的众生开示佛法,所以说‘今现在说法’。

 

我们更应该了解,所谓现在说法,不只是释尊正在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称为现在,就是释尊刚出世的当儿,甚至末出世的十劫以前,也可以称为现在,因为那时阿弥陀佛早已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说法了。还有释尊成佛以后只说了四十五年的佛法,八十岁圆寂,离开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从他圆寂,直到今天,乃至末来,都可称为现在。为什么呢?因为《华严经》及《万佛名经》都说娑婆世界一劫的时间,虽然有好几千万万年,可是只等于极乐世界的一昼夜,这样算来,释尊说这部《弥陀经》时,虽然距离现在已有两三千年,但如果与极乐世界的时间相比较,恐怕还不到莲邦的一分钟呢!可见阿弥陀佛还是一直不停地在说法。

 

西方的圣境,不只是阿弥陀佛独自在那儿说法,还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法力,使得水鸟风树,也同时在那里演说妙法。所以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可以听到法音宣流。《无量寿经》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西方极乐世界所开放的莲花,发出无量的光芒,无量的光明中,变化出无量诸佛,无量诸佛同时在那里说法。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所以‘今现在说法’,就是说明在西方极乐国中,法音是不停地传播著,阿弥陀佛与无量化佛,同时在那里说法。你们想想,如果能生到那里去,昼夜六时,听闻佛法,环境是如何优美,又是多么大的福报呀!

 

古时有一位大德,曾经写了一首偈悲叹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当释迦佛在印度出生,出家修道成佛讲法时,我们不知沉沦在那一道中,没有福报能听佛亲自开示佛法。人身难得,现在有幸得到人身,可是释迦佛已经入灭两千多年了,仅有像法存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既懊悔、惭愧又苦恼,深深感叹自己的业障深重,没有福份生逢佛世,无法亲眼见到佛陀的丈六金身,亲自听他开示说法。虽然说,弥勒佛会当来下生,可是还不知要到几千万万年才能出世。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何时才能亲睹佛身,亲闻佛法啊!

 

如此说来,我们岂不是与佛无缘吗?如今听到《佛说阿弥陀经》,经中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现在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停地说法,可以说是现在真正的活佛。我们假使能发愿、深信、力行,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听到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说法。所以说修持净土法门,是很难得,最好、最殊胜、最方便的,应该好好地把握住,切莫错过!

 

本经主要是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宗旨。这一段简单的别序,包含了劝导信愿行的意义:

 

一、劝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从这两句就告诉我们,有世界、有佛,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们必须深深信仰,不可怀疑。

 

二、劝愿─‘极乐世界’:有关极乐世界,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那里的境界殊胜、清净、庄严。我们生在这个充满痛苦的娑婆世界,应该有出离心,向往那殊胜的清净国土,所以释迦佛劝我们应该要发愿,希望将来能生到那个世界去。

 

三、劝行─‘阿弥陀’:是标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其中之一就是:所有众生,只要能专心一意持念他的圣号,达到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不仅要深信、要发愿,进一步还要时时刻刻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这一句就是劝我们要力行。

 

以上已经把《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讲完。

 

二、正宗分

 

(一)广陈依正以启信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释迦佛又招呼舍利弗,并向他问道:‘舍利弗啊!你知道吗?那位阿弥陀佛的国土,为什么叫做极乐呢?’按道理舍利弗应该回答,可是这部经是释迦佛不问自说,所以佛没有等待舍利弗开腔回答,便自己接著答道:‘那个国土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痛苦,只享受种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

 

从这一段开始,一直到‘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段文相当长,共有七百九十一个字,是正宗分。是真正标明本经的宗要。

 

‘其国众生’,那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指念阿弥陀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

 

‘众生’,梵语‘萨埵’,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不管是‘有情’或‘众生’,意义都是一样的。一、众缘和合而生:人类是从父精母血,由地水火风四大,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种种精神物质和合而成为有生命的肉体。二、经历众多生死:我们如今为人,将来死后,还能不能做人呢?那可不一定!若是行善,可能生天,或是在人间;若是做了许多恶业,就会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去受苦,这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所以是众多生死。

 

以佛教的人生观来看,娑婆世界可以分为佛、菩萨、声闻、缘觉、(四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等十法界。除佛而外,其余‘三圣’、‘六凡’共‘九法界’,都叫做‘众生’。这里的众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因众多善根、福德因缘,从清净莲花化生,生到清净庄严的安养乐国,虽然有天道,人道,但都已经成为菩萨、罗汉、声闻等圣人,绝对没有凡夫,三恶道,甚至连名称都没有。

 

‘无有众苦’,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已经获得了究竟清净的安乐,一点点的痛苦都没有,所以说无有众苦。‘众’,众多,不是一个。‘苦’,逼迫苦恼于身心的。讲到娑婆世界的痛苦,真是太多了。大致分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无量诸苦,所以称为‘众苦’。可是极乐世界恰恰相反,所以说是‘无有’。

 

讲到苦,娑婆世界的痛苦,是这么多,我们无法说尽。就先讲三苦:

 

一、苦苦:这个生老病死的身体,是由过去起惑造业,而受到的苦果,本来就是苦了,再加上外来其他一切的苦恼逼迫,可算是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

 

二、坏苦:俗语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事事物物都无法保持长久,一定会慢慢地毁坏。富贵如浮云,转眼成空。如今的年轻力壮,过不了几年,就老了、死了。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快乐,也往往乐极生悲,这是坏苦的必然定律。

 

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刹那生灭的意思。说明一个人,从幼年、青年、到老年,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不停地变迁,由于这迁流不息而生起的一切苦恼,就叫做行苦。就算是修行人,表面上看起来,仿佛脱离了世间人所遭遇的苦痛,实际上,在定中也会感受到精神上迁流不息的痛苦,这也叫做行苦。

 

欲界的众生都会感受到这三苦;色界没有苦苦,只有坏苦和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可见修持的境界高了,痛苦就跟著减少了。

 

现在再把八苦简单介绍一下:

 

一、生苦:佛经所谓‘胎狱’,婴儿在母胎中就好像住在牢狱一般。母亲吃热的如沸汤地狱,吃冷的如寒冰地狱,吃饱受迫如泰山压顶,可以说是在母胎中就已经受尽苦楚。一生出母胎,受到外面风吹的剌激,细嫩的皮肤如同被刀刺一般,也是痛苦万分。婴儿呱呱堕地,生下来就哭,注定了一生受苦的命运。

 

二、老苦:年轻力壮的青少年时代,目清耳明,活力充沛。一旦年纪大了,耳聋、眼花、腰酸、背痛,鸡皮疙瘩,老态龙钟,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那时候,真是苦不堪言,只有身受其苦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三、病苦:四大不调。俗语说:‘没有吃了五谷不生灾的。’一生难得没病痛,有病就苦,弄得寝食不安,什么事都不能做。所谓‘英雄只怕病来磨。’一旦病了,虽是英雄豪杰也害怕,无法可施。一个人生病了,需要别人的照顾,非但自己痛苦,更增加别人的麻烦。‘久病无孝子’,常年生病,虽孝子贤孙,也没有那么孝顺了。真正说,不管是父母病了,还是夫妻之间有人病了,能够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实在难得。佛经中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平时对病人要发心照顾。当自己没有生病之前,也要好好保养,注意自己的健康,不要随意糟蹋,等病来了,就什么办法都没有了。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人生几十年,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最后还不是死路一条。佛经形容人死的时候,四大分散,那种痛苦,仿佛螃蟹落汤。最可悲的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人生在世,争名夺利,可是一口气不来,一生成果:名誉、地位、财富、儿孙眷属,什么都没有。‘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世间所有的身外之物,死的时候,什么都无法带走,唯有业障、罪过,却紧紧地缠著我们不放,随我们去轮回受报。所以常有人到临终前,才感叹为什么不早点学佛、不早一点念佛,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五、爱别离苦:生离死别,是人生最痛苦的。世间最亲爱的人:父母、儿女、夫妻、朋友,平常相聚在一起,如鱼得水,其乐融融。有时为了家庭生活,为了战乱,为了种种的意外,非分手不可,尤其是当一口气不来,死别,更是令人断肠、情何以堪。可是有生就逃避不了死。虽然别的宗教有长生不老、有不死药的说法,那绝对是骗人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死的生命。人生在世,不管如何恩爱,终有分别的一天,没有谁能例外。学佛的人,在情感方面要努力勉励自己,对自己所有的眷属,这一份至情虽然免不了,却应把一份普通的感情,加以净化,到了最后的那一天,才不致于太痛苦。

 

六、怨憎会苦:对冤家仇敌看不惯,视为眼中钉,最怕相逢,偏偏从早到晚碰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令人最苦恼的事。

 

七、求不得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到的东西或人,偏偏得不到。所谓‘欲壑难填’,真是很难受的。

 

八、五阴炽盛苦: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蕴),这五种因素集合而形成的。这五阴就像一团火一般地炽然焚烧著,这许许多多的身心烦恼,使得我们苦不堪言。

 

以上这八种苦,是我们对外在的环境,所遭来的各种痛苦,大致是从身心、社会、自然等各方面所引生出来的。这八苦可说是一切人类共同感受得到的;前面所讲的三苦,是三界一切众生所共同感受的。

 

以上介绍的三苦和八苦,唯有娑婆众生才有,生到极乐世界去,任何一样都不会有。所以说:‘无有众苦。’大家希望脱离这种种苦痛,唯有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就需要一心诚意地好好念佛。

 

但受诸乐。

 

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只有享受种种的快乐。

 

前面我已经把三苦和八苦讲过了。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所逃避不了的种种苦楚;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不是也有这些痛苦呢?没有,他们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大家如果诚心诚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将来被接引到西方去,不论是自身所感受到的‘正报’,或是外在所受用的‘依报’,一切都是殊胜妙乐,没有丝毫痛苦。所以说:‘但受诸乐’。

 

讲到极乐世界的快乐,实在太多了!不是一时可以说得完的。现在归纳为八种来加以说明:

 

一、莲华化生乐:前面讲过,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生’苦,在母亲的胎中,就如同关在牢狱中,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呱呱啼哭。呱呱堕地,象征了人生痛苦的一面;西方极乐世界是‘九品莲花为父母’,莲花一开就出世了,没有胎狱出生的痛苦。

 

二、相好庄严乐:娑婆世界的众生有‘老’苦,年轻力壮时,个个好像生龙活虎,年纪大后,痛苦也跟著来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腰酸背痛,跑起路来力不从心,跑不动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青春常驻、容光焕发,相貌庄严,没有形态衰老的痛苦。

 

三、身心自在乐:人生有伤风感冒形形色色的‘病’苦;极乐世界的众生不管是身体、心理都是非常健康、非常自在的。

 

四、寿命无量乐:有生必有死,就算是彭祖活到八百岁,终究是逃不了‘死’这一关。人在世间,一旦呜呼哀哉,死亡的这一刻来临,领受到无常的痛苦,真是令人心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既然是无量寿,自然能永住世间,他的人民,跟他一样,也得寿命无量乐,不必受到生死无常的痛苦。所以说,大家希望长寿,就要多念阿弥陀佛。

 

五、海会常聚乐:人生除了生、老、病、死这四种大的痛苦以外,还有跟亲爱的人‘爱别离苦’,不管是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姊妹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或是三五好友,常聚在一起,都是最愉快的。一旦要分离,当生离死别的时候,必然心如刀割,痛苦万分;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可以获得海会常聚乐。除了阿弥陀佛以外,还有诸大菩萨、阿罗汉,海会中诸位圣贤等,聚集在一起,共同用功,听闻佛法,没有恩爱别离的痛苦,当然是最快乐的。

 

六、上善俱会乐:刚才讲到跟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的,相反地,谁也不愿与冤家仇敌相处在一起,偏偏是冤家路狭,时常碰面,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怨憎会苦’,让我们心里恨得痒痒的,怪难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大家一团和气,没有怨憎会遇的痛苦。

 

七、所欲随心乐:人生在世,会有‘求不得苦’的经验。小孩子想要吃糖吃不到,会伤心得痛哭流泪。成年人更是免不了有想要一件东西,要得到一个人而得不到的苦恼;西方极乐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求任何东西萡可以随心所欲,绝对没有所求不得的痛苦。

 

八、身心寂净乐:娑婆世界有‘五阴炽盛苦’,身心受到许多的烦恼、痛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莲花化生,心理清净,没有任何烦恼,是非常殊胜的。

 

故名极乐。

 

正如上面所说的,阿弥陀佛的世界是不受众苦,只有诸乐,所以叫做极乐。

 

现在我们再以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来作比较:三恶道,时时刻刻都在受苦,根本连一丝毫的快乐都没有。人和阿修罗又何尝不是苦多乐少呢!有人说,佛教总是这样悲观消极,你们出家人看破红尘,出了家过清淡的生活,可能是痛苦的,我们在家人可不同呀!儿孙满堂,荣华富贵,有坚固的经济背景,有高等科技的物质享受,真是快乐逍遥,那里是痛苦呢!可是世间是无常的,富贵如浮云,而今是荣华富贵,如果不懂得珍惜,不久可能就会一贫如洗,乐极生悲,在快乐的背后,痛苦往往接踵而来。所以说人生实在是苦多乐少。一般人认为生到天上,就永远快乐了,其实也不尽然,天上的快乐只是比人间多一点,痛苦少一点而已。诸天虽然说是乐多苦少,但那里的快乐,并不能保持长久,到了天福享尽,五衰相现的时候,还是会堕落,也会有‘坏’苦的。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是纯粹的快乐,没有一点痛苦,可谓‘究竟常乐’,因此,才称为‘极乐’。

 

宋朝的遵式法师(别号慈云忏主),曾经将此土(娑婆)与彼土(极乐),两个世界修行的难和易加以比较,以十种的苦和乐,互相对照来说明:

 

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如今正值末法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当来下生弥勒佛还没有出世,我们想要生值佛世,亲近佛陀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佛陀在世的世间,人生是痛苦的,不知修行,不懂忏悔,不肯念佛、学佛,经常在阎浮世界头出头没,轮回不息没有了期。就拿大岷区来说吧,共有多少华侨,又有几个人来听经,来念佛,来修持佛法呢?所以说生在娑婆世界,见佛、学佛不容易,是痛苦的。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同了,莲花一开,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常亲近佛陀,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可以依教奉行,那真是最快乐的!

 

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佛法难闻,亲闻高僧大德说法的机会尚且难遇,更何况是亲闻佛陀说法,更是难上加难;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切流水、一切鸟类如鹦鹉、舍利等,甚至连树林等一切自然景物,都在那里宣说佛法,试想想,在那种到处都可听闻佛法的环境,是何等地快乐!

 

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个人生存在这世界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若是不慎交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整天跟他们在一起花天酒地,不务正业,弄得倾家荡产,名誉扫地,苦不堪言;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大家都是向善、向上、精进不懈,诸上善人生活在一起,只有共同研究佛法,一起行善,自然是身心愉悦。

 

四、此土有群魔扰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招引我们走上不正当途径的都是魔障。俗语说:‘学好三年,学歹三日。’行善非一朝一夕的事,娑婆世界中,魔障随时随地会来扰乱我们的身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们所引诱,沉迷在不正当的娱乐中,时刻想念而不能自拔,不肯上进;在西方极乐世界,得到诸佛的保护,念念保持清净的觉心,远离一切不正当的嗜好、行为与娱乐。大家要学好,不希望染上不正当的嗜好,就得赶快求生西方,做个正正当当的佛弟子。

 

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的痛苦。如今我们有幸,生而为人,如果能够修持十善,将来会上生天上,若是作恶,将来就会下堕三恶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如果能往生西方,在那个经中提到‘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的佛土,可以远离恶道,不受轮回了。

 

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人生在世,一不谨慎作恶,难免不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罪的危险;假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连三恶道的名称都听不到了,当然更不可能生到那三恶道中去了。

 

七、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我们生在娑婆世界,为了生存,免不了被种种外境所牵制,为了生活需要,会被尘世所束缚。譬如说:如果有时间到佛寺来听法,对人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好的启示,可是为了应酬,为了生活奔波,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那就是障碍了我们的道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所需随时涌现,要什么就有什么,不需要经营,每个人都能一心一意地学佛、修持,自然是快乐无比。

 

八、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有寿与佛同寿、更无限量之乐:人生无常,生命短促,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个人能活到七老八十岁,已经是长寿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终有离开的一天;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与阿弥陀佛同样,具足无量、无边,没有限量的寿命,自然是非常快乐的。

 

九、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娑婆世界的众生,有时发道心,非常精进,可是一旦逆境现前,受到一点小小的剌激、打击,稍有不如意的事,就会退失道心;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经常在定中,都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一点退转的念头都不会产生,永远都是向上精进的。

 

十、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生在娑婆世界,要学佛,要成佛,真是谈何容易,修成佛道,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真是渺渺无期,太遥远了。有福报可以得人身,有机会听闻佛法,学佛修道,若不慎堕落恶道中,那将是万劫不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时,所用的功夫,所有的修持,一生就能圆满,只有上进,没有堕落的生活,对修持所下的工夫,得到一定成佛的保障,当然是最快乐的了。

 

以上这十种,正是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下了一个注脚。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释尊又称呼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在极乐世界,我们先从地面的园林中来欣赏:你看看吧!那一排排的栏杆,围绕在树林外,那透明的罗网,笼罩著树木的上空;那树木都排列成行,这些,总共都有七重,一重一重的互相间隔著,而且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结合而成的,既整齐、又美观,真是好看极了。因为具有这些殊胜的妙境,所以我们称它为极乐世界。’

 

‘七重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木叫栏,竖的木叫楯。世间的栏杆是用石头、水泥、铜铁做成,用来保护花木的;极乐世界的栏杆,是用四宝建成,庄严环境用的。

 

‘七重罗网’:罗网,连缀宝珠,用线或绳编织成的器具:极乐世界是用金缕珍珠串织成的,四周挂满宝铃,五光十色,笼罩在树木的上空,美观极了。

 

‘七重行树’:行树,一行一行的树木,排列得非常整齐。

 

这一段是形容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指出极乐世界是以宝网庄严天空,以行树庄严地面。

 

‘四宝’:金、银、琉璃、玻璃合称为四宝。金是指黄金、白金,大家都非常熟悉。银是白色的,比黄金次一等。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石。玻璃,像水晶一类的宝贝,并不是现代所用的那种玻璃。

 

上面所列举的栏楯、罗网、行树,总是用四种宝贝所构成的。就拿行树来举例说明:有的纯以一宝为一树,或二宝为一树,乃至三宝、四宝为一树。或者:金根、银叶、琉璃花、玻璃果;或是:琉璃根、玻璃叶、金花、银果;或者是:银根、琉璃叶、玻璃花、金果;真是光华灿烂,庄严无比。那些栏楯和罗网,也与行树同样,是以四宝交织而成的。

 

‘周匝围绕’:周偏、匝满,围绕四边。整个极乐世界,不管是行树,不管是罗网,不管是栏楯,都是以四宝交织围绕著,看起来非常巧妙而平衡,布置成一幅天然的图案画。那种神妙的林园之美,并非娑婆世界的设计师,所能想像得到、所能设计得这么完美的!这一些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所修成的。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承上、结下的词句。就是说:上面所标出的那些栏楯、罗网和行树,境界非常殊胜,绝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任何景象可以比较的,所以那个完美的环境,称为极乐世界。

 

以上‘七重’、‘四宝’、‘栏楯’、‘罗网’、‘行树’,那不只是为庄严环境而已,而是具有深刻的含义:

 

‘七重’:表示三十七道品所分的七大类(七科):(1)四念处,(2)四正勤,(3)四如意足,(4)五根,(5)五力,(6)七菩提分,(7)八正道分。

 

‘四宝’:是表示四德:(1)常,(2)乐,(3)我,(4)净。

 

‘栏楯’:是表示自性纵横。我们本自具足的真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好像栏楯一般地纵横无碍。

 

‘罗网’:表示我们本来具足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清净的真如佛性是包罗整个法界,就好像宝网把宝树遮盖住。

 

‘行树’:树有树根,表示自性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迷而不觉,如果能培养善根,用功修持,找回本来的真面目,将来必定能大觉大悟。

 

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一切无为功德,正如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界,包括了具有种种的庄严乐境,一切的宝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西方极乐世界,不只是陆地上有栏楯、罗网,种种的庄严,还有七宝所构成的水池,池里蓄满了具有八种功德的水;水底纯粹是用金沙铺成的,一点点尘垢都没有。’

 

上文是约‘依’‘正’庄严,总括地解释极乐世界的名义;从此以下,是详细分析,个别说明‘依’‘正’庄严受用的妙境。现在先说明宝池,也是殊胜无比的。

 

‘七宝池’: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不管是蓄水池、游泳池,大都是用土石等所砌成的;而西方的莲花池,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所筑成的,所以叫七宝池。

 

‘砗磲’:是一种大蚌壳,就像是大颗珍珠之类,可是,现代也有一种矿石叫砗磲,具有灰白色的花纹。

 

‘赤珠’:赤红色的珍珠。

 

‘玛瑙’:质如水晶,内含脑冻,有赤、白、灰多种颜色,都是非常珍贵的。

 

《无量寿经》里,描写七宝池的面积:小的有十由旬(里数,一由旬小的有四十里,中的有六十里,大的有八十里。)大的有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百千由旬。也就是说,最小的宝池,也有四十里或五十里这么大,甚至增大到二万四百八十里,好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砌成七宝池的材料,有的是用一宝,或者二宝,乃至七宝,或者用七宝混合而成,好比行树的建造一样。这种由八宝筑成的宝池,是所有念佛人往生的处所,也是他们沐浴的地方。不但面积大,数量也是不可计算的。在极乐世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试想想,它的境界是何等的殊胜。

 

有池必有水,其中的水与人间普通的水不一样,它具有八种的好处,所以叫做‘八功德水’。八种功德水是什么呢?

 

一、澄净:澄清洁净,不像世间的水,污浊垢秽,非常肮脏。

 

二、清冷:不寒不热,不像世间的水,北方遇到严冬就结冰,逢到酷暑水分蒸发,干燥得让人受不了。

 

三、甘美:甘甜美妙,像甘露一般,不像世间的水,碱苦恶臭。

 

四、轻软:轻扬柔软,不像世间的水,凝滞沉重。

 

五、润泽:滑润而且充满光彩,不像世间的水,陈腐枯涩。

 

六、安和:安静和顺,不像世间的水,汹涌洪水氾滥,会造成灾害。

 

七、除饥渴:止渴充饥,不像世间的水,有时不净,反而饱胀生病。

 

八、养善根:增长善根,启发智慧;不像世间的水,氾滥成灾,淹溺人物。

 

因为七宝池中,含有以上这八种功能和妙用的圣水,无论是食用,或是用来沐浴,都是其益无穷,所以称为‘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充’是充足,永远不会枯竭。‘满’是盈满,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有时会干旱缺乏;有时会氾滥成灾。但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从来没有干涸;也永远不会外溢,而造成灾难的。

 

《弥陀经》对七宝池中的水,只说明八德;而《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更形容池中的水,完全是由柔软的七宝化合而成的圣水。这种水,据说是从如意珠王所产生的,并分布成十四水柱,当每一支水散洒到花树之间,都会发出七宝的妙色,同时也播放出微妙的法音。

 

我们再看看《无量寿经》,经中说:宝池的德水,具有三种殊胜的妙用:

 

一、随意变化:沐浴在宝池中的诸上善人,如果只想将足浸在水中,那池水的深度,就刚好浸到足为止;如果希望水到腰部;或者将全身泡在水中,池水都能够随他们的心意,升降到适当的位置。至于冷暖的温度,也是随心调节,使得整个身心,都能够自在舒畅。水本来是无心的,没有思想,竟然能随意变化,真是不可思议!

 

二、演说妙法:池水环绕著整个乐国,缓缓地回旋流著,发出轻微自然的妙声。那分明是:念佛声、念法声、念僧声,演说寂灭、无常、无我、波罗密声……听了那微妙的法音,无不使人产生清净心,对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水本无情,竟然能够演说妙法,岂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吗?

 

三、精进道业:诸上善人在七宝池内沐浴以后,有的安闲地端坐在莲华上;有的在地上讲经说法;有的听经、有的诵经授经;有的念经;还有的参禅、念佛、有的甚至各显神通地在虚空中讲经、坐禅、经行……,在那种环境中,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的,因而证得四果;受到法水的沐浴,未发菩提心的,因而发菩提心;没有证入不退转的菩萨,也同时证得了不退转。水本无知,居然能令人精进道业,真是不可思议!

 

苏东坡曾有两句诗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正是对这西方圣境确切的写照。无论是听到的水声,像是宣说佛法,或是见到的山色,就像是见到法身佛一般。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水池的底下,纯粹是用金沙铺满的,一尘不染。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都是些沙石和污泥而已。

 

对于八宝池,《弥陀经》上简略的说是‘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无量寿经》讲得比较详细,更是另有一番风光。经中说:‘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观经》也讲到:‘黄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

 

一星期为七天,经中讲到‘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为什么要强调七呢?以佛教的意思来讲,七的含义是代表‘信、进、戒、闻、舍、慧、愧’等‘七圣财’。

 

一、信:不管是对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信仰都是首要的条件,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宝藏,必须具备深切的信仰心。

 

二、进:精进。‘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就是我们学佛所必须具有向上的干劲。例如修持净土法门,应该每天念玆在玆地专心念佛,将来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精进也是学佛的一种财富。

 

三、戒: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不管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希望能成佛道、证菩提,第一条件必须持戒。持了戒,心行有所规范,学佛才有受用。

 

四、闻:就是听闻。佛法难闻,试看看,菲律滨有多少华侨,今天虽然是星期天,又有多少人能来听闻佛法呢?实在是非常有限!学佛所为何事?学佛有什么好处?这一些都得从听闻佛法中才能了解,所以说,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舍:隐秀寺的金字招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舍’。学佛者助人是尽心尽力,毫无所求的,千万不要有一种时时刻刻记挂著某人受过自己的帮助,甚至还希望他有感恩图报的念头。能做到没有‘施’的‘人’,没有‘施’的‘物’,以及没有‘被施’的‘对象’,这种‘三轮体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舍’。

 

六、慧:学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三学。平时我们持戒、参禅,为的就是要开智慧。人生在世,不管是为了生活奔波,还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富足,这一切都需要智慧。无论是世间的事业,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都必须靠智慧,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前途!

 

七、愧:惭愧。也就是羞耻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别人。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一个人要是时常怀著羞耻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时刻反省,对自己的行为、修持、学问、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别人,这样才能上进,才能在道业的修持上有成就。

 

佛教的圣人,不以金银七宝为财富,而是以这七种道德修养的标目为财宝,所以叫‘七圣财’。大家都希望发财,世间的金银珍珠,固然是宝,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圣人,以这七种人格修持的圣财,做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宝。

 

奉劝各位,学佛要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不要糊里糊涂地迷信。信佛首先要能启发信心,如法持戒,凡事循规蹈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深入佛法,更得常常听闻佛法,才会有进步。做好事帮助别人后,要能够舍弃曾经助人的事,不要时刻记在心头。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事业,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南,分辨该做与不该做,更要怀有惭愧心,时常觉得行为、品格、道德不如人,才能勇猛精进,注重修持,自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的四周,有四通八达的阶梯和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不是用普通的砖头或水泥筑成的,而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所合成的。在池阶上面的高楼重阁,也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珍宝来装饰的,真是富丽堂皇!

 

‘四边阶道’:‘四边’,是东南西北四周围。‘阶’,是池边一级一级的阶梯,可以入池或登岸,互通上下。‘道’,是从这里到那里的交通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是用四宝所砌成的。

 

‘上有楼阁’:‘上’字、有三种解释:一、宝池的上面;二、四岸的上面;三、虚空的上面。‘楼’,房屋有了两层以上的,就叫做楼。‘阁’,在屋的四角有飞檐的,叫做阁。

 

中国古代的建筑,有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上有楼阁’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筑物,不是现代化的洋房或高楼大厦,完全是宫殿式、古色古香的。总而言之,不管是楼台亭阁,或是任何玲珑的建筑物,都是用七宝所构成的。是专供念佛往生的诸上善人所居住的地方。如果大家能专心地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可以优游、休憩和聚会。凡是往生西方去的人,在七宝池中的莲胎里静修,等待莲花一开,就直接登岸,住进楼阁,加入法会,可以自修,也可以共修,最后都能见佛闻法了。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此界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乃至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而至。’这一段经文,是说:其中的楼阁,有随意高下、大小,飘浮在空中;也有不能随意而固定在地面上的,这就因为修持者的工夫,精勤或懈怠,而自然有优劣的分别。

 

《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楼阁,更有详细的描写,更富丽堂皇,譬如说:想住那一间,都可以随我们的意思,而自动变化,楼阁四周,更是挂满了铃子,清风吹来,会发出讲说佛法的法音。

 

《观无量寿经》也说:‘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所成’。《观经》又说:‘楼阁两边,各有华盖,无量乐器,八种清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我们看过‘大本’及‘观经’的这些经文,就知道西方有无量诸宝;而《弥陀经》只简单地举出七宝,并没有详细加以说明罢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我们世间的圣贤,一向只著重精神道德的修养;至于生活起居,非常淡泊,从来是不讲究的;为什么西方的圣人,反而贪图华丽的享受而重视外表呢?

 

如果怀有这种想法的人,那是没有能体会到弥陀慈父的一片悲心!阿弥陀佛为了悲悯苦恼的众生,才大开方便,以无穷的愿力,庄严极乐净土,使得所有苦恼的众生,都能了解这个世间充满恶浊,极乐世界又是何等清净,由此引导我们舍弃痛苦,追求快乐,厌秽欣净,而发心修行念佛,同愿往生西方。归根结蒂说来,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功德法财,什么宝贝都有,那由愿力所形成的七宝庄严,又算得了什么!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只是佛陀引度众生的一种方便,一种妙法而已。

 

净土宗袓师,云栖大师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妙喻:譬如我们正面临饥寒交迫的窘境,没有饭吃,也没有衣服穿,忽然听说有一个能满足温饱的去处;又好像徘徊在暗无天日的歧途,忽然见到一线光明,为了争取生存,也为了追求光明,谁都会摆脱一切苦难,而步上光明的求生之路!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那七宝池中有无数的莲华,都开得像车轮一样大,互相映对:那青色的莲华,会发出青光;黄色的莲华,会发出黄光;红色的莲华,会发出红光;白色的莲华,会发出白光,显得五彩缤纷,极其幽微、胜妙,既芬芳又洁净。

 

这一段是描写莲华的殊胜微妙。上文所介绍的宝池,是说明生处;这里是标明托胎的莲华,为七宝池中所生,是圣洁的,也是念佛者托质受生的地方。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是出生在污泥当中,所谓亭亭玉立,一尘不染,有超世拔俗的高洁情操,一般总是比喻为君子,所以佛经中常常引用来说法。这里所说的莲华,它的根是生在金沙之中,花是浮在功德水的上面,光色辉煌灿烂,虽然以‘微妙香洁’来形容它,尚不能完全表达它完美的德性,与我们这个世界生于浊水污泥中的莲华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如车轮’:这是以车轮形容莲华的形状,也藉以表达莲华的德性。车轮有运转的意义,比喻莲华能够运载十方念佛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当世人念佛有了成就,临命终时,七宝莲台,就会从空飞来,迎接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所说的车轮,并不是我们普通所见到的车轮那么大。《无量寿经》说:‘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观无量寿经》也说:‘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它那庞大的体积,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莲华的数量不一样,大小也不相同。这完全凭念佛人的功行而分胜劣。

 

当我们念佛,并具足了无比的信心和坚固的愿力,那七宝池内,随时就生出一支莲蕊,同时那念佛者的名字,就显现在上面。如果能精进念佛,莲华就一天天不断地长大,光色也逐日鲜艳起来。不然的话,念佛人如果退了心,或者另学其他的法门,那莲华就逐渐枯萎;所发出来的光彩,也就渐渐消失了。

 

还有,念佛而由莲华化生的人,分有许多品级,大致说来,分为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就以念佛人的工夫浅深,道行高下,来作决定的。如果我们念佛的工夫深,道行高,那将来一定会‘上品上生’;假使工夫不到家,道行又不够高,那品级自然就会渐渐地低下来。

 

‘上品上生’的人,一到西方,莲华就立即会盛开,随时可见佛闻法。‘下品下生’的人,虽然托质莲胎,但莲华开的时间,就要等待很长久了!因此,我们要发愿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只要我们精进不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将来七宝池中的莲华,一定会有我们的份儿!更期望那是‘上品上生’,即刻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境界啊!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莲华的色彩。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只有红白两色,而且是有色而无光的;极乐世界的莲华,此处标明有青、黄、赤、白等四种颜色,同时是有色有光的。其实,光与色错综复杂,交织成无量无边,现在只举出四色,作为代表而已。

 

根据《无量寿经》所说:‘青色青光,乃至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可见极乐世界的莲华,是由七宝所成,极其晶莹剔透,所以能发出彩色的光芒。

 

在《无量寿经》中又说:‘从三千六百千亿光,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化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这样的色色无尽,光光相照,所谓一色含众色,一光摄多光,在百千亿光明中,有百千亿佛为十方众生说法,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微妙香洁’:这是标明莲华的四种德性。

 

一、‘微’:包括‘微细’及‘精微’两种意义。‘微细’,在莲华的每一片华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花纹,非常微细。‘精微’,每朵莲华,都是七宝组合而成,珍贵精微。

 

二、‘妙’:自在无碍,十方众生念佛,每一朵华随时标立每一位众生的名字;勤惰一分,荣枯各不相同。专精修持,花色日渐鲜艳光彩,稍微懈怠放松,花朵也随著暗淡无光而枯竭。

 

三、‘香’:奇异芬芳,香飘十方,四时常开,不谢不变。

 

四、‘洁’:生于八德池中,洁净无染,没有妖艳的颜色,只有圣洁的芬芳。

 

以上是描绘极乐世界的栏楯、罗网、行树、楼阁、宝池、德水、莲华等种种庄严幽美的建筑和风景,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实在值得我们向往!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再呼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你看吧!极乐世界有如上面所列出的种种庄严妙境,你应当知道,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大行、大愿,无量功德所庄严成就的!’

 

这一段,是总结的文字。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来庄严极乐国土,广度众生,在他的第三十二愿(国土严饰愿)中说:‘愿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无量寿经》也讲到:‘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因此,阿弥陀佛有这些大愿和大行,所以才能成就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佛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极乐世界,空中时常演奏天然的音乐,地面铺满了黄金,昼夜不停地,常从天上落下很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来。’

 

这一段,是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国的人,眼、耳等六根,常常可以享受到殊胜的五尘供养。

 

‘常作天乐’:‘天乐’,是声尘,为耳根所受。天乐可分为两种:

 

一、天人之乐:三界诸天,时常献奏妙乐,供养弥陀教主,以及一切圣众。《无量寿经》说:‘欲色诸天,百千香花音乐,转相倍胜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观无量寿经》也说:‘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二、天然之乐:不须天人演奏,空中自然发出感人的微妙音乐。《无量寿经》讲到:‘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无量寿经》说:‘乐器悬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曾无间歇。’杜甫有两句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正是赞扬天乐的美妙。

 

‘黄金为地’:这是为眼根所对的色尘妙境。《佛说阿弥陀经》说黄金为地,《无量寿经》说七宝为地。七宝是以黄金为首,举出首要的一种,就含摄了其余的一切。实际上西方的大地,是七宝混合铺成,有的是七宝,也有的是一宝。《无量寿经》说:‘彼弥陀佛刹,有自然七宝,其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观无量寿经》说:‘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色间错界以七宝。’我们看了以上两种经文的说明,就知道《弥陀经》的内容比较省略。总而言之,不管是省略或是详细,都可以看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地面,都是以种种宝贝庄严而成的。

 

‘昼夜六时’:‘昼’,是白天;‘夜’,是晚上。‘六时’,昼夜各有初、中、后三时,合起来共有六时。现代通常分为二十四小时。按照我们中国古老的算法,每天有十二个时辰,配合六时,昼三时就是:初日分:卯、辰、(六点至九点),中日分:巳、午、(十点至一点),后日分:未、申、(二点至五点)。夜三时,就是:初夜:酉、戍、(六点至九点),中夜:亥、子、(十点至一点),后夜:丑、寅、(二点至五点)。这是印度对时间的分法。真正说起来,西方极乐国土并没有白天与夜晚的分别,这只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的说法。有的说:西方是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也未尝不可。

 

‘雨天曼陀罗华’:‘曼陀罗’,天花的名称。译为中文是‘适意’。这种天花,颜色和香气都非常殊胜,最适悦人意,所以才叫做‘曼陀罗’。它的颜色洁白无比,有时又译为‘白花’。《法华经》中说:‘天雨四花’。下面的经文有‘盛众妙华’,应该是指曼陀罗花(白花)、摩诃曼陀罗花(大白花)、曼殊沙花(小赤花)、摩诃曼殊沙花(大赤花)等四花比较相符。这些花,在天花中,是最殊胜的。天人常常散花供养诸佛及菩萨等,表示赞叹、供养、恭敬的意思。所以《无量寿经》上也说:‘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众。’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所有的人民,每天早晨,各人都用自己的衣襟,盛著许多胜妙的天花,去供养各方世界的十万亿诸佛,他们一清早出去,吃早饭的时候,随即回到本国,大家一起斋食,吃完后,便各自逍遥自在地漫步经行。

 

‘其土众生’:就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除了阿弥陀佛以外,从菩萨以下,包括了一切的圣众,都是众生。

 

‘常以清旦’:时常在清晨的时候。‘旦’,象形字,日在水平上,表示太阳在地平线上,是天刚亮的时光。

 

‘各以衣祴’:‘衣祴’(音革),有两种解释:(1)盛华的器具,形状好像函盖,下面有一足,可以高举供养。(2),就是衣服的下襟。《圆中钞》说:‘天花飘落的时候,不必用器具,只要用衣襟去盛就好了。’

 

‘盛众妙华’: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用衣襟盛著许多的曼陀罗华(白莲花),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种种美妙而高贵的花朵。

 

‘供养他方’:‘供养’有三种:(1)财供养:以饮食、香花、钱财等物质方面奉敬三宝。(2)敬供养:以虔敬心,赞叹礼拜三宝。(3)行供养:又称为法供养,以虔诚坚实心,读诵佛经、依法修持。推而广之,更有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养,或是其他种种分门别类的,非常之多。‘他方’,简别除了极乐世界为本国以外,其余十方佛土都称为他方。

 

‘十万亿佛’:十、万、亿,是整数,也是大数目,并非仅指十万亿,表示极多的意思。前面曾经讲过十万亿佛土,这里再讲十万亿佛,正是前后相应。‘佛’,指十万亿佛土中的佛。极乐国中的众生,为了广植福德,以天花先供养阿弥陀佛,而后再供养他方诸佛。由近而远,次第供养,以至于十万亿佛的诸佛国土,他们的供养心,实在发得太大了。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说明这些圣众在一顿饭的时间,就往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表明他们的行动是非常迅速。根据玄奘大师的译本中说:‘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这样的速度,真是快得不可想像,如果不是神足妙力,根本是不可思议的事!科学家说:太阳光能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一秒钟能行十八万六千哩,如果与极乐圣众盛华去供佛的速度比较,那简直不及其千万分之一呢!这样的神力,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固然是极乐圣众的净业所感,同时也是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成就的!根据《无量寿经》所列四十八愿(第九神足通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可见往生西方的众生,不只是具有神足通,而且是具足了六神通!

 

神足通,是六通之一,也叫如意通,这种神通有三种妙用:一、能运神力:身体能轻轻的,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速度快得真是自在无碍,一念之间就能到十方世界去。二、转变神力: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一个能变很多,很多能变成一个,真是变化多端。三、如意神力:不像转变神力那样有大小、多少的限度,这种神力,化现无方,没有固定规则;应变莫测,使人意想不到,不可思议。

 

除了神足通以外,还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及漏尽等五通。顺便解释如下:

 

一、天眼通:父母所生的眼睛是肉眼,是物质的。如果修持到家,就可证得天眼通。我们凡夫,只要是隔了一张纸、一道墙,或是黑暗无光,就看不见了。证得天眼通是无处不见的,不论日夜、远近,都一样可以看见。不管离开几万亿里的地方,几千万亿以外的世界,或是重重的高山阻隔著,没有看不到的。

 

二、天耳通:无论远到几千万亿里的路程,或是几万亿远的世界,或者是最轻微的蚊虫声音,乃至内心一动念,也都能听到。我们凡夫只能听到近的声音,和大一点的声音;如果稍微远些,或者轻一些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三、他心通:无论什么人,只要一起心动念,只要打任何主意,没有不知道的。不像我们凡夫,至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彼此内心所想的事,如果不说出来,总不会晓得的。

 

四、宿命通:宿命是指过去世。不管是自己的,也不管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这一世、也不管是前一世,乃至千万亿世的事情,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不像我们凡夫,连自己小时候的事,都记不起来。尤其是年纪大,更是健忘,不但昨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一掉转头,眼前的事也忘光了,那里还晓得前世的事情呢?

 

五、神足通:前面已经讲过了。

 

比较有定功的,比如古时所说的仙人,都可能具备这五通。如果善友们看过香港出版的《内明》杂志,就知道有一位居住加拿大的青年作家──冯冯,他具有天眼通,曾经有人从香港写信给他,请他看相,他人虽在遥远的几万里之外,对于居住香港的询问者的事情,都是了如指掌。还有一些修密宗的,会看到一些凡人所看不到的,这也多多少少具有了神通。

 

六、漏尽通:譬喻用破瓶子装水,水是会漏了。我们凡夫,内心充满了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这些不良的心理,使我们造下种种的恶业,把我们的宝藏弄了一个洞,就像是破了、会漏的瓶子一样,无量的法财都漏光了,让我们在生死海中流浪著。假使我们把所有的烦恼都消除,打破了无明,断除了生死,就是把破烂修补,使肮脏都去除了,得到了清净。将贪、嗔、痴种种的烦恼完全断尽了,回复到我们本有的清净面目,而能获得种种的神通,那就叫做‘漏尽通’。

 

佛教流行两句话,所谓‘五通仙人,六通罗汉’。一般修成了仙人,就有五种神通,唯有断了烦恼,证得罗汉,才具足六种神通。

 

证了六种神通以后,各人的神力,因功行深浅不一样,也有大小不等的差别。唯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仰仗弥陀教主的愿力加持,他们的神通,比一般的罗汉还要大得多呢!因此,本经所说极乐圣众,盛了许多殊胜的天华,在一餐饭的工夫,完成了供养十万亿佛的虔诚敬意,就是因为证得了神足通的原因。一念就可以游遍十方,立刻就可以回来,这种境界,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像的。

 

这里虽然只说了一种神足通,其实西方的圣众,都是圆满具足六种神通的啊!

 

‘饭食经行’:‘饭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我们实在很重要。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一般人整天总是为三餐忙碌不已;极乐世界的众生却可以省掉这些麻烦。饭食都很自然,‘思食得食’,心中想要吃什么,就有用金钵、银钵、白玉、紫金钵等器具盛著心想的东西,随意化现到眼前。钵内的食物,不论酸、甜、碱、淡,正适合自己的胃口。既不多,也不少,刚好够我们受用。吃饱后自然消散,一点残渣也没有,连饭钵也随著隐没了,不用我们再费心去清洗。想要再吃时又重新现出来。一切总是称心随意的。这种殊胜的境界,自在无碍的情形,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愿行所成;也是因净土行者、海会众生,共同修持的净业所感得的。‘经行’,即是循环不断地绕行散步。极乐众生既然吃过了饭,便各自随意在七宝莲池与七重行树之间往返徘徊,念佛用功,逍遥自在。经行,可以说是对修持、调节身心所下的一种工夫。有句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你们可能会怀疑,这是个笑话,那有人活到九十九呢?可是事实的确如此。前天台湾出版的报纸刚好有一段新闻报导,政府资政──张群先生,今年已达百龄高寿,精神还很好。他有一句名言:‘人生七十才开始’。前故总统经国先生曾经送一个‘三十而立’的匾额,以祝福他如今才三十岁。他如何会如此高寿呢?根据他自己向人说,他每天都要步行三千步。所以说,希望身体健康长寿就要经行。经行时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为自己加持,才能见效。这样不但符合佛制,同时也能调养身心。我国另有一种说法:‘饭后百步走,睡觉不蒙首。’许多人睡觉时,总爱用被把整个脸盖著,这样也是不合卫生的。各位如果希望身体健康,不但饭后要经行一百步,睡觉时也不要盖著脸。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当机的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有上面所讲的这许多天乐、天华等,种种胜妙境界,完全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量的悲愿、行持,功德所庄严,所成就的啊!’

 

这几句是结束上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接著,佛陀又再一次叫舍利弗,对他说:‘舍利弗!极乐世界,常常有各式各样的,像白鹤啦、孔雀啦、鹦鹉啦、舍利啦、迦陵频伽啦、还有共命鸟啦等奇妙美丽的鸟儿!’

 

这一段是说明阿弥陀佛,为了让西方极乐世界的圣众,能常常听闻佛法,所以就以他的神通妙力,以他的大悲愿力,变化了这许多的鸟儿来演说妙法。

 

‘彼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常有’:表示并非偶尔一见,而是经常不间断地,随时都可以看得到的。

 

‘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种种’,表示种类很多,不只一种。不是普通的鸟儿,所以称为‘奇’。更‘妙’的是鸟叫的声音不只悦耳,而且是在宣说佛法。‘杂色之鸟’,形容那些鸟儿的颜色,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真是美丽极了!其中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白鹤’,鹤的嘴巴和腿子都很长,有玄黑、黄、仓绿和白等四种颜色,以丹顶纯白色的最为贵重。西方极乐世界中就生有这种最贵重的白鹤。‘孔雀’,长尾巴,羽毛艳丽,光耀夺目。这种鸟,是产于印度、泰国和爪哇等热带的地方。孔雀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性情更是好胜,看到穿著彩色衣服的妇女时,就会展开美丽的尾巴,叫做‘孔雀开屏’,目的就是要与人争艳比美。如果对动物有研究的人,可能会发生一个疑问,娑婆世界的孔雀虽有美丽的尾巴,可是声音却是沙哑难听的,它杂在其他鸟群中岂不是破坏调和吗?大家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变化的,与这个世界的鸟儿自然不同,声音必定是悦耳好听的。‘鹦鹉’,有红、绿、黄、白、灰、紫等色。以红嘴红羽毛的最为珍贵。鹦鹉善解人意,能仿效人说话,有首古诗说:‘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是说明古时候,宫中许多的宫女、嫔妃,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心中虽然充满幽怨,可是这一股怨气,却不敢在鹦鹉前面讲出来,深怕被它们听到后,仿效著讲了出来,被皇帝或大官们听到,秘密泄漏了,会招来杀身之祸。可见这种鸟是很聪明,最惹人怜爱。台湾板桥宏法寺中,养了一只鹦鹉,见到人还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舍利’,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鹙鹭’。鹙鸟的双目非常锐利,非常传神。(尊者舍利弗的母亲,两眼如鹙,所以名为舍利;舍利弗是她的儿子,所以名为舍利子。)元朝的梵琦禅师,认为印度的舍利就是中国的春莺(黄莺)。〈西斋诗〉中有:‘舍利是春莺,修眉漆点睛。’是用眉目长、眼睛雪亮的文句,来形容舍利的美。古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试闭上眼睛想一想,有两只黄莺在杨柳树上歌唱,一群白鹭从天上飞过去,画面是何等地动人。从前有一位学生交了一篇文章给老师,老夫子一字没改,只在文章后面批了这两句诗,学生不了解老师是用黄莺唱歌,表示‘不知所云’,白鹭上青天,代表内容‘离题太远’,反而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得意极了。‘迦陵频伽’,译为中文是‘妙音’。这种鸟儿在卵中还没有出壳时,就能鸣叫,而且声音非常微妙好听。它美妙的歌喉,超过一切的鸟儿,所以叫做‘妙音鸟’。‘共命鸟’,梵语‘耆婆耆婆’。有各种不同的译法,《胜天王经》译为‘生生’鸟;《法华经》称为‘命命’鸟;《杂宝藏经》与《弥陀经》名为‘共命’鸟。这种鸟有两个头,有各自不同的心识,但同一报命,二条生命共同一个身体,所以叫做共命鸟。这种鸟儿叫的声音,也是非常悦耳好听的。

 

佛教有一部专门说明佛陀过去世故事的《本生经》中,记载著这样的一段故事:过去世中,释迦牟尼佛与专跟他作对的堂弟──提婆达多,乃是一只共命鸟。有一天,出外游玩,身为提婆达多的鸟累得陡然睡著了;而身为释尊的鸟却醒著。醒著的在无意中拾到一粒香果,独自吃得津津有味,同时更自言自语道:‘啊!好香呀!’沉睡著的闻到香味,惊醒过来,吃不到香果,很生气地说:‘哼!你为什么欺负我,竟独自偷偷地把好吃的东西自己享受掉!好,你记住!我不想吃什么香果了;我一定要吃一粒毒果来报复你!’人不能发歹愿,他的愿一发,后来果然找到了一颗毒果,一口吞下去,呜呼哀哉!造成了两命同时死亡的惨剧。从此,生生世世成为缠不清的冤家了。因为前世共命鸟结下冤气的缘故,直到释尊成佛后,还受到提婆达多一再地迫害。可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我们不能少见多怪,以为没有这种共命鸟。其实,不只有共命鸟,还有两头蛇和九头鸟呢!我国古时候有一位孙叔敖,小孩时见到两头蛇,想到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的传说,心里想:‘我既然会死,不如把它打死了,免得别人见到,跟我一样死掉!’就抱著杀一救百的精神,勇敢地把两头蛇打死了。他不但没有死,长大后还成为大官。可能有人会问,他岂不是犯了杀生的行为,为什么反而有善报呢?实际上,这种牺牲自己救度他人的行为,不但不是作恶,更是菩萨救世的伟大精神。

 

我们人类,有两人共一体的连体婴,也是铁一般的事实。数年前,台大医院,曾经将忠仁、忠义两兄弟的连体分割成功,当时曾经轰动一时。这在台湾的医学史上,算是破纪录的新闻。这一对难兄难弟,现今仍然健在,而且受著特别的看护,接受著良好的特别教育。我也曾经在《世界之最》这本杂志中看到,西方也有一对连体的兄弟,活到六十多岁,各自还有自己的儿女。

 

极乐世界的化鸟珍禽种类很多,《观无量寿经》中,还列有凫雁和鸳鸯等。现在本经仅举出白鹤等六种化鸟,以表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含义。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这些各色各样的鸟儿,每天从早到晚,都发出柔和雅致的歌声。在它们的声音里,都演唱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种种修行的方法。

 

‘是诸众鸟’:指上面白鹤等许多的鸟儿。

 

‘昼夜六时’:一天到晚,没有间断、没有停顿。我们一般用早晚各十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四小时,印度古代是以六时来计算,《金刚经》讲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遗教经》讲初夜、中夜、后夜,即是‘昼夜六时’。严格说起来,西方极乐世界是充满光明的,没有昼夜的分别,只不过是莲花开了,就是白昼,莲花合著,就是夜晚吧了!

 

‘出和雅音’:和是柔和,表示不是粗暴;雅是幽雅,表示不是庸俗。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所歌唱的声音,都是柔和、幽雅、非常悦耳好听。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些麻雀、乌鸦、猫头鹰之类的鸟雀,所叫的声音,粗俗暴厉,令人听了,感到讨厌。这些化鸟的和雅之音,使人听了,能消除烦恼,感到心旷神怡,趋向无欲寂静的圣境!

 

‘其音演畅’:那些鸟儿,所鸣奏的声音,既能‘演’说微妙法,又能‘畅’悦行者的胸怀。也可以说:‘和雅’是音声悦人;‘演畅’是说法无碍,容易感化人。那末演出的是些什么佛法呢?那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种种的佛法。

 

‘五根’:‘根’,具有生长和护持两种意义。树有根,就能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学佛,如果能依照‘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去修持,就好像生了根一般,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可以成就小乘的罗汉果、可以证得大乘的佛、菩萨。又好像树有根,就能护持枝叶花果,不会枯萎,也不致被狂风暴雨所摧折。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能修持这五根法,可以护持道念,永远不会退失。学佛的人,假使没有坚固的基础,在顺境中,一帆风顺时,会非常精进,非常虔诚,一旦遇到不如意的逆境,就会生出退道心,对佛法产生怀疑。如果把信心的根培植稳固,就不致因逆境而转变意志与初衷,所以‘根’对学佛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佛教以修行的方法定名为‘根’。究竟是那‘五根’呢?

 

一、信根:佛经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没有坚固的信仰心,对佛所说的真理,有时免不了产生怀疑,不能接受,无法进入深如大海的佛法中去。学佛行者,深信佛所说的一切真理,毫无疑问。深信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确有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我们能够发心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决定可以往生。

 

二、进根:就是精进。世间任何事业,假使不卖力,不认真,不起早睡晚,是无法办成的。更何况是出世的佛法,一定要精进,千万不能懈怠;能精进一定会有成就。修净土的人,六字洪名,更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时刻不断地,念念相续地念下去,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

 

三、念根:对所修的法门,念念不忘。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应‘心心弥陀、念念极乐’,绝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长久下去,一定能往生。

 

四、定根:摄心在所修的行门中,专心一境,相应不散。我们念佛,一心不乱,能定,能放下一切,不被妄想所扰,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刻不离,才能有成就。

 

五、慧根:智慧是由于定心寂静而启发的,静则光明朗照,是非清楚。我们以水来比喻说明:水如果被摇动就会波动不清,一定下来就清澈如镜。人的心境也是一样,定就能产生智慧。念佛怎样才能一心不乱,怎样才不会胡思乱想呢?那是定了以后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修持佛法是要净念相继,不被烦恼妄想所打扰,自然能发出智慧,也自然能了生死!学佛的人如果能时时把‘信、进、念、定、慧’等五根记牢,日日依法修持,善根能生长,将来必定能达到了生脱死的成就。

 

‘五力’: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名称相同。五根渐渐增长,便能发生非常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排除一切业障,不为其他力量所降伏,而且能降伏其他一切敌对的力量,所以叫做‘力’。这股力量,包括了以下的五种:

 

一、信力:信仰就有力量。信心坚固,始终不退,能破除一切迷惑烦恼。并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凡有心识的,都可以成佛。

 

二、进力:向前进,不退转。能精进就能破除身心方面种种的懈怠,成办世间、出世间(包括了脱生死这种重大事业)等,种种事业。

 

三、念力:正念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邪念,成就出世的正念。

 

四、定力:意志集中,精神安定。有了这种定力,念佛能达到一心不乱,能破除散乱妄想,深入禅定三昧的工夫。

 

五、慧力:智慧,是光明的。慧光开发后,能破除人生一切不正的知见和执著;而显发出真正的无漏智慧。所谓善念得智慧,一切缚得解。

 

这‘信、进、念、定、慧’等五法,如果能修持得力,内心安定,对佛法的信心根深蒂固,一切不正当的见解、纷乱的外境,都不能扰乱,所以叫做‘五力’。

 

‘七菩提分’:‘菩提’,印度话,译成中文是‘觉’。‘分’,就是支。‘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觉是智慧的作用。我们学道的人,对于‘五力’、‘五根’既已坚固,进一步对于这七种觉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分为:

 

一、择法觉支:择、是选择、抉择。观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对这些法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污染的,什么是有漏的,什么是无漏的。有了觉知以后,才能拣别真伪。在无量修持的法门中,选择念佛这一个修持法,是最为妥当的。

 

二、精进觉支:精粹、不杂名‘精’,不退为‘进’。修学佛法时,对于无益的,如外道所修行的苦行,以纯正的佛法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是不取的;又如世间上有许多不正当的行为,虽努力去干,也不可以名为‘精进’,佛教徒也是不取的。修学佛法,拜佛、念经、持咒,都能不倦不怠地向前精进。今依一句弥陀圣号,精进修持,一定可以度脱生死,可算是第一殊胜的妙行。

 

三、喜觉支:喜、是欢喜。修行的人,如果用功,内心有所感得,便会生出大欢喜心。修行净土的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自然会感到非常轻松。或是有机会听到法师们的开示,能依教奉行,也会感到受用无穷,法喜充满。

 

四、除觉支:除、就是断除;能够断除内心一切的烦恼,增长善根。念佛人能够一心念佛,就可以除去内心一切的妄想烦恼。

 

五、舍觉支:舍、就是舍离,舍弃所贪念的境界。念佛的人,不管过去的境界,是如何的值得留恋,既然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去怀念,再去追忆。放下一切,把握现在,专心念佛,就能舍离恶浊的娑婆。

 

六、定觉支:定、就是禅定。禅定修成以后,能感到轻安、自在,也懂得识别真伪;能安住在真正的禅定中,不生爱著。念佛工夫到家,可以得到一心不乱,三昧也就自然现前,那时候再也不会生起喜爱执著的妄心了。

 

七、念觉支:念、就是思念。也就是牢记不忘的意思。学佛修道的人,要能觉照分明,达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对于定与慧要能均衡地发展,不可偏向任何一边。以参禅来说,会有‘昏沉’与‘散乱’的毛病。当我们的心昏沉时,记住要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三种觉慧的工夫来对治,心境就能清明,而不致昏沉了。假使我们的心识浮动,散乱不定时,记住运用:‘除觉支’、‘舍觉支’和‘定觉支’三种工夫来对治,心境就能澄明而不致浮动了。禅定中,‘念觉支’的任务就是让我们了解,是处在昏沉或散乱的状态,随时警觉,提起正念来观照,进一步地,更能调和‘动’、‘静’,而降伏‘昏’、‘散’二障,使它既不沉、也不浮,而达到中道。我们念佛,如果能达到‘念而无念,不念而念’,才能把握到念佛的真正工夫。

 

‘八圣道分’:这是八种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人,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依照这八种修行的方法去实践,就可以证到圣果。也可以说,希望能超凡入圣,必须经过这八条大道,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正,是不偏不邪,正大光明,‘八正道’可以说是直通涅槃的光明大道。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认识。正见就是对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能够彻底的认识,一点都没有错误。儒家孔子说:‘非礼勿视’,不符合真理的,不能乱看,也就是正见的意思。学佛修净土宗的人,专心念佛,认定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一定能了生脱死,一定能成佛道,这就是‘正见’。

 

二、正思惟:正当的思惟。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思想,每一分思想都是正确的。思想纯正的人,总会思惟对学术上,对修行上有帮助的善法,而远离一切胡思乱想。儒家‘非礼勿思’,就是要我们对不合乎真理的,想出来没用的,都不要去想它。念佛的人,是要保持三业清净中的意业清净,所思念的对象,唯有阿弥陀佛,所向往的,只有极乐净土。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常常说些正经话,不正当的,没有用处的话不要讲,就是‘正语’。《金刚经》中所谓的真语、实语。远离一切邪言:两舌(东家长西家短的)、恶口(说粗话骂人)、妄言(说假话骗人)、绮语(花言巧语,说出来的话,虽然是很好听,可是毫无意义,让人听起来会想入非非)。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言’。念佛的人,口业清净,少说闲话,终日阿弥陀佛不离口。偈语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就是要防止多说闲话,多造口业。

 

四、正业:业,活动、行为。‘正业’,正当的行为。学佛的人,一切举止活动,都要循规蹈矩,身体上一切的行为,都要纯正,都要合乎正理,绝不胡来。对于杀、盗、淫等一切身体上的恶业都要远离。‘非礼勿作’,没有礼貌的,不合乎正理的,都不要去做。念佛的人,时刻身业清净,除念佛行善外,那还有闲空去做坏事,去犯一切罪恶的行为呢!

 

五、正命:正当的生计。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脱离不了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必定要有正当的事业。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都应该不违背佛陀所定的戒律,清净自活。士农工商可以说是正当的。屠宰、捕鱼、赌场、妓院等等,是为邪命,都是佛教徒应该尽量避免的。念佛的人,生活应该甘于淡泊,不争名夺利,当然是合乎‘正命’的。

 

六、正精进:精粹而不复杂,向前进而不后退,正当的努力。所有的努力,都是依佛道而挺身向前。念佛的人,只有一心念佛向上,勤求往生西方,正符合‘正精进’的条件。

 

七、正念:正当的忆念。对一切善法,都能够念念不忘。念佛的人,专念阿弥陀佛,其他一切妄念都不会产生出来。

 

八、正定:正当的禅定。集中精神,澄清思虑,不会胡思乱想,远离散乱、邪定,身心会获得寂静、轻快。念佛的人,时时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时时想到阿弥陀佛,自然会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如是等法’:总结上文。

 

‘三十七道品’有七科,这里只讲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科,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科没有讲出来,现在就用‘如是等法’一句,来包括其他的三科。‘品’,是品类,是修行人入道必修的科目。

 

一般说来,三十七道品是声闻、缘觉小乘行者,修持的基本项目。严格说起来,这三十七道品是一切大小乘共通的。所有学佛的人,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应该精进地去修持这三十七道品。

 

现在、我再将‘如是等法’还没有标明出来的三科,简略地解释一下:

 

一、四念处:是四种我们所应该观想的境界。今依次说明如下:

 

1、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应该从对自己以及对他人两方面来观照,仔细省察是不是干净。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了解自己的血肉之躯是非常丑陋,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按照佛经的指示,自己当成死了以后来观察。大家一定要问:为什么要这样跟自己过不去,明明活著,却要把自己当成死了呢?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的关房中,挂了一幅‘死’的警语,下面注明:‘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易成。’就是说明修学佛法的人,如果经常把死挂在心头,则修道一定会成功。进一步地,如果能时时刻刻修持‘不净观’,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很标致,更可以因此对治贪欲,开发无上的智慧。

 

‘不净观’是用死尸的不净相来观照的一种修习法门。一共有九个阶段:(1)胀想:人死后,如果不打防腐剂,不放在冰库里,受不了热气,只要一、两天,整个身体都会像皮囊吹气那样地膨胀起来,试想想,好不好看?干不干净呢?可是每个人,不管生前是怎样的美女帅男,最后还是会走上这条路的!(2)青瘀想:膨胀后的死尸,经过风吹日晒,皮肉都会变成青黑色的。(3)变坏想:斑斑点点充满青瘀的死尸,皮肉裂坏,身体五脏等都腐败,不再完整了,更发出一阵一阵的臭气,使人不忍卒看。(4)血涂想:腐败后的尸体,皮肤裂痕,不停地流出血水,满地都是,污秽肮脏极了。(5)脓烂想:脓血从九孔流出的死尸,皮肤骨肉开始烂坏,臭气冲天,真是令人受不了。(6)虫啖想:印度的风俗,人死了以后,要拖到海边去,脓烂以后的死尸,地上的虫,天上的鸟雀都会来啖食,使得尸首更是残缺不全。(7)分散想:死尸因为被鸟兽的啄食,筋骨断裂,骨头分裂破散,再也不是完整的尸体了。(8)白骨想:分裂破散的尸体,皮肉已尽,形骸暴露只剩下一堆白骨。(9)烧灰想:一堆一堆的白骨,经过火化的习俗,在烈火燃烧之下,必然薪尽火灭,变成一堆灰。灰归于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了。

 

修持不净观,非但不是消极的,而且是积极的,是学道的助缘。怎么样说呢?佛教徒如果一直把自己想像得多漂亮、多迷人,整天自我陶醉,道心就发不起来,生生世世在苦海中轮回流转。如果能不停地想这死后不净的九阶段,就会感到恐怖,体悟人生,激励自己,发出勇猛精进的道心。

 

对自己要具备‘九不净观’,对别人应该具足‘五不净观’:(1)种子不净:人生在世,是怎样投胎的呢?那是阿赖耶第八识(业力)借父精母血来投胎的,所以说,出生世间的种子,本来就是不干净的。(2)住处不净:胎儿十月在母胎中,与五脏六腑同住在一起,不但臭秽万分,更是痛苦极了。母身吃进燥热食物时,感受好像在镬汤地狱中,吃进冰冷食物时,又仿佛在寒冰地狱中,真是苦不堪言。(3)自相不净:佛经中有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从人体的外表相貌来说,两眼、两耳、两鼻、一张口等九孔,经常流汗、流泪、鼻涕、耳屎、痰液、大小便等都是腐臭难闻,没有一样是清香、干净的。(4)自体不净:人体是由皮肉包一具骨骼,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详细分析有三十六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本身都是污浊不净,肮脏不堪的。(5)终竟不净:前面所讲,人死后,身体肿烂,虫啖成骨,火化成灰,最后终归成为土,本来就是不干净的。

 

老子说:‘吾有大患,为我有身。’(我有这个身体,才令我感受到这么大的灾患。)佛经上说身体是一副臭皮囊,不管用什么香水、花露水,都没有办法把肮脏、臭气除掉,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我们要学佛、要上进,就应该从自身观察起,再扩展到他人身上。譬如说喜欢一个人而得不到时,能试著想他种种不净的现象,烦恼就会去除,自然放下妄想,而不再留恋不舍。我们一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莲花化身,就可以获得究竟的清净。

 

2、观受是苦:受、是领纳的意思。依照唯识学上的说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缘的境界,所领受到的感受,顺意的就快乐、欢喜,违背心意的就痛苦,更有一种不苦不乐、中庸的境界。以现实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般都是苦多乐少,就算是短暂的快乐,背后也隐藏著无限的痛苦,所谓乐极生悲。我们研究佛法,依照四念处的指示,要‘观受是苦’,千万不要愚痴地,以苦为乐弄得整天想入非非,寻找刺激,迷恋颠倒而自寻烦恼。为何要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呢?如果把人生看是快乐的,就会整天找剌激,颠倒梦想,自寻麻烦。‘观受是苦’,才会用功修道,回头是岸,一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才是真正的殊胜妙乐。

 

3、观心无常:所谓心,就是第六识的‘妄’心,也是一般所说的‘心猿意马’,如猴子般千变万化的心。金刚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在那里?是不是常住?不是的,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动。如果说现在这个心在这里听讲,可是现在已成过去了,没有一刻是常住的,永远像波浪一般,一层一层地前浪推后浪。念佛往生,是无生无灭,超越世间无常的境界。

 

4、观法无我:法,指宇宙间的一切。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个人的自体,甚至一根汗毛,都包括在内。佛经上说:‘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过去我们研究过《八大人觉经》,就曾经讲过这些道理。平常我们常讲‘我’,到底什么是我们自己呢?实际上是所指的‘我’,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织而成的,临时的‘假我’,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我’。‘真我’的定义必须具有‘主宰性’。平常,大家对自己都蛮有把握的,可是真正问题到来,尤其是生死大事,什么时候死,死后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是自己可以主宰得了的。俗语说:‘阎王要你四更死,怎样都无法留到五更天’。过去有一个君王,想利用整个江山来换一分钟的命都不可能。可见人是没有主宰性,根本不可以称呼为‘我’。‘观法无我’,就是要我们了解,娑婆世界都是暂时性,没有一个实在的个体,又那里去找一个有主宰的我呢!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证到本有的自性,才可以说是有一个真正的我。

 

二、四正勤:四种合乎正理,合乎正当的道路。一切让我们勇猛精进向前修持的,叫做‘四正勤’。包括:

 

1、已生恶令断:人的心念,时时刻刻不断地转动著,有时会有善的念头,有时会打坏主意。如果随时能静下来,仔细观察起伏不停的念头,每当警觉到有不正当的念头生出来时,就赶快运用慈悲心,果断地把它断除,别让它自由发展而付之行动,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正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2、未生恶令不生:如果没有生起恶念,仍然应该时时谨慎提防,使恶念无法生起来。我们时刻专心念佛,杂念不生,恶念当然也就不会生起来了。

 

3、未生善令生:当善心还没有生起来的时候,应当时时发慈悲心,让善心培养起来。修净土的人,念佛的当儿,恶念不容易产生,就能够生起一切的善法。

 

4、已生善令增长:善心既然生起来了,就应当好好培养,让它逐渐扩大,增长起来。修净土的人,心心念念都是佛、法、僧三宝,自然能够生长一切的善法。将来必然能够往生西方。

 

三、四如意足:只要时时用功修持这一法门,就能够启发神通。我们所希望求得到的,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使我们凡事都能称心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足。’分为:

 

1、欲如意足:欲、是内心中一种仰慕追求的心理。有了这种冲劲,不管是世间的事业,或是出世间成佛的大事,一定都能成就的。我们念佛,如果具有了这种锐利的冲劲,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念如意足:念,念头,纯正的念头。一个人假使能保持纯洁的观念,一心专注,念念不忘所修持的善法,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成就。世间的事业,固然需要专注、专心,念佛的心念,更需要持之有恒,也必然能够如愿往生。

 

3、进如意足:进,精进、勇往直前,所愿必成!一句弥陀,精进不息,将来也当然往生有份。

 

4、思如意足:思,是筹量审度的意思,也是定的功夫。修习一切佛法,能够深入思考省察,才能有所成就。念佛时,能细心审察,明了念佛是第一妙法,必定成功!

 

《智度论》说:‘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也。’一般都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持的工夫,实际它是无所不摄的,可算是三乘共通的修行法门。《毗婆沙论》有个和《大智度论》相同的巧妙譬喻:四念处如种子,四正勤如栽植,四如意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七觉支如开花,八圣道如结果。所以修学佛法,这七科三十七道品的项目,实在是包括了一切修学佛法,最根本用功的法门。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国土的众生,听了阿弥陀佛变化的鸟儿,所演说的法音以后,大家都法喜充满,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的念头,时时刻刻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

 

这一段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跟我们娑婆世界的鸟儿,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世间的鸟儿,只是歌喉圆润,唱起歌来婉转悦耳,并没有什么含意。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不只歌喉好,最重要的是,唱出来的歌声,完全是在宣讲佛法,的确是不同凡响,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听闻了法音,自然启发道心,生出了对佛、法、僧三宝的敬仰。

 

为什么称佛、法、僧为‘宝’呢?宝,具有最尊贵、殊胜的意义。佛,两足尊。佛具足了‘福德’与‘智慧’这两种德性。法,离欲尊。佛法是修行的轨则,任何众生听闻佛法以后,能远离世间一切物欲、一切烦恼。僧,众中尊。僧是清净的修行人,能为人师表,作为众生的模范,是人群中最值得尊敬的。

 

世间的金银财宝、钻石美钞,能解救世人贫穷饥饿之苦,让我们得到生活上物质的满足,暂时获得富饶饱暖之乐,所以一般人视这些为宝;佛、法、僧、三宝,却是精神方面的无价之宝。信仰三宝,依法奉行,能度脱我们出离生死之苦,让我们离苦得乐,获得涅槃寂静的无为境界。世间的金银财宝,只能解救我们色身之苦,而佛、法、僧,三宝,能使我们获得法身的永久之乐,当然是无法相比了。《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中赞叹三宝的功德:‘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以蠲除。若以恳切至诚心,故无求而不应。所谓道: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说明长夜中的一盏灯光,这是三宝给予我们的光明;在茫茫无边的苦海中,三宝就是来救度的大船;当房子失火了,空中降下了甘露来扑灭,这是三宝对我们的恩泽,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

 

讲到三宝,有好多种分类,为了方便一般初学佛的善友,现在只举出‘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两种比较容易了解的来说明:

 

一、住持三宝:‘住’、是住世;‘持’、是维持,也就是‘世间三宝’,代表了整个佛教。如果没有世间三宝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佛教。佛教的慧命,完全是靠这三宝来维持,才能够永远久住世间。什么叫做‘住持三宝’呢?眼前我们所看到的佛寺,所供奉的许许多多佛像、菩萨像,不管是泥塑的,铜铸的、木雕的、石刻的、以及彩色笔画等一切的形象,都是‘住持佛宝’。现前所流通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圣典,不管是梵文、巴利文、中文、日文、藏文、英文,都总称为‘住持法宝’。剃发染衣、严格遵守佛教戒律的,不管是南传(小乘佛教)的,或是北传(大乘佛教)的,凡是现出家相的僧尼,能够共同修持,实行‘六和敬’,和合无诤,对外宏传圣教的,都是‘住持僧宝’。

 

当此末法时代,‘住持三宝’中,僧宝更显得特别重要。戒律中讲到:‘僧在即佛在’,‘僧在即法在’。有出家僧众的供奉佛菩萨圣像,才有信众的礼敬;弘法利生的神圣任务,也唯有僧宝才能担当!总而言之,世间任何地方有了出家人,就得有供给出家僧众居住的寺庙,道场中总会供奉佛、菩萨以及罗汉的圣像;僧众们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换句话说:没有了僧宝,就无所谓佛,也无所谓法了。中国历史上为了破坏佛教,曾经有‘三武一宗’灭佛的事实:当时的皇帝,为了仇视佛教,下令把出家人赶出佛寺,要他们还俗,或是把他们杀掉;共产党文革时代,也反对佛教,强迫出家人还俗。在那种情况下,不仅是没有了僧团,整个佛教都几乎被消灭了。

 

二、‘化相三宝’:‘化’、是教化;‘相’、是相状。我们应该知道:住持三宝,是由化相三宝而来的。什么叫做‘化相三宝’呢?化相三宝,就是佛住世时的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佛陀对众生所开示的一切教法,是法宝。随佛出家的,不管是凡众或圣众,都是僧宝。当时,佛出现人间,教化一切众生时,是依这三相为三宝。因此,推本穷源,住持三宝,是由化相三宝而来的。做一个正信的三宝弟子,对这两种三宝,都应该同样地敬重、赞叹、礼拜、供养,并时时忆念三宝的殊胜功德!

 

‘皈依’三宝,是每一个正信而标准的佛教徒,所应该遵守的第一课题。对皈(归)依的意义,也需要有正确的了解。‘皈’、是反黑为白,把过去黑暗舍弃,趋向光明的正途。把染垢的转成清净的,在没有皈依前所作所为,跟皈依后完全不一样,由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大道。‘依’,是依靠的意义。像小孩子依赖父母一般。众生们没有皈依前是彷徨无依,皈依以后,就有了依靠。众生像是流浪在生死苦海的游子,认识佛法僧三宝后,皈依三宝,投回佛陀的怀抱。将整个身心,归托、依靠三宝。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宿;我们的心灵,也就有依怙,再渐次修习佛法,老实念佛,在人生中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将来也一定可以离苦得乐,往生莲邦。

 

这一段,本来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为听了鸟儿的法音,而引发了称念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心;我藉这个机会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皈依的意思,更奉劝诸位,大家都应该皈依三宝!过去印度有一位阿底峡大师,从印度到西藏弘法,几十年中,只讲‘皈依’这个名称。经常亲近他的弟子感到非常奇怪,向他请问,为什么不换个题目?大师回答说:‘身为三宝弟子,对三宝的功德、意义,真是一生都讲不完。假若每一个众生,对三宝能深切了解,进一步皈依三宝,世间一定和平幸福!’

 

曾经有善友问过我,皈依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什么需要遵守的?是不是很严格?是不是皈依后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我的答覆是:皈依是向三宝宣誓,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就像是小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到学校报名注册,正式成为某一间学校的学生一样。皈依不像受戒,譬如说受五戒,就必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妄语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菲律滨的华人有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多拜几种神,就会多保佑,虽然是佛教徒,星期天也到天主教教堂做弥撒、到基督教教会参加主日学、或是其他神道的地方去拜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身为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以三宝为皈依的对象,不要再神佛不分地去拜其他的外道了!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佛陀恐怕舍利弗及其他弟子会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没有痛苦,为什么还会有这些畜生道的鸟类呢?所以佛不得不赶快向大家说明:‘舍利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鸟儿,是由于前世作恶造罪,才来受报而投生的。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佛国,当然没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三种恶道。舍利弗!那里连恶道的名称尚且没有,哪里还有实在的恶道存在呢?’

 

这一段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许多的鸟儿都不是实在的,而是变化而成的。当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作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大愿,第一大愿就是‘国无恶道’。《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如果真有三恶道的话,那岂不是违背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吗?

 

现在来将三恶道解释一下:‘三恶道’,又叫‘三途’,有时也称为‘三恶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是造恶所必然趣向的一条道路,所以叫‘三恶道’。众生因为悭贪太重而造业,就会堕落饿鬼道;嗔恨心太重而造业,就会堕落地狱道;愚痴太重,将来难免堕落畜生道。以人类的立场来说:如果造下了下、中、上的三品十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嗔、痴),就会分别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的三恶道。有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畜生道,包括了空中的一切飞禽,陆地的一切走兽,水里的一切水族,千品万类,名目繁多,实在是无法统计。它们的特性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互相残杀,互相吞食,实在是太愚痴了!

 

饿鬼道,佛教所谓的六道之一,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虽然一般的肉眼看不见,但是他的确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佛经中讲到饿鬼,形容为腹如沧海,喉似针缝,虽然碰到饮食,可是业报太重,食物到口边,也会化成猛火,所以千年万载,常在饥饿中受苦!大家读过佛经,知道目连尊者的母亲,在生时做了许多坏事,死后堕落饿鬼道受苦,目连尊者孝心重,不忍母亲受苦,向佛陀请示救度母亲的方法,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养贤圣僧,依靠他们的力量,救度母亲脱离饿鬼道的苦难,这也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至于地狱里的众生,那更是苦不堪言了!八寒、八热、万死万生,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地狱之苦,绝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我们读过《地藏经》的地狱名号品,那许多以铜、铁、石、火四物所造成的刑具,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

 

俗语说:‘苦莫苦于三恶道。’娑婆世界为什么叫做娑婆?正因为有三恶道的存在;极乐又为什么叫做极乐?也因为没有三恶道的存在!我们身为佛弟子,必须一心念佛,以求出离娑婆,而往生极乐,才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危险!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许多的鸟儿,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随时随地听到佛法的真理,所以特别运用不可思议的愿力,变化出来的。

 

这一段是说明这些鸟类,是由佛力变化而成,以释众人的疑问。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在阿弥陀佛发愿修成的极乐世界中,经常有细微的轻风吹动著,那许多宝贝所结成的树林和罗网,也都发出微妙的声音,像是有几百、几千种的音乐,同时和谐地交响演奏起来,真是太好听、太动人了!’

 

前一段文,已经说明阿弥陀佛变化而成的,有情的鸟类,能演扬妙法。这里再介绍,无情的风、树、罗网,也能随风自然演奏微妙的音乐。不管是有情或是无情,所发出的音声,都能够使听闻的圣众,发起称念三宝的道心。

 

‘微风’:表明是一种轻爽柔和之风,那是不寒不热,似有似无的清凉气流。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文人笔下常描写和煦的春风,所以春天是最好的,夏天虽然热一点,一阵阵凉风吹来,倒是满爽快的,可是到了秋冬两季,寒冷的北风,吹得脸上、手上的皮都会裂开。有时更免不了有那季节性的台风,它一光临,势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毁屋拔树,人畜遭殃。居住在菲律滨的岛国,每年都会遭受到数次台风水灾的威胁,假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只有清凉爽快的微风,就不会受到这种灾难了!

 

‘出微妙音’:那些七宝而成的树林和罗网,因为微风的吹动,而能发出微妙的法音来。那种神妙莫测的乐章,绝对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金(钟、铃)、石(悬磬)、丝(琴、瑟)、竹(箫、笛)等八音所能媲美的!

 

《无量寿经》上说:‘世间帝王之乐,百千万种,不如忉利天宫一音之美;忉利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夜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自在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极乐国中,风吹树林出妙音声之美!’由此可见,人间天上所有的音乐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微妙的音乐,这也是阿弥陀佛的威神之力,所变化而成的!我们再进一步研究,那微妙的音声中,不只是百千种音乐的合奏曲,同时其中也蕴含了无穷的法音,正好像那些化鸟能演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等一切妙法一样。《无量寿经》又说:‘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乐音,或作法音。’轻柔的和风吹动著宝树,不时发出悦耳的音乐,或是令人醒觉的法音。由此可以证明,西方的梵音妙乐,也负有传播佛法、真理的神圣任务。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听了这种种美妙的音乐以后,无论什么人,自然而然的,都会生起虔诚的念佛、念法、念僧,怀念三宝的恭敬心。

 

在《维摩经》上,曾经说到诸佛出世,为了要广度众生,施设种种不同的方便,有以香饭作佛事的,有以音声作佛事的,……总之,外在的六尘诸法,皆可运用作为救度众生的方便。因此,极乐国土藉著微风而演奏法音,使得乐邦众生,闻音而念三宝,这正是以音声作佛事来引度我们的。以此推而广之,禅宗祖师有所谓‘大用现前,无不是道’。就像是瞬目扬眉,咳唾言笑,搬材运水,无一不是佛事,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演说佛法。如果以为拘泥升座说法,才是佛事,那是死板板的,根本不是活泼泼的妙法了!苏东坡有一首诗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苏东坡所听到的流水声,就像是说法的广长舌,外境所看到美妙的山色,都是清净的法身。以他的这两句诗来看,佛法与人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才是善解佛法后,而达到的悟境!

 

或者有人会怀疑:‘极乐世界的水鸟风树等声音,是昼夜不停,这样喧嚣的环境,对一位个性喜欢寂静的修行人,怎么受得了?’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极乐圣境清净,不同我们娑婆浊世,一切妙境,都是弥陀教主的愿力所成,一切都随众生的心愿而变现。你如果爱听佛法,就可以听法;如果爱寂静,那外境也就自然寂静无声了。一切唯心造,唯识所变,就是这个道理。《无量寿经》说:‘其欲闻者,辄独闻之;其不欲闻者,辄独不闻。’你想要听佛法,阿弥陀佛,甚至鸟儿、宝树、罗网,都会为你说法;你如果程度高,像研究生一般,自己研究就够了,不必听别人的讲解,自然不会听到佛及其他讲经的声音,西方就有如此殊胜的地方。从这点我们可以明白,对西方时刻不断的各种声音,我们是不必顾虑的!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又呼舍利弗道:‘舍利弗!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国土,有情的鸟儿,和无情的风树罗网,共同宣说妙法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菩萨道,无量功德愿行所成就的。’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依报’所生庄严的境界。

 

前面所讲西方乐国殊胜庄严的‘依报’,到这里已告一段落。接下去,释尊就要介绍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他那世界里的众生,所受的‘正报’,是如何的殊胜高妙了。依,依靠,依这个世间而生活。正报,色身,真正的受身。娑婆世界是我们的‘依报’,一切人类及动物是‘正报’;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及其人民是‘正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世尊再问舍利弗道:‘舍利弗!以你的看法,西方世界的那尊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呢?’

 

我们应该记得,在前面的别序文中,佛曾经告诉过舍利弗:‘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为什么现在又特别问起阿弥陀的意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弟子,这些问题是懂得的,可是他不开腔,主要是想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弥陀经》,由佛陀‘无问自说’,由佛陀亲自来解释这些问题,令后世的佛弟子更有信心。《佛说阿弥陀经》的宗旨,特别重在‘持名’,持名念佛,修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一种妙门,所以这里又特别征问佛名,并且加以解释。

 

为什么持名念佛,称为‘妙行’?所谓‘妙行’,是一种微妙的行门。可以分为三种妙:

 

一、简捷妙:只持一句佛号,就可以横超三界,直接了当,不像其他的法门,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够成功,所以是最简单快捷的法门。

 

二、殊特妙:只要十念功成,也可以带业往生,所以是最殊胜特别的法门。

 

三、圆顿妙:只要往生净土,就可以证‘三不退转’,所以是最圆满顿超的法门。

 

一句弥陀,是万德洪名,具备了这三种妙,所以称为‘妙行’。佛陀一再提醒阿弥陀佛的圣号,应该时时记著,深信受持。学佛的人要多多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就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佛又叫舍利弗道:‘舍利弗!因为那尊佛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灿烂金光,能够照耀整个宇宙的十方国土,没有一点点的障碍,所以他的名字叫阿弥陀佛。’

 

‘阿弥陀’:是印度话,译为中文是‘无量光’,也有译为‘无边光’、‘无碍光’、‘超日月光’的。不管译成什么,都表示这尊佛的光明,是无量无边的。《无量寿经》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清楚:‘彼佛光明,明丽快甚,绝殊无极。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而为诸佛光明之王,故号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光明,非常殊胜、没有限量,胜过日月的光明千万亿倍,而且是所有佛的光明中,最光明的,所以叫做‘无量光佛’。

 

为什么阿弥陀佛,会有这样的无量光明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做菩萨,出家为法藏比丘修行时,曾对世自在王佛,发过‘光明无量愿’。那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二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将来我成佛时,光明一定是无边的,可以照耀到十方的国土,如果不能照到所有百千亿的地方,我就不成正觉。《无量寿经》又讲:‘彼佛光明,最为远著,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阿弥陀佛的光明可以照到最远的地方,是其他所有的佛,所赶不上的。从这几句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十方诸佛,都具有三种光明:1、本光:佛的法身本具的光明,这种真如之光,是圆融无碍的。2、智光:佛的报身所感的光明,是智慧之光,普照法界。3、身光:佛的应身光明,随机应现。应身的光明,又分为‘常光’和‘放光’两种:(1)常光:佛身有圆光一寻(八尺),是佛弟子日常所见的。(2)放光:遇到特别的因缘,佛就会放出一种特殊的光明。例如:世尊在说《法华经》之前,先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亿佛土。佛说《楞严经》时,从胸部卍字,涌出宝光,其光闪耀,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尘世界。佛说《华严经》,也从两眉、头顶、口牙、肚脐、脚指等处,放出光明。这是因为说法时的需要,临时特别大放光明,所以叫做‘放光’。

 

或者有人会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能遍照十方,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众生的烦恼、业障太重,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们!这就像日光虽然是大公无私,普照大地,却照不到‘覆盆’啊!诸位,要不要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呢?当然是希望见到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我们见到呢?就要看我们念佛的功夫了!每天都要拨出一些时间,静下来很虔诚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能达到一心不乱,不但可以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还会亲自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们呢!所以奉劝各位,打起精神来,忙里偷闲,多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一定能如愿的。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释迦牟尼佛在前面告诉舍利弗,阿弥陀佛为什么叫无量光以后,接著又叫舍利弗:‘舍利弗啊!阿弥陀佛,还有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人民的寿命,都是很长很长的,无量无边,不可算阿僧祇劫数目的寿命,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叫阿弥陀。’

 

‘阿弥陀佛’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有两个意思,除了从空间讲是‘无量光’以外,从时间讲是‘无量寿’。前一段解释‘无量光’名称的由来,这一段再说明称为‘无量寿’的原因。为什么叫做‘无量寿’?西方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教主而外,他所教化的人民,他们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叫‘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现在引用一段经文来证明他的意义。《无量寿经》说:‘彼佛寿命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众生,皆成声闻、缘觉,竭其智力于百千劫中,悉共推算,不得穷尽。’这几句话,是说阿弥陀佛的寿命,一般人是算不清楚的。假使集合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证得了声闻、缘觉的圣果,竭尽他们的智慧,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算不清楚阿弥陀佛的寿命有多长。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曾经发过四十八大愿,在第十三个大愿‘寿命无量愿’中,明显地写道:‘设我得佛时,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者,不取正觉。’假使我将来成了佛以后,那个佛土中,所有人民的寿命,假使不是跟我一样无量无边的,我就誓不成正觉。从以上《无量寿经》的经文,及阿弥陀佛所发的第十三大愿,可以证明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他所教化的人民,西方极乐世界的圣众,寿命也是无量的。

 

‘寿命’:‘寿’,是寿数。‘命’,是生命。人一生活了多少年,就是人的寿命。譬如说,我们的生命活到一百岁,那就是一百岁的寿命。平常我们用长命百岁来祝福人家,可见人生活到一百岁,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每一尊佛,不管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是其他诸佛,都具有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以下把三身分开来加以说明:

 

一、法身:自性、真如、清净身,是以‘理性’作为寿命。这个法身是万古常如,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也就是佛性。我们还没证悟清净真性法身,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的,如果将来成了佛,就能了解这种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报身:受用身。是经过修持,一切智慧所修得,一切功德所招感的。报身是以‘智慧’为寿命。证得报身以后,是一得永远保持著,可以说是有始无终的。人没有修行,没有成佛之前,没有报身的存在,成佛之后,就得到无终的报身。

 

三、应身:是应化的身体,以‘因缘’为寿命,有始有终的。譬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应化,八相成道。从出生、出家、修行、说法、一直到圆寂,是有始有终的。阿弥陀佛是由应化法藏比丘,发愿修持而来的。

 

‘寿’:也可当领受的受。一个人生到世间来,几十年中,有的受苦,有的享乐。这一切,完全是由因果业报招感而来的。凡夫的寿命,是有限度的。人生到娑婆世界,最了不起的就是成为佛经中所讲的转轮圣王,权重位高,受到万众的拥戴,若是福报大,升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去。不管在人间,或是在天上,一切的荣华富贵,一切的享受,都会有完结的一天,也都没有超出轮回的业报,将来还是会有掉下来的可能。阿弥陀佛是经过修行,而后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是他的大行、大愿,所感受而来的,所以寿也当‘受’解释。

 

‘人民’:本来西方极乐世界,无所谓君臣、父子、人民的。一切佛为救度众生,弘扬佛法。佛经里常称佛为法王,这个王与世间的国王一样,有统领属下的意思。阿弥陀佛发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西方的圣众,都在他教化统领之下,所以尊称阿弥陀佛为法王,所有的弟子当然也称为人民。但是生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民,不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大菩萨,最少也是证得三果以上的圣者。

 

‘阿僧祗劫’:‘劫’,是印度话,全词是‘劫波’,译成中文是‘时分’(时间)。佛经里用‘一刹那’表示最短的时间,用‘劫波’表示最长的时间。‘劫波’又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种。

 

一、小劫:佛经里说人最短的寿命只有十岁,最长有八万四千岁。从人寿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例如本来十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一岁,再过一百年就是十二岁,这样一直递增,增到八万四千岁,叫做‘增劫’。反过来再从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再过一百年又减一岁,减到十岁为止,就叫‘减劫’。这样一增一减,就是一个小劫。详细计算一个小劫,就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二、中劫:合二十个小劫,称为中劫。一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乘以二十,一中劫就等于三亿三千六百万年。

 

三、大劫:世界分成: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称为一个大劫。把中劫的数字乘四,一大劫就是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阿弥陀佛的寿命有多长呢?不止是一劫,而是阿僧祗劫。‘阿僧祗’是印度话,中国有两种译法:晋朝译为‘无数’,唐朝译为‘无央数’。不管是阿僧祗或是劫,都是佛经上代表数目的名词。佛经上常用(1)无数、(2)无量、(3)无边、(4)无等、(5)不可数、(6)不可称、(7)不可思、(8)不可量、(9)不可说、(10)不可说不可说等,来表示大数目。真正说起来,还不止这些,《俱舍论》提出五十二位数,《华严经》中更多,有一百六十多位数。现在试以世间法来算算看,以一万个万为亿,一万个亿为兆,一千个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合起来为一阿僧祗。一个阿僧祗再把它分,每一个阿僧祗里从一、二、三再分阿僧祗,一个阿僧祗合起来才称为无量。总而言之,第一个数字的‘无数’,阿僧祗是无数,再累集起来就是‘无量’,再累集起来就是‘无边’。这只是三个大数目,这样照例地增加到第十个数目──不可说不可说,这个数字真是我们想像不到的。经文中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人民的寿命,是无量、无边、无数的阿僧祗,这个天文数字,不是普通凡人的数学头脑可以算得清的。我相信,以现代科技最进步的电脑,也很难算得出来吧。可见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人民的寿命,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阿弥陀佛已经成佛,讲到他的寿命是无量寿,还可以令人相信,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也是这么长,恐怕有人会怀疑,认为是不可能吧?众生(百姓)怎么可能与佛的寿命一样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会。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1、仗佛力:《无量寿经》说:‘我若作佛时,我国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其数者,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所发第十五大愿中提出:将来我所修成的西方极乐世界中,所有人民的寿命,都跟我一样长,否则我不成佛。依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么长的。2、靠自力:任何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一心虔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就可得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去后,一定会长寿。娑婆世界的众生,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的,有生老病死的阶段,人生变幻无常,几十年很快就过去,最多活到一百二十岁,当四大分散,最终还是得离开世间。如果靠自己的力量去修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莲华化身,身体是清净、自在的,自然会得到无量寿的境界。

 

如果过去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祝寿要念消灾延寿药师佛,不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要往生的,不吉利。今天听了这几句经文以后,了解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明白只要诚心诚意念阿弥陀佛,就可得到无量寿。《华严经寿量品》说:‘娑婆一劫,为极乐一昼夜。’世间阿僧祗劫的时间,等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一昼一夜。可能有人会不相信。但我们可以看看世间有一种叫蜉蝣的小昆虫,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一昼夜。人生几十年,不就像蜉蝣吗?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看娑婆世界众生的生命,就像人类看蜉蝣,实在是短得可怜。大家能诚心诚意念阿弥陀佛,就可达到长寿的希望。

 

最近到台湾,买了一本台视公司出版的《常春秘笈》,书中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活到一百多岁,甚至活到几百岁老人长生不老的秘诀。其中有一首〈十翁长寿诗〉,很有意思。现在讲到无量寿,大家还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之前,都想多活几年,顺便提出来作为大家的参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四十八岁的中年男人,出外旅行。有一天,走到一个海边,看到十个男人,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走过来,当靠近他身边时,才发现这十个男人,都是白发苍苍,胡须长长的老翁,可是却个个红光满面,容光焕发,精神不输青年人。这个中年男子看了,感觉很稀奇,以为是遇到仙人,于是就跪下去,再三地要求说:‘诸位长老呀!请你们教导我长寿的秘诀。’这十个老头子,开始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而笑,并不答覆他。后来经不起中年男子一再的要求,才每一个人说了两句话:

 

‘一叟捻须曰:我勿湎烟酒。’第一位老头子,一面捻著胡须,一面笑吟吟地说:你问我为什么会活到一百多岁?我没有其他的妙诀,只是遵守不抽烟、不喝酒这二件事。一叟,叟是老头子。捻须,老翁留有长胡须,把胡须捻一捻。‘湎’,是沉迷的意思。烟里面有种尼古丁毒素,抽多了,会中毒,会得到肺癌。所以烟是不能抽的。酒里有酒精,酒喝多了,会使肝硬化,有得肝癌的危险。人要保持健康长寿,千万不能喝酒,不能抽烟。

 

‘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第二位老翁咪咪笑著说:你问我,怎能活到一百多岁,我没有其他的妙法,只是每当吃饱饭以后,就散散步,每次至少要走一百步。佛经里有句话说:饭后经行。如果吃饱以后,就坐下或躺下来,寿命是不会长的。我们每吃完饭,最少要走一百步,能够多走,走上半个钟点更好。散步可以帮助消化,浑身运动,对我们的肠胃是很有益的。千万不要说:我年纪大了走不动,走不动也得走,你想要长寿就得多走几步。

 

‘三叟颔首频,淡泊甘疏糗。’频,是一直。第三个老翁一直点著头,笑笑地说:你问我活到一百多岁的原因。我没有其他的秘诀,就是粗茶淡饭而已。‘疏’,是青菜豆腐,‘糗’,有一个名词,平常很少看到,就是‘备糗’。‘备糗’就是从军时所带的干粮。就是说,平常的饮食要粗茶淡饭,普通能吃的就好,不一定要山珍海味。每天大鱼大肉的,胆固醇高,是会缩短生命的。如果能多吃点青菜蔬果,过淡泊的生活,一定会长寿。

 

‘四叟柱木杖,安步当车轿。’第四位老头子手扶拐杖,他说:你问我,怎能活到一百多岁。我从来不坐车子,也不坐轿子,总是安步当车。菲律滨这个社会,就是怕跑路。有车阶级到那儿就坐车不用说,连一般坐集车的人,也不愿意多跑两步,一定要等车到面前才跨上去,到目的地才下车。如果我们安步当车,多走几步路,对我们身体健康,是有帮助的。

 

‘五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第五位老翁把衣袖卷起来说:你问我,怎会活到一百多岁?我也没有特别做什么事,只是每天自己动手做自己份内的事。我们假使想要长寿,希望能活到一百多岁,要常常活动活动筋骨,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人替你劳动,替你服务。虽然说你有那种福报,但是要顾及身体的健康。轻便的工作,自己动手做好,当成是一种运动,对健康是有帮助的。

 

‘六叟运阴阳,太极日月走。’第六位老头子运阴阳耍太极。在座的诸位,相信有很多是懂得打太极拳的,打太极拳像运阴阳、运日月。总而言之,每天就是要运动,不管是打太极拳也好,打少林拳也好,甚至学外丹功也好,学会一套运动的功夫,有恒地练下去,身体就会健康。

 

‘七叟摩巨鼻,空气通窗牖。’第六位老头子摸摸自己的鼻子,这是什么意思呢?不管客厅或房间,都要把窗户打开,让空气流通,常常到外面去透透新鲜空气,多做一点深呼吸,对我们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有些人犯了都市病,从早到晚,从晚到天亮,冷气都一直开著,搞得一身的风湿,对我们的健康是有损的。

 

‘八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第八位老翁摸摸自己生得健康、赤红的嘴巴,身体会那样健康,是因为每天晒太阳。现在很多外国人在海滩上作日光浴,照射紫外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

 

‘九叟抚短鬓,早起亦早休。’第九位老翁抚摸耳边的短发说:你问我,怎能活到一百多岁吗?我没有其他的办法,每天晚上睡得早,早上起得早。在座的善友们,你们是不是每天早睡早起呢?恐怕不容易吧!有的晚上要看电视,尤其是连续剧,一集接一集,搞到大半夜,恨不得一口气把全剧看完,弄得早上爬不起来。所以把昼作夜,晨昏颠倒。这种不正常的生活,对我们身体很不好。我们每天有规律,晚上早一点睡,早上早一点起来,身体自然健康,寿命就会长。睡懒觉对身体健康是没有益处的。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第十位老翁扬扬眉毛,把眉毛动一动地说:你问我,怎能活到这样一把年纪呢?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是心地坦荡荡的,一点忧愁、一点烦恼都没有。平常,人总是放不下,常常愁眉苦脸的,两个眉头绉著,一肚子的心事,一天到晚烦恼重重的,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就会弄坏身体的。假使能把眉头轩开,看到一切人,能大肚包容,都是欢欢喜喜的,不要生气,和颜悦色,心里坦荡荡的,这样就会吃得饱,睡得好,身体就健康了。

 

今天因为讲到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刚好又是本寺大护法刘甘居士的寿辰,所以,从《弥陀经》讲到〈十翁长寿诗〉,奉赠在座各位,作为身体健康的一种参考。这是现实世间十种让身体健康的办法。诸位,想要永远无量寿,每天多多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那才是真正的无量寿。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地称呼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呀!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自从成佛到现在,一劫一劫的算起来,已经有了十个大劫的时间。’

 

前面已经把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解释过了,现在再来研究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共有多少年代。‘劫’,是印度话,全名是‘劫波’,译成中国话是‘时分’,也就是‘时间’。有小劫、中劫、大劫的分别。人寿最短是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共计经历了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才是一个小劫的年代。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所以说,一个大劫有八十个小劫;十个大劫,不是有八百个小劫吗?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有八百个小劫,以我们平常的数学基础看来,对这十大劫的时间,实在是太长太久了!真是个数不清的天文数字。但是,以西方极乐世界来说,是很短很短,没多长的时间!《无量寿经》上说:西方极乐世界,充满光明,无所谓日月星辰,也超越时间观念,也无所谓小劫中劫大劫。真正说起来,十个大劫,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刚刚开始呢!以娑婆世界来说,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有十个大劫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刚刚开始在说法。怎么知道刚刚才起头呢?《华严经》及《万佛名经》都这样讲:‘娑婆世界一劫,在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昼夜。’所以八百个小劫,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只有八百天,以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来计算,岂不是还不到三年,不是才刚开始吗?这里讲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与前面序分的‘今现在说法’,是前后互相呼应的。

 

讲到阿弥陀佛的成佛,是从‘应化身’来讲的。就好像释迦世尊成佛,也是‘应化身’。我们读佛传,知道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有所谓的(1)降兜率,(2)托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转法轮,(8)入涅槃等‘八相成道’。阿弥陀佛也是经过了这个过程才成佛的。根据《无量寿经》上说:很久以前,有尊古佛名定光佛,从定光佛向前推算,数到第五十三尊佛──世自在王佛成佛时。阿弥陀佛正是当时的国王。这位国王信仰佛教,非常虔诚,听到世自在王佛说法,顿觉人生无常,了解一切荣华富贵,都将是转眼成空,便毅然发心抛弃王位,出家修行。出家后法号法藏比丘。并在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种大愿,要建设极乐世界,要广度众生。有愿必成,结果真的成佛了,号为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国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完全是他的愿力所完成的。

 

‘于今十劫’:是说明阿弥陀佛发愿,成佛以来,已经有十大劫这么长久的时间。这是对娑婆世界的‘贤劫’讲的;如果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没有日月星辰的现象,连劫数的名称也没有。所谓‘贤劫’,这是现在住劫的名称。过去的住劫,名叫‘庄严劫’;未来的住劫名叫‘星宿劫’。为什么现在的住劫,称为贤劫呢?因为在二十个增减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所以称为‘贤’,也称为‘善’。本寺每年循例‘拜千佛’,拜的就是现在贤劫千佛。

 

谈到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以前,在因地中修行的史迹因缘,除了刚才所介绍的法藏比丘外,《法华经·化城喻品》中,也讲到阿弥陀佛过去生,修行成佛的经过,这里顺便介绍,让大家了解一下。无量劫前,有一位大通智胜如来。他还没有出家之前,是一位很贤明的国王,生了十六位王子,个个都是文武双全,国王认为后继有人,决定退位,自己发心出家修行,结果成佛。本来他认为任何一位王子继位,都非常理想,谁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十六位王子,谁也不肯继承王位,都抛弃荣华富贵,追随大通智胜如来出家,最后他们也各自成了佛。其中第九位王子,在西方成佛的,就是阿弥陀佛。更不可思议的是,第十六位王子,在东北方成佛,名为释迦牟尼佛。按照《法华经·化城喻品》中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过去生中,曾经做过嫡亲同胞兄弟呢!你们想想,岂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吗!所以我们讲《佛说阿弥陀经》,要了解阿弥陀佛的历史,不只是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中有讲到他的史迹,在其他的大乘经中,如《法华经》、《悲华经》等等,都介绍过阿弥陀佛过去生中应化的事迹因缘。

 

平常你们都念过‘三途八难俱离苦’这些佛学名词。‘八难’就是人生的八种灾难,其中一种苦难是‘佛前佛后难’。我们虽然得了人身,但是没有福报亲逢佛陀出世,过去佛已经圆寂,不在人间;未来佛还没有出世,这就是佛前佛后。试想想,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圆寂,而当来下生弥勒佛还未降生,所以我们算是佛前佛后难。但是我们有幸,听了《弥陀经》,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有了十大劫,他现在正在说法,如果要超越佛前佛后难之苦,就要至诚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发大愿,到西方去亲近弥陀慈尊。听闻佛法,对于学佛,修持佛法,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又舍利弗!彼佛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舍利弗呀!阿弥陀佛还有无量无边的声闻乘弟子,都是证了阿罗汉果的,数目太多,不是普通人用一般的算法,所能够计算出来的!’

 

‘声闻’: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小乘包括‘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声闻、缘觉、菩萨称为‘三乘’,再加上‘人乘’、‘天乘’、总称为‘五乘’。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自然包括缘觉在内。什么是‘声闻’?‘声’,就是声音,‘闻’,就是听。不管是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是十方世界诸佛的任何佛土,只要是弟子们亲自听到佛跟大众讲苦、集、灭、道‘四谛法’以后,了解真理,得到证悟,就叫做‘声闻’。

 

‘缘觉’:声闻是出在有佛时代,而缘觉是出在无佛时代。‘缘觉’包括自修‘十二因缘法’,或因为在世间‘春看百花开,秋看黄叶落’的现象而觉悟。所以称为‘缘觉’,或叫‘辟支佛’。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弟子,是些什么人物呢?是声闻,也包括了缘觉众。这些弟子,并不是普通的声闻,缘觉众,而是证了阿罗汉果位的。说到阿罗汉,《金刚经》里提到,可分为四个阶级:(1)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入流’或‘预流’。是预备进入圣人之流,最初见到真理之光。这是属于‘见道位’。(2)二果斯陀含:‘斯陀含’,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一往来’,就是证到这个果位以后,得再到欲界来受一次生死。这是属于‘修道位’。(3)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印度话,译成中国话是‘不来’,从此不必再来欲界受生死。这也是属于‘修道位’,不过比较高一点。(4)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无生’,不再到三界来受生死,这是属于‘无学位’,也就是完成了小乘一切的修学阶位。这四种果位,完全是小乘修行的一个进度,所经历的阶段。是渐次断尽烦恼,所证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么多的声闻弟子,都是证了四果阿罗汉的最高境界。

 

‘阿罗汉’有三个定义:除了刚才讲到‘无生’外;第二是‘杀贼’,贼是烦恼贼。一般的强盗是有形的盗贼,王阳明曾经说:‘擒山中之贼易,擒心中之贼难。’强盗打劫后,躲到山里去,要去抓他很容易;可是每人的心中有好多盗贼,想把他抓起来,是很困难的。修道的人,要把所有烦恼断尽杀光,才能证阿罗汉。学佛所为何事呀!有人说,我的心里烦恼太多,怎样才能去除烦恼呢?有句成语:‘欲除烦恼须无我’,假如每天感到烦恼重重,受不了,太难过,那就要把‘我’打破。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认为这是我的,那样也是我的,你欺负我,侮辱我,常常把自己放在第一,当然烦恼就多了。想要没有烦恼,就要把自私的我放下!‘我’是‘手’和‘戈’合成的字,一说到我就要动干戈,所以要去除我,才不会有烦恼。日本人跟中国是同种同文的民族,日本人把我就写成‘私’,可见人一有了私心,就会有烦恼。要成为罗汉,就要杀烦恼贼。要打破烦恼,就不要存有私我的心。你想要烦恼,就尽量把自己看得很大;你不要烦恼,就得把我放下,一切尊重别人,就不会有烦恼了。第三是‘应供’,阿罗汉已经证无生,把生死烦恼断除,可得到人天的供养。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阿罗汉弟子,有多少呢?也是没办法用一般数学计算出来的。这是形容西方证果的圣者,都是无量无边,是不可计算的。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还有许多的菩萨众,数目也和声闻众一样的算不清楚。

 

‘菩萨’,是印度话,完整名称是‘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就称‘菩萨’。译成中国话是‘觉有情’。佛、菩萨像,有的是用泥塑木雕的,有的是用金属塑造的,有的是用纸画的。佛教徒到佛寺里来,诚心礼拜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或是礼拜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许多菩萨,如果认定那就是真真实实的佛菩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管是佛也好、菩萨也好、罗汉也好,这许许多多塑像都只是代表。好像菲律滨人民尊敬民族英雄扶西.黎刹,中国人敬仰国父孙中山先生,因此塑个像作为代表,以为纪念,那并不是他本人。同样的道理,佛寺里供奉的佛、菩萨塑像,都只是象征性的,并不是真正的佛、菩萨在那里。

 

每个佛教徒,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了解不管是佛、是菩萨、或是罗汉,都是由人修持而成的;只不过,一般人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的。成了佛、做了菩萨,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们是觉悟了。所以讲菩萨的定义,以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有情’,是有情识、有生命、有感情,包括一切人类及动物(有时也称为众生)。只是菩萨是已经具足了少分或多分觉悟了的有情。更进一步,菩萨以所了解的佛法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菩萨就叫‘觉有情’。刚发菩提心的觉悟得少,称为‘初发心菩萨’,修持久的,发心大,就是‘大菩萨’。依一般世间的学问知识,进学校受教育,分有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学士)、以及研究所(硕士、博士),依据他们的学历来分等级。同样的,菩萨也有修证的层次:初发了菩提心以后,称为‘十信位’,而后渐次修证,进入:‘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再深入‘等觉’(像十四的月亮,光亮就差那么一点点)、到‘妙觉’时(正是十五月圆时),那就成佛了。

 

经文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在一起的,除了无量数的声闻缘觉外,还有无量无数大菩萨。这两句是说明菩萨的数量,难以计算;在《无量寿经》中,更以二十多种具体的譬喻,加以赞叹菩萨的功德:菩萨的智慧无量无边如大海;菩萨的三昧定功如须弥山;菩萨放出的慧光超过日月光;菩萨的慈悲心之大如虚空;……有关菩萨的功德,纵然经过了百千万劫,也赞叹不尽的!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说:‘舍利弗!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成就了前面所提到的种种无量的庄严:具备阿弥陀佛的无尽光明;阿弥陀佛与往生人民无量的寿命;还有难以计算的声闻和菩萨众。这种种的好处,都是阿弥陀佛无尽的功德,集合而成的!’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及‘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这三段经文。说明阿弥陀佛称为‘无量光’、‘无量寿’的原因,更有无量无数的声闻和菩萨弟子。这许许多多,都是根据《无量寿经》的记载,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成就‘无量光’庄严的由来);十三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成就‘无量寿’庄严的由来);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成就‘无量无边声闻众’庄严的由来),及‘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悉皆如意。’(成就‘诸菩萨众’庄严的由来)。总而言之,极乐世界所有种种的庄严,都是由弥陀如来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

 

从前面的七重行树、七重罗网,直到这里为止,都是描写西方圣境‘依’‘正’庄严是如何的美妙,前后共强调了五次的庄严,这说明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应该虔诚发愿,往生到那庄严的世界去!

 

(二)特劝往生以发愿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接著,佛又叫舍利弗道:‘舍利弗!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有众生,包括声闻及菩萨众,都一直精进地向前修去,都会成为阿鞞跋致,从来没有一个因为畏难,而退转下来的。’

 

‘阿鞞跋致’:是印度话,译成中国话为‘不退转’。凡是因念佛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就永远不会再退转。‘退’,进的相反词,是退堕;‘转’,是转变。就是说: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在那种环境中,永远不会改变志趣,永远不会退转,而堕落到人、天道中,或者堕入三恶道里去。

 

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就那么稳当,而不退转呢?有一部专门解答有关净土经论问题的《十疑论》,书中提出五点来说明:

 

一、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摄持,就不会退转了。《无量寿经》里的法藏比丘曾说:‘我作佛时,闻我名号,归依,精进即得于诸佛法,永不退转!’

 

二、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经常在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照耀之下,只有发菩提心,念念增长,所以不会退转。这就好像我们在日光普照之下,那里会跌到阴沟里去呢?

 

三、极乐世界的鸟儿、树林、风声、水声、天然乐声,都在演说微妙法音。一切生到西方去的众生,听了这些法音,随时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只会精进,当然不会退转了。

 

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后,朝夕相处的善友,都是大阿罗汉和大菩萨,引导著大家趋向佛道。没有那些邪魔外道的诱惑、包围,也不会受衣、食、住,以及眷属等各种问题的打扰,那里会退堕呢?

 

五、当众生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跟阿弥陀佛一样寿命长久。除非自己发愿,要到其他的国土去化度众生,否则,永远也不会离开极乐世界,在那种优越的环境中,当然是不会退转。

 

不退转可分为三种:

 

一、位不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已成为罗汉、菩萨,成了圣贤,就不会再退转到凡夫位置上来。

 

二、行不退:‘行’,是指所修持的行动。菩萨的行动是专一的,既然发愿要常度众生,决不会退下心来,做为自了汉,成为小乘行者。

 

三、念不退:‘念’,心念、正念。成为菩萨,只有一个正念,不会有其他杂念。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将来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经中说:过去纵然犯了五逆(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恶(身三、口四、意三)重罪,只要能虔诚称念阿弥陀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这种带著所有罪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佛教的专有术语叫‘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可能引起怀疑:既然有重罪,居然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那先比丘经》有个譬喻,可解答这个问题。

 

从前有位弥兰陀国王,辩才无碍,每次看到出家人,总要提出种种问题来质疑。‘带业往生’也是他的疑问之一。当时有位那先比丘,有很高深的智慧,常会为他解答问题。

 

有一次,国王问那先比丘:‘念佛带业往生,实在很难信?’

 

那先比丘反问国王:‘把一块又大又重的石头,放置在水上,会沉下去吗?’

 

国王不以为然地说:‘这还要问,石头这么重,又不是一张纸,一定会沉下去。’

 

那先比丘再问:‘以你的意思,石头一定会沉下去,不能浮起来了。要使它不沉,可以吗?’

 

国王肯定地回答:‘当然不可以!’

 

那先比丘说:‘如果将一块大石,放在大船上,石头会掉下去吗?’

 

国王一听那先比丘的比喻,明白他的意思,觉得很有道理。同样的,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就是一条大愿船,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用这么大的船,可以帮助众生们,把所有的罪业,负载到西方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分九品莲花:带业往生的众生,当然是‘下品下生’,在莲花苞胎里,慢慢忏悔、听佛说法、念佛、修持。经过十二大劫以后,才花开见佛,这时候才算修行圆满。所以念佛的优点是可以既往不究,仰仗弥陀大力愿船,即可脱苦而往生。佛经上告诉我们,临终时,遇到大善智识为我们开示、忏悔、能虔诚念佛,一无杂念,都能决定往生,这是一种‘十念法门’。

 

假使我们依照大乘正常道的修持法,必须修到‘初住菩萨’,才得到‘信不退’;修到‘初地菩萨’,才得到‘行不退’;一直修到‘七地菩萨’,才得到‘念不退’。生在娑婆世界,是一个‘五浊恶世’,使我们退堕的逆缘太多,很难永远坚持下去。所以古德很恳切地告诉我们:‘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在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不只是从此以后不会退转,其中还有许多已经到达‘一生补处’最高地位的大菩萨,数量之多,不能用普通数字来计算,只可用无量无边和无量数的大数目,笼统地来说明了。

 

‘一生补处’:‘一生’,是说还要到人间来受一次生死。说明白一点,就是还要再投一次胎,而后就成佛了。‘补处’,候补的意思。大家处在菲华社会,了解一般的社会团体,有所谓‘候补理事’或‘候补监事’的职位。等待理事或监事有缺空,候补就升上来补缺。每个佛国土,也有同样的情形。当佛国土的教主涅槃后,就得有一位菩萨来递补他的位置,这位菩萨就称为‘补处菩萨’。像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弥勒尊佛继后就当来下生,在龙华树下成佛。弥勒菩萨现在的位置,就是候补,也就是‘补处菩萨’。上次谈到菩萨的阶位,最高的是‘等觉’与‘妙觉’。‘补处菩萨’就是‘等觉’,成了佛就达到‘妙觉’的地位。譬如十四、十五晚的月亮,十四晚的月亮看起来已经很圆了,不过还差那么一点点,十五晚上,月亮才是最圆满的。补处菩萨好像是十四晚的月亮,成佛的妙觉,才是十五浑圆无缺的满月。

 

西方极乐世界有‘西方三圣’:教主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大家是不是会有一个疑问:西方极乐世界有那么多的补处菩萨,目前观世音和大势至两位菩萨,已经等了许久,将来阿弥陀佛涅槃后,观世音菩萨补上教主的位置,而后是大势至菩萨,那里会轮到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呢?研读佛经,我们应该知道,虚空是无量无边的,虚空中有十方世界,国土也是无量无尽的。每一佛土都有一尊佛,所以佛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些佛都有涅槃的一天,当然也需要无量无边的补处菩萨来继承佛位,一生补处不一定是接继阿弥陀佛的位置,是可以接继十方世界,任何一处佛土的。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舍利弗呀!众生们听到了极乐世界,有这许许多多的好处,就应当赶快发愿:祈求将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才对!为什么学佛的人,都应该发这个誓愿呢?因为一生到西方去,就能够和许多最上等的善人,聚会在一起修持、研究佛法,一起度众生!’

 

这一段经文,是正式劝导念佛的人,应该要发大愿。

 

修净土法门,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信、愿、行‘三资粮’。信、信仰;愿、发愿;行、实行。一般学佛的人,对佛教具备了信心,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人,虽然跟著大家念佛,心里却打个问号,认为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里所讲:‘从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个极乐世界,那个世界的教主,叫阿弥陀佛’,是神话,是乌托邦,是理想国,完全是幻想的,那就是缺乏信心,一切都无从谈起了!假使听了《弥陀经》,相信是释迦教主无问自说,是教主特别慈悲,金口所讲的佛法,百分之百的接受,毫无疑问,深深地相信:佛是圣者,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一定不会骗人的。具有这种态度,就是具备了第一个条件──有信仰了。可是有信仰是一回事,能不能发愿往生西方,又是另一回事。发愿就是立志。有句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要完成一番事业,或做一门学问,一定要立志。信仰有西方、信仰有阿弥陀佛,进一步要发愿,要立志,希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学佛,修持佛道,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有人研究净土法门,有人修禅宗,有人研究唯识,有人依天台修止观等,或是选其他法门来修持。不管出家的也好,在家也好,四众弟子们对佛所讲的佛法,是绝对没有疑问的,是必定会信仰的。但不一定都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咱们隐秀寺的讲堂,挂有太虚大师及慈航大师的照片,他们二位大师就有各自不同的发愿:太虚大师是修弥勒法门的,学习弥勒菩萨的精神,发愿要生到兜率内院去,而不是求生西方;慈航菩萨临圆寂时发愿说:‘我死后,还要投胎出世做人,还要再做法师,广度众生。’又如能仁中学前任校长妙钦法师,遗嘱里写:‘我死后,不要为我念阿弥陀佛,只念释迦牟尼佛。’他认为念阿弥陀佛,到西方去,只是一种方便法门,不是修学佛法的‘正常道’。想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步一步,按步就班的,历久不怠地修持过来,才是修学佛法的‘正常道’。以上所举三位法师的例子,都是佛法行者,相信有净土法门,但没有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话又说回来,在座诸位(包括我在内)的根基、智慧,有没有像太虚大师及慈航菩萨那么了不起?死后有没有生到兜率内院去,来世还可以做人的把握,假使有把握,就可以跟他们走,假使没有,就老实念佛比较稳当。

 

住在菲律滨,常听人家说,菲律滨有个碧瑶,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你相信有那个地方,心里想,一定要拨个时间去观光享受两天。有意思到碧瑶,就是发愿;如果没有要去的意念,虽然相信有碧瑶,那地方也与你互不相干。立志到碧瑶去,一直发愿也没有用,还要付之于行动,订个日期,买公共汽车票,或是坐私家车,往你所向往的地方去,这样才可以到达目的地──碧瑶。修净土的人,希望达到往生西方的目的,具备了信仰的条件,也发愿要到西方去,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一心不乱地,虔诚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

 

前面所讲过的,只是介绍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西方‘依报’的环境中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还有好多莲花,好多鸟儿,好多好多的殊胜境界。还有‘正报’的阿弥陀佛以及那些大罗汉、大菩萨的身份。过去所介绍的这一切,主要是启发我们仰慕心和信念,一心向往那个地方,进而发起到西方去的大愿!

 

从这一段开始,是令我们建立了信仰以后,更要发大誓愿,有了坚固的愿力,才能奠定往生西方的基础!

 

‘众生闻者’:‘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佛教的法界观分六凡、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为十法界。六凡又称六道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及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除六凡外还有声闻、缘觉为二乘圣者。二乘圣者证了阿罗汉以后,不再来人间受生死,也不想度众生,自觉自了而已,称为‘独善众生’。菩萨、具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除了要求本身觉悟,他也发愿广度一切众生,希望其他众生也同样觉悟,称为‘大道心众生’。这十法界除佛而外,其他的上至菩萨界,属于九法界,都叫做众生。‘闻者’,就是听了上面依正种种庄严功德,就应当发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诸上善人’:‘善人’、好人。西方极乐世界中,有那么多大菩萨、大阿罗汉,有些甚至是‘一生补处’,既将成为佛位的大菩萨,当然都称为‘上善人’。另有一种解释,‘一生补处’的‘补处’菩萨,位居等觉,除了妙觉的佛以外,是程度最高的,所以称为‘上’。生到西方去是跟他们在一起,因为数量很多,所以称为‘诸上善人’。

 

(三)正示持名以立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佛又叫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你应该知道,千万要记得,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句佛号是主要的行门,但也不可以缺少善根,也不可以不深积福德,要有这种种因缘,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因缘’:我们试用一粒豆子来说明。豆是从那儿来的呢?是由豆的种子来的,豆种就是‘主因’。如果把豆种放在桌子上,可以生出豆来吗?当然不可以。应该放在土里,需要人工栽培、用水灌溉、阳光照晒,才会生长、开花、结果,豆才会生出来。这许多的条件,就叫做‘助缘’。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跟豆一样,需要‘主因’和‘助缘’,才能形成。以我们人类来说吧,人从那儿来呢?人过去造了种种恶业,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让人类在六道中轮回。阿赖耶识是投胎的‘主因’,假使没有父精母血的和合,就没有孩子的出世,所以父母是‘助缘’。豆子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缘是什么?就是善根、福德。善根是‘主因’,福德是‘助缘’。

 

‘善根’:‘善’、是纯洁,善良的。‘根’、如树木的根,有生长的意思。讲到往生西方去的主因是善根,包括两个成分:第一是发菩提心;第二是常念阿弥陀佛圣号。菩提心是一种‘觉道’之心,也可说是种利益人民的爱心。我们要往生西方,并不是逃避现实,真正还要发愿度众生。执持名号,是信仰元素之一,依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临终正念,必定可以往生西方。

 

‘福德’:《观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说明要往生西方净土的助缘是要修‘三福’:

 

一、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看了《观无量寿经》的文字,了解念佛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第一条件要有孝心。修学佛法最基本就是学做人,不能说整天只懂得念几万声佛号,待人接物,什么都不必管了,连自己的父母或翁姑都没有一点孝心,如果是这样,念佛是没有效用的。最近菲律滨亚谨诺总统到中国大陆访问,本来中国政府官方的安排,是让她直飞北京。她是姓许的后代,她认为她的根在福建漳洲,所以她要求先到祖家谒祖,我们看到她这样做,非常感动。学佛的人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孝顺’二字。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想脱离生死苦海,应该以念佛为第一要务,想得到人天的福报,就要修持以上这些福德行为。

 

以上第一项,孝顺父母,为‘世间福’,是做人的根本。第二、三项,为‘出世间福’,是净业正因。

 

我们如果‘发凡夫心’,是无善根;‘发小乘心’,是少善根。不做利人的事业,是无福德,做了而希望酬报,是少福德;必须发大菩提心,念佛名字,为‘正因’,再以无所求的作福为‘助缘’,以此大因大缘,才能往生西方。所以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往生西方,要具备无上善根,修行一切福德,这样赶快生到西方去,才会得到‘上品上生’。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有一位老人家,到祇树给孤独园,求佛陀让他出家。当时是舍利弗接待他,舍利弗入定观察,发现他没有出家的善根。又不能直接告诉他跟佛无缘,就婉转地说:‘老人家,出家的生活实在辛苦,恐怕你受不了,还是回家吧!’老人家一听,非常失望,伤心得嚎啕大哭,说:‘我一片诚意来要求出家,为什么不接受我呢?’他这一哭一闹,惊动了释迦牟尼佛。佛陀帮他观察,看出老人家具有善根,可以出家。究竟他有什么善根呢?时间太长太长,除了佛陀看得到以外,一般人,包括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内,都看不到。佛陀看到在无量劫以前,老人家是个樵夫,有一天,到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老虎本来就是出来找食物的,看到当时的老人家,就扑过来,想把他吃掉,他怕极了,赶快爬到树上去,那知老虎不肯罢休,发出最大的威力,要把树拔起来,老人家在惊慌无助的当儿,一声雷震的‘南无佛’顺口而出,这一声‘佛’,吓得老虎立刻逃跑,而且,就因为这一句佛号,种下了今生可以出家的善根。他非只出了家,同时不久也证了圣果。可见只要虔诚地念一句佛,功德就很大了。《法华经》有首偈:‘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诸位善友,到佛寺来听讲《阿弥陀经》,千万不要听完就算了,回家后有空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每一句佛号,都是成佛的金刚种子,早晚会结成成佛的圣果!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叫《弥陀经》的当机众舍利弗,对他说:‘舍利弗啊!如果有善根的男子和女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圣号,能够时时刻刻受持、观想、诚心念诵、称念“阿弥陀佛”的洪名,不管一日、二日、三日、四日、甚至五日、六日、七日,一直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前面二段是讲‘信’、‘愿’两资粮,这段文是讲‘行’。想要完成任何事业,脱离不了理论与行动。中国儒家所谓的‘言顾行’或‘行顾言’,就是说言行要一致,理论与行动要互相配合,不能单凭口讲,凡事都要付诸行动。中国有位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佛法的修持步骤有‘信、解、行、证’,‘教、理、行、果’,或‘信、愿、行’。‘行’,实行,是脚踏实地,认真去修行。佛教不是空谈理论,对实行非常重视。每一部佛经的最后,都有‘依教奉行’的指示。‘行’,可说是学佛最根本的课题。佛经里告诉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除了要了解佛经,还要付之行动去修行。离开了‘行’,就等于是‘说食数宝’:肚子饿了要吃饭,嘴里光讲吃,不管是如何的山珍海味,没有把东西真正吃下去,肚子绝对不会饱的;又如银行职员,每天替人家数钞票,这些财产都是别人的,跟他们一点都不相干。

 

‘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一句总括的话。包括一切学佛的人。‘善’是指有善根的人。不管出家、在家,只要是信佛的男女二众,都是有善根的。为什么‘善’称为根呢?‘根’、具有生长的意思。为什么一颗树会碧绿青翠呢?因为它有根,继续在生长,假如没有根,树就枯萎了。学佛的人,内心都是善良的,这颗善良的种子,就是将来成佛作祖的根本。再说一个譬喻,今天在座寿星的亲友,一向跟佛教没多大来往,根本谈不上信佛,可是因为亲友的关系,受到寿星的邀请,来到佛寺了,看到大家在上香、献花、点灯、添油,自然不好意思,也跟著上支香、献束花、点盏灯、添个油,以佛教的看法,这是种了善根。这善根种子种了下去,将来因缘成熟了,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这就是将来成佛的‘正因’。

 

‘闻说阿弥陀佛’:‘闻’、是听闻,用耳朵听。听到了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在我们的心田中,无形中种下了一粒成佛的种子。佛经里告诉我们,学佛的人,‘闻’是最重要的。佛说:‘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即是过去没有看过佛经、听过佛法,今天陡然由耳朵听到佛经中的任何一句话,传到心田,永远成为修道的一粒种子。如果能听闻佛法,将来就会依法慢慢修持,总会修持到成功的一天。《华严经》上有首偈:‘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学佛的人,信佛以后,最主要的是听闻佛法,听闻佛的圣号。因此具有善根的人,发了以上的大愿,意思是说,宁可生到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道)里去,只希望能听到佛的名号,就是最好的了;反过来说,如果听不到佛的名号,就算能生到天上或人间等善道,我也不要。为什么呢?能听到佛的名号,听佛讲佛法,用功修持,才有成佛的一天。生到天上,享受无尽的乐趣,一个人在快乐中不会想到修持的。佛经上又说:‘佛、菩萨不会在天上出世,而是生于人间,及在恶道示现。’在天上,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一旦五衰相现,不幸堕落三恶道,那就万劫不复。能听到佛名,尤其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最重要的。

 

‘执持’:‘执’、拿著,不会动摇;‘持’、持守,不会忘记。说明白一点,听到阿弥陀佛圣号以后,就一心一意,时时刻刻在念诵、记忆这一句圣号。换句话说,就是为佛号,奉献上我们的整个心灵,心永远与佛号融合在一起!

 

执持佛的名号,以时间来说,应该要多久呢?经文告诉我们:‘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若’,或者,假定的意思。假使我们能在一天、两天、乃至七天当中,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话,那我们至诚的心念,必定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随时会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一心不乱’:专心一意,把全部的心力集中在一个地方,没有其他任何杂念。要求我们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是极不容易的。平常我们所说的心,是象形字,是物质的肉团心。这里‘一心’的心,是指精神方面的意识心。我们从早到晚,从晚到天亮,就算是夜里做梦,这颗意识心,都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没有一刻休息的时候,又像野马一样的到处奔走,一般用‘心猿意马’来形容。一个人,从出世到死亡,辛辛苦苦忙了几十年,总是为散乱的妄心奔波,攀缘不息。念佛人,时时刻刻诚心的念佛,即以一句清净的佛号,紧紧缚著意识心,不让它乱动!如果能够用阿弥陀佛的圣号,控制自己的这颗妄心,净念相继,心佛打成一片,犹如止水,亦如明镜,微波不兴,纤尘不染,那才是‘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人程度不一样,有的是利根、有的是钝根,用七日的时间,来说明‘一心不乱’,含有两种意义:

 

一、利根的人,一日就能不乱;钝根的人需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程度高低的不同,说不定二日、三日、或四、五、六日。

 

二、利根的人,能保持七日不乱;钝根的人仅保持一日不乱;中根的人,有的能六日不乱、有的五日、四日、或三、二日,不一定。

 

一般人总难免不发生疑问:经文上告诉我们‘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然而,我们念佛已经念了好几个月、好几年、甚至数十年,为什么还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呢?那是因为:

 

一、我们的业障太重,罪业、过失太多。《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生到这世界的人,不管是这一辈子,或是前一生,从早到晚、从小到老,一举一动,所作所为,都免不了会犯错,点点滴滴的堆积起来,罪过实在太多太重了,只是我们没有省察而已。这么重的业障随著我们,念佛自然不能一下子就达到一心不乱。

 

二、念佛工夫不够力,或是修持不专心。

 

三、念得不如法。

 

现在顺便介绍念佛最起码的条件──念佛四诀:

 

一、口须念得清清楚楚,不可夹杂闲字。

 

二、耳须听得明明白白,不可模糊放过。

 

三、声须调得匀匀净净,不可忽高忽低。

 

四、意须养得绵绵密密,不可时断时续。

 

藏经里有一部书,提到有一百种念佛的方法,现在介绍十种比较简单的念佛法:

 

一、高声念:大声念,声音会集中,意识会专注。人多声大会吵人,假使在家一个人或到山头上去念,声音越大越好。

 

二、低声念:不会吵到人家。

 

三、金刚念:嘴动,别人听不到声音。

 

四、默念:嘴不动,也没有声音。自己心里在念,别人不知道。

 

五、追顶念:一句顶一句,不能停下来,这太伤神了。如中气足,还年轻,不妨试试看。

 

六、痛切念佛:悲痛的念,一面专心的念、一面恳切的念得声泪俱下。

 

七、调息念:随著一呼一吸,有节奏地念,每一呼念一句,每一吸念一句佛。

 

八、礼拜念佛:在佛前,对阿弥陀佛圣像,每念一句,顶礼一拜。

 

九、结期念佛:自己限定时间念佛,如精进佛七,在一星期中,诚诚恳恳地念佛。

 

十、晨昏十念法(十口气):早上及晚上各念十口气,有佛像对著佛像,没有佛像对著西方。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那个念佛的人,当他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将要离开世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许多的大菩萨们,都显现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西方去。

 

上面,我们讲到‘一心不乱’,说明持名念佛是一种殊胜妙用,也是一种殊胜功德。现在再讲虔诚专心念佛,临终的时候,有一种最深的效果。

 

‘其人’:指念佛已能念到一心不乱的人。

 

‘临命终时’:念佛人,在娑婆世界的苦报已经受尽了,寿命最后一刻,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诸圣众’: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外,还有观世音、大势至及各位大菩萨和大阿罗汉等。

 

一般人生到这个世界上,人生数十寒暑,大限转瞬就到。当最后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面临生死关头,这一生当中所作所为,一切善恶的行为,会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显现在眼前:假使一个人在世做善事,自然会得到好报应,就轮回到天、修罗、人,三善道去;如果做了坏事,会堕落到三恶道:造了五逆十恶大罪的人,死后地狱相就会现前;平时如果悭贪嫉妒太重,死后饿鬼相就会现前;假使愚痴暗昧,畜生相就会现前了!

 

至于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平常心心念念只专注在一句阿弥陀佛上,念得一心不乱,由于净业所感,必定会获得慈悲的阿弥陀佛,与一切圣众,亲自来接引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净土宗的解释,这是‘自力’与‘他力’二种力量,感应道交所致。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属于‘自力’,靠自己至诚念佛,所产生的力量,自然能见到阿弥陀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无量寿经》,法藏比丘曾发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命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这属于‘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谈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时候究竟谁来接引的问题。那是由念佛人功行的深浅而作决定。生到西方去,九品莲花为父母。工夫如果深,道行非常高,能够得到‘上品上生’或‘中品上生’的往生阶层,阿弥陀佛会率领观世音、大势至两位大菩萨,亲自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们去。如果工夫差、业障重,是‘下品下生’往生的话,是由‘化佛’,代表阿弥陀佛来接引了。

 

《净土圣贤录》记载,一位修净土的大德,命临终时,只有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手执银台来欢迎他。他觉得自己念佛念了几十年,工夫这么差,真是惭愧,向诸位菩萨请求,让他多留一段时间,加劲用功,希望请到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慈悲应允。最后,终于得到阿弥陀佛亲自手执金台,率领清净海众来接引他去。修行用功,能生死有把握,来去自如的工夫,实在不简单。我们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同时希望将来能够获得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得好好精进念佛才行,工夫到家,时间一到,阿弥陀佛一定会亲自来欢迎我们到西方去的!

 

也许有人会问:‘佛身本来是无来无去的,怎么可以会“现在其前”呢?’

 

‘对!别忘了,佛具有三身。法身的确是没有来去的;但是为了广度众生,报身和化身,也会方便的随缘而应现到念佛人的面前的。’

 

善于动脑筋的聪明人,又会提出另一个问题:‘阿弥陀佛只有一尊,十方世界修净土,念佛的人太多了,往生西方的人当然也不计其数,阿弥陀佛简直应接不暇,唯一的阿弥陀佛,那里能够同时显现在那么多修行人的面前呢?’

 

这样的问题,不无道理。古时的诗人用‘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诗句,来描写天空虽然只有一个月亮,但是地球上的大海、长江、黄河,甚至一杯水,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月亮就会现在水里,都会有月影。同样的道理,阿弥陀佛虽然只有一尊,念佛人,只要诚心的念佛,心净如水,不管念佛修行的人有多少,都会显现在我们的心境中。念佛人功夫到家,临命终时,都会有感应,阿弥陀佛的神通广大,会亲自来迎接,一点都不会有差错的!这就是刚才所说的感应道交,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又好像收音机或电视机,你如果有一台收音机,只要把频道调好,就可收到电台的播音。任何一台电视机,只要转到几号频道,电视台所播出来的,一定可以收到。如果家里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再怎样说,都收不到。这样一说,相信大家都非常明白:念佛,就有感应;不念佛,就算阿弥陀佛在眼前,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能不能得到感应,就要看修持的工夫。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个念佛的人,能够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到临命终时,心境平平安安,清清楚楚,不会胡思乱想,颠倒迷惑,在逝世的一刹那间,就随著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是人’:还是指那个念佛的人。

 

‘终时’:人在逝世前的一刹那间,一口气不来,身上的暖气渐渐冷下去,第八阿赖耶识将要离开躯壳而‘舍报’的时候。

 

‘心不颠倒’:一般人常常东想西想,心神不定,但念佛工夫深的人,心境平静,心地发光,会产生一种智慧,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感应,就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即得往生’:‘即’,随时,表明时间很快。佛经上说:一般人死时,当中有个过程,这过程就是‘中阴身’,念佛的人,不必经历中阴身的阶段,在一念之间,随时就能往生到极乐国去。所以《观无量寿经》说:‘如弹指顷,生极乐国’。

 

一般人,平时没有修持、念佛、持咒,到临死时,问题就大了,杂念纷飞:世间生离死别,夫妻儿女的情爱放不下,血汗挣来的财产舍不开,颠倒妄想,惊惶恐怖,手忙脚乱,痛苦无边。所以学佛的人,修持、念佛、持咒,就是为最后生死关头有个好去处做准备。

 

当人临命终时,会轮回到什么地方去,是不是可以看得出来?根据唯识学家的说法:人临死的时候,观察生理的现象,第八识与暖气从身上那部位离开,就可以了解死后将到那一道投胎。古德有一首偈:‘佛顶眼生天,人心饿鬼腹;旁生在两膝,地狱脚板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人死后将往何处去,以为大家作为参考。

 

一、生佛国:识从顶门而出。(从脚先冷起,暖相至头顶而尽)则会往生西方去。

 

二、生天界:识从眼部出,眼睛最后冷,则会生到天上去。

 

三、生人道:人身死后,上下冷起,暖到胸部,识从心出,则会投胎做人。

 

四、生鬼道:腹部后冷,识从肚子出,则会堕到饿鬼道去。

 

五、生畜道:两膝后冷,识从膝出,则会堕到畜生道去。

 

六、堕地狱:从头冷起,暖气至脚板底,识从脚板而出,会堕到地狱去。

 

依据古偈的说法,所有有修持的念佛人,临终都是神识从顶门离开,往生极乐世界的。如果在世间做过五逆十恶,为非作歹,当然会从脚板离开。所以学佛的人,时时要警觉,刻刻要修持,才不会堕落到三涂去。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看到别人死,我们感到非常难过,不是为别人难过,而是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死。这首诗给我们很大的警觉。佛教古德也有句话:‘常将死字挂心头’,学佛人常常想到死之将至,就不会放逸,会注意修行用功。每个人就算能活到八百岁,最后还是必须走上‘死’这条路。佛教对‘临命终时’一切的处理,非常重视。现在引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以作警惕。

 

一、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身体都放下,专心念佛,一心求往生。假使寿限已经尽了,一定会生西方;假使寿限还未到,念佛可以消除恶业障,病就会好。相反的,如果病重了,不念佛,反而东想西想,不但不能往生,寿限还未到,色身乱糟糟,心理影响生理,岂不是更痛苦,病也不会好。

 

有一次,弘一大师病得很重,很多人劝他求医,他不肯,写了一首偈回应大家对他的劝说:‘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阿弥陀佛的医术最高明,不懂得求他,真是愚蠢;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好比是不死药、是仙丹,不懂得服用,真是错误得厉害。

 

弘一大师说:病重得将要死时,要将自己所有心爱的衣物,布施给人家,自然有无法计算的功德,千万不要舍不得,身外之物死也带不去,还要留恋什么呢!

 

对于病重的亲人,当他的神识还清醒时。应该请善知识来对他说法,尽力安慰,让他了解人生本来就是无常,死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才是最究竟的。

 

二、临终时:许多富人,当老一辈人临终时,急著询问遗嘱及谈杂话,经过这一吵,本来是修净土的,可是为了家产及人事,就会牵动情爱,阻碍往生的机缘。所以当亲人临命终时,千万不能问及遗嘱,遗嘱应该是健康时书写好珍藏著,临死时,谈遗嘱及闲话,是令病人痛苦的根源。

 

临命终时,除非病人自己要求沐浴、更衣,否则千万不要忙著为他沐浴、更衣。一个人病重时,身体一定很痛苦。根据佛经的说法,当命将尽,第八阿赖耶识将离开身体的时候,就像乌龟脱壳,难受极了,现在再急于要为他移动、沐浴、更衣,是徒增他的痛苦,会令他产生嗔心。本来可以往生西方的,嗔心一发,会有堕落恶道的危险。

 

病房里,应该供奉阿弥陀佛圣像,让病人看,并为他助念。助念时,如果人多宜轮班,相续不断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阿弥陀佛’四字、或快、或慢,必须按照病人的本意,可以让他好好地相随默念。

 

按说,一般念佛都要用法器,用引罄、小木鱼去敲,以弘一大师的经验,他认为人病重时,神经衰弱,稍微受点刺激,会感到心神不宁,增加精神上的痛苦,以音声助念,比较合宜。不然就敲大钟、大引罄、大木鱼,这些法器的声音宏壮,能使病人生起肃敬心。

 

三、命终后:不可立刻移动,必须经过八小时以后,才能浴身更衣。尤其暖气从顶门出的人,更是切勿乱触动,使他痛苦;命终时不能哭,应帮助念佛;殓衣、棺木、坟墓,也不要太奢侈,对亡人不利;荐亡以念佛为主;开吊宜用素斋。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世尊又叫舍利弗:‘舍利弗!我真正看到念佛有这样大的利益,所以才告诉你们一心念佛的这种言论。如果众生听到我讲关于念佛法门有这样大的功德的话,就应当要赶快发大愿,好好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见是利’: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我见,是‘佛眼’亲自所见到的利益,也即是《金刚经》内提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一。有首偈颂:‘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就是说明五眼名称及其功用的。凡夫的眼睛称为‘肉眼’,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围,稍微隔著一张薄薄的纸,就无法看透过去,因此是有障碍的;天人的眼睛叫‘天眼’,跟肉眼比起来,已经大不相同,不会被任何东西所遮盖,是无所障碍的,不用说这讲堂的一切都能看得见,就算是隔著一道厚厚的高墙,或是很远很远的地方,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通达无碍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六通之一的天眼通、千里眼。不只是天人能有‘天眼’,用功修行的人也是可以证得的,所以说‘天眼’是由福业或定力得来的。一个具有‘法眼’的人,对世间一切法的差别相都能观察,并能分别得很清楚,说详细一点,就是能通达一切众生的因因果果,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时机,以种种法门去化度众生,这是菩萨境界,也可以说是‘菩萨眼’。‘慧眼’是二乘人(阿罗汉)的境界,能通达‘诸法无我空性’的道理,但是对于一切法的差别相,却看不见。修持必须到达真正的境界,才能得到‘慧眼’与‘法眼’的效果。‘佛眼’是最高的境界,就像一千个太阳,能观照一千个世界,虽说观照的世界不同,但是是从同一个光体照出来的,所以叫做‘体还同’。世间一切法,虽然体性都是同样的,但是在众生的眼中却是各种不同的形式,唯有觉悟的佛陀,以佛眼观照,对一切法相同的体性,看得清清楚楚,观察入微。由此证明‘佛眼’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的。从凡夫的‘肉眼’到最后的‘佛眼’,必须靠著一步一步的修持,才能慢慢达到最高的境界。为什么在这里要讲五眼呢?大家应该了解,五眼是佛眼的境界,释迦牟尼佛以最高的佛眼观察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讲到离开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个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人是不会相信的,所以佛告诉我们,他是以佛眼亲自所见,看得清清楚楚,是不会骗我们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清净不可思议的国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建立的。

 

‘是利’:利,可作为‘便利’与‘利益’两种解释。念佛有什么便利呢?学佛修行,研究佛法、研究教理,就要阅读大藏经,老实说,缺乏国学基础,没有高深的佛学程度,根本看不懂大藏经,岂不是学佛很难,当然就不便利。再说参禅、打坐,修禅宗,盲修瞎练也不成,首先要有个安静的环境,也需要善知识的开导,否则走火入魔,是很危险的。想修密、持咒,必须经过上师的灌顶、传法,才能依法修持,上师是可遇而不可求,修密,真是谈何容易呀!所以说,修其他法门,不管在时间或环境,或是个人的根机,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没有那么便利,唯有修净土宗,念佛法门,对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只要深信切愿,不管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环境,随时都可念佛,一旦往生西方,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永不退转,那不是很便利,很稳当吗?

 

谈到利益,可分自利与利他;自己一心精进念佛,念到了家,工夫完成,心佛打成一片,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就是获得自利。既往生极乐国土,再发愿广度众生,乘愿再来,这就属利他。释迦牟尼佛看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所说的念佛法门,能够自利利他,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因此现在就恳恳切切地告诉大家这个修持的法门。

 

‘若有众生’:若,是假定的,不是肯定的。各人的法缘不尽相同,所有的人不一定都肯念佛。听了我把亲自所见这个念佛法门的利益讲出来以后,假使有爱念佛的,就要即刻发愿念佛,别以为这是老公公、老婆婆的专利,自己还年轻力壮,何必急著念佛呢!要知道,人生无常,一口气不来,说走就走。正所谓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四更。因此应当随时至诚恳切的发愿,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愿力行,将来一定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三、流通分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佛又叫舍利弗道:‘舍利弗!像我现在把所见到的利益,把阿弥陀佛所说修持净土法门讲出来,而且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是因为他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不是一般人的思想所能想像的,也不是一般的言论所能说明的。’

 

‘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思,思想,精神方面的;议,议论,口头方面的。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所达到的境界,他一切的一切,绝对不是普通人的思想,可以去想像及推测的,也不可用一般的言论,所能议论或说明的,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

 

讲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以上已经讲了很多,现在再扼要地复习几点:

 

一、阿弥陀佛本身的‘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光明,时时照耀十方世界所有念佛的众生,只要众生能至诚念佛,即能与阿弥陀佛光光相应,就好像他有一个广播电台在广播,我们这里把收音机打开,电波接上,就能够听到那里的广播。正所谓感应道交。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一定能获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样的功德力量,当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够想像得到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

 

二、由于阿弥陀佛的智慧、愿力与神通妙用,在极乐国土变化而成的殊胜境界:一切的水鸟、树林、罗网,都能演说妙法,甚至连流水声、风吹声,除了演奏音乐以外,也都在讲经说法,使得因念佛而往生的众生,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道心。这又是另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三、往生西方的众生,在那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现在肚子饿了,要买食物,煮东西;想要穿得雅观一点,就要买衣服,做衣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都不需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立刻披在身上,一切受用自然具足,不必想方设法地去争取。

 

四、阿弥陀佛本身发出无量的光明、具足无量长的寿命。每个生到西方去的众生,都跟阿弥陀佛一样,具有种种相好,寿命无量。岂不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五、生到西方极乐国土,立刻就跟大菩萨、大阿罗汉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那么好的环境中,一起修学,永不退转,一直到成佛。这又是何等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

 

总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那种胜境,绝不可以用我们凡夫的心理来思量、测度,也不可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来讨论的!因此,释迦世尊不禁对阿弥陀佛生起敬仰赞美之心,赞叹阿弥陀佛这种伟大的、不可思议功德的大利益,进而把亲自看得清清楚楚的事实告诉大家,并劝大家要发心、发愿,共往极乐净土!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更举出十方世界中的诸佛,也异口同声地赞叹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的事实。

 

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东方的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五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属于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没有人请问,自己说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殊胜境界,恐怕有人怀疑,不肯相信,以为是释迦牟尼佛自说自话。释迦世尊为了证明他所说的,都是‘真实不虚’,特地请出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选些代表来作证,证明他所说的话不是乱说,而是有证据的。首先举出东方的阿鞞佛等诸佛来加以说明。

 

在《佛说阿弥陀经》梵文原本,提出十方世界。我们所讲的这部经,是依据最流行的版本: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里面只提出六方佛,因为罗什法师了解中国人爱简略,所以翻译时省略了四方,只翻了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而省掉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说实在的,讲到四方,已经包括了四维。玄奘大师的《弥陀经》译本里,就保留了原来的十方佛。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功德太大,教化众生念佛往生西方,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释尊一人称赞,十方诸佛都在赞叹。现在来介绍东方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佛名。

 

一、阿鞞佛:阿鞞,是印度语,译为中文是‘不动’。世间一切都是生灭法,也就是无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有灭、有去、有来的动相。唯有佛已经证到无漏圣果,他的法身再也没有生灭来去,是常住不动的。东方的这尊阿錿鞞佛就称为‘不动佛’。他的世界,叫做‘欢喜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差不多,不过那个世界的人虽已断了淫欲,仍有男女的形相,所以不及西方极乐世界来得清净。

 

学佛的目的是‘不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回事。谈到‘不动’这两个字,使我想起一个‘八风吹不动’的公案,可以看出人生是如何的‘动’,顺便讲给大家听听。

 

宋朝时,江苏镇江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是方外之交,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那时,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做官,与金山寺只隔了一条江,彼此往来只要坐船,一会儿就可以到达了。

 

有一天,苏东坡灵感一来,作了一首偈语:‘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稽首是顶礼、拜,天中天是指佛,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的慈光,能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我们要虔诚地顶礼他。佛的修持已经达到最高的境界,就算是有八种境界风吹过来,他还是端端正正地坐在紫色的金莲花台上,一点也不会被动摇。这首偈表面在赞佛,实际上苏东坡是藉以说明自己的修持功夫到家。他认为这首赞佛偈,写得非常成功,就派书僮过江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请禅师品一品,一心一意希望禅师赞叹几句。谁知佛印禅师一看,竟批了两个字要书僮拿回去。苏东坡在门口等著,不一会儿,书僮就原船回来了,他看到书僮这么快回来,一定是禅师传话赞叹他,那知书僮把字条递给他,打开一看,竟然是‘放屁’这两个大字。惹得苏大学士怒气冲天,马上过江,想找佛印禅师理论。禅师知道他只是纸上谈兵,什么八风吹不动,回他那两个字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动不动。所以在他还没有来之前,写了两句话,贴在金山寺门口。苏东坡带著一肚子气过来,看到禅师站在寺门口微笑著,一股毫不在意的样子,气更大了,正想发作时,一眼看到寺门口贴的那幅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东坡呆了一下,细细想了想,觉得很惭愧,就向禅师顶礼谢罪。这个公案,成为佛门千古佳话。

 

‘八风’指什么?就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风。

 

‘称’:是当面称赞;‘毁’:是背后毁谤。有的人当面对人称赞,背后又是另一回事,毁谤人家。称与毁是两种相对的境界风,假使我们被人家赞叹,心里飘飘欲仙,感到很欢喜;若是不幸被人家毁谤,我们就会生气难过,你想想,这两种风是不是随时都会动摇我们的情绪。

 

‘讥’:是讥笑;对人当面不客气地讲讽刺的话,使人难堪;‘誉’:是名誉。有些人自以为是个正人君子,值得人家敬仰赞叹,也希望别人来奉承赞叹自己。实际上,个人行为好不好,是听到别人在背后赞扬,那才是真正的好名誉。讥是当面讥讽,誉是背后赞叹,这两种境界风,叫人不动心是不容易的。

 

‘利’:是利益;‘衰’:是衰败。当我们遇到顺利的境遇,好像做生意赚了钱,心里会好高兴,如果亏本失败了,会好伤心。这利衰之间的心情,都是大家免不了的感受。

 

‘苦’:痛苦;一种坏境界来,精神压力大,逼迫身心名‘苦’;‘乐’:快乐,痛苦的反面,心理高兴,适悦心意名‘乐’。这苦与乐两种境界风,也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感受。

 

八风、是四顺、四违,一正一反四对。四顺是称、誉、利、乐,四违是讥、毁、衰、苦。学佛就是要接受境界的磨练,对这八种顺违之风,能撑得住,不为它所动。一个人若是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是非常的了不起。

 

东方第一尊佛──阿鞞佛,不动佛,已经证得无漏圣果,当然不为世间之八风所动摇了。我们学佛,要以阿錿鞞佛为模范,学习他这种八风吹不动的境地。

 

以下三尊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都是以须弥为名。‘须弥’,印度文,山名,译成中文为‘妙高’。依照佛教的世界观来说,须弥山是在四大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拘罗洲)的大海当中。佛经中说明这座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堆积而成的,所以称为‘妙’;同时这座山出水有八万四千由旬的高度,世间其他的山峰都不能跟它相比,可以说是众山之王,所以又称为‘高’。以下提出的这三尊佛,他们的智慧、道德、相貌、和辩才,都是非常超越,就像是须弥山一般,既高且妙,因此以须弥山立名。

 

二、须弥相佛:须弥相,是形容这尊佛的相好,为百福庄严所成,与众不同,无与伦比。平常只要一谈到看相,大家都感到特别有兴趣,都想听听凭自己的面相,会有怎么样的命运。佛教讲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一个慈善平和的人,面貌就会和蔼可亲,自然得到众人的尊敬,人和万事兴,好运一定会随著而来。学佛人学习菩萨的精神,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就要心怀慈悲,随时以笑容对待别人。你可曾看过相貌不很庄严的佛像吗?当然没有。佛像雕塑得庄严,自然令人生起恭敬心、自动虔诚顶礼;相反的,如果佛像雕塑得很不庄严,一看已产生厌恶心,那里还会去礼拜他呢?‘须弥相佛’专修相貌庄严的法门,相貌非常美满。佛的相貌庄严,从何而来?是由福德庄严得来。在座诸位,假使想要相好圆满,就要多多修持福报。

 

三、大须弥佛:这尊佛是以德行著称,他的德行非常高,简直比须弥山还要高大!正如《维摩经》所讲:‘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四、须弥光佛:这尊佛是修智慧的。世间上的人,有的思想敏锐,高深远见,具足聪明智慧,前途自然无量光明。有的却很愚痴,没有知识,不管理论或是行为,总是迷迷糊糊,常常犯错,前途是一片黑暗。‘须弥光佛’的智慧光芒,仿佛须弥山一样,普遍照耀世间的一切,所以称为‘须弥光佛’。

 

五、妙音佛:这尊佛的音声非常微妙,大家听了不要以为他是歌星,而是指他很会讲佛法,每次讲法都能观机逗教,深入浅出,恒顺众生。佛经中常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两句话来形容。意思是说,‘妙音佛’只以一种语言来讲说佛法,中国人听到他讲的是华语,菲律滨人听到他讲的是菲语;大学生听到的是一种境界,小学生听到的又是另外一种程度。更进一步,不只是人类,所有六道的众生,也都听懂他的话,了解他讲的意义。说详细一点,就是在同一时间,同样几句话,能够依个人的程度,个人的环境,了解他所讲佛法的真正意义。他讲说佛法的技巧,已经到了微妙音声的境界,所以用‘妙音佛’为名。

 

‘如是等’:当佛陀在讲说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讲到虚空有无量无数的世界,科学还不发达,一般人都以为是神话,如今科学昌明,证明太空中的确有无量无数的星球、太阳系。因此,‘如是等’是指东方世界,除了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以外,还有无量无数的世界,当然也有无量无数的诸佛了。‘如是’、是指前面所列举的五尊佛;‘等’是包括无量无数的世界,无量无数的一切诸佛。

 

‘恒河沙数’:是表示非常多的意思。恒河又名殑伽河,又称冈底斯河。是印度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大雪山顶的阿耨达池,高一三八○○呎。从南方流出,注于印度孟加拉湾。它的阔度有四十里,其中的沙粒,非常微细,而且粒粒分明。释尊经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恒河又是印度著名的河流,为了让人容易了解,每当形容到难以计算的数目时,就以恒河沙来作比喻。

 

‘各于其国’:在自己的国土中。

 

‘出广长舌相’:形容每尊佛,都在自己的国土中赞叹宣说净土法门。广长舌相,是佛陀具足的三十二种瑞相之一。‘舌’是舌头,‘广’是左边到右边的阔度,‘长’是从舌尖到舌根的幅度。‘广长舌’是形容佛陀的舌头相貌。怎么会得到这种相好呢?佛陀多生累劫,口离四过,得到口业清净,所以成佛后,自然成就如此瑞相。

 

平常我们形容人家很会讲话,都说:‘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可见我们一般人的舌头,最多只有三寸长。佛经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说诚实的语言,三世不打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就可以达到自己的鼻头。这算是一种‘贵相’。假使舌头只广不长,或是只长不阔,甚至非常短小,伸缩不灵活,话讲不出来,口吃或哑巴,这就是前世爱骂人,喜欢欺骗别人、搬弄是非,所遭感到的不好报应。所以做人要修口德。又有一些人的歌声很圆润,讲话很动听,这都是由于养成口德修来的;有的人讲话声音像乌鸦,沙哑不清,人家都厌恶,不想听,佛教讲因果,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不修口业的关系。所以希望具足广长舌相,平时讲话要慎重,千万不能随便乱说话。

 

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都是真语者、实语者、绝无妄语,才能修得这种广长舌相。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告诉我们,菩萨有十种舌头妙相:‘(1)分别解说一切众生无尽行舌,(2)开示演说无量法门舌,(3)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4)说法无尽辩才舌,(5)演说无尽大乘法门舌,(6)普覆十方虚空界舌,(7)普照一切佛世界舌,(8)平等赞叹一切众生舌,(9)随顺诸佛令欢喜舌,(10)降伏一切魔及外道、除灭生死至涅槃舌’。再进一步修持,即能获得佛的‘广长舌相’!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讲这些似乎近于神话;但将来成佛时,一定可以亲证。

 

每尊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讲到应化身,又分两种:一是胜应身,一是劣应身。释尊当年在印度出世为太子时,属于‘劣应身’,虽然看来跟我们一般人一样,但是由于累劫生中的修持,却具有跟我们不一样的广长舌相。佛经中说,他的舌头伸出来,不只到达鼻头,还可以遮盖著整个脸面,甚至到发际,这是修持功德所招感的。

 

‘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刚刚谈到佛的舌头,可以把整个脸孔遮住,可以伸到头发,已经不容易让人相信。更何况是经文中告诉我们,舌头伸出来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老实说,这种讲法,更是怎么说也会让人怀疑的,一般人都不肯接受。事实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到那种境界,不管怎样解释,也说不清楚,等修到佛的境界时,自然能体会得到!

 

现在可以举一则‘公案’来说明。

 

佛未成佛以前,当时印度的传教师,只有婆罗门,从未见过什么‘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度著托钵的生涯,他不管是穷的或富有的人家,只是沿门一家一家托钵化饭,每每只在门口站了站,不给饭,就走了,并不久留。有一天,释迦牟尼佛托了一上午的钵,人家也不知道他是‘佛’,当然没有人供养他。这个时候,有一位老太婆吃饱后,正要把吃剩的半碗饭,拿出门外去倒掉,刚好碰上释迦佛在她门外,问明原委,知道佛陀是要化一点饭吃,老太婆非常婉惜地说:‘真是可惜,要是早一点来,这碗饭就供养您。’

 

‘不要紧,只要把你手中的这半碗剩饭给我就可以了!’佛陀非常慈悲地回答。

 

‘这真不好意思呀!’老太婆怀著一种恭敬心,也可说是一种惭愧心,把剩的饭供养了佛陀。

 

佛接受了她的供养以后,同时赞叹她说:‘以你今天供佛的功德,种了成佛的善根,于无量劫以后,一定会成佛。’

 

谁知道,当佛托钵的过程中,有个外道一直跟踪著他,想看看佛陀究竟在搞什么把戏?这时,听到佛说了这些话,以为抓到了佛的把柄,就不客气地质问他说;‘你是谁呀!不是净饭王的儿子吗?为什么会成为讨饭的呢?’

 

‘是呀!我因为出了家,就要过这种清苦的生活。’

 

‘既然出了家,就该受得了苦,如果受不了苦,倒不如回到皇宫去享福!’随后更不客气地痛斥他:‘为了吃半碗剩饭,向人家奉承讲好话,还说将来会成佛,简直是打妄语!’

 

佛听后,不但不生气,还誓言,他三大阿僧祗劫从来没有打过妄语,随即伸出广长舌相将整个面都遮盖了,舌尖一直伸到头顶发际间。这虽然使得外道惊叹,但是他还是不相信,认为佛所说的,有关供养一点点剩饭而能使自己将来成佛,仍然是一种妄语!佛于是再举个譬喻说:‘我们(印度)不是有种多罗树(像中国的榕树)吗?又高又大,可是它的种子只不过是芝麻那么一点点大而已!’

 

‘长了几十年,时间一久,当然长得高大呀!’外道说。

 

‘对了,你明白这一个道理,就应该相信我没有打妄语。我是说她因为今天供饭,而种了善根,将来无量劫以后才成佛,并没有说他今天就能成佛啊!’

 

这则‘公案’,说明当时佛为了需要而显神通,了解‘劣应身佛’的广长舌相,伸出来尚且可以盖覆整个脸部,由此推论,‘胜应身佛’的广长舌相,伸出来可盖覆三千大千世界,那是不足为奇的!

 

如果我们以凡夫心境,暂时还不容易了解这种境界,我们还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如果修持到高不可测的佛境界,一定可以达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这么说:释尊及一切诸佛所讲的佛法,法音所传播到的地方,就等于他们的舌根所到的地方,这种道理,我们比较容易接受!譬如说,我说我的广长舌,能遍覆整个讲堂,你们会说我讲的是神话,但是我改变一下说法,说:我的声音能遍覆整个讲堂,大家都相信吧?由此可以说,我的声音所到之处就是广长舌相。推而广之,佛的法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可以说是从理论上说明的广长舌。

 

又如收音机、电视机,我可告诉你们,所有声音、所有影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讲这种话简直是神话,现在科学进步,就可证明,只要有个收音机,又有个同样电波的电台,随时打开,都可以收到。任何地方有个电视台,你有个电视机,频道一开就可收看得到。目前应用传真,写封信,通过电话线,台北、甚至全世界,随时就可以印出来。进一步,在电脑上上网,天南地北,更是无所不至,甚至连对方的影像都看得到。可见这可遍布三千大千世界的舌相,科学越发达,对佛教的真理,更能有充分的证明。

 

苏东坡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有溪水在流动的声音,就像佛在说法的广长舌一样。这前面的一句诗,正好说明广长舌相的定义。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属于佛教的世界观。根据佛经的记载,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四周环绕四大部洲,就是南阎浮提(南瞻部洲)、东毗提诃(东胜神洲)、西瞿陀尼(西牛货洲)、北拘罗洲(北拘罗洲),往上到梵天,下至阿鼻地狱,有一对日月,这就是一个小世界,以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一个太阳系。集合一千个小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再由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总合小千、中千、大千,这三个千字,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经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整个世界的形成,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有三个大千世界,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每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宇宙间,大千世界是无量无数的,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了。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名为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教区,包括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佛要分千百亿的应化身,才能教化众生。

 

宇宙中,有无量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大千世界中微小的一分子,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在科学还未发达的二千多年以前,就讲出了这么高境界的理论,可见释尊的智慧,是何等的深不可测,值得我们崇拜。

 

‘说诚实言’:‘诚’,就是不虚假、不欺诳、不变异;‘实’,就是真实如语,只是按照本来的实况,老老实实地讲出来,一点都不会欺骗人。《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几句话,非常明白地演绎说明了‘说诚实言’的真义。十方诸佛都是说这五种真实语,所讲的话都是真真实实,一点都不欺骗人的,所以说是‘说诚实言’。

 

一般人经常不说诚实话,言语虚妄,推其原因,只要把《金刚经》所讲的五种语言反过来,就成为不诚实的话了:

 

1)‘非真语’:佛觉悟后,证得真如佛性,所讲出来的话,能把世间的一切现象,一切体性,原原本本、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我们凡夫却没有那种大智慧,还没能证得真如佛性,所说出来的话,完全凭我们虚妄的执著,而随便讲的,并不能讲出诸法的真相,所以叫‘非真语’。

 

2)‘不实语’:我们所讲的话,所知道的每一件事,或所知道的任何道理,都只知道一小部份,并没有完全了解,可是一般人却喜欢任意虚饰夸张,这就是‘不实语’。

 

3)‘不如语’:凡是对一种境界,所讲出来的话,不能按照原来的意思去讲,只凭自己的执著,跟人唱反调,本来是有的,却说成没有;常常抹煞事实,所以称为‘不如语’。

 

4)‘诳语’:欺诳。讲出来的话不实在,存心不良,诳骗别人,故意颠倒是非,把是说成不是,不是又说成是,乱打妄语,所以叫做‘诳语’。

 

5)‘异语’:异,不一样。说话前后矛盾,开始是这样说,掉过头来又是另一番话,毫无见解,随声附和,就是‘异语’。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说诚实言’,不可犯此五种虚妄不实的话。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释尊告诉大家说:十方国土所有的众生们,你们应该坚定信心,相信这部《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经名,完整的全名,是十六个字:《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实在太长,不容易记,又让人觉得太噜苏。玄奘大师所译的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比较短一点,罗什法师翻译时,索性称为《佛说阿弥陀经》这六个字。中国人一向喜欢简单,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因而非常流行,就是他取名的方法非常到家。各家所译的经名虽然不同,但意义却是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东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只举了五尊代表,接下去,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同一公式,只把佛名改了,以下相同的句子,就不再重讲了,只介绍佛代表的名字而已。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方的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五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讲东方世界五尊佛时,有三尊佛是以须弥山作为名称。平常说‘南方丙丁火’,火代表光明,以下要讲的南方世界的五尊佛,有四尊是以光明作为名称。

 

一、日月灯佛:这尊佛是以日、月、灯三种光明来命名,表示他的大智慧光明,是无所不照、无处不照的。日、就是太阳,太阳虽能遍照天下,但只能照耀白天。夜晚,月光代替太阳,使黑夜光明。凡是太阳和月亮照不到的地方,那就由灯光来服务了。这尊佛将太阳光、月亮光和灯光三种光明连接在一起,称为‘日月灯佛’,就是代表智慧,有了智慧,不论白天和黑夜,随时随地,都可以为我们破除人生贪嗔痴一切黑暗。众生的贪心太大(贪)、无明火也大(嗔)、是非不分(痴性太重)。这许许多多三毒的黑暗,要以布施破除贪心、以忍辱心破除嗔恨心、以智慧破除愚痴,是六度其中三种。日月灯佛,具足了无尽的智慧光明,教导我们以种种修持的方法,照破人生一切贪嗔痴的黑暗。

 

二、名闻光佛:名,名誉。名闻光佛修持的功夫特别好,普遍闻于十方,好像光芒一样地四射,无所不到,众生只要听闻到这尊佛的名称,就会蒙受他的加被,更进一步,如果能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能得到呼应。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家到过动物园,看到豹身上的皮,非常漂亮,死后被商人弄来卖,价值昂贵。人活在世界上,辛辛苦苦为了什么?希望死后有好的名誉。对于名声的看重,可算是人之常情。可是,有些人一味沉迷于‘知名度’,许多人为争取社会上、国际上的知名度,常常不择手段,用种种办法,希望能扬名世界,他认为纵然不能‘流芳百世’,也得‘遗臭万年’,这样爱名的心态,实在太可怜了!诸位如果到杭州观光,那里有个岳王庙,岳飞精忠爱国的精神,就是‘流芳百世’;秦桧夫妇的塑像跪在两旁,任人吐痰踢骂,就是‘遗臭万年’。同样是扬名千古,名声好坏受到的待遇却是这样的差异,我们怎么能不警惕自己的行为呢!有些人为了争取虚名,反而搞得身败名裂,那又何苦呢?

 

假使我们做人处事,事事如法,对社会人群有贡献,自然而然地‘实至名归’。有事实表现,那样所获得的名闻,才算有光彩;受到众人的敬重,也才能荣宗耀祖,我们做人应该朝这方面去努力。

 

名闻光佛就是在因地的功行修持,有无量功德,名声远播,能够慈光遍照,使得众生沐浴在佛光中,得大利益,因此取名为‘名闻光佛’。

 

三、大焰肩佛:焰,是火焰,象征著光明。肩,能够荷负,也就是可以担当得起重任。这尊佛怀著无限的热忱、悲心,激发出生命的光辉,能够担当救度苦难众生的神圣事业,所以取名为‘大焰肩佛’。

 

四、须弥灯佛:须弥,是须弥山。须弥山是最高的了,叫‘妙高山’。俗语说‘高灯远照’,灯,放在低处,照不远;放在最高处,才能照得远。这尊佛以如须弥山这样崇高而微妙的灯塔,光芒四射,照遍整个世界,来照耀引导黑暗中的无量众生,使他们步向光明解脱之道,所以称为‘须弥灯佛’。

 

五、无量精进佛:无量,佛教对于不能计算的数目,都是以无量无边来表示;精,精粹,不复杂;进,不退转,向前进。这尊佛,为救度众生,不管在无量数的时间里,不管在无量数的地方,他都能很精进地运用无量数的法门,以纯正的真理,从不休息地去利益一切众生,而令他们走向光明大道,所以叫‘无量精进佛’。

 

以上已经讲过十尊佛的圣号,每尊都有他们的意义、有的是以修持的工夫,有的是以救度众生的力量来起名,不管从那方面表现出来,都有他独特的意义。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的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七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西方世界,跟东方世界及南方世界一样,也有恒河沙数诸佛,算也算不清的,现在只推举七尊佛来介绍:

 

一、无量寿佛,大家听了,会想到《佛说阿弥陀经》的主人翁:阿弥陀佛,译成中文是无量光、无量寿,那么这尊无量寿佛,是不是就是指阿弥陀佛呢?名称是一样,不过并不是同一尊佛,而是另外一尊佛。关于这一点,有两位古时的大德曾经有这样的解释:

 

1)灵芝大师说:这尊无量寿佛,并不是那位曾经出家为法藏比丘,后来成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无量寿佛,试想想,这里是六方诸佛在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果这尊佛是指阿弥陀佛,岂不是自己在赞叹自己吗?所以说,这尊无量寿佛,另有其佛!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我们,虚空界是无边无际的,同一名号的佛、菩萨太多了,佛经中提到共有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尊,同名同号为阿弥陀佛的。

 

2)慈恩大师说:纵然阿弥陀佛是赞叹自己,鼓励大家念佛生到西方去,也没有什么不妥当。因为佛是法王,于法自在,为了引导一切众生,启发信仰,让大家发愿到极乐国土去,免除生死轮回的痛苦,可说是一种善巧方便。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说得过去。

 

讲到无量寿佛,就是长寿。每个人都希望能长命百岁。最近买到一本大陆出版的《大众医学》,里面有一篇介绍四川省长寿县的典故。古时某一朝代,皇帝秘密地派宰相到西南边境(四川省)去办一件事,同时也派了一批随从化装成老百姓跟他一起去。办完事,在回京城的路上,被一阵大雨延误了行程,宰相只得带著随员夜宿旅馆,次日再起程。第二天,天还在下著雨,一行人决定冒雨继续回程,路上,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但是生龙活虎的,精神很好,手上提著一把伞,又挟了另一把伞在赶路。

 

‘老人家呀!你急急忙忙地,为了什么呢?又为什么一个人拿两把伞呢?’既然在路上有缘相遇,宰相闲著也是无聊,就跟他攀谈起来。

 

‘我爸爸去买礼物,下雨了,我是去送雨伞给他的。’

 

宰相一看,这老人家看来已经有七十多岁了,他的爸爸至少也有九十多了,还能亲自到店里去办礼物,岂不是很稀有吗!为了好奇,就跟著去看看。这一看,不得了,这个老人家虽然满头白发,可是红光满面,满健壮的,手上拿著一包礼物,礼物上写著一个很大的红‘寿’字。

 

‘请问老人家在为谁办寿礼呢?’宰相上前问道。

 

‘祖父生日,我亲自来办寿礼。’老人家回答。

 

宰相听后,更感奇怪了,一对将近七十与九十多岁之间的父子,居然还有祖父在做生日,岂不是天下奇闻吗!他也就不急著赶路了,顺便也买了一包礼物,跟著去祝寿。一到那寿家,贺客满座,热闹得很,详细一看,有几十个是一百岁左右的,那太公刚好在过一百五十岁生日,精神好得很,自己正兴高采烈地在招待客人,真是不可思议。他们在寿家作客,等寿宴过后,再赶回北京去。回到京城,除了禀告皇上有关出差的任务以外,还把这次遇到的奇事讲了出来。皇帝听了,想到国家正当太平盛事,竟然在西南四川山城地方,有这么多长寿的人,实在是很难得,因此就下令把那个县命名为‘长寿县’。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很难得。但台湾有位一百岁的政府官员叫张群,他说:‘人生七十才开始。’意思是:别以为七十很老,我今年七十岁,才是人生的开始呢!看看,他虽然老了,可还是那么开朗!他有首〈不老歌〉:‘睡得好,起得早,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一个人想要身体好,睡眠是最重要的,只怕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著,那是最伤身的;有些人不按时睡觉,非要弄到半夜三更才上床,日上三竿才起床,吃过午饭后又要午睡两、三个小时,睡多了,也会头昏脑胀的。早上五时起床,午饭后再休息半个小时,是最理想的。饭也不能吃得太饱,不合卫生,只要七分饱就够了。平时要常运动,多散步,对人的健康是有益的,古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要整天愁眉苦脸的,没病也愁出病来,要保持开朗的心情,学习弥勒菩萨的笑口常开,每天大笑三次,自然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更不能以为自己年纪大了,就什么事都依赖别人,整天无所事事的,多无聊,找一些比较轻便的事来做做,精神有所寄托,心情自然愉快,人也保持青春,就不会老了。

 

希望长生不老,要长命百岁,要无量寿,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这是属于世间法。至于出世间法,佛经上说,希望长寿,就要戒杀放生。一般人总以为过生日,要宴客庆祝,为了庆生,而杀害了千千万万的生命,这个道理说得过去吗?过生日要宴客,最好是吃素,平常多吃素,对身体的营养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二、无量相佛,你们见过那一尊佛,一天到晚把眉头锁住?所有佛的相貌都非常慈祥、非常庄严,这就是佛的相好。佛的相好,是无穷无尽的,应身佛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说九十七种大人之相,还有说八万四千相好,乃至无数相好等,都是赞叹佛的法相庄严。‘无量相佛’,是强调这尊佛的相好难以计算。这尊佛度众生的方法著重于相好:修积无量福德,以庄严相好接引众生来学佛、修持、以至成佛。相书上讲:相由心生,一个人相貌的美丑,跟心理情绪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内心慈悲的人,面容一定慈霭悦色,让人看了自然如沐春风,欢喜跟他接近;如果心中正生著气,面部一定表现怒容,人家一看就害怕,谁敢跟他接近呢?可见相貌的庄严与否,完全由心理所造成,所以佛教说‘一切唯心造’。

 

佛经里有个〈丑鬼的故事〉,就是跟‘相’有关:佛在世时,有个名字叫‘丑鬼’的人,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会称为丑鬼呢?‘丑’是由‘酉’和‘鬼’合起来,酉是中国十二个时辰之一,在下午五时到七时之间的这一段时间;鬼是太阳下山以后才出来,所以一提到鬼,就会和难看连想在一起,如果说丑鬼,那真是丑上加丑,难看的程度,可想而知。释尊告诉我们,过去印度有个大富长者,生了一个很难看的儿子,有钱人爱体面,怕被人嘲笑,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跟人接触。长大以后关不住,就把他丢到荒山里去,由他自生自灭。当大富长者要把他送到深山去时,一路经过的地方,那些飞禽走兽看见了,都害怕得不敢走近而跑得远远的,可见他是如何的难看。看到这种情形,丑鬼当然是非常伤心难过,觉得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还是早点死算了!慈悲的佛陀,为了救度他,就带几位比丘到山里去,在他住的旁边搭个茅蓬住了下来。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佛陀知道,如果直接去找他,他一定会吓得跑掉,为了要让他自己觉得外在的丑并不是绝境,还有改善的机会。释尊就住了下来,把自己变成一个比‘丑鬼’更丑的比丘。‘丑鬼’一看,世上竟然有个比我更难看的,他心里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后此释尊就与‘丑鬼’生活在一起,‘丑鬼’有个同伴,日子就比较好过一点,不再那么伤心地想死了。释尊每天在山里打坐用功,‘丑鬼’就在旁边静静地看著,日子就在平静中慢慢的过去。

 

有一天,‘丑鬼’看到本来既粗又黑的丑比丘,在打坐中脸型却变得既好看又庄严,觉得好奇怪,等他出定后,就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他在打坐中作观:观想佛的相好,观想佛的庄严,观想佛的慈悲,当心中想佛的相好光明时,面貌也就慢慢地变好看了。‘丑鬼’听了,非常高兴,请求比丘教他作观的方法,从此也跟著比丘打坐观想,脸也渐渐变得庄严起来,最后跟随释尊出家,证了罗汉果位。诸位,如果要庄严,要漂亮,就要时刻观想佛的庄严、佛的相好,生生世世都会生得相好庄严的。总而言之,我们先从大门的弥勒菩萨观想起,每个人都笑容满面,看到大家都是笑嘻嘻的,则人间就会充满和谐安乐。

 

三、无量幢佛:幢、是挂幢旛儿或旗帜之类的旗竿,经常有数丈高,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这一个标志,所以有高显的意义。这就以无量幢来形容佛的道德福报非常崇高,智慧光明显赫;以他的功行,来接引教导众生归向觉路,或摧伏种种邪魔。

 

四、大光佛:大光、就是光明广大,能够普照一切。是说这尊佛的智慧之光,广大无碍,能够遍照一切众生。

 

五、大明佛:去除一切黑暗,叫做大明。证得无上的智慧,光明普照十方,无所障碍。

 

谈到光明,‘光’、‘明’是象形字,光是火在头上,很显明的。明是太阳、月亮。光与明,都是破除黑暗的。光是‘体’;明是‘用’;好像电灯发出光,电灯的本体是光,照出的光芒是作用,光明在佛教里代表智慧。‘大光’与‘大明’,这两尊佛,是由‘体’‘用’各自立名。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隐而不现的身光;比我们高一级的天人,因他们的福报所感,都有明显的身光;不需日月的照明,至于三乘如罗汉、辟支佛和菩萨们,皆各自有光;但总不及佛光能普被一切。佛是大光大明,每个人都有智慧之光,只要诚心念佛,好好努力,大家头上一定会大放光明。

 

六、宝相佛:宝,是珍宝;是尊贵、希有的意思;相,相好,庄严、殊胜,如同非常珍贵的宝贝,希有难得,可尊可贵,故名宝相。是说这尊佛能以庄严殊胜的种种相好,显示于一切众生,由仰慕佛相的尊贵而发菩提心,以期达到修道证果的解脱境界,故以立名。

 

七、净光佛:净、是清净,凡夫是染污的。佛断尽了一切染污的烦恼,而证悟本具的清净真如佛性,自然流露出智慧光芒,普渡众生而登觉岸,故以立名。

 

以上这七尊佛,是代表西方世界的恒河沙数诸佛,也都诚恳地劝他们本国里的一切众生,要相信这部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的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五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现在讲到北方世界,推举出五尊佛来作为代表:

 

一、焰肩佛:焰、是火光,代表光明,也就是智慧的火炬。想想看,假使我们现在坐著的讲堂里,没有电灯的照耀,会是什么情况呢?一定是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到,内心充满恐惧。人,都有无尽的烦恼,使我们的人生充满黑暗,需要依赖佛陀的智慧之光,才能照破一切的黑暗,解除无限的烦恼,达到安宁自在的境地。肩、肩膀,可以负担重量,也就是能荷担广度众生的伟大重任。前面南方世界曾讲过‘大焰肩佛’,那位佛虽然多一个大字,但意义并没有什么差别,都代表佛的光明智慧,能肩负接引众生修学佛法,令他们早日脱离苦海的重大任务。佛的德号很多相同,这里又是另一个例证。

 

讲到‘肩’能负起荷担救度众生的重任,可是也得配合智慧,以智慧的火炬作为引导,才能发挥肩膀正确的功能;不然,纵然有肩膀来负起重担,有时也会演变成愚蠢的行为。

 

‘百喻经’有个‘杀子成担’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肩膀,因为缺乏智慧的配合,不但不能解决难题,反而造成惨案,这是多么的可悲。这故事发生在印度,有个家庭,生了七个男孩,虽然不是很富有,可也过得和和乐乐。人生本无常,幸福并不能永久存在,不幸接著来临,其中一个孩子得了急病死了。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一旦死后,这种亲情的割舍,使得父母伤心欲绝,尤其是爸爸,更是悲痛,决定把尸体摆在家里,不想埋葬,整天呆呆地对著这个儿子的尸体看著,什么也不做,妻子劝他也劝不动。日子一久,尸体发臭,邻居们受不了,也都过来劝他,人既然死了,就该出葬,不应该停留在家里,拗不过邻居的劝导,于是忍著悲哀,决定把孩子葬了。印度是水葬的,不像中国是火葬或土葬,他想,要把儿子送到河边去,只有一个怎么挑,自己还有六个儿子,得再杀一个凑成一担,才好挑出去。这糊涂的爸爸,为了要把死去的儿子送出去安葬,不惜再杀另一个儿子,才能平衡成为一担。我之所以要引这〈杀子成担〉的故事,是告诉大家,人的肩膀固然可以担、可以负重,像这个糊涂的父亲,缺乏智慧,能担又有什么用,反而发生这惨案。再说,这尊焰肩佛,不只是有力量可以负担弘法利生的重任,而且还以智慧来配合,可以观机逗教,看什么众生就讲什么法,诱发他们走上光明的大道,使每个人都能解脱人生的痛苦。

 

二、最胜音佛:这尊佛的音声,最殊胜、最奥妙,非常圆润,世间的九法界:包括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的凡夫,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人,所有的声音都无法跟他相比。经中说,佛的音声具有八种殊胜:

 

1)极好音:佛的音声,天上人间,无法相比,那是一种登峰造极的,最好的声音。

 

2)柔软音:一般没有修养的人,发出的声音都是凶巴巴的。佛是大慈大悲的,所发出的声音,都是温和柔软的,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3)和适音:和,温和,是没有违背;适,适应,是恰到好处。佛说法时,观机逗教,能适应一切听众的程度,程度高的,佛为他说深奥的佛理,程度低的,佛为他说比较浅显的道理,不管怎么说,都能恰到好处,适合听众的心理,而且总是以一种温和的口气讲出来,让人喜欢听他说法。

 

4)尊慧音:尊,尊敬;慧,智慧。经中说:‘佛法当于恭敬中求’,要以虔诚恭敬的心理追求佛法,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听到佛的法音,大家自然而然地生起一种尊敬心,而能获得智慧。

 

5)不女音:佛有十种通号,其中之一为调御丈夫。佛是大丈夫,讲佛法时的声音,都是很雄壮而且有大丈夫气概,绝没有软弱无力的娘娘腔,更能使天魔外道害怕而折伏。

 

6)不误音:平常我们称一些不肯用心教导学生的老师为‘误人子弟’,表示老师以错误的材料教导学生,贻误学生的前途。佛是天人师,智慧无量,辩才无碍,所讲的佛法,都是真理,绝对没有错误的。

 

7)深远音:佛的法音,能使十方世界有缘的众生,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并且声音都是一样的,没有远的比较迷糊,靠近的声音比较清楚的分别。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了好奇,想知道佛的声音到底能到达多远的地方,曾经以神通力,飞到东方无数世界以外去,以便测量释尊声音的边际,结果什么都测量不到,因为不管他到多远的地方,声音都是一样的均匀清脆。

 

8)不竭音:不竭、就是没有穷尽的意思。佛所讲的道理,就像甘露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永远不会干枯的,所以众生听了佛法,受益也是无穷尽的。

 

这尊最胜音佛证得不可思议的音声妙用。经中有二句偈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只是用一种语言讲经,所有的听众,不管六道的人类、天众、畜生等,或是三乘圣贤,随他们的类别,依据各自的程度,同时都能了解,佛的伟大就在这里。佛佛道同,这尊最胜音佛,跟释迦牟尼佛一样,每次讲说佛法的时候,九法界的听众,都能了解,所以称为最胜音佛。

 

我们平常无论是讲话、唱歌、或是诵经、唱赞,如果梵音嘹亮,就能引起别人的欣赏、赞叹。声音好不好听,虽然说是天生的,但是以佛教的因果论来说,那也是前世修来的。讲到音声好,是业报所感,就讲个佛经里的故事,证明音声好,跟因果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善和比丘,生得非常丑陋,个子又矮,人家一看就讨厌,但诵经时,他的声音,却很宏亮,令人听了生欢喜心。佛弟子们对他的过去世不明究竟,因而去问佛陀,释迦牟尼佛具有大智慧,有宿命通,所有世间一般不了解的问题,他都知道,所以佛陀才向弟子们道出他过去生中因果报应的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无量劫以前,过去七佛中,第四尊拘留孙佛的时代。当拘留孙佛住世,教化众生的因缘结束,圆寂火化后,当时的国王发心要供养拘留孙佛的舍利,于是下令建造一座庄严壮观的七层宝塔来供养。这种庞大的工程,自然需要许多工人,其中有个工人,认为国王为了数粒舍利,竟动用国库庞大的经费,又动员了大批的人马,真是劳民伤财!于是,生起一种轻慢心。

 

但是,国王的圣旨,在臣民积极的执行之下,不久,堂皇的舍利塔,终于依照预定的日期建成了;而国王虔诚建塔的表现,也赢得了全民的歌颂欢呼!这个时候,当初批评的那个工人,感受到身心的清宁,才承认自己的想法完全错了!随即发露忏悔,并设斋供养所有来拜舍利的群众,广结善缘,为了想赎罪,并拿出所有的储蓄,铸了一个金铃,悬挂在七层宝塔的最顶层。风一吹,叮叮当当的,好听极了,大家听了金铃的声音,自然都生起了欢喜心。

 

佛告诉弟子们道:‘当时起轻慢心的那个工人,就是现在的善和比丘,由于他轻慢佛塔,所以今生才遭感到身形丑陋的果报;后来他能悔改,并诚心奉献金铃,因而感得声如洪钟,令人喜悦而敬仰!’

 

在座诸位,如果想要声音好,铸钟、佛前的磬、所有的法器,以你们供养的功德,将来一定会感到圆润宏亮的好声音。听了佛告诉我们善和比丘因果报应的故事,要生出一种警觉,大凡人家提倡一件好事,如果能力做得到,要尽心尽力参加,功德很大;假如力量做不到,也要随喜、赞叹,功德也是很大的。正如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第五愿就是‘随喜功德’。千万不能轻慢、千万不能批评。

 

三、难沮佛:沮、是破坏,难沮、是不可破坏的意思。沮、本来是水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的冲激性很大,具有破坏河堤冲覆舟船的力量。这尊佛,是不可以破坏的。为什么说是不可以破坏呢?因为以他的修持,在自利方面,已证得坚固的理体,证得金刚不坏之身,任何力量,不能破坏;在利他方面,所化度的众生,皆参透真理,不为五欲所破坏,所以称为难沮佛。

 

四、日生佛:日、太阳。日生,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黎明时,初出的太阳,富有无限的朝气,能照破漫漫长夜的黑暗。这尊佛出现世间,就像是初出的太阳,以他的智慧之光,朗照众生,使众生的贪、嗔、痴破除,得以脱离无明黑暗,而走向光明的世界。

 

五、网明佛:世间的鱼网,大都是用麻线或塑胶绳交织成的。相传大梵天上(帝释天居住的地方),有无尽的珍宝明珠,交织成因陀罗网(帝网),粒粒发光,互相辉映,蔚为奇观。佛有无量的智慧,好像发光珠宝所结成透明的宝网一样,时时放光,使人生的黑暗破除。这尊佛,在苦海里渡众生,以他的智慧之光,说出的妙法,字字珠玑,交织成无量的法门,而广度一切众生,所以称为网明佛。

 

以上所列北方世界的五尊佛,已经讲完。

 

讲完北方,如果以十方来说,除了东、南、西、北四方以外,应该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可是这里只讲六方,所以四维并不包括在内。以下我们要讲下方和上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的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六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当释迦牟尼佛介绍了北方世界的诸佛以后,接著又告诉舍利弗下方世界的诸佛。

 

下方世界: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下面,还有无量的世界,所以称为下方世界。从前科技还没有发达的时候,总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动的,在我们的下面,那里还有什么世界呢!要是有的话,那一定就是地狱了。其实不然,如今科学昌明,利用种种仪器的测试,使我们了解:咱们居住的地球,只是虚空中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星球之一,每到晚上,我们会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发光闪烁,每一个星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别的世界在发光,同样的道理,站在其他的世界上,也会看到我们这个地球在发光。由此推论,除了这娑婆世界以外,所有上、下、东、南、西、北四周,也都环绕著无量世界。释尊在二千多年前讲出,所有尽虚空遍法界,世界之多,就像是恒河沙数一样,一般人是不容易接受的。科学不断的进步,如今的确证明了佛所说的:十方世界、恒沙国土的真实不虚,科学越昌明,越能显出佛法的伟大。

 

下方世界的诸佛,当然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计算的;现在只介绍六尊佛,给大家认识:

 

一、师子佛:师子、就是狮子。它是兽中之王。如果狮子一吼,百兽皆惊。佛为人中之王,所以佛经中常常引用狮子的威名来形容与佛有关系的,如:称佛为‘人师子’;正如《忏悔文》中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佛说法所登的宝座,称为‘狮子座’;用‘作狮子吼’,来表示佛一说法,能使众生破除贪、嗔、痴,令一切天魔外道,悉皆恐布,震惊,一一都被感化了!这尊佛的法音远播,威震环宇,所以称为师子佛。

 

据说:狮子命终的时候,其他的兽类都不敢食啖它的尸骸,且由它自身所生出的虫来蚕食之。《仁王经》说:‘如师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外道也!’这譬喻佛法的在世间兴盛,是靠佛教徒自己来护持,来发扬光大;反过来说,佛法的衰败,也是教团内部的不和,不能依教奉行,破坏自己的教门所造成的,就如狮子身上肉,只由狮子自身生出的虫来吃,其他的动物都不会吃,是同样的道理。正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如今时当末法时代,佛的预言己经兑现,很多佛教出家人,佛教信徒,所作所为不能如法,自毁教门,不禁令人浩叹!

 

二、名闻佛:名、是名誉;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三代之下,唯恐不好名!’能爱名,是好事。实至名归,能够使一切人都敬仰,那必须对人群社会有所贡献。闻、为众人所听到。例如一个国家的元首,纵然人民没有亲自见过面,但他的名字,妇孺都知道。这尊佛,他有种种功德,有种种智慧,广度众生,名闻十方,时时受感化。

 

三、名光佛:名、是名声;光、是光彩。一个人,如果只有名,还不够,还要有好名誉;必须还要有光彩,才能使人仰慕!这尊佛的功德、智慧,如日月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使众生都蒙受其恩惠,所以称为名光佛。

 

四、达摩佛:佛、法、僧称为三宝。印度话就是佛陀、达摩、僧伽。达摩、是梵语,译为‘法’,这尊佛,自己以佛法修持成了佛;又以佛法教化众生,所以叫达摩佛。

 

五、法幢佛:幢、类似旗杆,有高显的意思。佛说法的宗旨,高超、显明的目标,建立法幢,度化众生,折伏邪魔外道,是他的任务,人天共仰,所以称为法幢佛。

 

六、持法佛:持、是执持;法、是佛法。这尊佛,时时刻刻以佛法作为把握的核心,以佛法作为教化众生的任务,不堕有、无二边,执持中道,以此妙理,化导众生,使大家都能走上解脱的道路,所以称为持法佛。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的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十尊佛作为代表,还有数也数不清的佛,都在他们自己的佛国里,现出又广大又宽阔的舌相来,把三千大千世界都遮盖起来,并诚诚实实地宣说著:‘你们众生,应该相信,应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对于一切众生有莫大的功德,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所保护、所惦念的!’

 

当释尊介绍完下方世界诸佛以后,接著又告诉舍利弗,上方世界同样的也有无量诸佛,并举出梵音佛、宿王佛等十尊作为代表。

 

上方世界: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虚空是无边,诸佛国土也是无边,在我们娑婆世界的上面,同样的,也有无穷无尽的佛世界,名为‘上方世界’。现在就把释尊所举出的十位代表,一位一位的给大家作个介绍;

 

一、梵音佛:梵、是清净的意思。佛经中告诉我们,我们所居的世界是由大梵天总管一切,大梵天王所发出的声音,叫梵音。《法华经》(序品)说:‘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梵天所发出的声音,非常微妙悦耳,令人喜爱听闻。四阿含经之一的《长阿含经》中提到,必须具足:(1)正直(纯正而不邪),(2)和雅(和谐文雅),(3)清澈(清楚而不含糊,一看就见底),(4)深满(深沉而圆满),(5)遍周远闻(不管多远都能听得到)等五种清净,才能叫做梵音。

 

前面我们讲过,佛的声音是最殊胜的音声,具足了八种妙音,当然也包括了这五种清净的梵音。这尊佛,以清净的音韵宣扬妙法,非常圆满、透澈,所有众生听了以后,就会心开意解,断除一切烦恼,证得菩提,所以这尊佛称为梵音佛。

 

我们平常无论是唱赞或是歌咏佛偈,凡是歌颂佛功德的,都称为‘梵呗’,是以音韵作佛事,可说是佛教中专有的音乐。《普门品》中有二句:‘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梵音既然具备了种种殊胜的功能,听了以后,心神恬静,什么烦恼都消除,内心的欲望也随之消失。海潮音,是佛教的赞偈,非常雄壮,非常感人,好像大海波涛的潮水声。佛讲佛法是种梵音、海潮音,超过世间的一切音声,世间的一切音声,大都是染污不清净的,就以一般流行歌曲来说,内容总脱离不了爱情、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黄色,那是一种‘靡靡之音’,充满了淫荡、挑逗的气氛,常听会浮散人心,听了令人想入非非,这种音乐不宜多听。正信的佛教徒应该提倡佛化音乐,欣赏梵音,使心地清净、自在、宁静,也才能净化身心!

 

二、宿王佛:宿、音‘秀’,天上的星星,称为星宿。古时,天文学家把天象分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有七颗星星,就代表二十八星宿。晚上,抬头望天,除了月亮以外,还有满天数不尽的星星,但不管星星有多少,总无法遮掩月亮的光芒,换句话说,月光总比众多的星光来得明亮,堪称星宿之王,所以称月亮为‘宿王’。古人又说:‘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北辰是北极星,北极星非常明亮,就像是星中之王,由无数的小星星围绕著它。这尊佛在十法界中的地位最高,为无上大觉王,以他的智慧之光,照破了一切黑暗,作一切众生的依怙,如‘众星拱月’一般,所以称为宿王佛。

 

三、香上佛:香,是我们的鼻识嗅觉所面对的一种尘境。不管是对‘香’或是‘臭’,佛学都称为香,只是以‘好香’与‘恶香’来加以分别。好香、嗅了使人感到舒适;恶香、嗅了使人感到不安。

 

谈到香上佛,藉著讲这尊佛圣号的机会,我想多讲一点有关烧香的事:为什么烧香?应该怎样烧?烧香代表什么意思?让大家对烧香多一份了解。

 

香有很多种,如乌沉香、檀香、西藏香……等,供佛,当然是用好香,《普贤行愿品》讲到香供养,所谓:‘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我们就用这三类来加以说明:(1)涂香:是香料调水,佛在世时,信徒为了对佛的敬仰崇拜,把香涂在佛的身上和脚上。(2)烧香:就是我们供佛所烧的线香和盘香。(3)末香:就是檀香末,是燃点檀香的引子,在印度是洒在佛的身上。这种种香,都是表示对佛的崇敬。

 

依照佛教的三千威仪,我们烧香供佛,应该特别注意几件事:(1)先将香炉中残余的香去除,而后点香,恭恭敬敬把香插好。(2)为表示对佛、菩萨的诚敬,应该亲自烧香,不应让别人替你烧香,否则没有功德。(3)用香布施他人,让别人也有香供佛,这功德也很大。大陆一般的佛寺,都是信徒自己带香去供养,菲律滨各寺庙为了方便信徒,寺中都设有香给善友供佛,所以信众都会自动放点香烛钱。

 

至于香炉,更要注意三件事:(1)香炉一定要保持干净。有些佛教徒,认为应该把每天的香‘脚’存著,香炉堆满了香‘脚’,因此会发火,称为‘发炉’。有人说,这是佛、菩萨示警,将有不幸的事件发生,其实,香‘脚’堆满了,火星掉下去,当然会烧起来,怎可以疑神疑鬼,害怕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每天插上去的香,晚上或明早,就要拿掉香‘脚’,不然日子久了,满炉都是香脚,一不小心,‘发炉’引起火灾,问题就大了。(2)香灰多了,应该取出。没烧完的香,不可以随便乱丢。(3)香火著起来时,不可用口吹灭。按照《夜问经》的说法,用口吹灭香火,会堕优钵罗地狱。

 

佛经又告诉我们:当我们点香时,不可自己先嗅,不然供香不但没有功德,反而会遭感不能辨别香臭的果报。烧香时更要将口紧闭起来,否则,也会感到没有信用的果报。不管你说什么话,人家都不会相信你!烧香还没有得到好处,反而有了罪过,这两点,应紧紧记住,不可不慎!

 

有些善友,认为烧香时,烧得越多佛菩萨越欢喜,保佑就越大,于是每次都要烧一大把,这种观念实在是错误的,烧香,最多三支,尤其是跟团体一起供佛,几十个人一起,只要点一支就可以,代表‘一心诚敬’。如果非固执一定得点三支,就应该以虔诚的心愿,恳切默祷:第一支香,供养十方三宝,第二支香,供养父母师长,第三支香,供养一切众生。上香也有一定的姿势,一般善友普通都是把香拿在胸前,那是不合威仪的,正确的方法是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香,用拇指顶著香脚,使它保持平衡,再恭恭敬敬的举起,放在两眉的中间,香不能翘上,也不能垂下来,要让它跟脸的角度成为九十度的比例。插香的次序:应先插中间一支,而后再顺序左、右各插一支。

 

我们所烧的香,是世间普通的香,不能称为‘上香’,唯有一种栴檀木香,最名贵,所以称为‘上香’。根据《法华经》中说:最上等的栴檀香,六铢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六铢等于一两的四分之一)值三千大千世界的代价。经中又说:此香一焚,四十里外,无处不闻,非常珍贵,是上乘之香。不管多贵重,这都是世香,佛教徒不重物质,重视的是出世香!

 

上供时,首先诵念《戒定真香赞》,那才是真正的香,是精神方面无上的香,佛经称为‘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佛经过累劫薰修,成佛后,就具备了这五种香。各位假使对弘一大师墨宝注意的话,他经常写‘戒香’送人,写得非常好。弘一大师是持律的宗师,希望佛教徒都能遵从佛陀的遗训,严持戒律,具足戒香。做个佛教徒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凡事循规蹈矩,作个正人君子,如法持戒,自然有好名声,一定会受人敬仰。试想想,弘一大师离开我们已经这么久了,为什么大家还一直敬仰他,就是因为他持戒第一,留芳百世,名声永远流传下去,这就是戒香。定香,一个人如果修定的工夫到家,有无上的智慧,也会发出一种芳香,得到大家的尊崇。具足戒、定、慧三学,能破除贪、嗔、痴三毒,将来就可得到解脱。解脱后,就是成佛,当然跟十方世界诸佛一样,芳名流传,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崇仰,就是解脱香。对世间一切都能了解,都看得清清楚楚,并设法度化众生,这种知见是正确的,即是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是成佛以后,才能证得的无上境界,也是每个佛教徒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以香供养的功德,如何的不可思议?在《百缘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佛在世时,当时的迦毗罗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财宝多得不可计算,唯一遗憾的是缺少一个继承家业的下一代!他非常虔诚拜佛,布施供养,祈求佛、菩萨慈悲加被,让他有一个男儿。好心有好报,终于如了他的愿,获得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宁馨儿,相貌端正,世所稀有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儿子所有的毛孔中,不断的散发出栴檀香,口中也经常吐出优钵罗华的清香,父母便为他取名为栴檀香。

 

栴檀香长大后,又聪明又英俊,本来可以传家立业,但是他对世间荣华富贵看得很淡,无意继承父母家业,反而跟释尊出家了,依法精进修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当时,佛的弟子们都感到奇怪,纷纷向佛陀提出,为什么栴檀香会生得这么奇特,全身发出芳香?那么富有,为什么要出家?佛陀为了解答众弟子的疑问,就告诉诸比丘:过去九十一劫以前,当毗婆尸佛入灭时,有位国王名叫槃头末帝,建塔供养毗婆尸佛的舍利。建成后,由千万人瞻礼膜拜,其中有位长者,见到塔中有块地方破烂,觉得破坏了舍利塔的庄严,自动发心,亲自和泥修补,并撒栴檀香粉在泥中,修建后的舍利塔既庄严,又有一股香气不停的散发出来。因此,这位长者九十一劫以来,每一世中,全身都是栴檀之气,总是生到人间天上,富贵之家,世世亲闻佛法,明白人间富贵,如浮云一般,最后得遇佛世,发愿出家修行,而证了阿罗汉果。由这短短的故事,我们知道,只要诚心烧香供佛,必然会感得好报的!

 

讲到香上佛,这尊佛具足前面所讲的五分法身香,以上等香的功德,而立他的德号,当然,他的圣号是名闻十方的。

 

四、香光佛:香,是用鼻所嗅的香尘,有灭除垢秽气味的作用;光、是眼睛所看的,有照破黑暗的功能。以香譬喻佛的‘断德’;以光,譬喻佛的‘智德’。这尊佛,已具备了五分法身香,以戒定香的工夫,断除所有贪嗔痴的罪恶,使种种烦恼去除;以智慧之光,照破一切无明,因此,这尊佛以芬芳香味及光明作为德号,来普度众生。

 

五、大焰肩佛:与南方世界的第三尊佛──大焰肩佛同名,其意义也是一样,不再重复讲了。

 

六、杂色宝华严身佛:杂色,是红、黄、蓝、白等种种的颜色合在一起。宝华:是由种种珍贵的珠宝所结成的花。严身:庄饰身体。如果有人浑身用各式各样的珠宝庄饰起来,大家看到,一定认定这个人有福德,是大富大贵的。每尊佛,都用种种福德,来庄严自己的法身。佛教是讲因果的,有:‘以万行之因华,庄严万德之佛果’的偈语。华:在佛经中是表示‘因’,佛之所以能成佛,是依赖从久远劫来,在因地精修六度万行的因,才能感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万德庄严的佛果。拜佛时,要是看到佛相好庄严,自然会生起恭敬心,因此不管雕塑或绘画佛像,一定要求其庄严,才能名副其实,得到大家的敬仰,如果画得很难看,不能表征佛的福德庄严,让看到的人,生起轻视心,会起反感,要是对佛不敬,是有罪过的。讲到这里,想到清和姑在世时,有位银行长太太,塑了三尊西方三圣来,她说:‘清和姑,这三尊佛像就供养在这寺里,我会经常来供养、布施。’可是那三尊佛像,实在太不庄严,所以清和姑只是向她道谢,并请她自己请回家去供养。诸位看看,隐秀寺的佛像,每一尊都是非常庄严,固然是雕塑佛像的人虔诚,工夫到家,也可以说是清和姑德行的感召。佛像的庄严能引起信徒的信心,所以这尊杂色宝华严身佛,是以庄严殊胜的妙相,引导众生趋向佛道。

 

七、娑罗树王佛:娑罗、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坚固’。娑罗树生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最后就在娑罗双树间涅槃。娑罗树长年青翠,四季茂盛,本质坚固,纵然用刀斧将它斫伤,不久仍会长得好好的。这种树非常高大,它的枝干生得像一把大雨伞,可以遮阴,所以称为树王。这尊佛,已证得究竟坚固的法身,不被任何的境界所动摇和破坏,成为圣中之圣,更以大悲心普被一切众生;犹如娑罗树在烈日下能遮阴大地,使接近的人们获得清凉!所以称为娑罗树王佛。

 

八、宝华德佛:兰花是非常娇艳的花卉,可是正如俗语所说的:‘花无百日红’,世间上任何花朵,不管多娇美,总有凋谢的一天。出世间的花,称为宝华,是以万种功德培养出来的花,永远开放,坚贞美妙,永不凋零。佛菩萨的精神,就像是万种功德庄严出来的出世花,永远接引众生,为一切众生所敬仰,所以这尊佛,称为宝华德佛。

 

九、见一切义佛:佛经中把世间的森罗万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称为法。这许许多多的法都有它的定义、意义、道理,所以叫做一切义。世间一切法,有它特殊的定义,没有专门知识的人,是搞不清的,如以电技说,本来对人类有帮助,如果对电器一窍不通,随便乱动,不但没法应用,有时反会受到伤害;又假如对园艺没常识,把很好的花买回来,因为对它的特性及了解不够,不懂照顾,一下子就枯萎了;出世间的一切法,更是深奥,绝不是一个普通凡夫所能够理解的。不管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千差万别;其义理也无量无边。在这千差万别的一切义理当中,唯有佛才能见得真切,对一切都是了如指掌。这尊佛,已证得一切种智,具足正知正见,可说是位大智慧的圣人,对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意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了达诸法实相,并能以透彻邪正偏圆的道理,来接引众生,所以这尊佛,称为见一切义佛。

 

十、如须弥山佛:须弥、是妙高山,为众山之王。佛的智慧和德性,非常圆满,超过一切人,仿佛须弥山超越众山之上一样。这尊佛,是圣中之圣,在十法界(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最尊,所以,称为如须弥山佛。

 

以上所介绍上方世界的十尊佛,已经讲完。

 

本经到此,将六方诸佛赞扬西方极乐净土的经文解释完了。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世尊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你的意思以为怎样?为什么这部经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

 

释尊不厌其详地,将六方诸佛赞叹本经,一一介绍以后,恐怕有人会怀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把这么多佛请出来作证明,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值得六方诸佛异口同声地称赞呢?所以佛才自动地提出问题来,又自问自答并加以解释。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部经名是:《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所译的经名,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原题本来有十六个字,也许译经人为求其简单明了,所以包括前半部内容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的八个字没有提。这八个字都是赞叹西方的依报、正报,种种庄严功德,前面已经讲完了;仅将代表下半部,六方诸佛赞扬的部分:《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八个字提出来,作为问题,藉以说明。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尊再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假使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听到本经就能够受持的;以及听到六方诸佛所有圣号以后,这许多善男子、善女人,都能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同时,更进一步,对于最高的目标──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已奠下了坚定不拔的基础,永远不会再退转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是一种假定的说法。就是说:或者是行善的男子、或者是行善的女人。虽然说,印度对四姓阶级,分得很严格,中国也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在佛教里,男子与女人,不管他们的性别,都是一律平等的,所以释尊在每部经里,只要称呼善男子,一定也称呼善女人。女人跟男人一样,可以信佛,只要努力学佛,一心念佛,同样的,将来也有成佛的资格。总而言之,能够对佛法具有深切的信仰,所作所为都是循规蹈矩,合乎佛法的要求,胜过一般普通人的男女,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闻是经受持者’:闻,是用耳朵去听,正如我在上面讲,你们在下面坐著听,就是闻。是经,是指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受,是领受:将经中的内容,一切道理,牢牢地记在脑海里。持,是执持,永远去受持,切实去修持。佛教徒必须具足闻、思、修三慧:一个初入佛门的人,对佛法完全不懂,每当有善知识在讲佛法时,尽量找机会去听,慢慢地,对佛法就多多少少有了一点了解,这是由听闻佛法,所得到的智慧,叫做闻慧。听过佛法以后,再加以思考、分析,就是思慧。进一步,依佛法的理论身体力行,去修持,就是修慧。念佛的净土法门,需要信、愿、行三资粮,跟闻、思、修三慧,可以互相配合:我们听了《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解后,生起信心,经过深切的思考,而发愿修持,最后专心执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总有一天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可往生西方。因此、‘闻是经受持者’这句话,实际是包括闻、思、修三慧及信、愿、行三资粮。列表如下:

 

            ┌闻──闻慧──信┐

闻是经受持者┼受──思慧──愿┼三 资 粮

            └持──修慧──行┘

 

‘及闻诸佛名者’:诸佛,就是上面所讲的六方诸佛。诸佛的名号,具足无量功德,万德洪名,能够受持本经,又能够听闻到诸佛名号的人,是宿世具有极大的善根修来的!

 

《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意思是:假使过去生中没有修福德、修智慧,对无上的正法,根本无法亲闻;过去生中曾经亲近诸佛如来,种下了因缘,现世才有机会听到这样无上而神圣的微妙法。总说一句,就是过去生中种下亲近佛法的善根,今生才有听闻正法的福报!

 

《华严经》有首偈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佛法难闻,六道中,只有人间才有听闻佛法的机会,地狱万分痛苦,不容易听到佛法,生到天上又太优裕,享受都来不及,那里会想到要听闻佛法呢!这首偈语则表示:只要能听到诸佛的名称,宁愿堕到地狱去受苦也心甘情愿,相反的,假使听不到佛名,就算升到天上去是如何快乐,也不愿去!

 

每尊佛有每尊佛的意义,而且各有他的启示,如果能向每尊佛学习,对学佛、对做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有无尽的功德。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学佛的人,无论男人或女人,只要是能受持本经,能听到六方诸佛的人,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一定会时时获得诸佛的护佑,时时的忆念不忘!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在听闻本经,及听了六方诸佛的圣号,都能够得到无上的菩提果位,而永不退转了。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当我们成佛以后,就能获得这殊胜的‘荣衔’。

 

为什么证得佛的果位,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呢?详细分析起来,是有各种层次的含意的。简单的说:

 

一、正觉:正,是不邪;觉,是不迷。说明白一点,就是‘正确的觉悟’。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想执著,将本觉心埋没在虚幻的五蕴当中,迷而不觉,所以称为‘不觉’的众生;外道是向心外求法,而所觉悟的道,不是妄、就是邪,所以他们都是‘邪觉’。凡夫是‘不觉’,外道是‘邪觉’,‘正觉’是拣别不是‘不觉’,也不是‘邪觉’。

 

二、正等:正,是不偏;等,是平等。自觉以后,是菩萨境界,正正当当,正大光明,大公无私地,能够达到真正平等,力行利他的工作;这是拣别不是二乘的‘独觉’。二乘人虽然正觉了,但他们只求自利,不能利他,纯粹是一个自了汉,自己脱离三界、脱离生死痛苦,是偏而不正,没有平等普遍的大悲心,不能称为‘正等’,所以正等是拣别不是声闻缘觉的觉悟。

 

三、无上:阿耨多罗,是无上,能够三觉圆满,万德具备,没有再超过其上者;这是拣别不是菩萨。因为菩萨虽然自觉觉他,但利他的功德尚未圆满,还有小小无明烦恼,正如十四日的月亮,不像十五日的月亮那么光明圆满,还有上位的佛果可求。因此,菩萨只可说是正等正觉,不够资格称为无上。唯有佛陀,三觉圆满,万德具足,才真正够资格尊称为‘无上正等正觉’。

 

学佛如果能够如法修持,将来总有一天会得到这个荣誉的头衔!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释尊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依照上面所说的缘故,为什么六方诸佛要赞叹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呢?你们大家对于我,以及六方诸佛所说的话,皆应当信仰、受持!’

 

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及在座所有听众,规劝大家应该相信他及六方诸佛的话,相信什么呢?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我们要发愿、要至诚地念佛,平常大家只要有时间,多多念‘南无阿弥陀佛’,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

 

释尊一再劝导我们要信仰、要受持,我们应该依教奉行,才不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口婆心!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释迦牟尼佛又继续叫当机的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如果有人已经发了愿,或是现在发愿,或是将来发愿,要求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许多人,都可以证得不退转无上菩提的圣果,而不会半途而废的!对于那极乐世界,已发愿的,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今生就往生;将来发愿的,将来也一定往生。’

 

前面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说明阿弥陀佛是那么的慈悲、西方极乐世界又是那么的殊胜,勉励大家对阿弥陀佛、对西方极乐世界生起信仰心。接著在这一段文中,释迦牟尼佛又劝勉我们要发愿。发愿,是佛教的一个术语,就是立志。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有愿必成,这是自然的定律。不管是世间的或是出世间的事业,如果毫无目标,必然会一事无成,希望有成就,一定要立志。同样的,修学净土法门,没有发愿,就算西方极乐世界是如何的殊胜,跟我们也毫无关系,又那里能往生呢!

 

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劫这么长久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净土念佛法门早已流布十方世界。释尊讲《佛说阿弥陀经》时,十劫前已经有人发愿,生到西方极乐国去了,所以称为‘已发愿’。当释尊讲《阿弥陀经》时,座下的听众,听到西方殊胜的境界,心向往之,随即发愿,就是‘今发愿’。释尊讲过《佛说阿弥陀经》以后,净土法门自然流传于后世,未来听经的人,一定也会发愿,因此说是‘当发愿’。这儿的‘已’、‘今’、‘当’: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发愿的众生。总之,只要由信而发愿,由愿而实行,三资粮具足,那是一定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世尊又很诚恳地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就是这样,你应该知道,所有一切有善心的男子和女人,对于我所说西方净土法门,深切体会出它的美满与殊胜,发生了信仰,必须发愿,求生到那西方极乐世界去!’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第三次劝请娑婆世界的众生发愿的经文了。在前面‘正宗分’,世尊宣说依正庄严,讲到往生的众生都能够得到不退转的时候,第一次劝我们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讲到‘正宗分’最后的时候,世尊再次劝勉我们道:‘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现在第三次劝我们发愿,主要是强调‘要发愿往生,就能往生,而且往生以后,都能够证得不退转的佛果。’

 

释尊是如此慈悲,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勉我们要发愿往生,就像是父母对于子女,一再的叮咛要注意念书一般。做子女的,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努力用功,才会有好成绩。同样的,身为佛教徒,应该依教奉行,才不辜负世尊慈父的一片悲心!

 

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发愿往生,真是那么殊胜吗?《三宝感应要略》中记载著这样的一段事实:中国古时齐州有位道诠法师,读到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论中对‘般若’有详细的注解,让人读后,启发智慧,因此对龙树菩萨非常崇拜,造了一尊三尺高的龙树像,每天供养、祈求、发愿:‘龙树菩萨:您证到欢喜地,而且已经往生极乐,辅助弥陀往十方教化众生,希望您大慈大悲,怜悯、保佑我,使我也能往生净土。’

 

一天晚上,道诠法师梦到一位比丘,对他说:‘三年以后,你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了!’

 

道诠法师回答说:‘我还有师父和母亲需要奉养,怎么可以先舍寿?’

 

比丘说:‘以你的情况,等我回去禀告阿弥陀佛,再来告诉你。’说著,比丘就不见了。

 

三天以后,道诠法师又梦见比丘来对他说:‘我已禀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体会你的情形,他说:“你师父十二年后圆寂,母亲二十年后逝世,再加上你原先三年的寿命,等二十三年后你才往生极乐世界好了!”’

 

道诠法师又问:‘我的母亲、师友,能不能往生净土?’

 

比丘说:‘只要同心发愿,必定能往生,不用置疑!’

 

道诠法师听后,高兴极了。说:‘很对不起,跟您见了两次,忘了请问上下法号。’

 

比丘微笑著说:‘我是龙树,因为你诚心雕塑礼拜我的形象,所以才特别来告诉你。’

 

后来,道诠法师的师父和母亲逝世的年龄,跟梦中比丘所说佛所预估的时间完全相同。道诠法师也在二十三年后的正月十五日逝世。当往生时,紫色的云彩,盖住他住的茅蓬,美妙音乐充满虚空,香气充塞满室,种种瑞相足以表示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他。

 

虔诚礼佛,能得往生,本是众人都相信的事实。阿弥陀佛慈悲,体念孝顺的行为,让他多活二十年,多么令人感动!

 

讲完出家人往生的事迹,再来讲一段在家人往生的故事。根据《佛祖统记》的记载:宋朝开封府有一个知府(县长)名叫宗里敬,他的母亲任氏,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她用檀香木雕刻了一尊阿弥陀佛的圣像,经常放在头顶上,时时刻刻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生活虽然刻板,但是健康愉快。一直到九十七岁的某一天,她预知时至,把儿子叫到面前,念了一首偈:‘人人有个弥陀,奈何抛弃;处处无非极乐,不解归来。’(每个人具足自性弥陀,可惜不懂得珍惜,白白地把它抛弃;大家都以为极乐世界是在西方,其实人间就是净土。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不懂得把妄心收回来,这一生就茫茫然过去了。)接著又说:‘我就要走了,好好地念佛,将来在西方再见吧!’

 

第二天一早起床,沐浴,梳洗更衣,上香,拜佛,合掌向西,就这样走了。那么的潇洒,那么的自在!大家希望将来往生吗?应该向她学习。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不免要发出一个疑问:所谓‘已生’、‘今生’、‘当生’,这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如果都信愿念佛,往生极乐;而极乐国土只是一个世界,那有那么大的容量?

 

是的,以我们凡夫的见解来衡量,那是不无问题的。但是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妙有’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所执著有限量的领域。现在,我再引证‘维摩丈室’,来说明这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维摩居士‘因众生病而病’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是大居士,想派弟子去探病,可是居士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常常提出种种问题,众弟子都被他问得哑口无言。听说佛陀要派大家去探病,谁也不敢去,就在那里互相推让著。慈悲的佛陀明白弟子们的心理,就请智慧最高的文殊菩萨,代表大家去。弟子们有了文殊菩萨为靠山,又争先恐后地要求同去。于是文殊菩萨奉了世尊的慈命,带领著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们,浩浩荡荡地去探病。到达维摩居士家里,才发现那只是一间只有一丈四方的病房,称为‘方丈’(丛林住持称方丈就是由此而来),看来实在容纳不了几个人!舍利弗看了,皱皱眉,私自想道:‘这么一个小房间,怎么坐得下我们这么多人呢?’

 

维摩居士见貌辨色,了解舍利弗的想法,向他瞪瞪眼,并责问道:‘你们是为法、为真理来,还是为享受、为座位而来?’

 

接著,这位神通广大的居士,随时从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了八万四千‘由旬’高的狮子座,一共有三万二千座,放进了只有一丈四方的房子中间。一由旬有四十里的长度,八万四千由旬,那狮子座的体积该有多大?竟然借来了三万二千个这样巨大的狮子座,统统放进了‘方丈’的小房间中。这一神变,当然使在场的佛弟子们不免大吃一惊!

 

当我们听了‘维摩丈室’的故事,正如大海能容纳百川,并没有见海水向外四溢;明镜能含容万象,也未见将镜子撑破,也应该了解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地是一个融通无碍、超越任何障碍的殊胜境界。我们到此也该深信:极乐世界,绝对能够容纳十方所有一切念佛的众生。再说我们往生西方,莲花化生,那完全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血肉之躯直接去投胎。心理是超然物外的,不受时空所局限。因此西方永远不会有人满之患的!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

 

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像我现在称扬赞叹前面所说的十方一切诸佛,所具有的功德,不能以思想可以想像,也不可用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出来的。’

 

这一段,是释迦世尊称赞一切诸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在玄奘法师所译的经文,直译为:‘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从两种译文看来,文字虽然不一样,意义却相同。《华严经》讲:‘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十方诸佛的法身,是无分彼此。因此,赞叹诸佛,也就是赞叹阿弥陀佛;同样的,赞叹阿弥陀佛,也就是赞叹诸佛了。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我在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而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也都在称赞我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都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出很难得而希有的事,能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当中,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

 

这一段文,是十方诸佛对释尊的称赞。诸佛对释尊的称赞,既不是佛身的相好,也并非国土的庄严,最主要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伟大精神!娑婆世界是一个非常恶浊的国土,又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久时间的修持,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难以修行成佛,所以值得十方诸佛的称赞和赞扬!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教主的名称。是印度文,译成中文:‘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默’。世间上一般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释迦牟尼佛为了恒顺众生的机宜,说出了八万四千的法门,这种观机逗教,善巧方便摄化众生的技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而是佛陀独具的‘能耐’!‘仁’,仁慈,佛陀希望把一切众生救离苦海,对众生们有极大的恩泽,所以又称为仁。这是大悲流露所表现出来的。‘寂默’,寂静沉默,佛陀虽然终日忙著说法度生,但是他的内心却静如止水。这是以佛如如不动的德性,本来面目的方面来说明的。《金刚经》提到:‘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佛度众生,可算是‘无所为而为’,从不执著众生为他所度,完全是出于大悲心、大智慧。所以称为能仁,寂默。

 

‘娑婆国土’:这是指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娑婆’,梵语,译成中文是‘堪忍’。表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堪能忍受目前所受种种的痛苦(包括前面所讲过的三苦、八苦,以及无量诸苦),而不愿舍离。所以称为堪忍世界。

 

‘五浊恶世’:浊,浑浊,污秽不洁净的意思。《楞严经》中以清水作譬喻,水本来是明可鉴人,但如果用沙石投进去,那就会浑浊不清了。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种恶浊的现象,所以称为‘五浊恶世’。

 

一、劫浊:梵语‘劫波’,译成中文为‘时分’,就是时间。时间有长短的分别,劫,就是表示长时间。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寿命最长有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称为‘减劫’;每过百年又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经过一减一增,就是一小劫。积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宇宙本来是一团的气体,渐渐成为液体,最后凝成固体,经过一个中劫这么长久的时间,才形‘成’一个世界。经营安定,即是‘住’。世间是无常的,人世并不能永久存在,当刀兵、水火、饥馑、疾疫……,种种灾难,接踵而来的时候,众生的感受将是苦不堪言。这种‘成’、‘住’、‘坏’、‘空’的现象,是时间所造成人生的痛苦,所以称为‘劫浊’。

 

二、见浊:见,是见解,也是指思想、学说。人类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唯心论、唯物论、有神论、无神论等种种的学说。每人都以为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因此形成世界纷乱战祸。在佛学上,分为五种见:

 

1)身见:又称为我见。人类(包括一切众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及色受想行识五蕴等精神物质构成的,是缘生的,是虚假的。可是众生却是这么愚痴,对于四大、五蕴假合的身心,执为实我、我所,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老子说:‘吾有大患,为我有身;若我无身,何有所患。’一般人都执著有一个实我,都希望世间的东西都为我所拥有,贪嗔痴现象都是为满足这个虚假身体的欲望而产生,灾难也就随著发生了。如果能看得透,不执著这个虚假的人身,又那里会产生种种的灾难呢!

 

2)边见:妄执‘断(断灭)’、‘常(永恒)’二种见解,是一种极端的偏见。执边见的人,都不相信来世的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执‘断见’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都完了,否定了来世。执‘常见’的人,认为人死了仍然会转世为人。永远是人,就是否定了六道轮回的道理。这二种人,都不相信来世。执‘断见’者,人死了就算了,有什么可怕的?执‘常见’者,纵然作恶处死刑,认为死后二十年,转头来又是一条好汉。这种思想,危害国家社会太大了!

 

3)邪见:‘邪’,不正。身见、边见都可以称为邪见,但是邪见最主要的是拨无因果。不承认世间有因果,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一般人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某某人辛苦了一辈子,做了数不尽的善事,结果呢?还不是得到相反的报应;有些人为非作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可还是照样财大势大,活得很好。因果,岂不是空谈吗!这只是以一世来衡量因果的道理,是行不通的。佛教所讲的因果,是通三世的。要知道,一个现世做了许多善事的人,遭受到种种的不如意,那是前世所种的恶因而招感到的恶果,眼前所做的善事,要待来生才能招感到善果。这才是佛教所讲三世因果的定义。俗语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行善或作恶,一定会得到应得的报应,只是迟早的问题。

 

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怕吃亏,就算眼前吃了亏,也不要想报复人家,为什么?正如佛经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自作还是自受,果报是丝毫不爽的。

 

果报可分为:今生报、来生报及多生报三种。正如种植果树,有的只要几个月就能开花结果,有的需要一、两年才有果实,更久的要经过十年八载的培植、照顾,才能有收获,这跟佛教所讲‘三世因果’或‘多生多世因果’,是同样的道理。

 

4)见取见:‘取’、执著。有一种人,固执自己的见解,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对的,自己所修的法是最高的,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因此贻误终身。

 

5)戒禁取见:这是释迦世尊在世时,九十六种外道,其中之一的一种错误的见解。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戒条,有的以牛为学习的对象,以为跟牛一样吃草就是持戒;有的拜火,相信跳入火中就能升天;有的持狗戒,有的把自己倒挂在树上,总之,他们修种种奇奇怪怪的苦行,以为唯有这样才能升天,才能解脱。

 

三、烦恼浊:‘烦’,是烦扰、烦躁;‘恼’,是恼乱、苦恼。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得不到安宁,时时刻刻受到煎熬,内心充满烦恼,外表看起来虽然很安静,可是一肚子烦恼,弄得自己身心不安。《智度论》第七卷讲到:‘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是人心理上不安宁的精神作用,有时称为‘惑’或‘障’。唯识学上对烦恼的分析,说明得很详细。可以分为六个‘根本烦恼’和大(八个)、中(两个)、小(十个)共二十个‘随烦恼’。根本烦恼就像树木的根,随烦恼就像树木的枝叶。俗语说擒贼先擒王,没有了根,就什么都没有了。研究烦恼,小枝小叶不必去管,我们就把贪、嗔、痴、慢、疑、见,六个根本烦恼来了解一下吧。‘见’,前面我们讲‘见浊’时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只讲其他五个:

 

1)贪:对于外面所有适合自己心意的,一切的顺境,所引生出来的一种贪著心。人生为什么会充满痛苦?那就是因为贪心太重,所以说:‘众苦所因,贪欲为本。’人总是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五种境界(五欲),生起贪欲心,永无满足。

 

[1]财:钱财。不管大人或小孩,对钱财都是非常喜爱的,从不会嫌多,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万、甚至百万、千万,真是多多益善。

 

[2]色:男女关系。异性相吸,本来就是很平常的事。孔子说:‘食色、性也。’色,就像大家需要吃饭一般,都是人的本性。

 

[3]名:名誉对于人,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固然‘流芳百世’是为了名,就算是为非作歹,‘遗臭万年’又何尝不是为了把名留在世上呢?

 

[4]食:大家不只希望吃得饱,更想要山珍海味,讲究营养。

 

[5]睡:谁不想多睡一会儿呢!虽说实行三八制,可是每逢休假,总喜欢赖在床上,睡睡懒觉。

 

以上五欲就是贪的对象。人生一直为这五种欲望不停地奔忙、追求,结果是求到了又怕失去,求不到就不停地钻营,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造成无量的痛苦。

 

讲到贪,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给各位听听:

 

很久以前,有一些作坏事的恶人,死后堕落到畜生道去,有的做牛,有的做马,做猪、做狗……,当它们的业报尽了以后,被阎罗王叫去,告诉它们说:‘你们的业报尽了,苦受完了,可以投胎,转世去做人了。’

 

听到阎罗王的话,大家并没有高兴的表情,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走上前一步。原来大家虽然在畜生道,可是有机会亲近阎罗王,听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虽然是苦一点,还是满平静的,都不急著离开。就推举马大哥去向阎罗王请愿:‘人间太黑暗了,人类彼此勾心斗角,我们过不惯那种混乱的生活,倒不如多做几年畜生,生活还比较安逸。’

 

‘看在你们在畜生道这几年的生活还守本份,就再亲近我一段时期,将来再转世吧!’阎罗王考虑了一下说。

 

这时,一个堕入鬼道的大恶人也是业报尽了,将转世做人,看到阎王接受畜生的要求,于是有样学样,向阎王说:‘阎王大人,我没转世为人以前,是不是也可以有个小小的要求?’

 

‘你就说吧。’阎王回答。

 

‘我的要求并不大,只要:小小田园五百亩,一妻一妾贤且美,父为宰相子状元……’

 

阎王听了前面这三句,就不耐烦地制止他说:‘好啦!好啦!如果人间有如此福报,那末,“汝为阎王我为汝”!’连阎王也不愿做了。因此,阎王一怒之下,再把贪心鬼打入地狱。因为太贪心了,本来可以脱离三恶道,转世去做人的,却更可悲的,被打入地狱去受苦了。

 

讲完贪心鬼的故事,我再继续讲以下的烦恼。

 

2)嗔:对于一切不如意,违背自己意见的逆境,所生起的憎恨心。‘嗔’,生气,发脾气。人为什么会发脾气呢?就是遇到不称心的事,比如被人欺侮了,或是被人骂了,都是造成我们发脾气的原因。人一有了嗔心,就会造无穷无尽的恶业,所以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只要动了一念嗔恨心,许多造罪的举动,魔障的大门立刻大开。又说:‘嗔是无明火,能烧功德林。’嗔像是一把无明的大火,就算像森林那么多的功德,都会被它烧光,所以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才能把无尽的宝藏保存著,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所有的功德都会被烧光了!

 

3)痴:愚痴。正如它的简体字‘痴’所表示的,在知见方面,发生了毛病,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对一切道理,缺乏正知正见,变成是非颠倒,以是为不是,以不是为是,拨无因果。凡是无明迷昧的人,本身没有智慧,人生会痛苦,社会如果人人都愚痴,因果迷乱,世界就会大乱。

 

以上所讲‘贪’‘嗔’‘痴’三毒,是最大的烦恼根源。

 

4)慢:是贡高我慢、仗势凌人的心理。说明白一点,就是瞧不起别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凭自己的权威、势力、富贵、聪明、才智等等,傲慢、卑视他人,什么人都不在他眼下的一种心理。也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大了。按照唯识学的分类,慢可分为七种:

 

[1]慢:分为二种:1、‘于劣计己胜’,拿别人来跟自己比较,别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都不如我,我自然轻慢、瞧不起他。2、‘于等计己等’,别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跟我一样,比如说,我考八十分,他也考八十分;他考九十分,我也考九十分,我跟他是半斤八两,是相等的,我何必去恭敬他呢!这两种情形都叫做‘慢’。

 

[2]过慢:分为两种:1、‘于等计己胜’,别人本来与我相等的程度,我反而不承认,并说超过他,比他还要好,怎能向他虚心学习。2、‘于胜计己等’,别人本来胜过我了,但我硬是不承认,总认为同他差不多,为什么我要向他低头!这两种都叫做‘过慢’。

 

[3]过过慢:‘于胜计己胜’,别人的德学本来超过我不知多少倍,我不仅不认输,反而说我胜他太多了!如此大言不惭,就叫做‘过过慢’。

 

[4]我慢:这是在地水火风四大或在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的身体上,执著有一个实在的我,而生起一种傲慢,认为我最大,我最高,我最胜,所以叫做‘我僈’。

 

[5]增上慢:这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还没有证得罗汉、菩萨等圣果,却妄称自己已经证得了圣果,这比前面所讲过的慢、过慢、过过慢更傲慢骄狂了!因为慢、过慢、过过慢,只不过是在劣、等、胜三个等级上较量而生慢心,现在竟从根本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所以称为‘增上慢’,这是最要不得的!

 

[6]卑劣慢:这也分为两种来解释:1、别人多分胜过我,我执著不过少许不如他,那可说是相差无几。别人明明超过自己几百、几千、几万倍,可是我总是执著只不过差那么一点点,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得。2、自甘卑劣,没有上进心。比如说:你吃饭,我也吃饭,读书是人,不读书也是人,有什么了不起呢!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就叫做‘卑劣慢’。

 

[7]邪慢:这种心理的罪过最大。这是在自己已有的慢心再生起了一种邪见。不但是自己无德还要执著自己有德,甚至妄说佛菩萨与所有的神鬼,总差不多,我为什么要去恭敬礼拜?这简直是‘慢上加邪’,胡言乱语,所以称为‘邪慢’。

 

人之所以会有许许多多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都是从这些骄慢心生起的,我们说:骄妄自大,自大,合起来不就是‘臭’吗!

 

5)疑:是信的反面。对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因果的定律,都怀著狐疑不信的心理,或是有犹豫不决的态度,因为疑心重重,就没有办法生起一切善的行为,就没有办法学佛,就没有办法进步了!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疑’,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以上所讲的种种的烦恼,搞得我们身心充满痛苦、不安,像一股污浊的流水,无法清凉自在,所以称为‘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是许多的意思,生,就是生命。‘众生’也就是众多有生命的东面。佛经上讲,不管天上、人间及三恶道等,有生命的,都叫做‘众生’。如《金刚经》中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这种种都叫做‘众生’

 

我们依据各种经论,对‘众生’的解释,主要具有三种意义:

 

1)众缘和合名众生:缘,条件。《大法鼓经》说:‘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谓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及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合成,假名为人,号曰众生。’这是结合精神与物质众多的条件,而名为众生。

 

2)数数趣生名众生:《般若灯论》说:‘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我们的生命,相续不断,现在为人修五戒十善,将来死后是再为人或是生天,如果造了畜生、地狱业,将来堕落三恶道,这一切都是以人的所作所为,作为将来投胎的依据,不管是人间、天上、投驴胎、入马腹,永远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一直循环不息,众多生死,所以叫做‘众生’。

 

3)法身随顺名众生:《不增不减经》说:‘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我们各人本来具有的清净法身,在圣(成佛)不增,在凡(人)不减,但为烦恼恶业所遮蔽,随顺世间,流转不断,所以名为众生。

 

我们一切众生,对人生充满了苦、空、无常的真理不了解,妄想执著一切,以致起惑造业,轮转六道,生死不息。有时来人间,有时升天堂,甚至堕地狱,这生死往还的生活,就像是一股污浊的流水,所以称为‘众生浊’。

 

五、命浊:命,就是生命。我们的心理,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生理的血肉之躯,结合在一起,必须靠寿命(年龄)、暖气(温度)、识(第八阿赖耶识)这三种元素来互相帮助、互相依持,就构成了这个活活泼泼的生命。

 

人生的旅程,数十寒暑,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依佛经的说法,最长也不过是八万岁,我们现在属于末法时代,年龄有限,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就算能活到一百二十岁,还不是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无常的变化,很快的到了最后一刹那,一口气不来,不也就这样完结了。自然的生命流失以外,还有天灾人祸,一切不可抗拒的苦恼逼迫,随时可夺走我们宝贵的生命。众生就是这样在六道中流转,来来去去,生命就像是一条水流,失去了清净的本性,被种种烦恼所蒙蔽,因此叫做‘命浊’。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中,多生累世,经过八千往返的修行菩萨道,其间受尽无量的折磨和苦难,终于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勇猛精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真是非常难得。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尊为了许多的众生,宣说在这世界上所难以相信的修持方法。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稳当的修持方法;但就因为太简易了,也是被称为最难使人相信的法门!不只是一般凡夫难以相信,连二乘人也难相信,所以说‘一切世间’普天之下的人都‘难信’的!

 

为什么念佛法门难信,而不易使人接受呢?现在我们引用莲池大师所说八种难信的原因,来加以说明:

 

1)人们在五浊恶世住久了,习惯成自然,同时见闻有限,忽然听释迦牟尼佛说西方有一个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总会让我们怀疑,真有那样的一个地方吗?真是什么痛苦都没有吗?会不会只是一个幻想的乌托邦(不实在的、假托的、空空的、幻想的世界)。

 

2)虽然知道虚空的世界是无边际的,在那无尽的世界中,任何国土都可以往生;又何必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

 

3)经中告诉我们,娑婆世界距离极乐世界,有十万亿佛土,那太遥远了!我们虽然想去,但如何才能往生?

 

4)极乐世界既然那么庄严殊胜,那里是我们这些愚昧的凡夫所能适应的?等于穷叫化子,那里住得惯摩天大楼?

 

5)庄严的净土,必须修积种种的功行,或者具备殊胜的因缘才能往生;现在仅凭一日至七日,念几句佛号就能往生,谁信得过?

 

6)受胎必须要经过父母,往生极乐不须要父母而从莲花中化生出来,这种说法,仿佛在变戏法,令人难免不怀疑!

 

7)刚发心学佛的人,大都是容易退心的。纵然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也得具有大福德智慧才行;怎么一个初机学佛的人,一旦往生,就能精进不退,这也难以相信!

 

8)其他的经典上,或说有净土,或说无净土,这样使得浅智初学佛的人,总难免不狐疑!

 

因为具有上面这种种的原因,所以说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以上所讲:‘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都是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话。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你要知道:我能够在这充满五浊的世界上,做这样信愿念佛的难事,而得成就了无上的佛道;又为一切众生,说这种很难相信的念佛方法,实在是不容易的!’

 

前面两段,是六方诸佛,颂扬释迦世尊功德的话;这一段是释尊当仁不让地承受这份荣誉,自己再重述一遍。

 

甚难:包括了两种难,就是‘得道难’与‘说法难’:

 

1)得道难:可分两方面来说:在太平盛世得道,比较容易,没有什么困难;如果是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得道实在太难了!再说在恶世修行,如果只是希望成为自了汉,证得阿罗汉果,还不怎样为难;生逢恶世,要证得无上菩提,那就更难了!

 

2)说法难:也分两种来说明:在善世宣说佛法,教导修持的方法,那并不很困难;如果在恶世说法,那就困难重重了!再说,在恶世说容易相信的法门,还不怎样为难,在恶世说难信的法门,那就太难了!

 

莲池大师曾经说过一个含意深长的寓言:以前有一个人乘船飘海,不幸,船撞上礁石,船身快要破裂,水就要进到船舱里去了,可是祸不单行,又遇上了强烈的台风,波涛汹涌,危险万状,更碰到了罗刹恶鬼、大鱼、毒龙,一齐向破船冲撞。大家试想想,这条破船和船上的人不是太危险了吗!幸亏船主非常有把握,临危不惊,指挥应变,竟然转危为安,安稳地渡过了这一个九死一生的海难,安然抵达彼岸,这不是很困难的事吗?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渡过了难关,并且还救了其他遇难的人,一同登上彼岸,这不是难上加难吗!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能够在五浊恶世成佛,这是一难!并能够在恶世中说出难信的修持法门,普度众生,同登觉岸,这是二难!所以说是‘甚难’希有之事!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时,舍利弗以及许多的比丘僧、还有天、人、阿修罗等八部的众生,听了佛说这部经以后,皆大欢喜,都产生了深切的信心,愿意接受修持,得了很大的法益,虔诚地顶礼佛陀以后,便各自高兴地回去了。

 

这是《佛说阿弥陀经》最后的一段文,说明所有的听众得到法益,大家都法喜充满,并发愿依教奉行。

 

‘一切世间’:包括‘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世:时间。间:空间。总之,宇宙万有,一切生灵,都得到很大的法益。

 

‘天、人、阿修罗’:这是六道众生中的三善道,都是有福缘可以来听经的众生。三恶道的众生因为业障重,被恶业所縳,没有机会到法场来听经。

 

‘等’:包括其他的。平常我们常说:天龙八部,就是指这些专门护持佛法的护法神。他们是:[1]天人。[2]龙众。[3]夜叉众:梵文,译成中文是‘轻捷’。他们的身体很轻巧,是神道的一种,经常在空中飞行。[4]乾闼婆:译成中文是‘寻香’。在忉利天主管音乐的神。[5]阿修罗:称为‘非天’,有天人的福,没有天人的德。他们的嗔心特别大,我慢特别重,喜欢找人斗争。[6]迦楼罗:就是金翅鸟,或叫做大鹏鸟。是鸟类中最大的,展开翅膀,有三百三十万里之大,专门吃龙的。[7]紧那罗:译成中文是‘疑神’。像人的样子,只是头上生了角,也是专管音乐的神。[8]摩罗迦:译成中文是‘大蟒’。他的形状是人身蛇头,也是一种管音乐的神。

 

每当有讲经说法的时候,这些龙天护法都会到场,一方面是护持道场,一方面也是自己来听闻佛法,所以我们听讲经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虔诚的听,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庇佑,同时也会得到很大的功德。

 

讲到这里,《佛说阿弥陀经》已经讲完了。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是出于《小无量寿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曹魏三藏菩提流支译)。它完整的名称是:《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又名《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通常称为《往生咒》。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众生为什么会流浪生死,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息呢?就是因为业障重。这些业障从那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贪嗔痴等烦恼,造了杀盗淫妄种种的恶业,这些恶业的种子慢慢滋长,形成了众生受苦的原因,循环不息,没有了期。我们想把这些业障的烦恼根本拔起,不受轮回的痛苦,就要虔诚地持诵往生咒。往生咒能帮助我们拔掉一切业障的根本,使烦恼不再生起来,在世时自然幸福快乐,将来必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陀罗尼:梵语,译成中文就是‘咒’,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意思是说,咒语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能把一切佛法的意义都包含了,可见咒的功德是无量的。

 

平常我们一提到往生咒,一般人望文生义,总以为那是我们在临命终时才用得著,对现实的人生,不但不相干,而且还是不吉利的。这种想法,实在是错误的!我们了解了往生咒真正的定义以后,就知道往生咒是拔除一切业障的神咒,时时常念,阿弥陀佛会照顾我们,除了临终可以帮助我们往生,在现实人生更使我们得到平安幸福。它那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实在是‘冥阳两利’的!

 

《小无量寿经》与《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都有这样的记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诵这咒语,阿弥陀佛时常住在他的头顶,日夜拥护他,以免受到怨家的逼迫和恼害,现世经常得到平安幸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圣众会来接引,可以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可见称念往生咒的人,不管是在生或往生,都有很大的利益。

 

隋朝流传下来的《阿弥陀经不思议神力传》中记述了持咒的方法和利益:‘如果我们要持诵往生咒,应该清净三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佛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诵念二十一遍,就可以消灭四种严重的罪过(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十种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爱、憎恨、愚痴),甚至连毁谤大乘经典的罪业,都能够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获得,不被邪恶的鬼神所迷惑和扰乱。如果有恒心地持诵了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如果念了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阿弥陀佛。’

 

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在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外,如果能同时兼诵念往生咒,生前可拔除一切业障,临终必定能往生极乐国土。

 

我们每天究竟要念多少往生咒呢?这要看各人的环境和时间而作决定;如果环境许可,时间充裕,不妨经常持诵,希望能早日达到三十万遍的最高目标。不然,就得自己酌量规定一个数目,但至少每天早晚要诵持二十一遍,必须持之以恒,日久自然获得殊胜的效果。

 

现在流行的往生咒,一般称为《往生净土神咒》,共有五十九个字,一共有十四句,也有说是分为十五句的。说实在的,所有的咒是不可以解释的,只是翻音,没有翻义,字是中文,音仍然是梵语。字义既然没有翻译,就不知究竟是讲些什么了。但是为了让诸位对所念咒语的意思,多多少少有所了解,我就方便地、勉强地加以说明一下,并没有把全部的意思讲出来。

 

南无阿弥多婆夜  皈命无量寿。(吉祥的)

多他伽多夜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

多地夜他        即说咒曰。(所谓)

阿弥利都婆毗    无量光明。(智慧身佛)

阿弥利多        无量

悉耽婆毗        吉祥光。(功德身佛)

阿弥利多        无量

毗迦兰帝        无碍行。(应化身佛。表示自由自在。)

阿弥利多        无量

毗迦兰多        无垢行。(如如身佛。表示无限清净。)

伽弥腻          清泰故乡。(清净安泰幸福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伽伽那          虚空。(空间,指从娑婆到极乐世界之间的十万亿佛土。)

枳多迦利        坚往谛往生。(有坚强的信念,相信只要有诚心,一定能往生。)

莎婆诃          速疾圆成。(很快达成目的。)

 

为什么咒语不翻译呢?密咒,是五种不翻中的秘密不翻。咒,是诸佛、菩萨的‘密语’,既然是密语,就是在印度也不能解释的。只要具足信心,虔诚持诵,不必了解意思,日久自然感应道交,在冥冥之中获得不可思议的效益。

 

咒,大都是鬼神王的名号,也有佛、菩萨的圣号,持诵时,鬼神敬畏,无形中就可以得到平安,得到莫大的利益。就像是军中的‘密号’,只要称念口号,就可以通行,而避免危险。

 

现在讲一个故事,便可以领会‘加持密咒’的意义:

 

从前有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终日游手好闲,放荡不羁,最后在自己的国家混不下去,只好流浪到邻国去了。

 

这个不长进的青年,虽然没有一技之长,却生成满脑袋的鬼聪明。当他闯荡到邻国以后,竟然摇身一变,冒充自己是太子视察出游。古时候,交通不便,各国闭关自守,毫无邦交,所以邻国的国王也不知道他的底细,看他风度潇洒,谈吐不俗,信以为真,便招他为驸马,将公主下嫁给他。

 

公主为了要讨好这位外国招来的驸马,对他的饮食起居,真是百般殷勤款待,可以说是相当的体贴,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个驸马,本来的劣根性,日子久了,就暴露出来,他每餐都非常挑剔,总是嫌饮食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搞得公主只好忍气吞声,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碰巧这个驸马的祖国有一位商人来做生意,公主特地去请教他们国家的风俗习惯,想知道该怎么样服侍驸马,才能使他称心满意。商人深知这个驸马的出身,本来就是一个无赖汉,为了顾全他们国家的体面,只好笑而不答,只是方便地教了她一首偈:‘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这首偈的意思是:你本来是无父、无母、无亲人的无赖汉,大胆的骗尽了天下人,现在连国王都被你骗了,把你招为驸马,想想你过去的生活,经常吃那些粗糙的食物,如今有这样好的享受,高兴还来不及,还生什么气呢?还是安份守己的,不要再作威作福了!这首偈是中文,商人只是教公主念,并没有告诉她内容,印度公主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听从商人的指示,每当驸马吃饭生气的时候,就自自然然的念出来,驸马听了,以为他的底细已给公主知道,从此不敢再发脾气了。

 

我们听完了这个‘无赖汉’的故事,就知道持咒也有同样的妙用。

 

最后,我再讲两个小故事,证明《往生咒》是有如何不可思议的感应。

 

清朝有位著名的文学家──纪晓岚,著有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在第二二九页中记载了一篇有关念《往生咒》,而能使神射手失灵的故事:

 

在虞惇(音墩)这个农村,有一个姓孙的农夫,是个神射手,每次射鸟,都是百发百中,从不落空。

 

当时同乡中有人不服,故意找机会为难他。有一次,大家一起在谈天时,见到一只黄鹂在树上,就请孙农夫把它打下来。

 

‘你想要活的,还是死的?’姓孙的问。

 

‘打鸟怎么可能事先决定鸟的死活呢?’大家都很惊奇的问。

 

‘可以!’姓孙的农夫说:‘如果要死鸟,只要直接命中要害就行了。如果想要活的,先惊叫一声,使它起飞,然后再打它的翅膀。’

 

‘你真是了不起,好吧,我要活的,你保全它的生命,可以养著玩。’有人要求说。

 

姓孙的一发射,果然鸟儿应声坠下,仔细一看,黄鹂的一只翅膀受了伤。由此可知,孙农夫射鸟的功夫是一等的,任何时候都很准确。

 

有一天,孙农夫又想射鸟时,有位会念往生咒的人不忍他伤生害命,就对他说:‘等我念完往生咒三遍,你再打一百次,保管你不会中!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孙农夫听了,那里肯信,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又试了好几次,没有不灵验的。

 

现在居住在美国的蔡念生老居士,在他的《如是庵学佛剩语》(八八四页)中,记述了一篇念往生咒能使群鬼的刑具脱落的故事:

 

这个事实是北平(北京)胡若愚市长讲的,他说:‘北平有位能够看见鬼的人。有一天,在城南的游艺园看到好几个身带刑具的鬼,跪在地下,手指著所带的刑具,苦苦哀求他救度他们。

 

‘这位看见鬼的人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好立刻躲避,可是那群鬼还是一直追随包围著他,弄得他不知如何是好。迫不得已,便对那群鬼说:“我什么都不会,只会念往生咒,现在我就念往生咒试试看吧!”

 

‘说也奇怪,当他念往生咒时,亲眼看见那群鬼的刑具都脱落了,同时向他不停地叩谢,而后便慢慢地离开了。’

 

这两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往生咒具有非常不可思议的感应力量。

 

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我讲了四十五次,今天算是圆满讲完了,以此讲经的功德,回向祝福在座各位法师、清姑、善友,身心康泰,福慧增长,一切如意,法喜无量!

 

返回 [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 首页



 
梓福禅寺佛教图书馆( book.jdxzfcs.com ) copyrights reserved